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有趣的问题,确实不知道有原因,有说和迷信有关也不清楚。
查了查晚清民国就不叫某某火车站,而是叫某某站,有时还会挂上某某车站。毕竟那个时候国内也没多少汽车,更别提城市间的公路系统,对大众来说车站一般都是火车站。
抗日期间日占区和伪满有过一段时间把“站”改为“驿”,也是一种奇特的历史。
反而是汽车站的出现后,所有汽车站都会在最后冠名某某汽车站或某某客运站。
所以我推测原因应该是当时只有火车站,大家也没必要加后缀,说是某某站或某某车站,大家都清楚是火车站。
我又去查了下发现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晚清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并不常叫火车,而是叫机车。
能看出除了某某车站或某某站的叫法外,也有叫某某机车站的。
事实上火车真正应该是叫蒸汽机车,“火”更多的是指蒸汽机车的能源来源,而不是它的动力结构。
民国很长一段时间后人们才逐步把机车改叫火车,推测可能是和汽车广泛出现有关。毕竟一个是蒸汽机车,一个是内燃机车,都是机车也不好区分,就干脆用能源结构来区分火车和汽车。
就像我们现在区分汽车和电动车,也是从能源来源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