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上是借金融之手推动社会和谐绿色发展。
有两部分要说,
第一部分:
绿色金融的初级阶段和普通的金融没什么区别,只是有了绿色准入标准而已。保险还是保险,信贷还是信贷,投资还是投资,债券还是债券,只不过借贷和投资的对象是绿色项目而已。说是绿色债券,绿色基金,最看重的仍然是收益率,“绿色”只是一个吸引眼球的标签而已。这是初级阶段,名义大于实质。
唯一有点区别的,是环境相关的交易市场,比如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等等。这是将金融市场进入了资源和环境相关领域,将用水许可,排污权等与环保息息相关的权利放入市场上进行交易。那些节水节能的公司可以把节约下来的排污权等,放到市场上交易,取得相应的收益;而高污染企业则需要购买他人的排污权来完成减排指标。通过这种手段,来促进大家环保。
第二部分:
等法律法规日趋成熟之后,真正涉及环境风险的,比如高污染和高耗能、耗水行业。这种行业在环保法规的日渐严格之下,会面临很大的风险。比如突然没水了,火电厂就开不下去了,从而导致停产。纺织,煤炭,水泥,印染等,都面临这个情况。这种情况之下,各个资管部门和银行,就需要担心自己的资产配置是不是有这个风险。这也是绿金委正在大力推进的。
不过第二阶段首先需要一个严格的执法环境,这点中国现在正在实现。其次需要金融机构普遍将环境风险标识为风险的一部分。这一点国内工行正在做,而且做得非常不错。绿金委也在凭借着自己的影响力在推进金融机构进行环境风险评估。有个三五年,这两部分都应该会推进的不错了。
多说一句: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有联系的。绿色项目的特点是风险小,收益一般。与之对应的高污染项目是,收益可能高,但是风险也高(环境风险)。而正因为目前环境风险还没有被很多机构纳入考虑,才导致了高污染项目的风险评估不足。在这种情况下,绿色项目的风险小的优势就没有了,只剩下收益低的劣势。
举个例子:一个人长得丑,寿命长;另一个人长得好看,但是身上有隐疾,只能活10年。现在科技不发达,检测不出来后者的隐疾的时候,大家默认两个人的健康状况一样,当然选后者。但是等过了七八年之后,科技进步了,查出了隐疾,但是已经没时间了。现在好多高污染项目就属于后者,这两年的环保风已经吹死了好多类似的项目,以后只会更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