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现在美国给我一种不愿意开眼看世界的感觉? 第1页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国一直都只看他自己啊

不过他自己就是“世界”,其他国家,蛮夷而已,还不速速跪降?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国对我们的看法也是一样的。


现在的问题是:谁能拉来更多的伙伴,把自己这边的世界做大。


user avatar   Hieda_no_Akyuu-25-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题主恰巧在这个时代吃到了诸多红利且在知乎混多了而把一些东西当成自然而然的东西了。以前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下水道”和“夏令营”这种东西可没少见,再往后如果全球化受阻,人口流动被高度卡死,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信息给你,如果没有互联网以及知乎,题主也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很多人对当前全球格局的理解就是中美两家互殴谁把对面咬死谁就是最牛逼的那个,而在大家能接触到的信息范围当中,美国对中国有着许多可见的战略误判,中国对美国也有着更强的理解和单向信息优势。于是很多知乎网友理所当然地认为美国不肯开眼看世界,毕竟目前中国的人口就已经占到世界人口的约五分之一了,所以能够得到这个结论其实也很好理解。不过这个结论还是有待补强。

当然,有很多人会说,美国的精英有着极其充沛的资源,能够接受着多种外语的训练,并且有着全球化秩序维护者——全球公民的身份认同,这个些固然是其长处。但是这种资源优势绑上规模劣势未必能够比得上基于人口数量的规模优势,民间的规模劣势反而还会在全民票选制度下的决策能力,更进一步说,美国的这种相对资源优势也未必一直能保持。先说一下为什么知乎用户能够感觉到中美的单向透明信息差:

  1. 人才流向:美国曾经是世界的灯塔。无论是科工意义上的美国、文化意义上的美国还是地理意义上的美国曾吸引了全球许多人才,而这些人才必须要学习美国的基本国情以在美国获得更多资源而并非相反。美国本土的精英及准精英则很少需要到其他国家去。而中国在上一个时代的情况是什么样的?人才培养外溢,并且在那个留美黄金时代大量输出到了美国。而美国根本没有对等数量级反向流向的人。
  2. 语言问题作为世界第一大国,母语就是世界通用语的美国国民作为整体没有必要去学习其他的语言,更何况是以难以学习而出名的中文。中国这边的情况则是,孩子从小便被逼迫着学习英语,以至于新东方这样的企业能成为那个时代的弄潮儿。而美国那边,能够掌握中文的服务于战略分析的人士则大多来源于...
  3. 信息传递与分析:来自全球的人来到美国以后,则能够触碰和了解美国的基本情况。但这并不是结束,并不意味着这些人就能够和原来的地方切断联系,这些人和本国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联系,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些美国的基本情况信息就会借助物质、金钱和人才流反向带到本国去。尤其是在知乎这样的地方,诸多有着美国学习工作经历的人,仍然以中文在知乎上和网友互动,而只要是互动,无论是诚心诚意的介绍还是赌上户口本的对线,都是传递信息的过程。而且我确实就是在知乎看到了很多系统性介绍美国诸多情况的用户,美国民间在这个层面上不具备对等的基础,并且更进一步地,由于中国的民间政治、军事、社会人才储备的深厚达到了恐怖的程度,足够数量级的人自然可以基于足够数量级的信息得到足够精准的论断。
  4. 人员分布:华人在美国的分布确实很广,倒不如说,“外国人”在中国的分布过分地集中于()、()以及()。哪怕是在县城这种层级,具有较高外貌辨识度的“外国人”本身就是受到高度关注的存在,甚至一些省城当中,外国人使用护照而不是身份证就能入宿的地方也并不多,更不用说更加深入的乡镇,就算你就是拿着台胞证而不是台湾地区身份证,你能够得到的服务也是十分有限的。能够熟练使用汉语、深入中国基层还能够传递信息的数量级在那里,能获得的信息量自然有限。更难说理解核心决策与社会大众的心理,甚至有不少土生土长的人也会在这种问题上频繁翻车,惨不忍睹......
  5. 中国复杂度:这个其实也是一个很容易被人低估的问题,中国本身的规模、多样性、流动性和演化不确定性摆在那里,复杂度就注定不会低到哪里去。再加上一个不言其精妙与复杂的()体系,就算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人也不一定有着足够的了解。举些例子来讲,儒道法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秦汉体系期间的政治格局是如何变化的,官山海该如何理解,庄园经济发生在哪个历史阶段,佛教的中国化是如何完成的并且如何影响了日本,印刷术对应的历史变革,1840以来有过哪几次尝试,列举几个民国时期具有高度地域性的政治集团。更不用说之后的一系列眼花缭乱又有着重重历史迷雾的问题。很多人只能说感觉的到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或者进一步归纳出一些经验,或者再进一步得到一些规律,但是不去查底层代码就试着理解一个具有如此复杂度的事物,甚至再进一步当时代的弄潮儿还能做到平稳落地或者急流勇退,这确实是太难了。

具体而精确的微观信息只能为战术行动提供支持,而广泛的细节才能支撑起对其背后宏观战略的推断,而国情级别的调查则要基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上的大量信息以供未来进行综合决策与情报验证。由于社会是个相互支撑的结构,更为详细的情报也必然需要考虑到多个领域以及他们之间的交错。以《寻乌调查》做样本:政治区划、交通通讯(水路陆路、电报邮政)、商业商品、物产物价、社会结构、捐税情况、妇女纪实,甚至还有地主的个人和家庭信息,以及最重要的土地分配情况。而这些内容是他用十几天完成的......

那么,我们有没有做到开眼看世界呢?其实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1. 由于英语作为第一外语的优势太明显,而第二外语还没有足够的规模优势。知乎上对美国国情与政治文化了解是最多的,其次也是欧洲和日韩,印度与南亚也有研究者,但是英美等热点以外的信息太少太少,第二外语在全民语言教学序列上的位置相对来说还是太轻了
  2. 并且在未来,这种“全民学英语”所带来的红利基础还是否能维持下去,还是否有着千万数量级的学习英语的人口,也会决定着中国是否还能保持着对英语文化与英语文明的了解窗口。不要说这是不可能的,现在就已经有着关于“高考英语必要性”的讨论了,而在未来这种讨论甚至是矛盾只会进一步激化
  3.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世界边缘地区的海外华人的话语权还是相对较弱势的(比如东欧和非拉国家),这种现象直到互联网真正普及以后才有所好转,这也代表着互联网技术对海外华人的信息红利出清。我们能通过互联网看到而后疫情时代下这种红利基础还是否能够维持,这就要看会有多少数量级的人“出海”了。
  4. 对一带一路所有沿线国家的调查情况,这个就不过多展开了。

最后要强调的是,开眼看世界其实是一种心态,一种愿意正视对方尊重对方认真考察对方的心态。中国曾经也有过“天朝上国”的傲慢心态,之后被强迫着不得不看到世界以后才从幻梦当中醒来,艰难地走向了救亡图存的道路,在血与荆棘的道路上以血与火的代价向世界渴求答案。在弱势的时候虚心学习是一种能力,但是未来更需要的恐怕是在看似一片安好当中仍然保持着对外了解的心态。哪怕在你天下第一的时候,仍然能保持虚怀若谷,向你的对手学习。以及更进一步地,不怕他人学习你的胸怀。

“想学吗?我教你啊。”


user avatar   qi-ding-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对比自己国家落后的国家,都是没多少去了解的动力的,最多是看个热闹。

知乎上天天盯着北欧美国日本讨论,有多少讨论那些落后的非洲国家的?

难得能看到几次印度的话题,也都是看人家笑话的。

那美国已经是蓝星第一了,他看谁都落后,还有动力盯着谁看吗?


user avatar   kashiwagie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在的世界上,相对而言能把世界看得最清楚的,基本就是美国的那些“精英”了。

不然为什么不论懂王还是睡王一口一个“China”,真当他们是卧底啊?

那些新闻里美国精英看似因为不了解中国而搞出的拙劣举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感觉“优势在我”,这是一种傲慢的体现,而不是无知的表达,但很多“爱国”媒体会刻意往“无知”的方向去娱乐性地解释他们的行为。

有些“牌”他们不是不知道,而是不能打,因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弄不好会反噬。

而且,不要把美国当成一个整体来说“美国怎样怎样”,这么说本身就错了。

美国的利益链早已遍布世界各地,要维持这些利益链的正常运转,最起码的要求就是“开眼看世界”,而且要做到细致入微。

为什么美国“搅屎”往往很有效?

美国大使/领事馆、跨国企业、美国名校、NGO、CIA和驻外美军:你当我们都是假的啊???

美国的精英阶层,包括一些从事海外相关业务的中产,都十分了解其他国家。有些是通过政治上的情报刺探,有些是通过商业上的市场调研,还有些是靠文化上的同化和跨境归化,甚至正常文化交流中一点一滴了解到的。

在这种情况下,这部分美国人如何称得上是“不愿意开眼看世界”?

美国精英:我要是不愿意开眼看世界,不了解世界是什么样,我哪来的钱和权?

相对而言不了解世界,并日常被美国精英带节奏来回“溜”着的,大多只是美国那些真正的底层。

当然,能想到去发展中国家当外教和赘婿的除外。

我理解为什么有很多人像题主这样想(或者说,愿意这样想)。

但不能一方面“一切责任在美”,凡事全赖盎撒搅屎;另一方面却又说“美国不愿意开眼看世界”……它要是真的“不愿意开眼看世界”,不是全世界几乎哪里都有它的话,“美方”又哪儿来得那么多“锅”可背啊?


user avatar   liu-pei-ran-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国,或者说西方的主要媒体和当权者,是不愿意承认中国的体制存在先进性的。

它可以承认你军事变强,可以承认你经济总量变大,可以承认你文化悠久,但是不能承认你制度先进。承认了要完犊子,一大堆二鬼子会改换门庭,一大堆资本要流出。

就像漫威电影里,宁愿设定瓦坎达有振金和超人类,也不愿意设定瓦坎达有先进的决策机制。

基于这个原则,西方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一定鸡同鸭讲,莫名其妙的,夸也夸不到点子上,骂也骂不到点子上。

比如关于武汉疫情之后解封,几千人去游乐场,BBC可是头版报道。但是它是在夸吗?不是,它一定要说中国有瞒报,中国有风险。

对于西方领导层来说,承认中国体制能更好地处理疫情,比疫情本身更危险。


user avatar   gu-ming-j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咱也别光说别人……

咱们自己倒是也睁睁眼啊,天天看官网、环球属于“听书”,可不算自己睁眼看。


user avatar   zhang-fei-fei-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名1919席卷美国的猩红之夏。

图示是一名被处以私刑的黑人,他的尸体正在歧视的火焰中毕剥作响。

迫害黑人似乎并不那么残暴,但是这是发生在黑人解放后将近六十年之后的全国性迫害热潮。其残暴不仅仅在于对黑人的残暴迫害,更是对民主,对法治,对平等,甚至对人理的残忍暴凌。所谓的政治精英与民主卫士,正是迫害的最大推手。

不知道美国有什么脸面去说民主与平等。

(给文章点赞时麻烦给这个回答也点个赞同吧,如果能点个关注就更好了。祝各位新春快乐。)

哦,还有美国人在瘟疫时期的鬼才操作

外加一个加拿大的

那些评论烦死了!之前因为评论还被知乎制裁了,现在评论区封闭!


user avatar   ding-yuan-j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行车记录仪视频以后,很多人都会为女司机感到冤屈:是应该转弯让直行,可是我这左转弯都转了一半了,摩托车才开始通过路口,我怎么让啊?

其实,这起事故完全可以避免,还是因为轿车司机行车不够规范,忘记了左转转大弯的原则。

我们看视频就会发现,司机在车辆完全出路口之前就已经打方向盘左转了,这就是典型的左转转了小弯,这样就会造成汽车转弯时,同时处于从左往右的车道和从上往下的车道交叉的位置,造成占用车道时间和距离过长,增加了与对向车道驶来车辆发生碰撞事故的可能性。

如图所示,A线转小弯,看似行车距离短,但是在路口里走出了一条大斜线,车辆斜向行驶,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占道转弯状态,这就导致了虽然转向时摩托车还没有驶入路口,但是直到碰撞发生时汽车仍然没有完成转弯。B线转大弯,虽然行车距离长,但是车辆大多数时间都是位于原车道或待驶入车道直向行驶状态,真正处于转弯状态的时间较短,客观上减少了与对向车道车辆发生碰撞的可能性。

左转转大弯与转小弯的对比图(来自网络)


上面那张只是大弯小弯对比图,有人质疑B线画的不好,再补一张。手机答题不好画图,所以都是找的网上的图,侵删

而且在转小弯的时候,如果过早的切过去,那么你的视线就会早早的看向左前方你要驶入的车道,从而忽略了对向车道的来车,视频里面女司机说没有看到对面驶来的摩托车,也正是是因为这个原因。

所以,左转还是要转大弯,虽然看似路程远一点,但是视野比较广,也就不容易分心,在出现突发情况的时候,有更多的时间调整车辆的状态。

大家以后开车时,还是多想一想这些行车规范,毕竟: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user avatar   lyc-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32岁王思聪获百亿投资,如何看待搬砖的年轻人?

32岁郑爽获百万日薪,如何看待做群演的年轻人?

32岁奥巴马获百万选票,如何看待美国非裔年轻人?

32岁金正恩获几百核弹,如何看待奋斗的东亚年轻人?


你以为搞科研的都一样?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在美国,普通人的生活就是easy模式」这一观点? 
  美国白宫提议「对身价超过 1 亿美元的美国人征收 20 %的最低税率」,如何看待这一决定? 
  如何看待美国参议院通过“租借法案”? 
  如果是奥巴马来处理这次疫情,他会比川普优秀得多吗? 
  请问美国登月后如何从月球返回呢? 
  美国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什么? 
  丹麦情报头子因泄露情报被捕,曾帮美国监听欧洲政要,有哪些警示作用? 
  为什么中国的人力成本比美国的便宜,但衣服、鞋子、电子产品的物价却比美国贵? 
  如何看待董卿说「你们要爱国,要为祖国的传统文化骄傲」,自己却赴美生子? 
  美国性别平等程度是不是比中国好很多? 

前一个讨论
中国召回驻立陶宛大使,对立陶宛有威慑作用吗?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几乎所有美国人都处于新冠病毒高传播地区,目前美国防疫状况如何?





© 2025-01-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