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罗莎·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yu-fan-71-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卢森堡属于被过誉的人,李卜克内西则是个大无畏的战士,但同时也是一个倒霉蛋,他的遇害对德国革命是一个严重打击。

卢森堡的缺点其实非常多,在日常工作和革命高潮时期,她的种种劣迹,的的确确坑了一大堆革命者。

比方说,“拉狄克事件”。拉狄克本是波兰党领导人,同时在德国党工作。1912年,日渐为右翼控制的社民党执行委员会,为了报复拉狄克(拉狄克公开抨击执委会打击左派报刊),指责拉狄克是个“盗窃犯”(“拉狄克”在波兰语中意为“盗窃”);恰在此时,波兰党出现大分裂:列奥·约吉希斯(化名“梯什卡”)领导的总执行委员会与华沙党委的矛盾不可调和,约吉希斯把他们开除了,而拉狄克支持华沙党委。

卢森堡本是约吉希斯的伴侣,在政治上一直亲密无间,她幕后操盘,默许(或者就是她的主意)把拉狄克开除出波兰党,随后根据第二国际的成员党不能接受被另外一个成员党开除的人为党员的规定,在1912年社民党党代会上把他开除出德国党。

这是个恶例。右派对左派开刀,左派居然有人亲自主刀,这是要怎样呢?卢森堡就是如此的。而站在她对面的人,如潘涅库克、李卜克内西、还有列宁和托洛茨基,他们的立场是很明白的。卢森堡以个人好恶对待此事,很难想象对待革命她会如何。

李卜克内西反对把拉狄克开除出党,理由是他认为执委会是想拿拉狄克来“杀鸡儆猴”,吓唬其他批评机会主义的人。他是对的。他肯定想不到卢森堡过了把党棍的瘾,他也不会想要建立派别组织。无论卢森堡或者李卜克内西,他们都深深迷恋于组织,因此决无可能建立一个成形的流派。

显而易见,卢森堡就是这么对布尔什维克的。1903年以后,卢森堡多次炮轰列宁,把列宁当成“雅各宾主义者”或者“布朗基主义者”,说列宁大搞“集中化”……这次争论本身没有什么,但是卢森堡在他处的言论,暴露了她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者中间的分裂——不要把这种分裂同意见分歧相混淆——是致命的。你们现在想脱离党,我愿意尽一切努力来阻止你们这么做……你向社会民主工党提交辞呈一事,只意味着你将离开社会民主主义运动。所以你不能这么做;我们谁都不能这么做!我们不能站到组织外面去,同群众脱离联系。哪怕有一个最糟糕的工人党,也比什么都没有要好!

这是卢森堡写给荷兰左派罗兰—霍尔斯特的信,关键只在一句话:“哪怕有一个最糟糕的工人党,也比什么都没有要好!”从本质上讲,这就是“护党主义”,或者说卢森堡本来就是艾伯特体制的维护者,因为她拒绝分裂。

1914年一战爆发之前,由卢森堡控制的波兰党与布尔什维克之间多次爆发冲突。列宁多次大骂梯什卡,引来卢森堡的反唇相讥。卢森堡纠集波兰党以及第二国际各党领导人,准备一举把布尔什维克撵出国际。卢森堡胡诌什么“无数派别之间的派别斗争的“混乱状态”笼罩着俄国,其中最坏的派别‘列宁派’最热中于制造分裂,事实上意见分歧根本没有排除共同工作的可能性。通过各种流派和派别的协议或妥协是可以达到统一的”云云。卢森堡挖了波兰党反对派的墙角,又联合老孟什维克阿克雪里罗德一道起草宣言,公开表示要“孤立列宁派”。如果一战没有在8月爆发,可想后面的事情……

十一月革命后卢森堡的表现同样值得玩味。

卢森堡在威廉二世退位后出狱,但她仿佛茫然于形势当中,提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论调。比如,她主张斯巴达克斯同盟继续留在独立社会民主党内,要在经济性斗争中推动社民党人前进,使群众认清社民党的面目,“用一句老话来说就是,我们领导革命的时候不是在革命开始之时,而是在结束之时”。

但卢森堡同时还反对参加选举,这无疑是捅了马蜂窝。从独立党左派到革命工长组织,最后到约吉希斯等人,统统反对这个提议。

这也并不是大的问题。问题是,围绕在卢森堡身边的人,尤其是约吉希斯等人,认为“哪有什么革命?就是一场兵变耳”,他们和工人斗争之间的关系是割裂的。

时间倒退回1905年,卢森堡听闻俄国爆发了革命,欣喜地去了俄国,时间长达——一周。事后卢森堡热情洋溢地支持革命,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卢森堡还是主张“统一”“团结”等等,对布尔什维克嗤之以鼻。

一月起义中,卢森堡和约吉希斯尽力拖革命委员会的后腿。早在德共一大上,失败的凶兆就曾多次流露:

我们现在打算把这一点说出来:正是由于这次革命的全部本质,罢工一定将愈来愈发展,愈来愈成为革命的中心点,革命的主要事情。那时它就是一场经济革命,从而也成了一场社会主义革命。但是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只能由群众直接地、面对面地同资本主义来决一胜负,要每一个工厂的每一个无产者都起来反对他的雇主。只有那样它才会成为一次社会主义革命。


斯巴达克斯同盟拒绝同资产阶级的走狗们,拒绝同谢德曼—艾伯特之流共同掌握国家政权,因为它把这样的一种协作看作是对社会主义原则的背叛,只会加强反革命的力量,麻痹革命的力量。……斯巴达克斯同盟也将拒绝在谢德曼—艾伯特之流身败名裂和独立党与他们的合作陷入绝境的情况下取得政权。……斯巴达克斯同盟只能根据德国无产阶级大多数群众清楚的明确的意志,而绝不通过其他方式接管政权,只根据德国无产阶级大多数群众自觉地赞同斯巴达克斯同盟的观点、目标和斗争,而绝不通过其他的方式接管政权。斯巴达克斯同盟的胜利不是革命的开始,而是革命的终点:它的胜利就是几百万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广大群众的胜利。

如果同样的事情放在俄国,克伦斯基早就把布尔什维克干掉了。按照这些言论,再失败个几次也是毫不意外的。

更加要命的是,卢森堡自称要争取到无产阶级的支持,但对于革命工长组织,她选择直接无视。李卜克内西亲自出马谈判,结果大败亏输,两派根本谈不拢,原因也没什么,从一开始德共领导层(除却李卜克内西和列维)就没想吸收这些“犯上作乱”的工人战士。斯巴达克斯同盟自己就和工人隔开了。这是艾伯特体制带来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他们每个人的悲剧。

卢森堡在革命中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拒斥布尔什维克的参与。拉狄克和卢森堡等人素有旧怨,卢森堡极不待见他;卢森堡此前一年秘密写就的《论俄国革命》 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她对布尔什维克的反对。卢森堡在德共一大前后表示,德国革命不要俄国人来插手,问题是他们并未插手,可见她厌恶的其实是布尔什维主义。和卢森堡立场接近的当然还有约吉希斯等人。

卢森堡出狱前,部分斯巴达克斯同盟成员占领了一家报社,当时就遭到了约吉希斯的口诛笔伐;艾希霍恩事件爆发后,德共中央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严禁李卜克内西干预此事。

眼见革命退潮,败势渐露之际,卢森堡等人急忙说什么“李卜克内西和皮克参加革命委员会,与我德共何干?”这是欲盖弥彰。社民党多数派对卢森堡极度痛恨,必杀之而后快;但卢森堡做不到,她的支持者如约吉希斯等人同样做不到。做不到,就会死。

卢森堡在1919年1月的遇害,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她的威望,使她和列宁、李卜克内西被视为共产国际的“3L”。日后,许多人管她的支持者,如列维、弗勒利希等人叫“卢森堡派”(也不能说没有,只存在于德国);斯大林上台以后,为了排除异己,就猛烈批判卢森堡,把她的地位逐渐拉到和托洛茨基一样,遭到污名化。

现在卢森堡的工作被完全肯定了,但她真的如此值得肯定吗?答案是必然的:不该如此。


李卜克内西正好相反。他是个勇猛无畏的战士,但,他的许多缺点,使他不但未能领导革命获得胜利,而且还牺牲了。

无论如何,都不会有人质疑李卜克内西的革命立场。1914年12月3日,李卜克内西不顾社民党多数派的阻挠就增加军费预算案投反对票,使他成了反战左派的标杆。但在此之前,更多人把他当成公子哥儿,毕竟老李卜克内西的威望在那儿。

但李卜克内西受卢森堡的影响并不小,尽管二人一直不合拍。卢森堡起初相信革命派必须组织在一个党和一个国际里,绝不能学布尔什维克单干。李卜克内西倒是把斯巴达克派带出去了,但他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加入独立社会民主党。

独立社会民主党的架构和1914年以前的社民党没有什么不同。李卜克内西等人对此是清楚的,但他们还是参加了,这就是软肋。

十一月革命很清楚地暴露了斯巴达克派和工人之间的距离。李卜克内西等人距离工人阶级较远,反倒容易发觉形势的此消彼长,他们的目标很清晰:应当立即发动革命。革命工长组织的成员本身就是工人,他们的行事作风,他们的阶级节奏,和布尔什维克相去不远,但他们从未经历过大型政治斗争的洗礼,而且第二国际体制造成的人为隔阂,使他们和斯巴达克派一直合不了拍。当时,革命工长组织一直采取稳健策略,避免轻易出动,他们的路线更接近独立党左派(多伊米希和雷德布尔已经加入了革命工长组织)。

两派一直采取既合作又猜疑的态度。工人们觉得斯巴达克派高高在上,都在说大话,跳着“革命的体操”;斯巴达克派觉得革命工长组织一直胳膊肘往独立党拐,过于保守。实际上就是互相看不惯又看不起,但又必须合作。合作完n次失败,又总结不好教训,于是继续失败……

李卜克内西在这一次斗争中胜利了,由于他的果断行动,革命的机会不致于流逝;独立党则差点全军覆没,最后革命工长组织至于当机立断,发动罢工和街头示威,打垮了帝国。

此后两派的分歧就被摆到明面上了。

德共有没有想过和革命工长组织合并?至少李卜克内西和皮克这么想。但是一直谈不拢。

革命工长组织完全不了解俄国的革命实践,而这些实践,无论是社民党、独立党、还是斯巴达克派,从来没想过介绍这些事情;拉狄克倒是这么做了,但影响有限,他本身也不受待见。李卜克内西本身是一个热情洋溢的演说家,他对于革命工长组织谨小慎微的作风很厌烦。而这是第二国际的活动分工造成的。

革命工长组织惧怕大罢工会导致社民党的全盘镇压,何况许多工人此时仍然跟着社民党跑。这不是大问题,问题是他们对待革命过于保守的态度,这实际上就是举棋不定,踌躇不决。他们对1905年革命欢欣鼓舞,但不知道应该学什么。李卜克内西有夺权意识,知道政权的重要性,但如何夺取政权?每个人都不知道。德共此时也不掌握在李卜克内西手上,无论是卢森堡和约吉希斯,还是奥托·吕勒,他们对革命工长组织抱有敌意,从来没想过和他们合作。李卜克内西处于孤掌难鸣的状态。

一月起义期间的李卜克内西,的的确确可以用“倒霉蛋”形容。独立党分裂时,左派算右派旧账的时候,提及雷德布尔出卖李卜克内西等人的情况;列维在1919年也曾表示,“雷德布尔想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几乎所有条件欠缺的复杂情况下夺取政权。工人阶级部分支持谢德曼,部分支持哈阿兹,部分支持——雷德布尔。在这种情况下,给革命行动规定一个(我们认为无疑)不可能达成的目标,这只能称之为‘盲动主义’”。但其实这笔账应当算到人民海军师领导人多伦巴赫头上,多伦巴赫吹嘘人民海军师会参加起义,说服雷德布尔,雷德布尔又说服李卜克内西,于是酿成了苦果。

但一月起义的失败需要所有人背锅,正如德国革命的失败本身就是命定的。这个命定不似乌布利希或者洛文塔尔所言,“无产阶级革命不能在先进国家胜利”;而是说,德国的革命者本身受到的种种限制,使他们难以取得成功。

在艾希霍恩事件一开始,德共已经开始拖后腿,死命阻止李卜克内西参与进去,但无论是独立党、革命工长组织、李卜克内西,甚至是社民党,都明白这是个重要的关头。

社民党在把艾希霍恩解除职务的时候,当然想过这么一来柏林工人肯定会被激怒,但他们不怕,因为左派没有统一的队伍,社民党却有很好的盟友——自由军团。

但毫无疑问,柏林的工人群众想要战斗,并且迅速上街了。这个时候,多伦巴赫的一通吹嘘,当然会点起其他革命者心中的熊熊烈火。

卢森堡等人反对立即推翻艾伯特政府,按一月起义的结果看,似乎没错,但是卢森堡的出发点并不只是说,这是孤立的行动,而是说,“我们没取得大多数,就算把艾伯特打倒了,又有什么用?”

然而1917年,布尔什维克只在大城市的工业区取得绝对多数,照样夺取了政权,足可见德国和俄国的区别。

李卜克内西等人要求立即夺权,他们非常急于革命,但在具体行动上,他们反倒还不如革命工长组织,更加不知道该怎么办;革命工长组织和李卜克内西等人没完没了的讨论,群众们等不下去了,一个个走了。虽说建立了革命委员会,但这个委员会无比笨重,实际上一点用也没有。没有多少天,天平倒向了反革命一方。从德共到独立党,都急切地想要停下来,德共干脆说,“李卜克内西和皮克不代表我!”独立党派人说服雷德布尔去谈判,结果谈判代表们都被无限期关押了。

自由军团行动的时候,领导层已经完全瘫痪。拉狄克要求缓步撤退,至少使局势过渡到1917年七月事件那样;从社民党、独立党到德共的基层,都想要团结,反对内战。

然而卢森堡并不听拉狄克的话(本来就不可能指望她听)。她似乎接受了布尔什维克的思想,主张“抵抗光荣”,要求继续战斗。卢森堡炮轰独立党和革命工长组织,说他们“反复无常和优柔寡断”。

卢森堡是不是真的接受了布尔什维克的路线?似乎并不见得,不然拉狄克的提议就会被接受。显然卢森堡并不理解俄国革命的一切实践,她的思想见地,不会比长期参与俄国党内部斗争的约吉希斯或者拉狄克更高。而且,卢森堡还准备与李卜克内西决裂,理由是他过于冒进。…………

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的遇害肯定是个悲剧。德共的大脑没了。在这之后,梅林在半个月后逝世,约吉希斯在两个月后就遇害了,剩下的,诸如列维、蔡特金、皮克,或者日后发迹的布兰德勒、马斯洛夫等人,他们的作用合起来都未必超过这二人。可回过头看,德国的失败,多少是必然的。

第二国际的分工明确,使得党的领导人和工人之间出现了一道鸿沟。两者之间不可逾越。像多伊米希这样的,能和工人先锋融合在一起的人,简直是凤毛麟角。如果没有革命,里夏德·米勒等人都未必能和李卜克内西说上话,或者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李卜克内西受到的思想训练,参与的斗争,足以保证他的嗅觉,但他不可能做到领导革命,原因无他,无论他还是别人,与工人阶级是脱节的。

在俄国,领导革命的人往往本身就是工人(如施略普尼柯夫)或者士兵(如拉斯科尔尼科夫),他们习惯了参加斗争,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他们总能应对自如,而且,孟什维克也不是德国社会民主党。没有社民党的牵制,更加有利于革命的发展。但德国不可能有这样的情况。

斯巴达克派对于国家政权极为看重,这是对的,但是也仅此而已。德国的左翼激进派有完整的反资本主义纲领,在行动上却是一塌糊涂,他们受到第二国际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没有一个能够“脸贴地,听见青草生长”,结果使知识分子与工人之间完全断层。

当今的主流史学界对李卜克内西嗤之以鼻,对卢森堡却一个劲地猛夸,原因无他:要打倒布尔什维克。卢森堡从不掩饰对布尔什维克组织路线的反感,自己干脆也干过打击异己的事情;同样的事情,列宁一件没干过,他不会在阶级斗争中掺杂个人恩怨,无论对马尔托夫、托洛茨基,或者是对普列汉诺夫和波格丹诺夫,都是如此。

第二国际体制的流毒,坑害了一整代革命者,使他们在一战爆发以后完全背弃自己的理想,走上保卫秩序的道路;而几年以后,在俄国,受到艾伯特体制影响的一部分人,慢慢地在俄共恢复了这套制度,继续坑害一代又一代的人。社民党慢慢变成了社会自由主义者,共产党就是社民党,托派和其他派别就是共产党,最后全部崩坏……

评价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对他们的褒贬,不是为了标榜某派的正确,而是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像二人遇害这样的悲剧。

回顾历史,同样不是为了证明“我是对的,他是错的!”,而是为了未来不会重蹈覆辙。这样,评价本身才会有十足的意义。


user avatar   bobby-4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因是什么?按理来说九十年代经济比八十年代要好啊


  

相关话题

  欧洲各级封建领主是否曾拥有「初夜权」? 
  鸦片战争时候中国人对英法等西方列强的领土是什么样的理解? 
  为什么资本家敢在中国横行霸道无视劳动法? 
  怎么去看待白俄罗斯愿和俄罗斯一体化? 
  留学生在外,家人让帮忙带酒回国,东西却是淘宝上可以买的到的,我提议在淘宝买,家人很生气,该怎么处理? 
  为什么主要文明中只有欧洲出现“一夫一妻制”? 
  为什么前俄罗斯间谍,大都死在了英国?两国之间的真正关系是什么? 
  欧洲历史上,有哪些文艺名流与贵妇、小姐、王室之间有哪些佳话的? 
  俄外交部称不保证不会与北约发生意外事件,这是什么意思? 
  西欧为什么不能统一? 

前一个讨论
隆美尔是否被过誉?
下一个讨论
二戰前德奧合併為什麼奧地利多數人民贊成?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