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不成低不就。而且主要是看跟谁比。
然而人家老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就载人登月了,而我国航天直到34年之后才实现了难度比前者要低了整整一个数量级的近地轨道载人航天。我国现阶段几乎所有引以为豪的航天项目——神舟、天宫、北斗、嫦娥……,基本上都是上世纪美苏两国在冷战太空竞赛时玩剩下的。而我国目前现役最强、甚至引以为豪为“大国重器”的王牌火箭————长征五号,其煤油发动机YF-100的技术与各项参数指标尚未能达到(同样是采用了分级燃烧循环技术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前苏联的RD-170 Family的水准,其氢氧发动机YF-77相比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美国航天飞机主发动机不论是在比冲、推力、还是在运行结构模式上都尚还差了个十万八千里。我国的火箭发动机技术不论是煤油机还是氢氧机迄今为止都尚未达到美苏两国各自的同类型发动机的数十年前的水准。
就是这么一款老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随着航天飞机而首飞成功的两百多吨推力的分级燃烧循环氢氧发动机,我国在将近四十年后的现在所研制出来的同类型发动机产品尚不及人家这款的一半水准。单论发动机的技术差距而言,我国距离美国(至少在氢氧发动机上)起码有着五十年以上的差距。
(就更不用谈如今Space X异军突起、掌握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的甲烷发动机、运力是长征五号的两三倍的重型猎鹰、以及芯一级可回收火箭技术并且运力超过长征七号的火箭猎鹰9像做爱一样成天疯了似的往上打的这么个情景了,上述这些都是目前的我国航天技术所可望不可即的)
不过,
然而又好像在这个世界上,哪怕是在“航天俱乐部”当中,貌似也不是哪个都能像中国航天一样做成包括载人航天、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航天年发射次数30+、LEO运载力20吨以上的重型火箭、月球正面+背面软着陆探测器+取样返回(2020年年末)、火星环绕器+软着陆探测车(2021年)、太空自动对接+大型空间站(2022年)……等等诸如此类的一系列大型航天项目暨成就的。哪怕是在人口规模与国力体量上与我们相差无几的印度,在上述的那一系列航天项目中也最多只能成功做到寥寥几个而已,到目前为止除了率先于中国成功发射的一个火星轨道环绕器外其余基本上都是处于被中国航天给全方位压制的状态(而且就算是火星探测器也随着天问一号&祝融号的成功而被中国航天后来居上式的反超“爆菊”了,手动狗头)。而相比起除了美国以外的其他航天俱乐部的成员——第二梯队的俄欧日这三家来讲(请注意前苏联航天≠俄罗斯航天),我国航天事业胜在全面,而逊于专精(诸如俄罗斯的煤油机,欧日的氢氧机以及深空探测领域),总体比较起来而言各有千秋而平分秋色。比起第三梯队的印度能大幅领先,比起第四梯队的朝鲜、韩国、伊朗、以色列(刚刚好能够把卫星给发射到近地轨道上去,堪堪迈过了世界航天俱乐部的门槛)这四家而言那更是产生了天壤之别上的差距。中国航天的从某种意义上的“差”、“滞后”,仅仅只是相对于美国以及巅峰时期的前苏联(冷战时期那个传奇年代的太空竞赛中两大超级大国都不要命不计成本地投入资源到航天工业的发展上从而存攒下的远超出其余世界各国的航天技术作为底蕴)而言的。跟非超级大国属性的其他几位“友商”——俄欧日这三家还是能平起平坐而谈笑风生的。
生而为人,我们真的很幸运,赶上了人类最好的航天时代。而作为中国人,我们又正在见证中国航天最波澜壮阔的一幕。
人类自出现在这个星球上起,就一直拥有飞天的梦想。但真要摆脱地心引力的桎梏,谈何容易!
举例好了:如果把从智人时代起约100万年的人类历史比做一天24小时,人类刚进入航天时代(从1957年斯普特尼克一号卫星发射至今)5秒钟而已。
大概够你读完上面这句话。
生而为人,我们真的很幸运,赶上了人类最好的航天时代。而作为中国人,我们又正在见证中国航天最波澜壮阔的一幕。
很多人都能理解航天是一个站在人类工业文明金字塔的“塔尖”行业,需要非常多技术门类和学术学科的支持,但还是很难想象它的门槛到底有多高。例如,苏联和美国在1961年突破载人航天技术之后,一直垄断到了2003年;苏联和美国在60年代突破月球软着陆技术后,一直垄断到了2013年;苏联和美国在70年代初突破火星软着陆技术后,一直垄断到了2021年。
过去的人类航天史,基本可以总结为苏美争霸史,其他国家比起它们都太不显眼。在苏联解体后,美国更是一家独大。但是我们还是在21世纪迎来了这些顶级航天技术的破局者,那是同一个名字:中国航天。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升空,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实现独立载人航天的国家;2013年12月10日,嫦娥三号着陆月球,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2021年5月15日,也就是刚刚过去的一个奇迹日,祝融号着陆火星,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实现火星软着陆的国家。这些,中国都是目前的“世界唯二”。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第1发到100发用了37年,从100到200用了8年,从200到300用了4年,而从300到400预计仅两年多。步伐越来越快,发射的载荷也越来越先进。此外,还有商业火箭在迅速进入这个领域,捷龙、快舟、谷神星、双曲线、朱雀 ,继续扩展中国进入太空的能力。
目前,中国航天的每一个重大突破,都是人类航天的又一次破局,而且这种破局频率还在加速。我们也在逐渐从跟跑到并跑,努力实现领跑。在此期间,几十万航天人付出的努力是惊人的。
仅以载人航天为例,它就包括了发射场、运载火箭、载人飞船、航天员、测控通信、着陆场和飞船应用这七大系统。按照官方公开的信息,有3000多家单位、数以万计的工作人员,参与了这个工程中各项目的研制、建设和试验。更恐怖在于,它是一个复杂到甚至不能用“木桶短板理论”形容的工程:因为如果有任何一个环节成为短板,往往是整个系统的彻底失败,甚至毫秒之间就会发生恐怖的灾难。
其中,航天员是载人航天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他们的培养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过程。不仅需要出身于顶级战机飞行员,还要完成几十门学术课程、各种艰苦的训练和生存技能、各种航天器的复杂操作和应用。笔者曾经有幸参观过航天员训练中心,对众多项目中的超重训练仪器印象颇深:航天员会在加速旋转的机械臂末端体验逐渐增加的超重,随着超重变强,五脏六腑会被挤压、脸都会变形。如果航天员对极端测试的状态难以承受,可以随时按下手边的红色按钮强行终止实验。
但是,工作人员告诉我,在历史上这个按钮从来没有被按下过,所以我们不仅有了世界上最优秀的一批航天员,也拥有了能够破局的载人航天技术。
刚刚过去的祝融号着陆火星“恐怖九分钟”,亦是如此。由于地球和火星的漫长通信时延,地面完全无法了解到实时情况。冲入大气、气动减速、开降落伞、抛隔热大底、自主导航、抛降落伞、火箭反推、制动减速、悬停避障、踏上火星,上千个动作在短短几分钟内均由祝融号独立完成,一个环节出问题就是功亏一篑。但最终,我们见识到了中国火神在火星“刀尖上起舞”的航天“艺术”。是的,这可以叫做中国航天的极致艺术。
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火箭轰鸣声中,中国航天的声音越来越大。以至于它强大到可以穿越时空,和千年前的古人遥相呼应。
古人寻路,想用参天北斗。我们就用26载、前后3代、55颗卫星建成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来解答: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实现全天候、全天时的精准授时定位。
古人问“盘古破鸿蒙,天宫有九重”?我们就用天宫(空间站)、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天和(核心舱)、梦天巡天(实验舱)、飞天(舱外服)和长征(载人火箭)的超强组合来解答:世上本没有天宫,但我们可以自己建一个。
古人屈原在长诗《天问》中对寰宇发问“九天之际,安放安属”、“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我们就用“天问”系列行星探测任务来解答:天问,问天!第一站,就是火星。让谁去?派出“火神”祝融(火星车)!
古人问“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美丽传说,我们就真的把嫦娥(月球轨道器/着陆器)、玉兔(月球车)、鹊桥(地月中继卫星)送到月球。我们给嫦娥三号的着陆地,赋予了一个国家天文联合会都认可的名字,“广寒宫”。甚至人类未曾踏过的月球背后,都让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踩过,烙上中国航天的足迹。
中国航天的浪漫远不止如此,我们还有墨子(量子科学研究)、悟空(暗物质探测)、慧眼(X射线)、张衡(电磁监测)、风云(气象)、天链(通信中继)、天通(卫星移动通信)、天绘(立体测绘)、高分(对地观测)、东方红(卫星平台)等一系列极致浪漫的名字。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中国航天的一个又一个突破。
中国航天的进步,是中国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大的一个体现,甚至让中国制造的足迹踏到了另一颗行星。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成就的背后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民族企业,与中国制造共同进步,在与中国航天共同成长。如何让国民品牌与国民航天梦想联名互动,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
这让人想起了NASA(美国宇航局)在营造公众影响力方面的策略。一方面,通过各类媒体大规模宣传已有的科学研究成绩;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各种与知名品牌的跨界合作,推出了从儿童积木玩具、各类主题T恤到名牌手表的现象级联名产品。双赢甚至多赢的组合,助力NASA获得了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值得我们学习。
在中国,这一切正在逐渐开始,更多的国民品牌开始关注与中国航天的合作,让消费者体会“踏上火星,成为跨行星生存物种”的特殊体验,共同见证中国航天的更好时代。
吴蜀地广人稀呀,就像现在中国胡焕庸线以西领土占64%,人口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