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废话吗?我国承建公路隧道的施工方有不少是铁字头建设企业呢。而且搞反了,是公路隧道借鉴铁路隧道,铁路隧道又借鉴的矿山隧道。
公路隧道与铁路隧道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吗?我想隧道截面积也不是什么本质上的差异吧?大头不还是挖出隧道沿线的土石,并做好可能的地质危害点防护,保证隧道正常使用就行了。至于隧道内壁衬砌之类的,基本上按照相关规范堆钱解决,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就我观察到的情况,贵州省内的高速公路隧道基本上是双洞,每洞有2至3条常用车道,视情况安排应急车道。其宽度及高度基本要比铁路的复线隧道大,毕竟还得考虑照明及通风。至于隧道的弧形倒是跟铁路的差不多,反正按照规范来就行了。
铁路隧道多采用矿山法这个大类型进行施工,其中有一种施工方法叫平行导坑法。
所谓矿山法,其实就是拿着各种工具挖洞。比如,一两个人拿着铁锹锄头大锤钢钎挖个一人宽半人高的黑煤窑盗洞,是矿山法;一整个几百号人的施工队用TNT开路炸松土石再用挖掘机装载机重卡清理转运土石,也是矿山法。
而平行导坑法具体是这么回事,在长大隧道,尤其还公路这种大截面隧道,一般会先打一个仅能容纳一台施工车前进的小洞来前期探查具体地质情况,如果地质条件合适则打开若干平行横洞,形成多个掘进面以降低工期。当然,也可以是两个同等大小的隧道同时掘进,打出横向小隧道优化施工车辆流线及空气流通,提高掘进速度之用。
横向隧道还可以作为公路隧道意外出现时的暂时通行路线,就跟高速公路隔离带若干公里以及隧道口会有一个可打开但是平常基本锁死的缺口一样。
我国最早的平行导坑式隧道是川黔线凉风垭隧道,一个隧道好几公里,先打了个仅供小型机具进出的隧道,再形成多个掘进面,比单纯前后俩掘进面节约了不少时间。
有了凉风垭的成功经验,这种方法就可以推广到每一个可能合适的隧道上,并且还能逐步完善,而且由于原材料的生产能力逐步加强,很多事情就可以单纯用钱解决。比如凉风垭南面黔北第一城遵义,就有公路隧道采用了这种方法,典型的就是河溪坝到新蒲政务区的两个连续长隧道,在隧道内可以看到横向小隧道通往隔壁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