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想到一些脑洞。为了方便,本文拿元祖高达的世界观来举例子。
注意,以下都不是官方设定,并非在讨论高达正史,只是在用来打比方。
个人认为,设定的时候要注意一个三角和一个四边。
一、“三角”是装备-编制-战术三角。在设定其中一者的情况下,绝对不能脱离另外两者。
1、设定了这样一种武器:MS-6J陆战型扎古II,装备是120毫米机关炮、280毫米巴祖卡,热能斧。这是吉恩公国地球攻击军的主力武器。
设定成这样是为了让财团B卖玩具。反正很帅,我们也不计较这东西是不是科学了。
好了,那扎古II的编制是什么样呢?
——如果不设定这点,那扎古II的作战方式,就是单枪匹马举着机关炮在平原上冲锋。——显然,这是一个良好的靶子。
2、补充设定:扎古II以3机方式编组为一个小队(排)。
根据装备,设定了编制。这就和现代军队中的坦克排趋近了,显然,设定者企图将扎古的作用类比现代战争中的坦克。
好了,那扎古II排的战术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不设定这点,那只是从一个中世纪的骑士变成了三个。——同样地也变成了三个良好的靶子。
3、补充设定:在机动战中,扎古II排通常2机掩护射击,另1机步行或者使用喷气背包跳跃实施跃进。三机交替跃进。在行军中,常常构成一字纵队。在开进中,常常构成前三角队形。在冲击中,常常构成一字横队。MS之间的间距为……,MS排之间的间距为……,一个MS排的展开当面宽度是……
相比于联邦地球军吉姆/陆战型高达排在排内编1辆气垫车的编制,吉恩地球攻击军的排是纯粹的MS编制,这样的编制加强了排一级分队的机动能力,但降低了其小分队独立作战的效能,使得吉恩军的MS排难以脱离连建制独立作战太久。
根据编制,设定了战术。好了,这又是在向现代军队中坦克排的战术接近。这并不奇怪,因为坦克作为装备的定位和扎古II是最为接近的,所以扎古II排的编制和战术也自然而然向坦克排靠拢。
4、采取前三角队形的原因:扎古II高达18米,这在保障其单眼扫描系统良好视场的同时,也使得其容易暴露自身。因此MS需要依靠疏散的队形避免遭到伏击。由于单眼扫描系统视场只有180度,扫描周期长达3-4秒钟,所以需要左右侧卫才能保障侧向视野……
战术同样受到装备性能的影响。
5、为了在米诺夫斯基粒子条件下作战,每个扎古排配置了一个拥有角式光学通信设备的指挥型扎古。
装备同时也受到了战术的影响。
那么,扎古排的上级编制是怎样的呢?
如果不设定这些,一年战争就成了双方几个精英驾驶员和主角小队之间的私斗。虽然空战经常给人以这种概念,可现实中并不是这样的。在陆战中更不是这样了。
6、四个扎古排构成一个MS连,连部直属2台指挥型扎古II/老虎。两个扎古连、一个马杰拉坦克连、一个掷弹兵连(搭乘崔级步兵战斗车的机械化步兵)、一个战斗工兵连、一个支援连、一个指挥/火力连(搭载于2艘达布德级气垫陆战艇上)构成吉恩公国地球攻击军的一个机械化营。
4个机械化营、1个搜索营、1个猎兵团(轻步兵)、1个工兵营、1个保障营构成一个机械化旅。旅部搭载于2艘加洛普级气垫陆战艇上。旅直属单位包括本部连、通信连、电子对抗连、卫生连、反MS狙击连(狙击型扎古I*12)。
降落在北美地区的吉恩地球攻击军是一个师级单位,下辖4个机械化旅(第1、4、5、12)、1个大气层航空兵联队(水牛级飞行空母*18)、1个特别空降机械化群(用于突击贾布罗)和一个后勤指挥部,分别制压北美的几个关键区域。司令官为卡尔玛·扎比上校。
继续向上设定编制。最后一直设定到最高统帅部级别。
7、机械化旅是吉恩公国地球攻击军的基本战役兵团。旅在进攻中,往往以搜索营为前卫,3个机械化营在前构成箭头状队形,1个机械化营担任预备队,猎兵团以连为单位在攻击前锋后方50-75公里摩托化开进,只在进入城市作战或情况必要的情况下在关键突破地域展开。
旅的进攻作战分为三种类型:遭遇战、突破战和追击战。在遭遇战中,旅依赖其前卫搜索营和敌掩护部队(往往是辅助有对MS导弹分队的61式坦克部队)实施行进中交战,扎古II利用其优异的立体机动性在行军中实施展开并连续突破敌防线并粉碎敌装甲反冲击,迫使敌退却。在突破战中,搜索营在掩护第一梯队机械化营展开后从一侧撤出战场,三个机械化营的马杰拉坦克和扎古II采取三道一字队形,在射击过程中向前推进,由营、旅陆战艇实施直掩和全般火力支援。90台扎古II构成一个铁锤,以绝对优势的火力和装甲达成突破。第二梯队机械化营和猎兵团根据旅命令展开到突破口内,向纵深突破/跃进。在追击战中……
由于战术和装备的优越性,吉恩公国军在地球降下作战的前几个月旗开得胜,成功制压了北美粮产区的大部分区域。然而由于兵力紧缺(联邦北美方面军拥兵百万)和技术装备的高昂损耗,在0079年9月,北美的局面已经开始向不利于吉恩军的方向发展……
上级的编制决定了上级的战术和战役法,甚至整个战略。
二、“四边”是指参-作战-支援-保障四边。同样地,这四者也都是不能忽略和偏废的。这四者也都是相互影响的。
1、指参体制决定了在军事系统中,命令是以怎样的方式被拟定、确认、发布、评估的。现代战争不是一两个英雄的儿戏。指挥战争的远远不只是指挥官,或者指挥官和他的参谋长。
搭建起总参谋部体制的是拿破仑。在拿破仑之后的两百年,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不同条件、要求、环境,创造出了不同的指参体系。在一些体制中参谋长的意义被边缘化,一些体制中军事主官收到政工干部的掣肘,一些体制中没有参谋长,一些体制中主官的意义反而还没有作战参谋大,一些体制严格轮班排辈,一些体制参谋不带长放屁也不响,一些体制小小参谋能翻天……只有理清了指参体制,才能避免把现代和后现代战争写成《三国演义》式的大将单挑。
比如上述设定的一个机械化营,他应该执行怎样的任务,需要多少参谋人员?这并不是一个“大约”的数字,而是会随着部队的指参体制的差异而存在显著的差异。举例而言,一个美军合成营(29坦克29步战车)的营部(不含营部连)有19名军官,而俄军坦克营(41坦克)——4名。
仅就参谋专业而言,可以参照美军的参谋专业划分(G-1到G-9),逐个进行讨论。
2、战斗部队。战斗部队的主要矛盾其实就是一对:基层编制的合成化vs冗余性和保障性。在后现代世界中军事武器的威力(特别是火力)大概是要变强的,这就让军队有更迫切的需要将部队的队形(继而是战斗编组)疏散。如果联邦军的61式坦克排着冷战苏军一样的队形向吉恩军冲击,在120机关炮面前恐怕活不过几分钟。这就迫使联邦军采取更为精干的坦克-步兵-反MS导弹小分队,利用合成战斗队的经协调的火力,采取更精心策划的战术——伏击、渗透——去抵消吉恩军的优势火力。那么这就要求,在宇宙世纪的联邦军小分队,要以比冷战时期苏军坦克团小得多的规模,来实现尽可能完善的功能。
但反过来这就造成了另一个问题:小分队的编制越是复杂,其保障越发困难。在现代战争中,保证一个步兵班内的轻武器备件和弹药都往往给后勤带来大幅压力,如果在小分队里编入过多种类的武器,虽然“小而全”了,但是保障起来就成了大麻烦。与此同时,分队的合成程度高=每种具体装备的数目少=部队会更倾向于因为损失而失去相当一部分战斗能力。
3、支援体系。侦察兵、炮兵、航空兵和防空兵是必须要考虑的四个要素。在冷战时期一个只有坦克的师会像清晨的露水一般在反坦克武器的铜墙铁壁前蒸发掉,在后现代时代的一支军队同样可能如此。在高达世界观中更是加入了米粒这种监视遮断手段,迫使交战双方更为依赖武力侦察。
支援体系和指参、作战体系肯定是直接挂钩的。比如在现代美军中,一个旅属火力营的炮兵连的数目和机动营的数目总是一致的——显然这是为了实施直接支援。在后现代战争中对火力的控制和运用水平可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提高,直接支援的形态会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仍然取决于具体的技术设定。
4、保障体系。没有后勤和保障是无法坚持战斗的,而保障要考虑这样一些因素:
同样的,保障体系也决定了前三者。比如后勤(特别是人力和装备产能)不济的吉恩军就无法在地球地上战场上展开决定性攻势,而联邦军就能组织三百万人在敖德萨给吉恩军致命一击。后勤决定了吉恩军缺乏炮兵,在宽广的战区站不住脚,只能依赖攻击空母一类的快速部队实施机动作战。后勤决定了吉恩宇宙攻击军必须拿下月神II,而联邦军也必须死守月神II。无视勤保体系的愚蠢作战只会招致旧日本陆军在新几内亚和英帕尔的惨剧。
不过说到这里,有一个广泛的迷因说“外行看战略,内行看后勤”。这和完全无视后勤的蠢人一样,去尝试解决问题——但是仍然没有得到正确的结论。而只是得到了一个向另一个方向倾斜但仍然错误地答案。
作为指挥员,你不该考虑后勤。因为你是指挥员,不是保障部长或者分管后勤的副职。
作为指挥员,你不该考虑任何下属分管的具体事务。
作为指挥员,你应该听取的是手下专业幕僚的建议,并根据整体情况加以分析和权衡。
这是关于设定的最后一个建议:军事指挥不是个别英雄的游戏场。是无数人努力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