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2020年非洲蝗虫灾害? 第1页

     

user avatar   sijiazh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本来应该是生态学或是昆虫学领域,不是我的专业,但在看新闻的时候,有句话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类似于“因为血清素平时无害的蝗虫变成了噩梦般的灾害”。

等等等等。血清素?平时无害???发生了什么?我扫了遍新闻和这个问题下的答案,甚至本题高赞果壳,都没展开讲。这让我的好奇心十分空虚。我很不满意。

蝗虫本来是种很害羞的生物,特别容易受到惊吓,一般是独居的。而让它们在几个小时之内突然变得有群居特性,居然仅仅是因为它们身体里血清素升高了那么一丢丢。这真是太有意思了。

血清素诶,我们人的大脑里也有血清素,而且是最有名的四大神经递质之一,另三个是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其他三个我在《大脑通讯员》里面专门又讲了,这里不细谈。

为此我做了简单的搜索,这个发现被发表在十一年前(2009年)的《科学》杂志上,而且是一月底的封面文章。

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在实验室里养大的普通害羞的独居蝗虫,在注射了血清素后,在三小时之内就变成了积极寻找其他蝗虫群聚的群聚蝗虫。短暂的三小时之内,改变的不仅近是居住习惯,还会获得远超平常的社会性,甚至身体也会变形,变得棕黑色、而且更加强壮、飞得更快。和之前那绿色、害羞弱鸡的样子完全不同,社会猛男化了。

(——抱歉,我不该拿蝗虫灾害开玩笑 但…赵思家在此忍不住露出了疯癫科学家的阴笑…真的太酷了!!!激动到猪叫)


(我有密集恐惧症,也不太喜欢昆虫,这答案除了下图我不放任何图了。)


因为沙漠蝗虫这前后两种形态实在是太不一样了,以至于在1920年前人们以为是两种物种。

更有决定性的发现是,当提前给蝗虫体内注射抑制血清素的药物、或是直接阻断体内血清素生产的药物,蝗虫也不会猛男化。这证明了血清素和群居变化的因果关系。

这个变身的桥段好有美国队长的既视感!


那在自然中,什么会导致蝗虫血清素剧增呢?有多个方式。一个关键在蝗虫的后腿上,大约我们膝盖上方一点大腿的位置,那里有一些特殊的毛,当毛被触碰的时候,会引起蝗虫中央神经系统生产更多的血清素。另一情况是,不断地连续看到或闻到其他蝗虫同类也会刺激血清素的增加。

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大雨后,植物生长更快,变得更加密集,为蝗虫提供更多食物和居住环境,母蝗虫会在沙地上产卵,雨水会让更多卵孵化,多方面原因都会增加蝗虫的出生率。另一种情况是,长期干旱,导致食物和生活空间急速变少,原本独居的蝗虫被迫拥挤地生活在一起。(收到私信和评论说雨后是不是错的,但我查到的资料中往往都会提到雨,因为雨会使得食物增加,才有可能产生聚集。我觉得可能是指干旱后的一场雨?)虫与虫相互触碰,相互踢着后腿,同时又相互看着闻着,就会大大刺激血清素增加。血清素增加后会进一步引起生理反应。

在人的大脑中血清素有很多作用,这个我在另一个专门的答案中有简单的回答过,在《大脑通讯员》中也有专门的章节细致讲过,这里只稍微提一下。

血清素最有名的功能是调节心情;低血清素会让人情绪低落。常见的抗抑郁症药物都是作为于血清素,目的在于维持或增加血清素的水平。但过高的血清素并不能让人更快乐,到底为什么是这样的情况现在不太清楚。

另一个血清素的功能是产生睡意,它像是一个沙漏一样,会随着醒着的时间逐渐堆积起来,形成睡眠压力。当它到达一个高度的时候,你便会想睡觉,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它和生物钟相互协调,才能保证良好的睡眠。

血清素也似乎和各种群居社会行为有关。说似乎,是因为直接从人身上观察到的结果比较有限。比如说,当人们身在一个群体里,需要违背自身的道德去顺从群体或是服从更高级别的人。有研究认为当人的大脑中有更高的血清素的时候,我们会更倾向于服从群体,而非个人愿望。

这一点似乎也和蝗虫的独居变群居的行为模式变化类似。

让我们看回蝗虫,虽然从宅家弱鸡变成社会猛男仅仅需要几小时,但从猛男退变会弱鸡往往需要好几天。但问题是,在实验室外,自然环境下时,因为后代会暴增、环境更拥挤、大家疯狂找吃的、疯狂嘿咻、疯狂生产后代、继续更加拥挤、为了能生存下去更加不会变会弱鸡。


但除了社会性的改变,蝗虫在形体上也有了变化,但这一部分应该不是血清素的直接效果,但血清素应该是整个连环反应的开头。但有一点我倒是不太明白。你说,一个虫要是想从独居变成群居,变得很嗨、很想和别人摩擦,甚至要在短时间内变得强壮,我都能理解。但为什么它还要变色呢?而且变得那么不适合隐藏,那么显眼。昆虫应该不至于群居还要看脸吧。

我没找到明确的答案,但我推断哈。可能和群体防御的模式有关。独居时想要保命,最好是长的不显眼,对外界警惕性高、藏好。但如果是群居,个体被捕食的概率会变高,这个时候,最好长的、闻起来都和平时不一样,这样捕食者说不定就不想吃它了。


摩擦脚-->体内血清素增加-->独居变成群居。我觉得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科学现象,不知道为何 @果壳 在他们的答案中没有提及。果壳还提到另一个现象,那就是蝗虫在碰撞的时候,会向身外释放苯乙腈(jing)。

孤立的蝗虫亟待一场习性上的转变,而开启变革的秘密正藏在它们的大腿上。在蝗虫的后足上节部分,有许多接受机械刺激的神经接收器,当越来越多的蝗虫不可避免的肩摩接踵起来时,腿部的相互碰撞打开了这个危险的开关,神经的冲动让沙漠蝗释放苯乙腈,气味的集结号飘荡在空中。——果壳

我对这个化学物质完全没有印象,所以进行了搜索。这个也挺有意思的。

苯乙腈被认为是一种种群中的通讯信号。(血清素是神经细胞之间的通讯信号,也就是神经递质)

更重要的是,那股味儿会被鸟以为有毒,鸟就不会去吃它们。甚至是普通蝗虫,如果有了苯乙腈的味儿,鸟也不想吃。而闻到苯乙腈之后,蝗虫会立即把苯乙腈转化为氢氰酸,这玩意儿有毒,鸟儿吃不得。但苯乙腈不是一直都释放的,而是当群体被鸟儿袭击之后,才会产生。

所以苯乙腈有双重功能,一方面是提醒其他虫,“红色警戒!受到攻击!产毒!”,另一方面是让鸟儿觉得恶心。说到底,苯乙腈是个特殊的群体防御功能。

中科院一年前在科学的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相关的研究,中科院有相关的中文科普,写的不错,推荐。

cas.cn/syky/201901/t201

本来是刷到新闻,觉得2020太tm烦人了,但没想到就是新闻里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一查查出这么多有意思的内容。哎,还是科学能令我快乐。

不想管红尘事了,我要回切沉溺学习无法自拔。


user avatar   long-ya-57-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来不是很想回答这个问题的,被邀请这么多次,有点不好意思。

简而言之,这次蝗灾不大可能直接蔓延到中国,不科学的用肯定一点的语气的话,不可能跑到中国来。


前几年,对于西藏有这样一个表述:安全屏障、地理屏障、生态屏障。有一个“青藏生态屏障区”的概念。


什么叫生态屏障区呢?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一个与周边生态环境迥然不同的区域,因此一些生态灾害难以通过这个区域。打个比方,你从卢沟桥要去望京,可是今天二环以内车牌限号,只让尾号5的车辆通行,你车牌尾号是7,那么你就只有三个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绕道不去了


青藏高原就是一个“限号区”。

这是喜马拉雅山南北两边同一天里不同的样子:北边是高山草甸带和高寒荒漠带,南边是温带阔叶林带。这两个地方生物的总重量,我们叫“生物量”,完全是两个量级。去过“喜马拉雅山五条沟”的人对此都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一两个小时车程,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天地。就算蝗虫能够飞上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食物的急剧减少也会让蝗群停下来。在印度北部平原飞是一回事,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飞是另一回事,消耗的能量也不是一个量级的,高原飞行需要更多食物保证能量。


这就导致一个结果:需要吃更多东西才能飞食物同时急剧减少。这才是蝗群不可能翻过高原的真正原因,实际上因为青藏高原极其稀疏的植被,形成蝗灾的可能性很小,也是蝗群可以飞过一小片海洋,却飞不过高原的原因。

西藏的蝗虫实际上长这个样子,飞起来的时候会发出咯哒咯哒的声音,草原上还是比较常见的,也长得比较肥,个头也并不大。


所以,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以及新疆的大片大片沙漠地带,阻止了这次蝗灾蔓延到中国,实际上就是一个“限号区”。


那么有没有绕道的可能性呢?比如蔓延到东南亚一带,然后走迂回路线从缅甸、老挝、越南一带蔓延到中国。实际上这个可能性也不大,要蔓延到缅甸就不得不翻越若开山脉。

若开山脉主要以热带雨林为主,就是二战的时候中国远征军付出很大代价才穿越的“野人山”所在位置。热带雨林对于蝗虫是十分不友好的,同样非常难以穿越,主要原因是这里同样缺乏蝗虫的食物。蝗虫主要生活在草原或者稀树草原,热带雨林里的植物并不是它们的主要食物,并且还存在着大量的天敌。这里也是限号区。


所以大概率讲,蝗灾自然蔓延到中国的可能性很小,只剩下一个途径,“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也就是通过跨国贸易来到中国。这方面海关检验检疫是可以很好的控制数量的,不至于形成灾害。跨国贸易主要还是以粮食成品为主,鲜活植物很少,控制也很严格,中国也没有必要非要从非洲、印度、巴基斯坦整船整船的拉活着的植物回来。


因此我认为这次蝗灾不大可能蔓延到中国。


需要说明的是,蝗灾是不可能靠“吃”控制住的,人吃不行,鸡鸭吃也不行。可能人工驯养的鸡鸭控制住小规模、低烈度的蝗灾是有可能的,但是这种规模的蝗灾想都不要想。现在全世界一共才220亿只鸡,一次大规模蝗灾的蝗虫数量是以上十万亿只来计算的,一只鸡就得分配几百上千只蝗虫吃。且不说你根本不可能把全世界的鸡都集中到一个地方,虫群本身还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你还得随时拉着这220亿只鸡到处跑。就算你真的让全世界70亿人每人抱着3只鸡到处跑追虫群,这些鸡也得活活撑死。

对不起,不该在灾害面前想象这么滑稽的场面。




实际上需要担心的事情仅仅是今年全球粮食市场


这么大规模的蝗灾必然导致受灾地区粮食减产甚至绝收,从而导致下一步的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国际粮食贸易是一个非常残酷的事情:需要粮食的人买不起、买得起的都不缺粮食。受灾地区只能短期内买得起粮食,很快价格上涨以后就买不起了,买得起的国家又不缺粮食。粮食价格又会回落,受灾地区再次买得起。就在这种价格的波动循环中,是无数人家破人亡、饿死街头。据估计,一个人口密度在1000人/平方公里以上的地区,只要缺乏粮食持续1个月以上,就必定会出现饿死人的现象。人口密度加大,这个时间还会进一步缩短。


这种时候只能指望国际合作。2020年会不会出现跨越非洲、亚洲的大规模饥荒,只取决于两个因素:蝗灾持续时间、国际共同应对措施能否到位。


就今年总体气候趋势来看,合并考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国际蔓延与防控趋势,我觉得形势非常不容乐观


国际协调机制和协调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受灾地区,包括非洲、中东部分地区、南亚,都是国际政治中的偏远地区,国际话语权本身就不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也相对较弱,本身就是“不受关注”的地区。在防控新型肺炎疫情之下,这些地区还能得到多少关注,我倾向于认为大概率又是会被忽视的。


本次蝗灾已经开始影响印度的粮食主产区,不知道印度的下一步控制措施具体如何,能不能收到效果。如果蝗灾蔓延到印度北部地区,印度的形势就非常危险了。本来就徘徊在饥荒边缘的人均粮食拥有量将会再次下降。


虽然这样说不够人道,但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排除印度在国内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在边境地区挑起事端以转移矛盾的可能性。虽然我们现在看到印度、巴基斯坦之间因为蝗灾暂时放下了边境冲突,但是下一步的灾情还很难预测,就以印度的社会组织能力,灾情怎么发展主要还是看老天爷的心情。如果蝗灾进一步恶化,甚至到了闹出大规模饥荒的程度,这种暂时的缓和就会演变成更为剧烈的冲突。


大家都需要搞些事情来续统治集团的命的时候,鬼知道会发生什么。


目前我们国内的疫情防控已经开始出现胜利的曙光,形势依旧严峻,但是终究会好转。是应该对西南方向发生的事情引起注意的时候了,最好能够做一些准备。


这种准备是两手的:


一是要戒备印度铤而走险、转移矛盾。尽管多半只是作秀给他自己国内忍饥挨饿的老百姓看,不大可能真的找死,不过也不能让他占了便宜。


二是要以大国身份积极应对,发挥国际社会影响力,以积极地姿态应对这次蝗灾。该出手援助要出手援助,该协调国际社会发挥作用就要积极去协调。“一带一路”不是空话,是要靠灵活的国际手腕和负责任的态度去保障的。

这次蝗灾波及区域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很大一部分重合,也不知道是天意还是巧合。


user avatar   Ryanask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的不说,先买大米吧。屯了再说,我是怕了


相信谁?相信自己!!!!!!


大米:

然后买面

然后买玉米油


我苦恼的是我没有地下室,要不然战略物资我可以屯一大堆!

人们已经跌回马斯洛需求原理的第一第二层了。

安全和生理需求变成第一位了。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具有一些先天需求,人的需求越是低级的需求就越基本,越与动物相似;越是高级的需求就越为人类所特有。同时这些需求都是按照先后顺序出现的,当一个人满足了较低的需求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的需求,即需求层次。 [1]
另外,各种基本需要的出现按照一般是按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顺序,但并不一定全部都是按照这个顺序出现。 [1]
需要(needs)和需求(demands)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正所谓“欲望无限,需要有限”,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主要探讨的是人在需要方面的交集。

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或食物安全) 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这一概念 主 要涉及粮食的供给保障问题,它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演变过程。1974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义为: 粮食安全从根本上讲指的是人类目前的一种基本生活权利,即“应该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得到未来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它强调获取足够的粮食是人类目前的一种基本生活权利。1983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对这一定义作了修改,提出粮食安全的目标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这个概念包括:
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
2、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
3、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
正所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既是关系
国计民生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完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市场供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状态时期的粮食安全风险.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参考

  1.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9%AC%E6%96%AF%E6%B4%9B%E9%9C%80%E6%B1%82%E5%B1%82%E6%AC%A1%E7%90%86%E8%AE%BA

user avatar   wwlxl 网友的相关建议: 
      

-

林熹:@易行道 蝗灾来袭,印巴能杀一些蝗虫?

-

易行道:@林熹 杀不了,有南亚次大陆的外部物质代偿,蝗虫只会指数级增长。就像你以前饿着肚子,现在进了一家饭店,于是开吃。就是全世界的杀虫剂全部用上,也没什么作用,因为蝗虫繁殖需要的是有机物质,只要有机物质存在蝗虫就会指数级增长,这涉及到生物繁殖的边际效应,也就是有机物质的多少。

-

决定人类数量的不是计划生育,而是粮食产量。粮食产量就是唯物质论,计划生育就是意念论。(人口理论,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

讲第一段:农业。村长前面讲过农业,农业的本质就是转换太阳能量的一种方式,人类经历过轰轰烈烈的农业革命、制造业产业升级,但他的能量转化效率还是维持在1%左右。

-

讲第二段:有机物。农业生产的物质叫有机物,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量都可以转换为有机物,还有很多被地球反射到宇宙中,还有很多机会成本的问题,这些能量被地球辐射到宇宙中。地球每年可以生产5000亿吨有机物,这些有机物直接被我们食用的就是主粮,比如说:大米、小麦、玉米、土豆、红薯等,其余的大部分被我们称为:木材、饲草、绿藻、动物饲料等。

-

讲第三个段:饲肉比的问题。鸡肉的饲肉比可以达到2:1;接下来是猪肉,可以达到3:1;接下来是牛肉,可以达到6:1~8:1;接着是羊肉,可以达到10:1,放养可以达到50:1。昆虫饲肉比转换的效率最高,可以达到1:1。理论上,有多少有机物,就有多少蝗虫。

-

讲第四个段:蝗虫数量的问题。截止目前为止,非洲东北部地区的蝗虫预计数量为3600亿只,在未来三个月将会增加500倍。目前的蝗灾将会使1900万人直面饥荒,三个月后的蝗灾只能说有待评估。蝗虫吃光这一片之后,就会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移动,向四个方向扩散,一个就是沙特阿拉伯,一个是沿尼罗河向地中海沿岸地区,一个是向西进入南苏丹、中非,一个方向是向南进入科尼亚、坦桑尼亚。

-

-

讲第五段:蝗虫对南亚的影响。大量蝗虫做出巨大牺牲,通过中东(沙特、也门、阿曼)跳跃进入南亚,南亚是一块富营养化的土地,蝗虫数量开始指数级增长,南亚蝗灾超过非洲蝗灾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从非洲传入的这种蝗虫叫沙漠蝗,而南亚有塔尔沙漠,而印度、巴基斯坦为了争夺这块地区,竞相开发灌溉农业,还爆发了数次军事冲突。而这一片地区,将会成为蝗虫新的繁殖地,或者说是比非洲更加适宜的繁殖地,而且无法根除。从目前的蝗虫数量看,南亚的蝗虫数量约在4000亿只左右,假如不出意外,将会在未来三个月内数量增加500倍,甚至更多。因为塔尔沙漠的面积更大,更适宜非洲沙漠蝗虫的繁殖和生长,而印度次大陆是地球村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印度农业村长以前讲过,就是靠天吃饭,一五重点发展农业,十三五还是重点发展农业。

-

讲第六段:蝗虫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很多专家都站出来讲,蝗灾不会对全球的粮食安全造成影响。科学家就是这样,不敢说真话,因为科学家也要吃饭,去他娘的学术中立性。非洲爆发饥荒,非洲可以说完全没有应对的能力!原来美国和西方还管一下,现在美国出了个唐纳德,他才懒的管。没有美国带头,西方社会将会处于无序的状态,非洲大饥荒的爆发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接着是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是地球村落后的工业国,他们无力对蝗灾进行整治。塔尔沙漠面积20万平方公里,塔尔沙漠周边80万平方公里都是适宜蝗虫繁殖的区域,除非你把这一片区域都进行深耕。最后是整个南亚次大陆,整个南亚次大陆是季风气候,由于这些年的过度开发,使整个印度次大陆都出现了大面积的半荒漠化地区。印度这一次很有可能爆发大规模饥荒,并打破蝗灾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

讲第七段:物种入侵。物种入侵一直是存在的,而非洲沙漠蝗进入南亚次大陆,短时间内不会出现与之对抗的新物种,所以非洲沙漠蝗会像澳洲的兔子一样肆无忌惮的繁殖。这些蝗虫会很快向东南亚、东亚尝试入侵,但新的环境并不适合他们繁殖。现在可能的入侵路线是南亚的沙漠蝗经过数量指数级增长,开始向中亚迁徙,然后入侵俄罗斯和中国新疆。要知道,中亚大面积也是沙漠,当蝗虫的数量达到一个数量时,通过阿富汗进入中亚并不是什么难事。

-

讲第八段:厄尔尼诺与蝗灾。村长在此前讲过太阳黑子活动、厄尔尼诺、法老、气候变化、粮食减产的问题。你们自己在公众号:wuweilxl中去找。这里讲厄尔尼诺与蝗灾的关系,厄尔尼诺导致非洲东部干旱(也是当年法老嗝屁的原因),非洲东部干旱使这一片地区适宜蝗虫生长,于是数字开始指数级增长。这些故事圣经中都有,出埃及主要讲的就是当年蝗灾蔓延到埃及的结果,那一年也是厄尔尼诺年。

-

-

讲第九段:蝗灾对中国可能的影响。蝗灾通过横断山脉进入中国的可能性不大,毕竟那里的环境保护的较好,降水丰富,不适宜蝗虫繁殖。蝗灾通过西藏进入中国的可能性也不大,没有资料表明此类蝗虫可以适应高寒地区的气候。村长认为,假如有可能,蝗虫会先进入中亚,接着进入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交界地区,然后通过外蒙古与俄罗斯边境的沙漠和戈壁进入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而俄罗斯、外蒙古糟糕的生物防控技术,在此前的鼠疫传播中已经显现出来,相当于不设防。而俄罗斯的蝗虫途径外蒙古进入中国,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只不过这一次我们面临的是我们从未见过的新物种。

-

讲第十段:厄尔尼诺对中国本土蝗灾的影响。中国历史上也有这样的记载,厄尔尼诺必然导致干旱,干旱必然导致蝗灾。中国蝗灾主要发生在华北地区,其次是新疆和东北地区。假如中亚出现蝗灾,那新疆出现蝗灾只是时间问题,蝗灾通过几千公里的无人区进入河西走廊的可能性不大。只要在华北、东北做好野地的生物监测,及时翻耕野地的土壤,破坏蝗虫的繁殖条件,就可以有效的防控蝗灾。即使中国出现非洲外输型的蝗灾,也需要一个过程,蝗虫需要不断的适应新的环境,大量繁殖都需要时间,而冬天也将会是我们有力的武器。

-

那句话这么说?H dami。

-


user avatar   wang-yong-zhi-80-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新0224:中国向巴基斯坦派驻工作组。

中国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内有关部门,根据巴方需求,制定了援巴蝗灾防治工作方案,并于23日派出蝗灾防治工作组赴巴。工作组将在巴基斯坦开展蝗灾实地调研,并提供蝗灾防治技术支持。

最新动态:农村农业部正在密切跟踪境外蝗灾动态,同时安排云南、西藏等省区加强边境蝗虫监测,严防迁入危害。

-分割线-

目前非洲蝗灾已经到达巴基斯坦印度一带,距我国仅一步之遥,很有可能进入我国,类似事件历史上也多次发生发生。

2000年哈萨克飞蝗进入新疆形成蝗灾

7月30日,新疆北部塔城市草原技术人员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拉巴山省边境地段突然发现大量蝗虫迁飞进入中国境内。经调查,受害面积已达5000亩,在高密度区每平方米已达20只。

拉巴山省在额敏河下游,1999年大批蝗虫铺天盖地,多次从哈萨克斯坦迁飞进入中国境内产卵、繁殖,其结果直接导致了当年夏季新疆蝗灾全面爆发。

塔城地区面对来势汹汹蝗虫潮,果断地进行了飞机化学防治,杀灭效果达98%,基本控制了中国境内的蝗灾,但由于哈萨克斯坦今年未采取彻底防治措施,导致了此次蝗虫再度迁飞中国境内。

2010年新疆北部蝗灾

2010年7月,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哈密以及博尔塔拉部分地区草场蝗灾呈大面积蔓延态势,平均虫口密度高达每平方米25只,严重区域每平方米高达百余只。

当地已抓紧围绕伊犁河北岸、南岸和特克斯河沿岸建设3条椋鸟带,建设了砖石混合型鸟巢,并养殖了牧鸡、牧鸭等,对草原蝗虫进行生物防治。

此次蝗灾大面积爆发,除了本地产生的蝗灾之外,由境外输入的蝗灾也对当地造成了严重影响,两股蝗灾合流,使新疆地区蝗灾成爆发态势。

以上只是哈国蝗灾多次进入中国新疆地区的缩影而已,新疆治蝗办发表的一篇名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蝗虫发生与治理情况介绍》论文中指出:

1999-2006年哈萨克斯坦境内蝗虫多次迁入我国新疆地区,对我国农牧业造成了严重损失。

2015年中国援助老挝治蝗物资

中国驻老挝大使关华兵和老挝农林部长连·堤乔于5月20日在老挝农林部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了中国援老挝紧急蝗灾物资项目交接证书。为帮助老挝应对2015年老北爆发的蝗虫灾害,两国政府商定,中国政府同意实施援老挝紧急蝗灾物资项目。中方除提供包括自走式喷雾机、背负式动力喷雾机、防护服、防护口罩、防护手套、溴氰菊酯乳油在内的物资外,还为老方提供灭蝗虫技术培训。

当时形势非常紧急,如果仅仅依靠缅甸自身,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其境内蝗灾,中国不得不提前出手,消灭敌人于国门之外。

此次蝗灾可能的前进路线

1、进入巴基斯坦后继续北上,由哈萨克斯坦进入我国新疆地区。

2、进入印度后,向东进入孟加拉,再进入缅甸老挝一带,威胁我云南广西。

总有人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负重前行

最近几年,我们很少受到蝗灾之扰,主要还是从国务院到基层治蝗办,一大批工作人员默默无闻的辛勤工作,或治蝗于田间,或杀敌于国门之外。

1、公共防控体系不断完善。蝗灾被纳入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管理范围,各蝗区均成立了防控指挥部,确保发生蝗灾后能够有效防控。

2、蝗虫防控技术不断进步。绿僵菌、蝗虫微孢子虫等绿色治蝗技术大面积推广,飞机和大型施药器械得到应用,开发了蝗虫防控指挥信息系统和蝗虫调查设备,提高了防控效率。

3、治蝗国际合作不断拓展。中哈治蝗合作深入推进,俄罗斯派观察员参与中哈治蝗合作,积极援助老挝防控蝗灾,与英国国际应用生物学中心(CABI)合作研究蝗虫遥感技术等。

如果此次蝗灾继续发展,我国可能也会对巴基斯坦、缅甸、老挝等国家进行治蝗援助,执行杀敌于国门之外的政策。


user avatar   yuan-fang-qing-m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虫中之皇,正在病毒式增长

2019年6月,一个数量异常的蝗虫群出现在了东非的土地上。它们的出现很不起眼,在东非这块混乱的土地上,割据的军阀也没兴趣去关注一群小小的蝗虫。足足六个月之后,在2020年1月份,当一群长60公里,宽40公里的庞大蝗虫群突然出现在肯尼亚东北部,吃光了当地人的粮食后,这次的东非蝗灾才被国际社会发现。肯尼亚当地的蝗虫群,可谓是遮天蔽日。

六个月前的详细情况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但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预估,目前共有4000亿只蝗虫,正在从东非向中亚地区赶去,其中400亿只先头部队已经进入巴基斯坦和印度境内。蝗虫群的数量,为东非地区正常生态环境下的6400万倍,成为了全球25年来的最大蝗灾。自古以来,水灾、旱灾、蝗灾都被并称为农业三大灾害,这是足以和瘟疫相提并论的大型自然灾害。

索马里、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已经因为非洲蝗灾,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以战争模式来对抗蝗虫。

蝗虫群的危害

每只蝗虫大约重两克,但它每天的采食量也是两克。肆虐东非的4000亿只蝗虫,重达80万吨,每天会吃掉2700个人一年的口粮。当地人为了驱赶蝗虫,无所不用其极,但收效甚微。

每只蝗虫,大概有半只手掌那么大。

而这么大的蝗虫,密密麻麻的铺在地上。

镜头如果拉远,更能看出蝗虫的恐怖,下面这张图,所有的植被其实都是绿色的,被蝗虫覆盖之后,变成了黄色。

这么多蝗虫降落在大地上,一般几个小时就可以吃光所有的绿色植被。吃完之后,它们就会开始迁徙,蝗虫群在同一地点(方圆几十里)停留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天,因为这几十里地能吃的东西,已经全部吃光了。而蝗虫群迁徙的速度更是惊人,顺风情况下,一日最高可传播150公里。所过之处,寸草不生,赤地千里。

蝗灾爆发的条件

蝗虫和蚂蚱,其实是同一种生物。全世界有一万多种蚂蚱,它们都是蝗虫。在学术界,是没有蚂蚱这个称谓的,民间才叫蚂蚱。不过我们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人畜无害的时候,它就是蚂蚱,横扫地球的时候,它就是蝗虫。蝗虫,是一种繁殖力非常强的昆虫,雌蝗虫每3个月可下80~120颗卵,幼虫只需要20天即可成年。

蝗虫会将卵产在土里来避开天敌,但湿度过高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卵都难以孵化,最终被真菌所破坏。

在种群密度极低时,它就是人畜无害的蚂蚱,一辈子通常都不会离开方圆十几米的范围,因为这里的植物,怎么吃都吃不完。但是在长期的干旱后,如果来一场小雨,那土壤的含水量就会恰好达到10~20%并稳定。在这个最适宜的条件下,蝗虫卵会大量的孵化,甚至可以是埋藏了半年一年的几代蝗虫卵一起孵化出土。土壤10~20%的含水量,不仅让蝗虫卵大批孵化出土,还让土地长满了嫩草,让幼虫有充足的食物可以发育。但幼虫长大后,食量大增,刚被旱灾肆虐过的土地却没有太多的植被,导致这群蚂蚱开始聚集,并开始迁徙以寻找食物。蚂蚱成群结队后,就成了正式的蝗虫,每到一地,啃光植被,然后再迁移。旱灾之后的第一场小雨,极易滋生大量蝗虫。所以古人云,旱极而蝗,在旱灾结束时,通常都会再爆发一次蝗灾。 我国从公元前707年到1953年的两千六百多年中,古史中有明确记录的重大蝗灾就有769次。每一次,都饿殍遍野。蝗乃虫+皇,古人对蝗虫的定义,就是虫中之皇。

吃蝗虫不能解决问题

很多人一听蝗灾就兴奋了,蝗虫好吃啊,这可都是蛋白质丰富的大蚂蚱,油炸之后可美味了。蝗虫这东西,也就肆虐下非洲、巴基斯坦和印度了,要是敢来中国,大中华吃货们分分钟把这群蝗虫给吃绝种喽。

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蝗虫压根不怕吃,也不可能靠吃蝗虫来解决问题。曾经有一个谣言非常流行,说古人不敢吃蝗虫,怕得罪上苍,所以才导致蝗虫爆发。古代蝗灾时,灾民草根树皮都吃,甚至都易子而食,不敢吃蝗虫?你信吗?灾民不是不敢吃蝗虫,是吃不着。蝗虫的迁徙速度特别快,不会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每天吃绝几十里地的所有植物太正常了。而一个普通人的活动范围,也就几十里地。一天之内,让你抓,你能抓多少蝗虫?人均抓几千只,几万只,有用吗?一只蝗虫才2克,一万只才20公斤,能吃半个月,还是三个月?吃完之后呢,今年剩下的9个月吃什么?粮食已经全部被蝗虫糟蹋光了,彻底绝收。被蝗灾肆虐地区的灾民,已经在很努力的捕捉蝗虫了,还把蝗虫晒干当粮食。


这种做法只能保他们几十天的口粮,吃光这些蝗虫干之后,当地会不可避免的陷入大饥荒。如果靠油炸能解决蝗灾的问题,那蝗虫根本不配称之为三大天灾。更可怕的是,蝗虫群是指数级增长,到处迁移的蝗虫根本不缺食物,每3个月就可以增殖一代,每代数量增长20多倍。按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估计,新的一批幼虫应该已经在2月初已经孵化,预计会在4月初形成新的蝗虫群。如果不加以遏制的话,它们会再次产卵,蝗虫种群的数量会在六月份达到今天的500倍之多。4000亿蝗虫的500倍,那是200万亿。现在几千亿蝗虫就闹得全球鸡犬不宁,粮农组织说会威胁千万人的粮食安全,200万亿只,这是个什么概念?这种繁殖速度和破坏力,根本不亚于病毒。而这庞大的4000亿蝗虫群的先锋部队,已经抵达巴基斯坦和印度的交界处,离中国还差1000公里。曾有过跨越海洋记录的蝗虫群,完全有可能经印度入东南亚,绕过喜马拉雅山的屏障入侵中国领土。

遏制蝗虫的办法

根治蝗虫的办法是没有的,蝗虫存在的历史远比人类古老,那么多大灾大难都没灭绝换蝗虫,何况人类,我们顶多遏制蝗虫。遏制蝗虫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喷农药。动用飞机、喷药车,大规模围堵灭杀蝗虫,是遏制蝗灾的唯一办法。没有农药是万万不能的,但农药也真不是万能的。我国曾经异常迷信农药,坚信人定胜天,可以依靠农药灭绝掉所有的害虫。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棉铃虫大爆发,农药怎么都打不死,棉农损失惨重。这就是滥用农药导致的抗药性进化。

一个老农看着自己的棉田被棉铃虫吃光,哭丧着脸跟农技人员说,买到假药了,怎么打也打不死。
农技人员按正常浓度试了一下,果然打不死虫,他提高农药浓度,10倍,100倍,还是不行。一气之下,他虫扔进原药瓶里,那虫竟然在里面游泳。
农技人员直接砸了农药瓶,大喊这真是假药,连水都不如。
过了一会儿老农养的鸡来了,吃了那条虫子,不一会儿就死了。
老农和农技人员面面相觑,才知道药确实是真药,只是不管用了。

如果有蝗虫进化出了这么强的抗药性,导致农药失效,那简直是整个世界的灾难。自棉铃虫事件后,我国更改了治虫策略,以生物防治为主,农药防治为辅。对付蝗虫的策略,也是一样。蝗虫在若虫(幼虫)期是非常脆弱的,移动能力差,也没有繁殖能力。如果当地有大量以蝗虫为食的鸟类,那么就可以把蝗虫大批量的消灭在幼虫阶段。没有足够的基数,蝗虫的增殖速度就会严重减缓,给人类大量的预警时间,甚至整个蝗灾可能就不复存在了,在第一波起势阶段,幼虫就被鸟吃个七七八八。埃塞俄比亚有一种鹳鸟,特别喜欢吃蹦跳的幼蝗。有人曾经解剖国一只鹳鸟,发现其胃中竟有1449只尚未消化的幼蝗,这可能只是它一顿饭的食量。2013 年,新疆哈密蝗灾,鉴于新疆地广人稀,监控困难,为防止蝗虫在野外扎根产卵,反复成灾。我国引进了引进 4 万多只适应新疆气候的粉红椋鸟,专门针对蝗虫。

这些粉红椋鸟,就是新疆的守护神,曾有国道施工,因为碰上粉红椋鸟的孵化,而停工一个月,等它们离巢才开工。

为什么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在强调物种多样性,都在强调生态保护。因为自然界里,有太多太多东西可以威胁到人类社会,而且都是一些很不起眼的小东西。有可能在生态失衡之前,你压根就不知道这玩意有多恐怖。但地球上,一定有和它们相生相克的物种,保护这些物种,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而那些明显对人类有害的物种,不会有任何一个国家宣布保护它们,哪怕濒危也不会。对于蝗虫这样的害虫,生物防治可以将其扼杀在苗头之中,但一旦蝗虫泛滥成灾,会远远超过鸟类的食量,吃到撑都吃不完这些蝗虫。一旦蝗虫的繁殖速度超过了鸟类的捕食速度,蝗灾就来了。蝗灾成型后,生物防治就失效了,必须要喷洒农药,哪怕会引起大面积化学污染也要喷洒。

中国不怕蝗灾

自1953年以来,中国人已经很久很久没听说过蝗灾了。不是蝗虫突然悔改了,而是因为中国建立了一套全国的蝗虫预警和防治体系。几十年来,蝗虫群在我国频频出现,但没有一次演变成蝗灾,都在萌芽阶段就被扼杀了。2017年9月,山东省潍坊市曾爆发小规模蝗灾。附近的中国吃货们闻风而动,要开车前去捕捉蝗虫吃大餐。

结果刚看到新闻,蝗虫群就已经被全歼了。因为地方农业部门,立刻动用了飞机进行农药灭虫。和吃货的口福相比,很明显全国人民的粮仓更重要。根据农业部发布的《全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规划(2014-2020 年)》,摘录里面的原话:

“目前,我国蝗虫常年发生面积 2.8 亿亩次左右,分布在 20 个省(区、市)”。其中,“草原蝗虫常年发生 1.8 亿亩次左右”,剩下的1亿亩次,基本就是农牧业地区。“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四川、新疆等常发区和吉林、黑龙江等偶发高密度蝗群危害仍时有发生。”

中国总共就18亿亩耕地红线,结果1.8亿亩草原和1亿亩农耕地居然常年发生蝗虫,如果放任不管,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后果。我们的岁月静好,背后其实是一群人的默默守护。中国拥有强大的蝗虫防治体系,已经很久没发生过蝗灾了。这次的东非特大蝗灾,是25年来全球的最强蝗灾,而且种群数还在病毒式的增长中。但它们只要敢入境中国,必定是有来无回。

更多精彩内容见公号:远方青木(ID:YFqingmu)


user avatar   tian-yuan-nan-quan-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始于北非,终于印度,横扫中亚。

这蝗虫的名字,叫亚历山大。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次蝗灾只是未来灾难的预演。

粮食安全在未来二十年会是巨大的隐患。

也同样是巨大的国家利益。

人口高增长地区的农业技术落后,水利设施趋近于0,对自然水资源和土地肥力的透支已经无以为继。

在未来对于粮食,尤其是可以贸易的粮食的控制,可以实现新的金融霸权。所以应做好布局。

1,需要尽快研究低成本的低耗能的粮食工厂。目前水培与基质的技术,用于蔬菜与水果没问题,用于主粮成本太高。

2,对于土豆等高产主粮替代物的加工,存储,应提高重视,对于其传统加工品如何主粮化要进行设计并在世界不同的国家进行渗透和推广。

3,应在非传统农业区域建设大量的智慧农场,以云技术和大数据进行自动化管理,以减少未来的储运成本和交通依赖。

4,寻找和培育可以海洋养殖的主粮替代品。

5,在海外的适合国家收购大量的农场 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防灾建设。

6,在盟国和贸易支点建立常备国家战略粮食储备,以应对突发性的粮食危机。

以上。

粮食比石油要重要的多,做好准备,等。

未来金融领域谁能够制霸,很可能靠粮食。

至少做到粮食人民币和粮食美元对半吧。


user avatar   li-san-zh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蝗虫在我国很多地方被称为神虫,甚至有地方修建了“蝗神庙”,在我国古代,“蝗灾、水灾、旱灾”在我国的史书中一直被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估计,这次初始爆发在东非肯尼亚一带的蝗灾,一个群可以包含2000亿只蝗虫,占地2400平方公里,目前已经逼近巴基斯坦。


这些昆虫群随着风向而飞,能够每天传播150公里,飞到海拔最高可达2,000米左右,每个蝗虫每天吞噬相当于自己体重(2 g)的食物,整个蝗虫群每天可能毁坏40万吨粮食,所到之地,玉米,高粱和小米田地一无所有。

在我国古代,“蝗灾、水灾、旱灾”在我国的史书中一直被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

由于地震并不常发,人们对蝗灾的恐惧程度是超过地震的。古时候特别是黄河流域蝗灾频发每次的蝗灾都搞的民不聊生。

中国最早的蝗灾记载见于公元前707年的 《春秋三传》。从那时起到新中国成立的2600多年中,有史籍记载的蝗灾发生过近千次。

“飞蝗蔽天,赤地千里,禾草皆光,饿殍枕道,人饥相食”,蝗灾惨状不胜枚举。

部分蝗灾频繁发生的地方还设立了“蝗神庙”祭祀,以求平安。

蝗虫已然成为了“神虫”。

神虫虽然是古代人迷信的称呼,但是当我们一步步的探索蝗虫时,发现蝗虫确实有诸多神奇之处。

全能选手,天赋异禀

蝗虫,俗称蚂蚱​‍‌‍​‍‌‍‌‍​‍​‍‌‍​‍‌‍​‍​‍‌‍​‍‌​‍​‍​‍‌‍​‍​‍​‍‌‍‌‍‌‍‌‍​‍‌‍​‍​​‍​‍​‍​‍​‍​‍​‍‌‍​‍‌‍​‍‌‍‌‍‌‍​。在昆虫领域可以说是一个全能型选手,能飞,善跳,会水,吃的还多。

能飞

很多人说小时玩的蚂蚱不会飞,其实蚂蚱就是蝗虫是可以飞的。

蝗虫的一对前翅长在中胸的背面,坚韧、狭长,有保护后翅的作用;

后胸背面生有一对后翅,透明膜质,柔软而宽大,适于飞翔,不飞的时候折放在前翅的下面。

由于具有这一对善于飞翔的翅,所以蝗虫活动的范围很大,能够进行长距离的飞行,可持续1~3天,每小时约飞5~10千米,最远可达600多千米,甚至也可远渡重洋,飞到另外一个大陆上。

善跳

蝗虫的三对胸足都很强健。前足和中足适于行走,后足适于跳跃。跳跃的高度是它体长的几十倍,而且不需要助跑就会产生极高的加速度。

因此,现在已经有人研发出蝗虫仿生机器人。这种机器人由连杆机构实现对蝗虫腿部的仿生设计,以较小功耗实现跳跃。它可以像蝗虫一样跳高、跳远,非常机动和灵活。

会水

蝗虫的游泳本领,除了水栖的昆虫外,在昆虫中也是少见的。

它的幼虫在三龄时就可以持续游泳7—12小时,五龄时则能持续13—28小时。在蝗灾大发生时,有人曾看到从长江以北落入江中的蝗虫游泳到达江南。蝗虫生命力之强盛,于此可见一斑。

食量很大

在第一龄时,每天的食量是体重的10倍,四龄时则为体重的20倍。饥饿时,它们也吃动物性食物,甚至同伴的尸体都要啃食,其他物品凡可果腹填饥的都在噬食范围之内。

散是一盘菜,聚是一大害

其实蝗虫我们并不一直叫它蝗虫,当他们不聚集在一起散居的时候,大部分地方会叫做蚱蜢。


美食蚱蜢

在食材丰富,气候适宜的时候他们的体色一般都是青绿色,这个时候的蝗虫一般都是散居,对农业形不成大害。

甚至有部分地方的人们发现蚱蜢富含营养,口感清脆,将蚱蜢开发成了一道道的菜肴。

比如:


飞蝗成灾

不过,蚂蚱并不一直是蚂蚱,如果某一年气候变化,食物短缺,它们就会变身,在体内产生特殊的生理反应(此时的蝗虫比处于平静独处状态的蝗虫,其体内的5一羟色胺水平要高出近3倍),从蚂蚱变成了蝗虫,从而产生集群的要求,形成群居型的蝗虫群。


群居型蝗虫为黄褐色。前胸背板不太隆起,两侧有明显的黑色带纹。前翅长度和后胸足长度的比例大于2,有成群迁飞的习性,居于河滩草原地带;
散居型蝗虫为青绿色或灰色,前胸背板隆起有似屋脊,两侧黑色带纹不明显。前翅长度和后胸足长度的比例常小于2,不成群,不迁飞,像一般蚱蜢,散居于丘陵草地上。

由于无论是从外形还是行为习性上,散居和群居的蝗虫都是截然不同的,过去科学家不明白蝗虫这种生态习性上的变化,一直以为它们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因而把群居型定名为飞蝗,而把散居型定名为赤足蝗。

直到1921年,苏联昆虫学家伊凡诺夫才首先揭穿了这个秘密。这个发现不仅辨明了蝗虫种类和习性方面的问题,而且还改变了人们头脑中对于蝗虫大发生的神秘感。

在我国古代一直就有“旱极而蝗”、 “久旱必有蝗”的说法,绝大部分的蝗灾往往和旱灾相伴相生。

这次的非洲蝗灾也不例外,干旱是最大的蝗灾诱因。

但是干旱又不是唯一的蝗灾诱发条件。

春季气候回暖早,夏季炎热,暖冬现象等,都会使蝗虫越冬卵死亡率降低,蝗灾发生期提早。

蝗灾的爆发除了与气候异常有关外,其发生地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更是导致蝗灾的重要根源。水利工程不当、草场管理不善、过度放牧、草场退化以及人类不适宜地利用土地资源等活动均有利于蝗虫的发生。

环境的破坏使蝗虫的天敌因无处藏身而减少;地面裸露增加了蝗虫产卵场所;残革减少增加了蝗虫取食新芽的机会,从而造成蝗虫种群的大爆发。

种群的爆发进一步造成蝗虫的食物短缺,于是身体发生适应环境的生理反应,或被动或主动的蝗虫就变成了群居。进而演变成了骇人听闻的蝗灾。


蝗灾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梦魇。中外历史上,有过无数次蝗虫肆虐成灾,人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的惨痛记录。蝗灾影响着世界1/10人口的生计。

全世界约有1/3的大陆、近100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蝗灾威胁,其中尤以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发生得最为频繁,危害也最严重。

1889年,红海附近发生蝗灾,大群蝗虫飞行时犹如一大片有生命的乌云,挡住了阳光,使大地一片昏暗。据估计,这群蝗虫总共有2500亿只,总重量达55万吨,需要用1万多节火车皮才能装下!

而在我国,最近的一次是在2000年前后, “蝗灾”这个似已远去的场景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涉及津、冀、晋、辽、吉、苏、皖、鲁、豫、琼、川、藏、陕、新14个省区市数百万公顷的庄稼和草场被毁。据报道,严重的地方每平方米虫量多达2000~4000头,一脚下去就能踩死24头蝗虫。


从蝗灾爆发的地域来看,大部分地方都属于经济比较落后,环境破坏较严重的地方,蝗灾和我们目前所遭受的肺炎疫情一样,都是我们人类对地球生态环境破坏后遭受的环境的报复。

这次的蝗灾还有向亚洲蔓延的趋势,目前已经到了隔壁的巴基斯坦,希望我们中国大吉大利,不要再多遭一难!


user avatar   geng-mei-suo-c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进入2020年之前,本来以为今年会是一个崭新美好的开始…然而一个又一个坏消息,把2020开年变成了一部魔幻的末日灾难片,地球上每个人都成为了主演。


中国人民们生活在病毒的阴影之下,一线医护人员正冒着生命危险跟病毒殊死搏斗…

在美国,一场致命乙型流感病毒爆发,至少有2200万感染,12000多人不幸丧生。

尼日利亚爆发不明疾病,2天内15名患者不治身亡,目前造成了47人死亡,365人感染。

澳洲烧了几个月的山火终于被暴雨扑灭,但暴雨却诱发了洪灾。

与此同时,另一场罕见可怕的灾难正在地球上演。3600亿只沙漠蝗虫暴风入侵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三国,肆虐侵蚀着人们辛辛苦苦种下的粮食作物…



(友情提示,下面图片可能会引起不适,密集恐惧症慎点)

这场大规模蝗灾史无前例,是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25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是肯尼亚70年来最严重的入侵。


在受灾区的人们,仿佛活在末日一样,每天都经历着绝望、无助、压抑。原本蔚蓝色的天空布满了黑压压一片蝗虫,昏暗不见天日。

即使不是密集恐惧症患者,看到这成群结队的蝗虫也会起一身鸡皮疙瘩,生出恐惧之心。

这庞大的蝗虫数量让人寸步难行,所长甚至怀疑生活在受灾区的人们能否正常呼吸…

人类自以为是宇宙中心,可以肆意略有侵占自然资源,主宰世界万物的生命。然而,这些看似弱小的蝗虫狠狠的在我们脸上啪啪打了一耳光。

当人类拿起工具、开着摩托车试图驱赶,发现一切都是徒劳,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年的收成化为乌有…

一直让我们人类引以为豪的武器,在铺天盖地的蝗虫面前同样毫无用武之地,只能看着庄稼被不断啃食…

这场堪称世界级的超级蝗灾,其实早在去年6月就已经出现了苗头,在非洲多地都出现了蝗虫,农作物遭到破坏。

但那时,蝗灾的规模远没有这么可怕。人们因此掉以轻心,没有及时控制。如今这批蝗虫的数量已经增长了惊人的地步,并且以一天150公里的速度不断迁徙。

一批蝗虫在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大肆破坏后,向南迁移进入了肯尼亚。

等到把肯尼亚的植物啃得一干二净,这群破坏者又移动到了相邻的乌干达和南苏丹。

在另一批蝗虫已经飞跃红海,从也门扩散蔓延到了亚洲的伊朗,阿曼,巴基斯坦和印度。

巴基斯坦的情况尤为严峻,他们这次经历着27年来最严重的蝗灾,全国40%的农作物被破坏,已经进入了全国紧急状态

目前,至少有10个国家遭到了超级蝗群的侵袭,未来可能还会出现更多受害国家。红海南岸加上北岸的蝗虫,数量预计已经达到了5000亿…

这些恐怖的蝗群每天会吃掉3.5万人的口粮,这意味着有1300万多人即将面临被饿死的威胁…


看似小小的一只蝗虫,为什么会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超级破坏者?

蝗虫也叫蚂蚱,小时候大家可能都在乡野的路边看见过这种小生物。但我们平时见到的蝗虫一般独居生活,身体呈绿色,脾气温和无害,只吃素。


然而,当蝗虫因为某种原因聚集到一起的时候,因为它们分布密集,敏感的大腿不断摩擦触碰,性情就会变得暴虐嗜杀,食欲大增,甚至会互相撕咬,吃掉自己的同伴。


与此同时,蝗虫的形态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从绿色变成黄色,并开始成群结队的进行迁徙移动,导致了蝗灾。


蝗灾有多可怕?


蝗虫过境,寸草不留。只要是绿色植物,不管是小麦水稻,高粱玉米,还是路边的一棵杂草,它们统统会啃食得一干二净。


这意味着农民们将颗粒无收,忍受饥饿的痛苦甚至是面临死亡。然而,这只是开始,在饥荒之后疫病接踵而至,对受灾人群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


在历史的洪流中,无数人死于蝗灾后的饥荒和饥荒后的瘟疫,我们国家亦然。


秦汉时期,平均每8.8年爆发一次蝗灾,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为2.8年,光是有记录的蝗灾就有800多起。在没有农药防治的古代,每次蝗灾爆发后都会饿死无数人,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有宝宝可能想问为什么古代人宁可饿死都不吃蝗虫?这是因为早期人们心智闭塞,把蝗灾认为是上天神灵的惩罚,不敢把它们当做食物,甚至还会修剪庙宇来供奉蝗神。


到了近代,国人依然对蝗灾无可奈何。1942年,河南在大旱遇到严重的蝗灾,由此引发了可怕的大饥荒。在当时,树皮草根全部被人啃光,大雁屎、观音土都成为了人们争抢的食物。

为了活下去,人们卖掉老婆孩子换取一点点粮食,甚至饿到开始吃自己的同族,但最终依然有300多万人饿死,病死…

(因饥饿倒在路旁的灾民)


进入发展的新时代后,防治技术的进步加上多年的经验累积,在农业部数年的努力下,如今国内的蝗灾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曾经饿死百万人民的蝗灾就这样逐渐被大家遗忘到了脑后…


然而,蝗灾并不会因为人类的健忘就此消失。2020年,非洲蝗虫卷土重来,重新让所有人认知到了蝗灾的可怕和暴虐。

如今,非洲蝗灾的防治迫在眉睫,如果蝗灾情况得不到及时控制,根据预测,到了6月,5000亿蝗虫的数量将翻至500倍,9个月后将增加8000倍!

看到现在蝗群已经到达了印度,很多人好奇它们能不能飞跃喜马拉雅山入侵中国。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龙推测,这批蝗虫入侵国内的可能性不大。一是因为产卵后蝗群的迁徙能力减弱,二是高海拔寒冷地区不适合蝗虫生存,难以迈过这个障碍

但先别急着松口气,万一这批鸡贼的蝗虫选择绕道而行,从印度一路入侵缅甸,泰国…那么我国的云贵川也有可能会成为蝗灾的受害者。

蝗灾该如何防治?


关于蝗灾的新闻下所长看到不少网友在抖机灵,建议把那些蝗虫炸一炸吃掉,认为这样就能轻松解决问题。

且不谈这些蝗虫身上有没有携带不明病毒,吃了会不会得病,所长想问问这位网友:5000亿只蝗虫要吃到什么时候??


而且蝗虫也不是二傻子,不会一直待在原地任凭我们宰割。要知道它们一天就能飞跃150公里,还能穿过局部海洋。想靠吃来控制蝗灾,简直是无知又狂妄!


目前,最有效控制防治蝗灾的方式还是靠大面积喷洒化学药剂

但这种方法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投放的化学药物会污染环境,杀死农田里的其他物种,甚至会不小心杀死蝗虫的天敌,另外长期使用农药防治还可能会导致蝗虫变得有抗药性,增加以后的防治难度…

比起等到蝗灾形成来遏制,所长觉得更需要被重视的是“预防”阶段。想知道如何才能有效预防,就必须找出蝗虫们聚集群居形成蝗灾的原因。


蝗灾爆发的机制需要具备3个因素:蝗虫,植被,合适的环境

首先,所长必须告诉大家想把所有蝗虫彻底杀死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行的。蝗虫繁殖能力非常强大,一只成熟雌蝗一生平均能产卵200~1000粒,加上蝗虫会把卵产在土地下,进一步增加了完全毁灭这一种族的难度。

即使终有一天,人类有条件能完全消灭蝗虫,所长也不建议这么去做,因为贸然毁灭一个物种可能会打破自然界的平衡,导致一系列不可控的连锁反应

其次,植被也属于不可改变的因素。蝗虫能吃的植物很多,不可能通过断绝口粮的方式来饿死蝗虫。


这么一看,我们唯一能影响的变量就是环境。蝗虫的大量繁殖,群居迁徙离不开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高温少雨的气候有助于虫卵的安全孵化。

干旱导致植被面积萎缩,当食物匮乏时,蝗虫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迁徙飞往有植被的地方。当越来越多的蝗虫聚集到合适的栖息地,不可避免的会相互碰撞摩擦到后腿敏感带,最终诱发了蝗灾…

讽刺的是,诱发蝗灾形成的宜居环境背后也有我们人类出的一份力。

滥砍滥伐森林,肆意掠夺资源,导致土地荒漠化,干燥裸露的土地成为了蝗虫繁衍生长的天然游乐场。

为了经济效益不加控制的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而高温会进一步帮助蝗虫快速生长。


这次非洲之所以出现罕见的大规模蝗虫,跟异常的气候同样有着密切关系。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去年非洲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高温有助于蝗虫繁衍,而强降水导致非洲地区植被疯狂生长,有了足够口粮的蝗虫因此在短期内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量…


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很多人在为着全人类的安全,和自然的共处平衡而努力奋斗着。


但这同样是个很坏的时代,你叫不醒那群装睡的人,他们从始至终都把自己当成是自然的主宰,宇宙的中心,依然死不悔改的肆意破坏着生态平衡。


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人类为了一己私欲对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终有一天将会孽力反馈,报复到我们自己身上。


病毒威胁生命,蝗灾侵吞食物,山火洪灾毁灭住所…我们如今正在品尝着自己酿下的苦果,不是么?


希望更多人能清醒,不再破坏自然生态点个【关注】!




     

相关话题

  当我们讨论中医是否是伪科学时,针灸已经应用在狗身上了,大家对这个怎么看? 
  可不可以克隆一个自己的新身体,衰老之后将自己的大脑移植进去,从而达到永生? 
  非洲国家到底还有没有发展成发达国家的可能? 
  如果人造子宫实现,孕期应该是多久合适?延长孕期会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不怕病毒不怕癌还有抗衰天赋的蝙蝠其平均寿命还没人的长? 
  牙缝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中午突然脑洞大开没有牙缝会怎么样?希望大家也能开开脑洞,讲一讲没有牙缝的故事? 
  暴雨对河南的考古和文博工作有哪些影响? 
  百科全书或《十万个为什么》提到的哪些知识,目前已被证明错误? 
  狗为什么膝盖朝后? 
  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限制用转基因大豆生产豆制品的?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三星、台积电都要量产 7nm 了,而英特尔 10nm 量产持续跳票?
下一个讨论
选择AMD处理器 将承担的风险有什么?





© 2024-11-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