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广西玉林一小学家长群内几名家长讨论喝酒,引发一女博士家长不满,并引发激烈骂战,对此究竟应该如何看待? 第1页

        

user avatar   wo-jiu-kan-kan-bu-shuo-hua-5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自我定位过高而社会铁拳并不给面子,造成的怨气横生怼天怼地。


user avatar   liu-kai-94-14-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这件事给知乎上的小知识分子们敲了一记警钟——没有撕逼的本钱,就不要跟社会人装逼。

文化系统,教育系统(非名校)的人在系统内地位再高,到了社会上也是弱鸡一只。

论权,没有,就算有人想获取知识,到处都是公开课资源,你那点才华也犯不着我来求你。

论钱,那几个死工资吃饭还行,砸人是不够的。

论手段,你就会发论文教书,江湖上的事,你即不懂,也玩不转。

拿这次女博士这事来说,一个四线城市微信群撕逼,怎么能火遍全国?

家长中不是没有高人,初期水军的操作也不是一般的路子能找到的。

这还只是江湖的一角。

没看到有家长不是说了吗?

“在玉林你想怎么样?”

再延伸下去,比如帮你接一下小孩,找点大小孩给你孩子泼点水什么的。

你自己就想去吧……

何况了,一个玉林人自己都不愿意去上的末流二本,谁买你的账?


很多人说老百姓歧视女博士,我觉得谬矣。

这次撕逼的导火索明显就是女博士装逼嘛。

本来就是很小一件事,其他家长也自知理亏没怎么再说下去,她却一定要把自己那点破事拿出来炫耀最刺痛人的是这一段,其他的脏话其实其他家长也不一定太当回事。

是不是女博士大家都井水不犯河水,可你非要秀你的特权,群里的家长就不乐意了。

说白了,普通人家花多大精力才能把孩子送进重点,你一个博士就能玩世袭?

这种炫耀最后坑的肯定是自家小孩。孩子在嫉妒与非议中长大,这样真的好么?

说个不好听的话,从她的言谈判断基本上也知道这位母亲的成色。

普通大学本科毕业(211为上限)一路跌跌撞撞找一些没啥竞争力的专业读研读博,还嫁给了正牌清华,感觉终于从鄙视链中低端走上了人生巅峰。自以为成为贵族。

然而,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心态不好,恐怕未来子女能否健康成长还很难说。


分割一下,说点我自己的事。

我家大女儿前段时间发现不太爱跟其他同学玩,为了这个事,我也专门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育:

是不是我们两口子都从比较好的大学出来,不自觉透露出什么高傲的东西?

是不是孩子在我们的教导下没怎么努力,就能长期考双百分让她开始瞧不起身边的孩子?

是不是她平时老是不参加集体活动被人孤立?

我于是从这个学期开始,周末就跟其他家长一起出去自驾野餐,让孩子能和周边同学打成一片。

一开始,总是一群人在玩,我女儿一个人在一边。

后来我尝试带所有的孩子集体活动,比如去博物馆我来当义务讲解员,把我的孩子和班上其他孩子一起叫他们举手回答问题。

又比如淘宝一块磁铁,带他们去池塘里捞铁玩。

其实整个过程中,我也发现,其实我大女儿天生比较聪颖,学的知识也比较超前,已经开始渐渐跟身边的同学谈不到一块去了。

我则告诉她,如果你觉得从身边朋友中获得不了什么,也可以学会给予,玩具可以借给别人,作业也可以借给别人抄,在午托赚到了零花钱,买零食也要分给同学,千万不要太小气。因为一个人是很孤独的,想成就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朋友的帮助。

所以,这段时间,我大女儿也开始问我,是不是应该明年竞选班长。

我跟她说了,那就要看你的人缘好不好咯!


user avatar   zai-tai-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利益相关,玉林人。容我偏个题。

不知道完整的聊天记录怎么样,但是就目前爆出的聊天记录来看,其他家长除了一开始聊到有关酒的闲聊(目前来看只讨论到了酒的产地之类的)之外,并无不妥,在徐妈妈大放厥词之时也只是理性的让她收敛一点,但是知乎很多评论的出发点都是例如小地方素质低,一个以吃狗肉为文化的地方的人巴拉巴拉就开始妄加猜测

有的人在家长群找优越感,有的人在知乎找优越感

女博士也是人,她也会有人的通病,小地方的人也是人,他们也知道礼义廉耻,不穿草裙拿长矛,望周知。


user avatar   ning.mao.wi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杭州的房子买在三墩板块,熟悉杭州的人都知道,三墩是杭州的穷人区,居住的都是社会中下层。每次去超市我都发现,有的阿姨习惯现场摘菜,能把五斤的白菜扒成两斤,最后只称菜心回去;有的奶奶会用内力检测水果新鲜程度,望之力道不大,但留下的都是内伤,而但凡受过内伤的水果,买回家两天准坏。

我也不悦这种行为,但类似“耻与为伍”,“不配”这样的话,我绝对说不出口。我们这个国家,本来就是以房价调控人口分布的,先按城市划分,再按区域调控你能承担的房价,能付出的生活成本,与你享受的居住环境(包括周边环境),子女所接受的教育,完全匹配。当我觉得不好,不开心时,我一点不怪那些阿姨和奶奶,我只怪我自己,如果我有能力住万象城旁边,今日今日的烦恼就算不会全消,也会少掉大半。因为阿姨奶奶的家庭收入,决定了她们的置业地点;阿姨奶奶的家庭收入,决定了她们过日子的方式;阿姨奶奶的家庭收入,也决定了她们眼界和受教育经历。人的行为(Behaviour),甚至人的言谈举止,是一系列复杂变量(Variable)直接或间接影响后的最终结果。例如行为态度(Attitude),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s)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以及行为意向(Intention)反推过去,如果最后结果相同(例如:住在了同一片区域,或子女接受相同的教育)。那结果前的自变量,可能真没太大差异,就算有,也不会差到耻与为伍这种距离

证明高人一档的方法简单。我家有几位长辈,他们买了位置很好,市价五六千万的房子。当他们往内走时,其实他们没说话,但投来的目光,就是认可的目光,因为他们走进的地方,多数人走不进。如果大家身处相似环境,还要找寻那约隐约现的优越,其实非常愚蠢。你所谓的优势,如果对结果无丝毫影响,那这个优势,可能真的只是你所谓的优势.......有这找优势的功夫,还不如好好反思下,自己人生出了什么问题呢。如果你的价值真是价值,真能被社会认可,放心,社会会通过各个层面告诉别人你高人一档,根本不用你自己劳神费力动嘴皮


user avatar   lao-yue-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简单,家长微信群根本就不应该存在。

如果有一个突发的,复杂到学生无法准确传递的信息需要传达给家长,首先应该请教育方反思:

  1. 为什么会存在突发信息,为什么这些信息没有编入以学期为单位的家长用书里面?教学过程应该是高度标准化的,一个学期的考试安排、社会活动、收缴费用等事务本就应该早早确定并印发家长,存在突发信息本就是教育方的失职。学期教学计划应该是调动专家学者,一线教师,教材编者,家长代表等等力量,花费大量时间金钱编制完成,应该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还要有一定的强制力,教师不按教学计划执行是要担责的。学期之初将教学计划家长版印发家长,并召开导读课带着家长将其读完。此后家校双方按章办事就行了,为什么会存在突发情况呢?还有人跟我争论什么文艺汇演排练延迟回家,有微信群方便通知家长,文艺汇演这种大事本就应该早早规划好,X日~X日排练家长应该是早早就知情的,有什么需要通知的呢?至于上级部门的突发奇想就不用多说了,以完成自己政绩为目的刷存在罢了,通通为乱政。
  2. 为什么要让学生去传递他们无法理解的信息?如果学生都无法理解一项信息,就说明这项信息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换言之这项信息是无效的。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连主体都无法理解的信息还传递什么?这个道理简单到不需要解释。还有人在评论区里说有些信息是传递给家长的,我点开资料一看,开培训班的。恍然大悟了,你要续班还不是需要微信群嘛。

学校通知本来就应交由学生传达,课程的相关资料应在学期初统一提供给家长,重要通知以纸质材料由学生带回家交家长签字,学校留家长联系电话,紧急情况时联系即可。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即时联系。

家长微信群是教师和家长双方试图在加强控制的同时相互推卸教育责任的产物。我不认为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对学生教育有什么正面作用。微信家长群存在的主要意义就是推卸责任,其中主要是学校推卸责任。孩子出了问题,家长来学校咨询,老师说反正我在群里通知过了,躲过一劫。展开来说:

  1. 当前中国从幼儿园到大学本科,甚至到研究生教育,核心就是追究责任和推卸责任的博弈。我不是批判老师、学校、家长这博弈三方中的任意一方,而是批判这种博弈本身。
  2. 一方面,孩子出了任何问题,家长第一时间找学校。讲个心酸的故事,两三年前,我们这乡村小学有孩子在池塘里面淹死了,家长都在外地。时值暑假,学校里面仅有值班人员,这个孩子的亲戚(舅舅之类)先将孩子的尸体停在学校门口,让值班人员联系校领导回来谈赔偿,同时将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叫回去。校领导和家长同时到校门口,校长亲眼看到,家长连孩子遗体看都不看一眼,一声没哭,先揪着校长脖领子要赔偿。结果上级部门的协调结果是:当时正值暑假,且学生家长签署了暑期安全告知书,所以学校没有责任,象征性赔偿了几万元丧葬费。若没有这一纸告知书,学校肯定是在劫难逃了。大家看出问题了吗,现在的学校为什么要家长签那么多通知,在微信里面说那么多信息,就是以备将来出了事防身。家长的索赔把学校逼怕了。
  3. 接着上条,现在的学校再也找不出愿意给教师背锅的领导了,追责文化越来越浓厚,任何问题一定要找到一个责任人,找来找去只能是老师背锅,这类故事简直太多了,不需要我再讲。那结果呢,老师们为了自己不背锅,只能是将学校的要求加码再加码。学生和家长的死活先放一边,先把我摘干净了再说。学生成绩为什么下降了啊?背课文任务家长回复了吧,做模拟题的任务家长辅导了吧,那就没老师事了,都是你们自己的问题。
  4. 为了提高老师工作效率,为了家长监控学生方便,为了避免家长追责。搞出这种微信家长群这种玩意,搞什么家校联动,从头到尾都忘了学生也是人,需要自己的个人空间和时间。这种教育思路是不可能产出人格健全毕业生的。
  5. 综上,家长监控孩子的欲望+学校老师推卸责任的期望=家长微信群,学生在这里不重要,家长微信群和教育并没有关系。

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空白保证了学生的自主发展空间。依靠即时通讯技术试图控制学生的行为是违反教育基本规律的,必将受到基本规律的反噬。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有点波动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上交所会因为一个跌停板发询问函吗?

建议编写完善的家长用书,以学期为单位分发。同时解散家长群,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宝贵的空隙还给孩子们。现代学生人格不健全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家校联系过于紧密,中年男人可以在车里抽根烟再回家,孩子们能干嘛呢?想想真是可怜啊。


既然大家讨论的这么热烈,那中午再补一段。关于家长微信群是相互推卸责任的工具这一结论,家长们自然有判断,我简单论证:

上面已经说了,当前的学校教育的核心就是推卸责任,老师们最怕的就是家长找上门,意外伤害、学习成绩波动、作业没写,和同学口角打架等等等等。家长有一万个理由来找老师的麻烦,老师自然就要想一万种方法来见招拆招。微信群即时汇报就是目前老师们摸索出最强大的武器。

你家孩子今天作业没写,汇报。之后学习成绩下降就和我没关系了。你家孩子今天没值日,罚站,拍视频传群里。以后你家孩子丢三落四和老师就没关系了,老师都惩罚过了,你还能要求老师什么呢?这个思路明白了吗,一切孩子的情况都在萌芽状态告知家长,反正老师尽了告知义务,你们自己看着办。各位家长自己想想,家长微信群是不是这个作用?

家长微信群还给家长提供了一种积极参与教育的错觉,在群里夸几句老师辛苦了,积极评论老师发的活动照片就算是参与家庭教育了,就算是关心孩子健康成长了。

做一个情景假设:你和老岳同为小学班主任,今天各有一名同学被车剐蹭了。两家家长找上门,你半年没在微信群里强调交通安全问题,而老岳昨晚刚刚提醒过家长要注意孩子交通安全。请问结果是什么呢,你被家长薅着脖领子臭骂一顿,赔钱调岗;老岳悠哉悠哉,反正老岳提醒了,你孩子自己撞了关我什么事。这不是教育,这是为了避免背锅的信息告知。至于家长到底有没有叮嘱孩子注意交通安全,没人关心,不重要。


有些人把我当成了技术反对派,当然不是。我只是指出,家校联系过于紧密是违反教育基本原理的,无视了学生独立人格的存在和培养。技术再怎么进步也是以人为主体的,不可本末倒置。

孩子回了家,父母问一句今天学校有什么新鲜事吗,比在微信群上看老师发的活动照片要有用多了。

提醒各位,对自我空间的需求是人的天性,过于紧密的家校联系会增强学生的逆反心理。很多人将学生视为是可以被老师及家长塑造的一种原材料,显然是不对的。学生会对家长和学校管理作出回应,并迅速总结出自己的对抗方案,尤其是在学校这种集体之中,对抗方案的研发速度和迭代速度超过你的想象,有兴趣的可以看这里:

研究教育问题,请务必把学生看成需要成长的人,而不是随你摆弄的机器,试图对孩子的监控会起反作用,要么得到一个废物,要么得到一个杠精。如果你老婆和你上司有微信群,你老婆负责汇报你在家的情况,你上司负责汇报你在公司的情况,你什么感想?己所不欲勿施于,有些家长自动把自己孩子排除出这里的了。


有些朋友提到了缴费的问题和孩子少报作业的问题。

关于费用,学校应该以学期为单位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并在学期之初将完整资料提交给家长,突然需要交费的情况本就应该杜绝。其次,合规的费用缴纳应该是有票据的,所有的费用也应该在半学期家长会上予以公开,钱这种事情能让小孩做了假也是太匪夷所思了。

孩子少报作业这种问题,本身就是教学过程中的正常损耗,教学组织理论中明确指出教学要求不会被不折不扣的执行,连这点损耗都不考虑,应对方法都没有,还当什么老师,基本的理论关都没过。


user avatar   haozhi-yang-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过实话说,家长群工作群通知群这类的群,确实滥用为聊天群也不合适。

毕竟这类群主要是有明确的关注意义的,不能随便静音免打扰。群里的无关消息多了,手机总是在响,有时确实也很烦躁。


user avatar   bobo-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博士并不都是这样的,大家听我解释)


user avatar   zhang-ze-yu-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挺理解这个博士妈妈

应该是没有别的办法

毕竟辛辛苦苦读了书

勤勤恳恳泡了清华男

还找不到帝都的工作

只能去她眼里的小城

唯有直抒胸臆瞎吼吼

乡野村夫实在看不起

如今却只能与其为伍

所有期望寄托给女儿

无奈人生苦短没本事

女儿只能读这渣学校

老师啥的统统看不起

一群家长更是些萨币

群里指点江山好快意

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


借用一下别人的视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9451515952472064


总之让我想起了抖音上这个视频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都南下博士,40岁左右,带着女儿来到需要支援的小城市,心不甘情不愿。一颗金子怎么能这样子被埋没,在首都混入研究界做个一官半职才是理想,在首都院校做个教授才是正常,在不济也应该在央企做个领导才对。

既来之则安之,但是不甘心呀,知识改变命运怎么自己混的跟同学差距那么大,这个城市跟自己一个水平的根本没有,去的学校也不怎么样。

女儿家长群整天一帮家长不谈学习,吹牛打屁,背后还对博士妈妈说三道四各种猜测,女儿在班级上听到同学背后议论回来告诉她,可能孩子是不是被排挤了。忍耐许久终于忍不住一个爆点喷涌而出。

我是这么理解这个事情的,其实争论就是让人看到赤裸裸的阶级分化而被踩到痛点。

第一,博士妈妈凭借自己的努力过关斩将拿了高学历,最后自己的职业生涯不尽人意,觉得自己这么努力了却不得志而很压抑。迫于各种原因来到小城市,去的教育场所,女儿的学校,其实都不满意,自己那么努力想要跳出的圈子最后还是回到原点了怎么会甘心?但是有北京户口,高学历,北京有房,清华本科老公,所以博士妈妈的心理是超级优越的,比起这个城市的所有人,毕竟,玉林有几个博士?博士不屑与他人为伍,其他人水平太差了。

首先,这位博士妈妈就是代表高知那个阶层,其中不少是靠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有些人改变了学历,改善了经济条件,但是眼界和教养还有善良知足会帮助他们越走越好,心胸豁达,与市井小民谈天说地,与同僚秉烛夜谈,与搭档专研学术,对孩子只是引导而不是刻意要求,搞笑的教授很多这样子的。

而博士妈妈改变了学历之后,是把认识的人分三六九等了,而且是很直接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就是高冷梳理。家长接触到高学历的人不说家长群,社会上遇到高学历的人首先都会有崇拜靠近的讨好,部分人会有酸柠檬的心理,这是非常正常的,这是人性。

第二,部分家长酸就算了,在孩子面前嚼舌根说三道四对孩子教育真的好吗?看看身边,想想以前成绩好的同学,会被部分排挤吧,人都是会嫉妒优秀的人,那么优秀的人还需要好的情商才可以处理好人际关系如虎添翼,当然真的只是少数真的那么优秀的存在。人对自己被说三道四会生气,愤怒,自我怀疑不是吗?所以博士妈妈应该是忍了很久,况且她的孩子在学校都被同学的言论所影响了,身为母亲,隐忍许久终于爆发,这真的可以理解。

而且会不会有可能,在学校里面,孩子的处境跟她自己一样呢?来自大城市的孩子,孤身一人,对环境还在适应阶段,成绩优秀,希望能有好朋友,在学校开开心心学习,但是被同学暗暗说八卦,三年级的小朋友很伤心吧。会不会被孤立了?说真的,校园暴力其实就是社会上人际关系排挤的一个缩影,社会上的更恐怖,但是成人慢慢学会坚强,孩子呢,被打压之后是什么?懦弱,隐忍,压抑,逃离,忍不了的自杀,堕落等等,所以真的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三道四,不要在孩子面前拉帮结派,教会他们平等对待任何人,不跟风,不欺凌,有自己的思想,把我们好的经验传递给他们才对。

第三,博士妈妈为什么遇到很多人的攻击还在于她赤裸裸的表示了国情。就是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差距,特别是教育资源,所以踩痛了很多人的点。所以博士妈妈真的需要低调,一线城市真的占有很多资源,但是不要那么明目张胆的彰显出优越感,因为社会上很多人并不是不努力,他们也很努力,但是多的是没法改变命运的人,但是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拼了命的给孩子比起自己之前或者周围家长好一点的生活环境,大家都不容易,不要求互相理解,读那么多书不踩低是应该的吧。

还有她展现了不同阶级下一代不公平的教育体系,因为是教授孩子可以直升,试问中国有多少?自己都是知识改变命运的人难道不能理解在家长眼里这份资源多么稀有那么让人羡慕嫉妒恨吗?是的,博士的女儿年级第一,但是想想还有一些贫困地区连孩子学都上不起的,万一那孩子真的是个读书天才但是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这是不是太不公平了?难道埋怨人家父母不努力吗?博士也要有眼界,真的,我真的觉得一个人通过读书也好,赚了钱也好,很难改变的就是眼界。

家长群,折射的就是社会的缩影,不要求互相理解,但是不说三道四,不高高在。

第四,国内学校对这些事情的处理,不管是什么事,在学校就是一个态度和方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都2019了,学校真的要学更好的处理这些事情。

知识不仅仅可能改变命运也有可能什么也改变不了。


user avatar   present-is-gift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就是不会吵架!

很多人看到女博士言语不当,情绪失控。我看到的是“知识分子”不会耍流氓!

如果你找一个“混混”,比如早年特别火的一个大哥自称“长沙彭于晏”。

你把他跟希拉里,伊万卡甚至特朗普关到一个屋子里,以我对这兄弟的了解,如果语言没有问题,他能把这几个大人物骂得七魂出窍。

这个女博士显然是没有太多市井经验得,她以为她亮出博士头衔,亮出老公学历就能把人给震慑住。但最终得结果是,她换来了更多得嘲讽!还博士呢!说话就这个水平?

没错!你们没看错!博士也好,高学历也好,社会精英也罢,如果不在他们自己的话语体系里,他们就是不如“长沙彭于晏”!而且是会被完虐得体无完肤!这个女博士还好没碰到“长沙彭于晏”,不然得话估计脑溢血都要喷出来。

民间对于知识份子有一种刻板印象,觉得知识份子都是温文尔雅,都是能说善道。其实并非如此,要看领域。比如如何气人,如何骂人不带脏字,如何软硬兼施把对方治得服服帖帖,如何不露声色把别人给压服,这些混江湖的手段一半的知识份子根本就不懂。

而且恕我直言,可能在高校机关单位混得太久,所以知识份子在这些方面可能连个普通人都不如!不是我说,如果在同一个平台上,不比学术,比谁更能争抢利益,谁更能拉帮结伙,谁更能把对方给整治得服服帖帖,街边贩卖衣服的小摊主比知识分子高出几个段位!

因此,这个女博士家长显然是在自己最不擅长的领域被人家搞得情绪崩溃了!以吵架或者如何让对方更生气为标准,这位女博士家长显然是外行中的外行。最可笑的在于,外行也就罢了,吵不过别人也就罢了,还要搬出一个与之毫无关系的头衔,非但没有助攻,反而让人看了笑话,把自己搞成了负面头条。如果不出所料,把这些截图放出来的就是那个跟她争吵的家长。以结果来看,这位女博士完败!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清华姚班毕业生、麻省理工博士胡渊鸣开发新特效编程语言,99 行代码实现《冰雪奇缘》? 
  如何看待《你能吃得了清华大学的苦吗?》这篇文章? 
  清华唐杰团队研发 NLP 预训练模型有哪些实际意义? 
  中国每个地方都有混混,为什么就称广西的混混为鬼火少年? 
  是教程度差的学生还是程度好的学生,更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 
  给那些申请到美国十大名校博士的中国学生每人奖励200万让他们到清华读博,可行吗? 
  在清华大学当学渣是种怎样的体验? 
  一万个比特币、一张清华大学的学位、一个余文乐同款老公,你选择哪个? 
  老师让学生“做人要有志向”,结果学生反问说“你以前的志向是什么,现在不也就是当了老师吗”,怎么破? 
  该如何客观评价桂系军队在八年抗战中的作用?? 

前一个讨论
作为一个等等党,现阶段买个什么样的手机?
下一个讨论
40 岁内开上 20~25 W 之间的 B 级车,算不算人生赢家?





© 2024-11-1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1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