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的方法论很简单:这件事在美国是怎样的。比如美国的疾控中心关于疫情戴口罩是怎么规定的,如果美国疾控中心没规定要戴,那么中国要戴的人就是傻逼。
这种方法论在改革开放后留学过的知识分子中曾经非常流行。不管是什么社会现象,都会先列举美国是怎样的,然后对比中国是怎样的。然后我们的目标就是学习美国的。
这种方法论首先在很多事情上是对的,因为发达国家肯定在很多地方趟过雷,我们可以拿来主义学习,不必什么地方都去摸石头。但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不一定完全适用,也不一定绝对准确。科学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的,学习老师不代表要死板。二是容易被人带入坑,历史上教训不少。
如果只是告诉大家更多权威可信的信息,那么是好事。我们需要更多可靠信息。但我们不需要的是指手画脚的。提供信息者和指手画脚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会告诉我们,戴口罩是否会增加感染风险,普通人戴口罩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风险。这样我们可以自行选择。而指手画脚者就是,我说这样,你就该这样做,不这样你就是傻逼。
方舟子早期在媒体上发表的科普文章,是作为一个信息提供者的角色。而后期在微博,推特上写的,就是一成信息,九成喷人。你想从他说的里面挑出点有用的,得忍受他的喋喋不休和阴阳怪气。这些人的心态,表面上看是反对暴政,其实是懊恼自己没成暴政。
早年在“外国月亮都是圆的”风气下,无论怎么喷公众都能忍受,如今全世界各国都爱国主义高涨,还在玩这个,所以被历史大潮冲到角落去了。
长相太丑,拔到最好了,也就像个罗汉。
公众人物,一个长相,一个品德,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没有似乎也可以,但遗憾无比,若有?
度一切厄
因为方舟子把读者当成平等对手,而不是手中心中的baby。
这在天天被“顾客就是上帝”洗脑的民众来说,简直太坏了。
最突出的代表就是某网络游戏的CEO赞助了方舟子300万,被方舟子怼到翻脸赞助王志安。
方说的未必对,但他会列出他的材料和推理过程,你思维和他不一致,就可以自己得出自己判断与结论。
这和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诉求感情,正好是相反的。
还有就是他不道歉。不承认错误。
这当然是因为身处美国的原因。
数据不可信,还有个原因,有关调查是什么调查?是哪个专业机构还是部门发布的?
数据来源有什么论文支持不?
—————————————————————————
评论设置了已关注才能评论。
我自己确诊过,所以不相信这个数据。
作为一个十大几年的老病号,来回复发,我已经过了有人为我发声就高兴的年代了。
因为他的目的未必是帮我,结果更是未必对我有益。
很多人说好多没去看过,那这9000万数据是咋来的。如果按照某个比例,这个数字岂不是应该更大?
我认识我们好几个医院的心理科大夫,门庭冷落,如果像这数据统计的,岂不是每天应该门庭若市?
我从来没有那种自己抑郁,全世界都有问题的观点。
有抑郁症治疗就好了。没必要总是呼吁和夸大。
————————————————————————
觉得数据有问题,我们单位大概有一千多人,我几乎都认识的。加上社会交往,加入了几个心理咨询的圈子,我身边确诊的人数不足五人。
我所在的四线城市,大概有四百多万人。但身边接触到的抑郁症患者很少。在心理学圈子里已经包含了很多有点问题,有的确诊,有的没有确诊的人。所以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按照统计,十几分之一的抑郁症。。。这个就很神奇。。。感觉有点哗众取宠。。。。这个周刊,你是认真的么?
因为这个数据感觉明显失真,所以也不知道该说啥。
不过抑郁症的诊断总觉得还是比较随意的,国内的心理学圈子也比较杂乱。之前有一次坐网约车,司机正好是我们这医院心理科的大夫,聊了一会儿,嗯,挺不专业的,开车的过程中,和媳妇吵了一路。。。。
倒不是因为他的斜杠职业,而是确实感觉不对路。
总体几年求医的经历,感觉除了精神病院没去过,其他的感觉都就那么回事。当然这方面和我所在的地区医疗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