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哈萨克师姐去北京的哈萨克斯坦大使馆办理签证时,本来想双方都说哈语,结果说到一半发现:签证问题里面很多要用到的词汇,一边是借的汉语词,一边是借的俄语词,然后就聊不下去了。
中国和中亚五国的不同民族互相了解对方的母语时,不得不发愁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少借词的来源并不相同。日常生活还好,一到专业领域就会比较吃力了。
谢邀
本人第一个接触的是柯尔克孜语(南),除了少数词汇有含义用途和结构有差异外,其他方面差异不大,类似于中心方言(天山方言)的一个次方言,介于阿图什土话和安集廷次方言之间。用词简单直接,发音委婉,壮男配萝莉音的感觉。
第二个接触的是哈萨克语,用词简单 ,木有那么多啰哩啰嗦的表达方式。体验就是哈语和维语可能有仇,就跟什么事都对着干的两个人,很多词汇差异来源于个别音有替换。还有一个体验,哈语近代的音和谐做的不够好,发音没维吾尔语顺畅润滑,有很多十分突兀疙瘩音。现在哈语发展做的最好,不仅是词汇还是语言结构,比苏联时期有了飞跃的进步。
第三个接触的是乌兹别克语。乌兹别克语得按方言来说,塔什干(本区)方言类似台湾方言,给人一种很尴尬的感觉。费尔干纳方言跟喀什次方言一样,给人一种很虚伪的感觉,用词很高大上,骂人都用好听的词。河中方言跟和田方言一样,用词很爷们很粗很直接,发音跟炸出来的一样,温柔可爱的妹子开口都给人一种女汉子的感觉,类似东北方言。
喀山塔塔尔语是维吾尔伊犁方言和哈萨克小玉兹的混合体,继承的优点不多,但缺点基本全继承了。
土库曼阿塞拜疆语接触不多,跟古董似的,用词很老很老,词结构上也很古董,落后语中亚其他语言起码两个等级。可能是其他语言的影响吧,词汇音上不和谐很拗口。
xx语是整个突厥语族中最“规范”的语言,类似于模型里长出来的西瓜,正正规规的。xx语用词也很高大上,但这个“高大上”是木有喀什的那么自然。很多词汇后缀是闭口的,很不舒服,号称不适合开口的语言。用词存在很多奇葩现象,比如亲朋好友的去世、敌人的死去都用一个词。好比上半身西装革履打领带还做了帅气的发型,下半身穿着花短裤配人字拖。
以上诸语,口语直接听得懂比例不是都很高,但是一段话写下来后看得懂的比例更高。
图瓦语接触不多,给我的感觉是14世纪的蒙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