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咸丰帝布局的八大顾命大臣制度?辛酉政变为何那么顺利? 第1页

  

user avatar   zhi-yu-ke-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来了解一下咸丰帝留下的这些托孤大臣:

头一个,铁帽子王怡亲王载垣。这是咸丰的心腹大臣,在议和方面颇有心得,可惜每次谈下来的大好局面,都被咸丰帝的反悔搅黄了。

第二位也是铁帽子王,郑亲王端华。端华在爱新觉罗氏宗族当中地位很高,道光帝驾崩的时候,端华是顾命大臣。现在咸丰帝驾崩后,端华还是顾命大臣。这位郑王爷的江湖地位,可见一斑。


第三位是八大臣中的明星人物,叫爱新觉罗肃顺。很多影视作品中,肃顺被当作八大臣之首。其实肃顺论爵位没那么高,他是端华的亲六弟。但是肃顺的官职很高,被咸丰帝封为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户部尚书掌财权,协办大学士是内阁高官,领侍卫内大臣是武官最高官阶。等于肃顺在当时掌握大清的军政财三大权,实力不可小觑。

排名第四的是额驸景涛,咸丰帝的姐夫。时任领侍卫内大臣,为咸丰帝心腹铁杆。

第五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谈判代表之一,当初跟着载垣去议和的兵部尚书穆荫。下令扣下英国谈判代表巴夏礼的,就有穆荫。跟前四位拼爹的大臣不一样,穆荫是个考试上位的大臣,为咸丰帝的心腹。

第六位是礼部侍郎匡源。匡源是山东人,书香门第出身,自幼被称为神童,靠科举出身,曾坚决反对咸丰帝离开北京,誓与联军死战到底。但是在八里桥惨败之后,匡源喊着“皇上等等我!”就去承德了。

第七位是礼部侍郎杜瀚 绝对的咸丰死党。

第八位是天津人焦佑瀛,时任太仆寺少卿,曾主持天津一带的团练武装。焦佑瀛不仅能练兵,还是一个科举正途出身的士大夫。在清廷北方正规军被重创之后,办团练的大臣,被咸丰帝格外的看重。

很多人不太清楚,这八位大臣跟清初康熙年间的四大辅政大臣不一样。康熙年间的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辅政大臣,有完整的行政权。而咸丰帝指定的这八位大臣,虽然也是辅政大臣,但是没有完整的行政权!

咸丰帝临死玩了一个手段。他赐给慈安一枚“御赏”印,赐给慈禧一枚“同道堂”印。规定以后八大臣执政,拟定政令之后,要给慈安、慈禧两宫太后用印之后,才算有效。也就是说,咸丰帝留下的权力制衡是三方面的,即慈安、慈禧、八大臣三方势力相互制衡。在这三方势力制衡下,载淳继位,八大臣制定年号祺祥,大清国的政治,进入了新时代。

咸丰帝撒手去了,留下这三方势力都不满意。八大臣中当中,载垣、端华、肃顺是铁三角,这三位大爷都有一颗当霍光的心,所以在咸丰帝病危的时候,曾建议咸丰帝学习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的故事,立载淳而杀慈禧,咸丰帝没有采纳。当咸丰帝驾崩后,载淳继位。两宫太后认为大家都是大清的决策人,所以得一起上朝,也就说所谓的垂帘听政。八大臣认为两宫太后有用印的权利,再一同上朝的话,则八大臣形同虚设。所以他们坚决反对两宫垂帘,以突显辅政大臣的权威。

这样很自然的,两宫太后和八大臣的矛盾尖锐。不过在此之外,还有几位的感受我们不能忽略。这头一位,是咸丰皇帝的亲弟弟恭亲王奕䜣。这位六爷论血统和能力都比载垣、端华强得多,但是恭王爷被咸丰皇帝看作皇位的最大威胁,所以一直以来,恭王爷的地位就很尴尬。好事轮不到他,背锅的事非他莫属。要不是这位六爷是道光皇帝遗诏中亲封的亲王,咸丰帝未必让他参与政事。就说这回英法联军打来,皇上带着亲贵们跑路了,把偌大的北京城和生死未卜的局面留给了恭王爷,而咸丰帝驾崩后又把恭王爷排挤在核心权力层之外,那这位恭王爷内心的恨意,绝对绵绵无期。

下一位就不得不提咸丰帝的另一个亲弟弟,七王爷奕譞,跟恭王爷有相似的地方,作为咸丰帝的亲弟弟,醇王爷也被排挤出核心权力层。但是跟恭王爷也不一样,醇王爷的福晋,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有这层关系,所以醇王爷有机会跟着咸丰帝逃到了承德。不管怎么说,醇王爷和慈禧是一党,绝对跟八大臣不和。然而跟恭王爷相比,醇王爷显得非常平庸,所以并不被八大臣当成个像样的对手。然而就这样以为提笼架鸟看着囧傻呆萌无公害的王爷,成了辛酉政变中的重要人物。

除了这两位王爷之外,还一位蒙古王爷很不爽。这是谁啊?他就是一年前还是大清帝国最高军事统帅的僧格林沁。是,僧王是打了败仗,葬送了大清压箱底的精锐骑兵。但是,僧王再不济,论用兵也比八大臣强吧。如今郑王爷抓了兵权,显然是不把僧王当回事了,所以失去存在感的僧王,手握着被英法联军打残的散兵游勇,把恨意从北京传到了承德。

比僧格林沁这个武将更恨的,是文臣瓜尔佳文祥。我们知道清朝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军机处,而大清的核心权力层,就是在军机处办公的军机大臣。挂上军机衔,哪怕是个四品章京,也掌握实权。不挂军机衔,就算是正一品的太师、太傅,亲王贝勒,也不算进入中央决策层。咸丰朝的军机大臣中,除了文祥以外,其余都是顾命大臣。单独把文祥给排挤出去,这叫文祥非常不爽。这还只是其一,更让文祥不爽的是,咸丰皇上跑路的时候,把军机大臣都带走了,唯独留下他辅佐奕䜣收拾残局。名义上,文祥是京城最高军事统帅,被封为步兵统领。文祥以忙不过来为由,辞去了步兵统领的头衔。当然了,八里桥惨败之后,北京的步兵统领也没什么用,没兵可统。文祥是咸丰朝军机处当中本事最大的一位,也是晚清中央重臣中最钦羡西方民主宪政的一位。文祥在1861年的时候,已经开始着手研究西方政治到底是什么鬼。在咸丰驾崩之前,文祥就上书咸丰帝回京正民心,成立总理衙门来进行近代外交、经济改革。如今他被排挤,内心当然愤愤不平。

下一位也是个关键人物,此人是一年前的大清帝国军事副统帅胜保。这哥们在通州大战的时候率步兵死磕英法联军,被炮火击伤而下了火线,表现的比僧格还英勇。胜保在宦海起起伏伏,跟江湖大佬苗沛霖、张乐行等人关系复杂,所以江湖地位还是有的。哪怕是所谓的反清义士,也得给胜保一个面子。如果不是英法联军打北京,胜保这样的人物,就要被咸丰帝给边缘化。咸丰帝驾崩后,胜保的官职仅为兵部侍郎。但是,胜保负责收揽京城周边被打散的清军部队,笼络了一万多人。这让胜保成为了当时京城最具实权的人物,跟承德的慈安、慈禧、八大臣三方势力相比,京城的鬼子六、僧格、胜保才是实力最强的一个派系。等于在1861年的大清帝国,中央分出了四股势力,这四股势力相斗,那就看谁会合纵连横了。

慈禧也不得不介绍一下了。慈禧,叶赫那拉氏,初为贵人,因生下皇子载淳,一路被封为懿贵妃。慈禧的出身一般,其父惠征是文人出身,长期从事文秘工作。天平天国之乱时期,惠征跟随江苏巡抚杨文定督办粮草,所以这个家族并不显赫。慈禧之所以能出道,一来是因为她识文断字,二来就是因为他给咸丰帝生下了唯一的儿子。据传咸丰帝活着的时候,有时候懒癌犯了,就让慈禧代批奏章。所以在大臣眼中,慈禧有擅权的苗头,因此口碑并不好!1861年,慈禧只有27岁,而八大臣对她有杀之而后快的决心。如何在这场政治漩涡中脱颖而出,这个27岁的年轻女人,显得比四十多岁的八大臣更有城府。

慈禧经过分析,她目前的处境,跟八大臣是站在绝对的对立面,就目前来看,她要拉拢的第一个盟友就是咸丰帝的皇后,钮钴禄氏,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慈安。慈安比慈禧还小两岁,显得有些局促。慈安能力上是有不足,但是她有用印的权利,也是钦定大清最高决策人之一。这个人,八大臣想以威逼之,令其不敢不用印。


所以,慈禧必须和慈安站在统一战线上,“御赏”和“同道堂”的两枚印章联合,才能跟八大臣分庭抗礼。

比起两宫太后来说,更想干掉八大臣的,是北京集团,也就是以恭王奕訢为首的内心不平衡集团。简单说奕訢比他嫂子更迫切的想要干掉八大臣,无论慈禧是否和八大臣作对,她都是国家的最高权力的一方,掌握同道堂大印。再者说,皇帝是慈禧的亲儿子,慈禧那年二十七岁,八大臣都四十多了,慈禧熬也能熬死八大臣。况且连慈安都知道要斗八大臣得回北京,热河是八大臣的天下,慈禧会不知道?

也就是说,其实祺祥政变的幕后推手,是北京集团在运作。末代皇帝溥仪在自己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写过,恭亲王曾经化装成萨满来到承德,跟慈禧太后秘密联络,然后马上返京,奏请去热河奔丧。亲弟弟来给哥哥奔丧,这合情合理,所以八大臣准许了恭亲王来承德吊唁。

1861年9月5日,恭亲王到避暑山庄吊丧,哭祭完咸丰皇帝后,就去慰问嫂子们。八大臣怕恭亲王玩什么花样,于是特批了一个时辰的时间让恭亲王慰问皇嫂。这期间,恐怕八大臣的人一定在窃听,而慈禧和恭亲王早就有过会晤,这次会面只需要各自表达悲伤表就好。客气话说完之后,恭亲王打了个招呼,立刻返京。没有任何的异常,让八大臣很放心。

9月6日,慈禧开始行动了。当时八大臣中的端华身兼热河的步兵统领。慈禧提出,要让醇郡王奕譞担任正黄旗汉军都统。醇郡王不像恭亲王那样让人觉得有野心,而且这人看着还没什么能力。关键人家七王爷是道光皇帝的亲儿子,咸丰皇帝的亲弟弟,根正苗红。太后都提出来了,端华如果不同意,有谋反的嫌疑。所以,端华真就把正黄旗汉军的兵权交给了七王。这就有意思了,端华是行在步兵统领。就是说避暑山庄这些人马,归端华管。但是,当时护驾去热河的八旗兵中,主要是正黄旗汉军。因为两黄旗的满兵和蒙兵几乎都死在了阻击英法联军的通州战场上。这样端华和醇郡王的权利出现了交集,七王虽然没能力控制端华,但是端华想要调兵就没那么容易。

到了9月10日,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山东道御史董元醇上了一道《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辅政折》给太后,说皇上年幼,应该由太后垂帘,参与政务,并另外选择近枝亲王辅政。


这道奏疏那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避暑山庄掀起了轩然大波。但是这个事很玄幻,区区一个山东道御史,从五品的小官,居然敢上这样一道奏折。八大臣执政,两宫太后掌印,这是咸丰皇帝的遗诏。董元醇以一个山东道御史的身份,敢挑战咸丰皇帝的遗诏,如果他不是疯子,那就是背后有人指使!

很多历史名家的分析,几乎都是把慈禧一黑到底,说这位董元醇是慈禧指使上书的。也有历史名家讲,这就是董元醇的个人行为,这就是个疯子。慈禧的情况前边说了,她没必要冒这个险着急动手。董元醇是咸丰二年的进士,绝对不是疯子。那么说董元醇是谁的人?单从他社会关系看,他跟慈禧没什么交集。这么大的事,慈禧也不可能随便抓个壮丁就上奏章。这个董元醇根本不是慈禧的人,那他是谁的人?

董元醇是咸丰二年的进士,其恩师是四朝元老周祖培。能指示董元醇干这么大事的,只能是周祖培。接着看下一条史料。1860年英法联军进京前夕,咸丰帝仓皇北逃,留下的议和代表是恭亲王奕訢。而恭亲王的副手,是咸丰帝留下的军机大臣、步兵统领文祥。地位稍逊文祥的,就是体仁阁大学士周祖培。很多人都说周祖培相当于当时的宰相,其实不然,周祖培不是军机大臣,虽然是正一品的大学士,地位也不如文祥。

周祖培跟文祥一样,是咸丰帝留下背黑锅的。他跟文祥、恭亲王一样,是反对咸丰帝遗照的。很明显,周祖培的背后的老大是恭亲王。也就是说,董元醇其实是按照恭亲王的意思上书奏请两宫垂帘,所谓另外找近枝亲王辅政,很明显跟小皇帝血缘最近的就是亲六叔恭亲王和亲七叔醇郡王。再扩大一下范围,可以轮得到我之前说林凤祥北伐时出山带兵的惠亲王绵愉,这是嘉庆帝第五子,咸丰皇帝的亲叔叔。怎么轮都轮不到载垣、端华、肃顺。端华和肃顺要跟小皇帝攀亲戚,得算到明朝的辽东建州左卫的塔克世。载垣算近一点,攀亲戚也得从康熙朝说起,也即是说载垣曾祖的曾祖和小皇帝曾祖的曾祖是同一个人,就是康熙帝。


所以这封奏章,其实就是说要两宫太后和恭亲王、醇郡王辅政,远枝旁人靠边站。这奏章到了热河行宫,明显是针对八大臣去的。

当时的北京也好,热河也罢,其实没有什么正规军了,能打的几乎都让英法联军给打散了。所以各级军官都是空衔,底下没有兵。什么都统啊、统领啊都没用。哪怕是兵部尚书、领侍卫内大臣也没人可以指挥。当时真正手底下有人的,只有北京的兵部侍郎胜保,手下有万把人。其次是北京的僧格林沁,手下有个几千人。第三位就轮的上热河的郑亲王端华,最起码掌握避暑山庄的侍卫。但是端华和醇郡王权利重叠,所以调兵也成问题。

再看这个时间点,1861年9月10日,董元醇的奏章到了热河。9月11日,胜保带兵到热河哭丧。北京集团的胜保带兵来了,就算八大臣之一的穆荫是兵部尚书,也节制不了胜保。


9月14日,慈禧见恭亲王有诚意,有实力,于是召开御前会议,请八大臣议议董元醇奏折的事。你看吧,这就是慈禧将了八大臣一军。根据遗照,八大臣执政,两宫太后用印,才算是有效。那如果是恭亲王拟旨,两宫太后用印是不是也有效呢?这是不是意味着,两宫太后可以绕开八大臣执政呢?!

载垣、端华、肃顺怕的就是这个,于是在御前会议上反映强烈,坚决反对。据说八大臣咆哮朝堂,毫无人臣之礼,把小皇帝吓得尿了裤子。但是慈禧就死扛着,决不让步。非得明发上谕,按照董元醇的建议办。


载垣、端华、肃顺一商量,行,你们不是要绕开我们吗?得,大爷们不干了。八大臣集体撂挑子,放假!

就这样,慈禧和八大臣谈崩了。慈禧腰杆子硬了,那是因为胜保带兵来了。载垣、端华、肃顺放假之后服了个软,也是因为胜保带兵来了。本来是两宫太后觉得热河不安全,回北京再找八大臣算账。现在是八大臣觉得热河不安全,还是回北京再说。到了北京,载垣、端华可以用襄赞政务王的身份,调外地的兵马入京,来抗衡胜保、僧格的残军。当然了,就算给这俩铁帽子王机会,他们也没地方调兵去。清朝那会儿没兵,江南的主力团灭后,曾国藩的湘军逐渐成了江南的主力。北方更别提,跟英法联军在通州死磕的时候,就把东三省、外蒙、陕甘的兵抽调的差不多了,恭亲王之所以敢跟有调兵权的载垣、端华叫板,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纵然有权,但是无兵可调!

所以在热河,两宫太后和八大臣僵持不下,最后各退一步。慈禧把董元醇的奏章留中不发,八大臣也结束假期,双方都约定,先回北京再说。在此期间,负责慈禧和恭王爷联络的,就是太监安德海,俗称小安子。


9月22日,八大臣和两宫太后达成一致,约定了月底把咸丰皇帝的灵柩运回北京。10月8日,慈禧和端华达成协议,让端华担任热河行在的步兵统领,而醇王担任北京的步兵统领。慈禧开始掌握兵权,成为了政变的主角。

10月26日,咸丰帝灵柩起驾,往北京进发。按照规定,六天之后,咸丰帝灵柩进京。然而在出发没多久,慈禧借口小皇帝不堪路途劳顿,不随大部队行进。载垣等人一琢磨,无所谓,不回去都没事。所以慈禧、慈安带着小皇帝,离开了大部队,单独行动。同时八大臣也担心出问题,但是又不能派人监视皇帝。所以载垣和端华先行一步,带急行军先去北京,让肃顺护送咸丰帝的灵柩在后面按照约定时间走。只不过载垣没有想到,娇生惯养的慈禧、慈安、小皇帝会那么么拼,这几位日夜兼程,两天就赶到了北京,然后不等喘口气,马上召见恭亲王商议大事,接着颁旨宣示八大臣的罪恶,比如说载垣不能尽心议和,惹恼了英国人入京。等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黑锅,全让怡亲王载垣背了。

11月2日,毫不知情的载垣和端华刚刚入京,就被逮捕。当日,接管了八旗善扑营的醇郡王带兵到了密云,逮捕了肃顺。肃顺的人归端华和醇郡王管,现在端华不在,那就是归醇郡王管。所以逮捕肃顺这个事,醇郡王做的很轻松。


11月3日,大清中央政府重组。以载淳为皇帝,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执政,注意,是执政,不是听听就完了。具体办事的,是议政王奕訢。重组军机处,以议政王奕訢、大学士桂良、正蓝旗护军统领文祥、户部尚书沈兆霖、礼部侍郎宝鋆为军机大臣。

11月5日,体仁阁大学士周祖培上奏,说年号“祺祥”二字的意思重复,显然是没文化的人制定的,应该废除,改年号同治,即太后、皇帝、亲贵大臣同治天下的意思。次日,铁帽子王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在宗人府被判决自尽,肃顺虽然是爱新觉罗氏的觉罗身份,但是没有王位,因此被判斩首。其余五人都是凑数的,也就算了。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被革职,景涛由于是额驸,所以保留爵位,后来又做到了正一品的领侍卫内大臣,结局不错。穆荫因为是兵部尚书,位高权重,因此发配军台效力,后被赦免。匡源、焦佑瀛回家抱孩子,没有收到处罚。匡源后来定居济南,后来成为了文化界的名人。杜瀚惨烈点,他爸爸杜受田是恭亲王最恨的人,要不是杜受田路子野,没准当初被道光立为皇太子的就是奕訢了。所以,杜瀚沾了杜受田的光,被流放新疆,后被赦免。

11月9日,载淳举行登基大典,改元同治。祺祥政变就这样结束了,很多人带着意识形态说慈禧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反动统治。反动这个词还真是值得商榷,中国近代史上最不缺的就是反动派。但是讲实话,在这场政变中,慈禧并没有多少决定性的计划,几乎全是恭亲王奕訢在跟怡亲王载垣较量。慈禧除了很拼以外,没有多少过人的智谋。

看到大家挺喜欢的就在写写吧。

同治年间的历史,可以说是非常的乱,很多历史事件跨度都很大,又交织在一起。以往讲同治朝的历史,也就讲讲洋务运动,然后骂几次慈禧,就越去讲故事性更强的光绪朝代。体制僵化了数千年的中国要在这一时期进行艰难的转身,跟古代说告别。同样,这个时代对后世又有着很多启示作用。

说起来同治朝的历史,有两大主线,一是洋务新政,一是剿匪。如果说沙俄是外患的话,那么大清国内部的内忧就复杂的多了。江南太平天国之乱未靖,中国膏腴之地惨遭蹂躏。华北大地的土匪流氓趁着乱世如雨后春笋般走到了历史前台,被称为捻军。

八里桥之战,大清抽调了驻防东北的索伦骑兵、蒙古的科尔沁骑兵,导致东北空虚,沙俄趁势入侵。还有一点我也说过,当时通州战场上的大清步兵,除了直隶、北京的驻防八旗之外,从陕甘一带抽调了大量汉军拱卫京师。而同治年间最大的剿匪事件“陕甘之乱”,发生的一大诱因,就是陕甘的驻军调走,西北空虚。

清朝初年,延袭明朝旧制。地方官在收去官方税收之后,再另外向农民收取火耗,也叫耗羡银。理由是农民交税的碎银子,熔成官银之后,有一定的损耗,所以让农民再把这个损耗补齐。那么损耗是多少?官老爷说了算。这部分损耗,是不交给国家的,属于地方财政。所以耗羡银高出税银的事情并不新鲜,这也是明末农民起义遍地的一个原因。到了清雍正年间,雍正帝为了革除地方乱收费的弊政,实行火耗归公政策。意思是耗羡银不再归地方政府,而归国家。至于收多少,国家有个定额,收20%,也就是一两银子的税收,加二钱火耗。从乾隆年间两征回疆开始,陕甘地区的耗羡20%就被打破。1755年,乾隆帝灭准噶尔的时候,大清最强悍的索伦骑兵和鲜卑人后裔组成的锡伯骑兵路过陕西,需要当地八个州府一万多头马骡运输物资供应。所以在清征达瓦齐的战争中,清军二十二人击败达瓦齐两千多叛军的奇迹中,不要忘了这里边有无数陕西人民的血汗供应。

到了嘉庆年间,为了镇压白莲教起义,陕甘地区的耗羡银,已经由20%涨到了160%,也就是说农民上交一两碎银子熔化之后,不仅啥也没有,还欠了官府六钱银子。神奇吧,就问你服不服?道光年间征讨新疆张格尔的时候,虽然没有明显的加税,但是耗羡银是税银的160%基本上成了明文规定。道光帝原以为他这辈子打的最大规模的战争就是征张格尔,没想到后来惹起了第一次鸦片战争。道光帝连藏兵都调往前线了,那这个开销可是远远大于征张格尔之战的。

1861年,强弩之末的太平天国闲着没事,派陈玉成的叔叔扶王陈得才攻打防御薄弱的陕西。陕西汉军几乎全部阵亡在八里桥之战,所以陈得才攻打陕西的时候,陕西几乎到了无兵可调的地步。大清自立国以来,在军队方面一直有这样一个传统。本来大清的正规军就是八旗军,但是,一直以来都是八旗不够则绿营凑,绿营不够则团练凑。陕西的驻防八旗和绿营都调到了北京,那么只能组织团练部队来抵御了。所谓团练,就是军服上写着“勇”字的部队,俗称乡勇,其实就是雇佣军。

陕甘回乱、捻子之乱又搅乱乾坤。就说捻子吧,早期领袖叫张乐行,在有小人书的那个激情燃烧的年月,张乐行是个大名鼎鼎的反清革 命英雄。但是这位大英雄张乐行却是罪恶的地主出身,为什么罪恶呢?地主不都是罪恶的嘛。早在嘉庆年间,这位爷就是平定白莲教起义的清军之一。后来趁着太平军肆虐江南,张乐行拉了一帮狐朋狗友,组成捻子搞封建迷信骗取老百姓的香火钱。

基本上跟汉末黄巾军张角的路数一样,张乐行在1853年率众造反,配合太平军肆虐淮北。再后来张乐行接受太平军的领导,还被洪秀全封为沃王。一看到这个名号,总能想到中国联通。

这时候同治皇帝刚在北京坐稳龙椅,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对此事件高度重视,马上做出人事部署,调同治朝第一悍将多隆阿带兵入陕,镇压叛军。

多隆阿入陕平反贼,其实并不难。多隆阿是满洲正白旗的达斡尔人,在清朝算满人,按今天的血统来看,他其实是契丹人的后裔。多隆阿属于索伦骑兵的一员,十六岁参军,后来林凤祥、李开芳北伐的时候,多隆阿随索伦骑兵进驻京畿。赶上多隆阿命好,他的部队去追击太平军,没有参加八里桥自杀式冲锋,所以在僧格林沁跌下神坛的时代,大清朝公认的两大悍将,头一位就是这个多隆阿,其次是曾国藩帐下第一猛将鲍超。当时人称多龙鲍虎,1863年多隆阿西进的时候,还没到陕西,就遇到了太平军的大规模反扑,多隆阿奉命镇压太平军,没能及时西进。那陕西的事,朝廷也不能坐视不理,于是派出了前边屡屡提及的督办大臣胜保带兵入陕。

胜保这个人物,在之前反复提及,这是个典型的官油子,虽然一直带兵,甚至英勇到在八里桥之战时,被英法联军的大炮炸成重伤。但是这个哥们从镇压林凤祥、李开芳的时候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不会打仗。虽然胜保不会打仗,但他有过活捉太平军重要头目陈玉成的伟大功绩。他怎么办到的呢?胜保大搞江湖关系,跟三姓家奴苗沛霖关系密切,后利用苗沛霖欺骗活捉了陈玉成,大功告成。所以1863年胜保督办陕西军务,也想这么搞。但是,胜保没能和当地的头目们搞上关系,从而一败涂地。

胜保并不在意,上书朝廷大获全胜,企图骗取嘉奖。胜保他虽然打仗不行,却拉起了一直属于自己的队伍,胜保曾带着这个队伍,保证了两宫太后和恭亲王搞政变成功。除此之外,胜保和捻军大佬宋景诗、苗沛霖、李世忠关系密切,有养寇自重的不臣之心。自康熙朝起,清代地方督抚都有专折密奏之权!所以胜保欺上瞒下的行为,遭到了大臣们集体弹劾。湖北巡抚严树森甚至在奏章中说,回捻之乱不过疥癣之疾,粤匪之乱不过肢体之患,而胜保却是心腹大患!

恭王和太后们商议,把胜保召回京城免职,经审讯,定了个养寇自重、要挟朝廷的罪名。念在他带兵搞八大臣的份上,赐自尽。不服不行,被胜保招降的捻子大佬李世忠,在清廷也混到了一品大员的提督衔。这位倒是仗义,听说大哥胜保要被杀了,要用头上的顶戴花翎换胜保的命,不过遭到了朝廷的拒绝。胜保挂了以后,陕西的局面更是难以控制。再派多隆阿入陕,多隆阿是是清朝精锐索伦骑兵出身,论血统是契丹后裔,由于骁勇善战,在当时跟湘军名将鲍鹏合称“多龙鲍虎”。1862年,当陕西回乱从官逼民反演变为民族屠杀之后,多隆阿奉命带兵入陕。怎奈当时太平军攻打河南,所以多隆阿带兵攻打太平军,朝廷改派胜保入陕。胜保作战不利被革职,多龙阿于1862年底带兵进驻西安,任西安将军,从此开始了他的平叛之路。

多隆阿之所以能在当时的清军将领中拔了头筹,不光因为他是索伦骑兵出身,更关键的是作为剿灭林凤祥、李开芳的清军主力,多隆阿追击太平军到了江南,曾在北巡抚胡林翼手下剿匪。胡林翼跟曾国藩关系密切,又是推荐左宗棠、李鸿章的伯乐,他在治军方面颇有建树,所以多隆阿在胡林翼手下学到了很多。比如火器的使用和阵法,让这样一个带骑兵冲锋的汉子有了多元化的发展。

胡林翼很厉害,要不是他在1861年病逝,且轮不到曾国藩一枝独秀。胡林翼的岳父是晚清名臣陶澍,陶澍是林则徐仕途的领路人,碍于这层关系,林则徐又当了胡林翼仕途上的领路人。在太平天国之乱时,曾国藩草创湘军,多赖胡林翼之力,包括曾国藩自己在内,当时公认胡林翼的能力要比曾国藩强。能得到胡林翼的栽培,这才让多隆阿迅速成长,成为了僧格林沁跌下神坛后的清军第一名将。


多隆阿带兵入陕,那是陕西回部十八元帅的噩梦。多隆阿在1862年底到达陕西境内,于1863年初击杀叛军近两万人,陕西所谓的十八元帅见多隆阿不好惹,仓皇而逃,统统离开陕西,撤往甘肃。

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chi-ban-zan-san-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祺祥政变吧,本质上是这么一回事:

清文宗壮年殡天,留下清穆宗一个五岁的娃娃登基。

加之当时南边闹太平军北边闹洋鬼子,咸丰担心恭亲王奕䜣煽动朝局鼓噪立长君,所以他搞了顾命八大臣加两位太后一起入场,指望靠人多来压制奕䜣可能要组织的换皇帝风潮。

毕竟皇清世祖朝还挂着一位皇叔父摄政王,八大臣拼命拿祖制拦着两宫垂帘,也是指望拿着摄政王的祖制来拦着奕䜣不要称帝。

能护着载淳成年亲政是八大臣排在最前面的任务。

咸丰皇帝奕詝虽做如是想,但是他咽气儿之后的形势却和他想的不一样。

第一,主少国疑,中外不安。

两宫看八大臣同样也是个信不过,所以两宫只拿公章也觉得不安心,一定要亲自参与,也就是垂帘听政。

两宫乃深宫妇人,听不懂八大臣那套“祖制可以保证恭王不篡位所以要遵循祖制不垂帘”的弯弯绕,越和她俩说这个,她俩就越认准了“你们八个不让我们俩掺和就是心里有鬼”。

所以八大臣一时之间极其尴尬。

一方面,他们要确保两宫不要突破祖制授恭王以柄,另一方面他们还不能对以恭王为首的近支宗王逼迫过甚。

八大臣的这场戏主要是在朝堂上和恭王打擂台的文戏,谁动武谁就输了。大清朝这副半身不遂的架势动武又有什么意义?

第二,慈禧皇太后对朝局的解读与咸丰皇帝及八大臣截然不同。

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都是咸丰二年选秀入宫的后妃,她俩没见识过咸丰和恭王争储的卡位战,因此她俩对恭王的看法没有咸丰他们那么极端。

自家小叔子难道还不如远房亲戚更可信?

而且,慈禧在咸丰六年生育同治的同年就布局把自家亲妹妹嫁进醇郡王府做了嫡福晋,她既是奕譞的嫂子又是奕譞的妻姐,她是可以打醇王的牌在近支宗王中牵制恭王不臣的。

所以慈禧并不觉得恭王会篡位,她也不怕恭王篡位。

所以两个因素一叠加,就成了这样的局面:

八大臣为了保护两宫和载淳处心积虑地对付恭王,两宫和恭王醇王合伙意图扳倒碍事的八大臣。

最后几招走下来,八大臣里三个远支宗室脑袋搬家,近支宗王成功辅政,两宫顺利垂帘,皆大欢喜。

祺祥政变里自伐其功的那几位,比如安德海、胜保,却纷纷被杀。

这个事情的本质是咸丰搞错了三件事情。

第一是大清局面危殆,不可以常理度之。

第二是恭王无心大位,只想做贤王。

第三是慈禧的见识、心性、手腕和勇气都比他强。

所以咸丰的布局是错误的,需要被纠正。


user avatar   lu2-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努力工作,年收入突破百万。我楼下小卖部老板眼红了。

他说他每天7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工作时间比我长,收入却比我低,这不公平。为此,他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要求将卖给我的可乐从一瓶2块钱涨到100块钱。

他说之前他受太多委屈了,等他觉得委屈弥补回来了,他会把价钱降到一瓶4块钱的。但想像原来一样2块钱一瓶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默默想了一下,走多一百米,用2块钱在另一家店买了一瓶可乐。

这件事被小卖部老板知道了,他生气了,他跑去骂另一家小卖部老板,骂他不尊重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并且在我家楼下贴大字报隐晦地骂我。

你说我为啥讨厌他?

我不只讨厌他,我甚至想报警呢。可惜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

……

这件事还有后续。

后来,小卖部老板人权组织找到了我,跟我说我楼下的小卖部老板的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不是正宗的,他们才是正宗的。

我说,那你们的是怎么样的?

他们说,我们卖3块。


user avatar   an-de-lie-36-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主要是甄嬛的性格决定的。

甄嬛算是一个比较讲情义的人,但她不是那种喜欢燃烧自己去温暖照耀别人的主角。

宫斗环境里也不允许这种人存在,这种人也成不了赢家,毕竟这后宫是皇帝的后宫,不是你女主角的。

而安陵容一开始可能误以为甄嬛是那种上天派来拯救她于泥淖的天使,毕竟从来没人对她这么好,且有能力对她这么好(她娘肯定想对她好但有心无力)。结果慢慢发现她不是甄嬛喜欢的那种人,能为了一个陌生人出头不惜得罪人的甄嬛也只能存在于入宫前。她就开始慌了,如果甄嬛不要她,她怎么办。

对于甄嬛这种心比天高的人来说,没点真本事是很难被她看上的。

甄嬛喜欢的人,都是遇见她之前就很强大的,对配偶她要求极高,她号称“女诸葛”,如果在政治上没点脑子和作为,其实她根本看不上(例如温太医),所以配得上她的也只有皇帝(果郡王是心灰意冷之后改了想法,但果郡王本身也足够优秀了);对女性盟友呢,她则要求对方离了她,自身也足以在宫里立足,她才看得起。

这个立足不是要你一定是宠妃、位高权重,而是要你离了甄嬛也无所谓。比如叶澜依这样的,什么都不在乎,也没有家人,一身轻松,就算她不得宠,她也无所谓的,哪怕她丝毫不想跟甄嬛交好,甄嬛心底也是有点敬重的。但前期的安陵容完全做不到这点,她实力太弱了,还有拖后腿的爹和瞎了眼的老娘,她只能指望甄嬛拉扯她,除了甄嬛她一无所有,甄嬛不重视她了,她马上怕的要命。可前期的甄嬛,一来实力不够没有余力拉别人,只能找一些能稍微帮下她、又不那么需要她帮的盟友,二来她对皇帝还抱了恋爱脑的心思,又怎么会乐意拉别人上位受宠。淳儿做朋友明显更适合此时的甄嬛。

她喜欢跟淳儿玩。别说甄嬛了,淳儿和安陵容比,阖宫里谁不更喜欢淳儿呢?没有攻击性(但是伤了安陵容),看着喜庆,还是小孩儿心性。安陵容苦就苦在,没人喜欢她,好不容易遇上一个甄嬛,甄嬛也没有特别喜欢她,于是心理扭曲了。出身低,姿色平平,在家被欺负,家庭极度不和睦,导致她不入选前途可悲,入选了也是前途可悲。于是养成了谨小慎微又敏感的性子。这种情况下只能指望一个太阳式的主角用自己的无止境的热量去温暖她,拯救她。可惜甄嬛不是这种人,宫斗也不是日漫剧情。

宫斗就是现实,现实就是安陵容这样的,无论她是跪舔甄嬛到底还是跟甄嬛散伙,甄嬛都不可能特别看重她,因为性情就是不投,其实甄嬛本质也是慕强的,你厉害的话,虽然不一定跟她玩的很好,她心里还是会给你留个位置,只要利益不冲突就可以结盟。所以安陵容想要得到甄嬛的特别相待,还真不能跟她一个阵营,不然她永远觉得你只是个跟班,跟着甄嬛安陵容也没什么成长机会——甄嬛的盟友基本上都是成熟期的,例如眉庄、敬妃、端妃、欣贵人等,就连淳儿,也一来就得到皇帝宠爱,在宫里人缘也好,她们结盟属于强强联合,而且属性不冲突。例如眉嬛,眉姐姐说的什么,她知道甄嬛哪里厉害,她比不过,于是她就在其他地方用功,做到不比甄嬛差。包括恩宠这一块,也是眉姐姐先放弃了,不看重了,又得到了太后的护荫,于是甄嬛无论多么得宠,眉庄都有底气在她面前挺直腰杆。而安陵容,光靠自己完全没机会修炼,甄嬛也不可能给她请老师提高(她手里也没这个资源),其实也只有皇后能给她这个资源这个机会,安陵容也只有自己强大起来才能被甄嬛高看。可惜吧,这个宫斗环境太过恶劣,她虽然强大了,可手段不光明,甚至伤害了甄嬛的根本利益,因此只有等她死了,甄嬛才能释怀。

顺便想探讨一下眉庄得宠甄嬛感觉还行,安陵容被宠她马上觉得郁闷的问题,有很大可能在甄嬛心里眉庄得宠是理所应当的,并且早有心理准备(眉庄实力被她认可),而安陵容得宠,甄嬛觉得是自己让出去的,分出去的,因此闷闷不乐。




  

相关话题

  清朝推行保甲人口编审后为何会出现在册人口爆炸式提高? 
  萨尔浒之战,明军损失很大,但后金也损失很大,如果明军再坚持拼一下,是否可全歼后金? 
  清朝的全国户籍存放在哪? 
  曾国藩为什么不造反? 
  推翻清政府到底有多难? 
  如何看待满族人在微博上公然侮辱明朝皇帝朱元璋和朱由检? 
  清朝为什么要修建柳条边? 
  清朝是中国最悲剧的朝代吗? 
  为什么都说李鸿章是东方俾斯麦? 
  清朝满族可以和汉族通婚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汪直的死对明朝倭乱的影响?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当前会热衷投拍播出辫子戏,而不热衷投拍播出明朝戏呢,原因何在?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