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前也因为肺炎被隔离了半个月,住院一星期,回家后又在小房间被隔离了一星期。
看了问题以后,我觉得问题可能是出在“是不是非要和孩子视频”上。
首先向 @李妍 表示诚挚的慰问(不好意思一开始没发现是你),然后我先来说我家的情况。
我住院期间,朵朵一直是爸爸带的。男人肯定不可能像我一样事无巨细,经常不洗脸,天很热还穿四条裤子,天天看ipad不读书……
但是我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能保证娃吃得饱睡得着,平安健康就行了。
朵朵肯定也想我啊,毕竟这才是第二次和我分离,第一次是去年住院,第二次还是住院。她天天一回家就到处找妈妈,每个房间都找一遍,甚至厕所,床底下……
朵爸和托班的老师都会反复告诉她,说妈妈生病了,在医院打针,等妈妈病好了就会回家。
而我的分离焦虑症比朵朵更猛烈。在医院我给病友看朵朵的视频,看着看着,我竟然落泪了,赶紧偷偷擦掉。
为了缓解我的分离焦虑,当时我确实是天天和她视频聊天。
我给她看我手上的留置针,和她说妈妈生病了,要在医院打针,病好了才能回家。我还反复强调,妈妈爱你,妈妈很想朵朵。我还会问她家里的针管在哪里,让她拿过来模拟给我打针。
朵朵拿着针筒往屏幕上的我手上戳,乐得哈哈大笑,她的(以及我的)分离焦虑一下子就得到了缓解。
当然,朵朵已经三岁了,而题主的孩子还小。孩子见到妈妈哭得反而更厉害,这个现象在小宝宝身上很常见。如果视频反而会让宝宝的情绪更糟糕甚至不睡觉,那我觉得是需要斟酌的。
我们容易被“亲密育儿”的理论所影响,觉得必须得视频,得打电话,但实际上,看得到却摸不着,对小宝宝来说可能是更加煎熬的。
因为他们可能理解不了“手机里的妈妈”为什么过不来,甚至有可能觉得妈妈不要自己了。
(以上都是我的推测,因为小宝宝自己不会表达这么复杂的意思)
这就是为什么小宝宝们“看不到妈妈反而会更平静”。
以前,我刚送朵朵去上托班,老师也叮嘱我千万别让她看到我了,不然好不容易哄好了,见到妈妈又会哇哇大哭。
我一开始不认同这个观点,但为了不影响老师工作,也只能乖乖消失。后来,一个星期以后,朵朵就能自如地和我道别,蹦蹦跳跳地跟老师进教室了。
那么,缺失的亲情就没有办法弥补了吗?
其他亲人的陪伴,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代替妈妈。当时我把朵朵的外公叫来了,朵朵一直都很喜欢外公,外公陪她玩,我从视频上看得出她十分开心。
此外,特殊时期,有时候就不要太纠结了。给娃做好心理铺垫,同时也不要排斥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比如陪娃读读书,甚至是看动画片,吃点好吃的。
这不是掩耳盗铃,太小的孩子(三岁以下)对于讲道理的接受程度是有限的,并且也容易忘事,所以转移注意力是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法。但如果孩子大了,这种办法可能只会让他们不满,觉得大人避重就轻。
最后,回家以后请及时弥补这段时间缺失的亲情,我相信题主一定能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