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一些案子受害人表示愿意不追究罪犯,那么罪犯该不该判刑?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ru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仅仅因为被害人的谅解,就放弃追究犯罪者刑事责任。具体展开讨论下:

1、刑事案件大多属于公诉案件,是国家在对侵害社会公共利益者发起的诉讼,而不是为了帮助个人实现复仇。

即便是自诉案件,其背后的罪名也是涉及对公共利益的侵害,而不仅仅是私人恩怨。例如,较为轻微的诽谤行为,只是个人对个人的民事纠纷;但当造谣诽谤行为极为严重,侵害了社会进行有序公共讨论的秩序,那么就已经不再属于私人纠纷范畴,而需要国家出手。

理解了这一点,就很好回答问题了:我被人打了左脸一巴掌,我自己觉得,其实右脸再给打一下也无妨。但我的个人价值观不能代表全社会,立法者认为,社会上大部分人是不愿意被打脸的,因此要试图阻遏这种行为,这不能凭我一个人的喜好来定。

2、延续上一点,如果仅仅基于被害人谅解就放弃追究刑事责任,那么可能会将社会置于危险之中。

以美国 2011 年的数据为例,有过犯罪行为者,约 43% 在刑满释放 / 假释 / 开始服缓刑三年之内再次犯罪[1]。而在国内,由于统计口径不一致,重新犯罪率比较难以估计,一些地方零星的研究显示可能在 10% 左右[2] (因为我们对违法和犯罪行为有所区分,可能导致了数据上和美国较大的不同。)

对于有一次犯罪得手经历的犯罪者而言,由于获得了更丰富的「经验」,锻炼了「胆量」,如果不经过矫正即马上重返社会,对于公众的危害将会显著高于普通人。仅仅依赖被害人的谅解就不进行矫正工作,是对社会整体的不负责。

3、被害人的谅解有可能基于欺骗、胁迫、经济压力作出,并非真实的意愿。

当年在做家暴案件被害人服务工作时,我们遵循着一条原则:一方面尊重被害人表达诉求、对量刑提出意见的权利,另一方面不能完全依照被害人的意图向法院提出量刑建议。实践中,出现过太多家暴被害人处于一时心软与施暴者和解,重新回到一个屋檐下,然后二次受到伤害的例子。这个时候,刑法作为国家公法就开始发挥了父权主义的一面了:我不要你觉得自己没问题,我要我觉得你安全了再说。

类似地,在其他案件中,也可能存在被害人被施加压力,违背真实意图而作出谅解的情况,被这种「谅解」牵着鼻子走,也无助实现公正的结果。

综上,从应然的层面来说,被害人的谅解是在量刑中的一个考量因素,但绝对不应该成为具有一票否决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

安利一下自己新推出的盐选专栏,希望能从争议案件的探讨中,帮助大家产生更多角度的思考:

参考

  1. ^ Public Safety Performance Project, State of Recidivism: The Revolving Door of America’s Prisons, The Pew Center on the States (April 2011)
  2. ^ 《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数据分析调查报告》,广东省惠州监狱课题组,访问链接:http://www.moj.gov.cn/organization/content/2018-05/10/zgjygzxhxwdt_19240.html

user avatar   SiobhanChrist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刑事案件,起诉方叫公诉人,来自于检察院,国徽挂在脑袋上呢!

受害者又不是原告,哪来的资格撤诉?




  

相关话题

  莆田 2 死 3 伤刑案嫌犯拒捕并畏罪自杀,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有一个人杀了人,没有找到凶器,没有目击证人,凶手本人也不认罪,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他是凶手,能给他定罪吗? 
  一个人和五个人,火车选择撞向哪边的问题。? 
  毁掉一个人的前途法律上会不会定罪,会的话应当定是什么罪?会判多少年? 
  如何看待南京一饿了么外卖骑手疑因受「差评」被处罚后杀人这一行为?他将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如果罪犯跑到一些偏远的农村,或荒无人烟的地方生活,被发现的可能性有多大? 
  北大刑法试题《爱的东南西北》应如何作答? 
  如何评价天价捞尸体费用? 
  如何看待北大弑母案嫌疑人吴谢宇被抓? 
  如果一个天才肯定被定罪为死刑,但是他还有一个可能推进人类进步的科学发现未公布,那他该不该定罪?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宫崎骏的动画《天空之城》?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手机游戏《天演》?





© 2025-05-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5-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