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写出来了较为忧伤的短歌行?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mei-76-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恕我直言,现在老师百分之九十九都没办法给学生讲清楚短歌行的意思。莫说哀伤意味到底有什么作用,甚至连诗中情绪转变的逻辑都理解不了。当然这也不怪他们,毕竟连罗贯中都搞不懂其中门道,还强行塞一个预言赤壁大败的兆头瞎糊弄。

至于网络曹粉,呵呵。

放心吧曹阉,老子知道。

一、短歌行的创作目的


首先,我们要明了赤壁之战前的曹操到底最需要什么。我以前有个答总结过(一时找不到了),由于曹操练军向来有威无德,经常引发各种华丽丽地军事哗变。不仅导致倭鬼军要靠屠城等方式来增加士气,也把曹操的带兵数字限定在十万以内——再多他的五色棒就杀不过来了。除了打菜鸡陶谦的那一次,基本上曹操带军超过十万就要完蛋。

那么赤壁之前曹操带了多少人呢?二十万,里面还混了各种新降之兵,面对的还是他最不擅长的江河地形。曹操在赤壁面对最大的敌人其实不是孙刘,而是他自己的手下。

被无数次哗变折腾过的曹操当然明白自己的弱项所在。所以他当时最需要做的事就一个: 稳定军心。曹操要强调自己下江南的大义所在,让士官群众都认同他高举的汉室招牌,好一起努力向前,完成统一大业。

下面给大家逐句讲解下短歌行。

二、短歌行第一部分: 探究人生目标所在

短歌行是感慨人生苦短的乐府,曹阉自然也如是开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前两句是很多人最喜欢的曹诗,但其实这句话意义不是很大。《短歌行》本来就是哀叹人生苦短的诗题,对酒而歌也不过是汉代贵族的一种文艺表现形式,现代人只是对这些东西不了解才觉得高大上。你给他翻译成“TV嗨歌,青春不多”就知道这句话有多俗了。

“朝露”一句来自于汉乐府《长歌行》。听着很陌生对吧,其实人人都会背这首诗的最后一句。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开篇一句诗虽然普通,但是渲染了悲哀的气氛,为下文做好了铺垫,倒也不算太差——虽然更多人喜欢它的原因不过是因为理解不了后面的内容。

顺便一提,这句诗里最出彩的其实那句“去日苦多”。它以去日之多显示来日之少,别具一格。可惜很少有人注意这一句。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慨当以慷”为“当以慷慨”的倒装。本来大家难得一起k歌喝酒,应当开开心心的,可曹操想起人人将来都会死,就忽然蓝瘦香菇了。只能强打精神喝酒解忧(你是小学生吗喂)。

本句和上句一样,都是为了把酒会上话题转到本诗主旨上去——既然生命须臾而逝,那么必须想办法让他充实起来。

曹尔柯察金: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那就是——”

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那就是对皇帝尽忠辅佐,对大汉朝鞠躬尽瘁哒!(想不到吧朋友们,我不是叛徒,我是浓眉大眼的八路!)

这一段的上半句照抄了诗经中的《子衿》(“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出处。),为少女思慕情郎之意,引申为曹操对汉献帝的忠诚。下半句为曹操原创,他追忆过往,表示自己一生走来都是为了汉献帝的社稷。

顺便一提,我知道目下有很多说法认为这是思慕良臣,但这种解读和后文中的“旧恩”不搭。而且以女子自比臣子很正常(古代可以一夫多妻),自比君主也太扯淡了: 这不是公开宣扬一女N男的多人运动吗?真以为所有人都和卞鸡一样卖过淫?

指代皇帝还有一个证据,那就是这首诗存在第二首续作(见本文第七节)。该诗论述的都是正统和尊奉问题,本首短歌行理应有所对应。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一句全部照搬了诗经中的《鹿鸣》。《鹿鸣》是周代君臣在野餐会上演奏的雅乐,描述了君臣同欢的场景,是曹操理想中天下大治的样子。曹操认为,只有让国家统一,成就君庄臣恭的伟业,才算实现了人生价值。

至此,诗歌上半篇结束。在上半篇中,曹操以酒歌为引,阐发了人生无常必须通过实现理想赋予人生价值的观点,并点出他的人生目标: 辅佐献帝统一中华,与诸君痛饮黄龙府(误)。

那么,曹操要如何实现匡扶汉室的伟大理想呢?

三、短歌行第二部分: 如何实现人生目标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在上半篇,曹操辗转提出了天下大治君臣同欢的美好愿景。但很快曹操就意识到这个理想太过渺茫。它就像遥远的明月一样,可望而不可及。

于是曹操又陷入了悲伤当中,并为此日日烦忧(此句与诸葛亮的“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可谓同意异人)。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译: (但在今天)(诸位不辞辛苦地)穿越各种小路,屈尊赴宴与我相互慰藉。这次久别重逢,说明我们都心感汉王朝往日的恩典,要一心报效汉室。

(啊,原来今天能请到这些对汉室“感恩”的官员群众,就是实现我理想的一小步啊。曹操看着在座的诸位,恍然大悟。)

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央视三国演义在横槊赋诗一集中还特意把这句诗重复了两遍。它解答了诗歌前篇提出的问题。曹操把话题转向宴会本身,表示在座诸位汉室忠臣都是他的同志。大家一起努力,一定可以实现梦想。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绕树三匝”一句虽无出处,但我怀疑也是在用典,只是相关典故在后来的战火中沦为了历史尘埃。

注意这里的“明月”意象,它在上文出现过,是指代《鹿鸣》中的君臣欢会。这只“乌鹊”就是曹操自己,南飞是为了抵达月亮,实现理想。但鹊飞不过树头,需要借力于树枝(典故里的某个神树,代指现场宾客和天下其他心怀国家之人)。

这是一句设问。达成理想的答案已经在上一段隐隐给出,这一句却故意悬而不答,让听众自行思考领悟,堪称绝妙。

全诗基本结束,接下来只剩一个总结。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上半句出自《管子·形解》。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与“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相对应。而“天下归心”又与“心念旧恩”相对应。

在诗歌下半篇中,曹操终于看见了实现复汉理想和个人价值的通天大道,那就是像今日宴席一样,把天下汉臣都聚集起来,共同治理国家。只要曹操和宾客们像周公一样忠恳地辅佐献帝,聚集人才,天下感念汉室旧恩的人一定都会来主动归附,天下大治的君臣欢会指日可待。

全诗圆满结束。

四、完整翻译一遍短歌行(意译为主),究其深意

《人生苦短》

今日酒歌盛会,忽觉人生半百。

宛如朝露日晞,去日多于未来。

本当慷慨作歌,奈何忧思缠绵。

此忧古来无解,只能饮酒苟且。

忽忆圣上威容,顿生丹心一片。

我为鞠躬佐君,一路走到今天。

若得汉室一统,天下再无逐鹿。

四方朝贺大治,我便欢喜作乐。

此梦有如明月,能见却不能得。

忧愁久萦心头,悲伤逆流成河。

但见诸君跋涉,屈尊赴某薄宴。

与君相谈方知,皆感先帝恩典。

我若逐月之鹊,飞月却不近月。

诸君通天之本,依枝必可见月。

山海厚德载物,吾辈共扶弱主。

愿效吐哺周公,愿汉再得众心!

全诗一共有四重含义。第一重借感慨寿命之说,实际表现的是国家沦丧后礼崩乐坏,士大夫阶层丧失了精神信仰,只能以酒消愁的消极面貌。

第二重以自己为例,证明尊奉献帝,践行爱国主义可以完成自我救赎,并认为这份大业需要有人辅佐。曹操以个人需要和社会责任感两方面鼓动群众的积极性。

第三重在前两重的基础上,给宴会宾客贴上了同志的标签,也给自己加了一个举火人周公的定位。最后一重认为如果大家一起接力传火,让所有人都来尊奉汉室,那么国家必将从沦丧中复兴。

全诗由己推宾客,由宾客推群众,由群众推天下,情绪渐渐高昂,是宴会诗歌的绝品。

五、短歌行能否看出诗人的本心?

呵呵。来看看他是怎么对献帝的。

《后汉书 董卓传》:自都许之后,权归曹氏,天子总己,百官备员而已。

《后汉书 伏后纪》: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余内外,多见诛戮。

而献帝的其余旧官,或被酷刑拷打,或被寻机杀害。连献帝的妻子和孩子也不能幸免。

《后汉书赵温传》: 献帝西迁都,(赵温)为侍中,同舆辇至长安,封江南亭侯,代杨彪为司空....
建安十三年,以辟司空曹操子丕为掾,操怒,奏温辟臣子弟,选举不实,免官。是岁卒。

《后汉书杨彪传》: 及李傕、郭汜之乱,彪尽节卫主,崎岖危难之间,几不免于害...
...彪以疾罢。时,袁术僭乱,操托彪与术婚姻,诬以欲图废置,奏收下狱,劾以大逆。

《后汉书伏后传》: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勒兵入宫收后。闭户藏壁中,歆就牵后出。时帝在外殿,引虑于坐。后被发徒跣行泣过诀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顾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遂将后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鸩杀之。

至于篡朝之心,曹操和他的贪官父亲曹嵩在193年前就已经有了。曹嵩甚至是穿着帝王寿衣入的殓。

周公: 妈的老子是做了什么孽了,居然被这种畜生做比。

孟子: 祖宗息怒,这畜生还顶着我的名呢。

周文王: 顶你名不亏。不是你闲的没事跟曹交说什么尧舜人人可为,他的后代怎么会想起来学我?

六、为什么岳鹏举不惜得罪皇帝,也要回绝宋高宗赠送给他曹诗手书?

《宋史岳飞传》: 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歼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

很简单,虚伪。不独这首短歌行,曹操大部分诗句都虚伪的让人恶心。

你看他的诗文,有和你哭穷的

《善哉行》: 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泣涕于悲夫,乞活安能睹?

有歌颂忠臣的

《善哉行》: 伯夷叔齐,古之遗贤。让国不用,饿殂首山。

《度关山》: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反对屠杀

《篙里行》: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关怀士卒

《却东西门行》: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反对军国主义

《对歌》: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提倡宽刑善法,令牢狱无人

《对歌》: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同情百姓

《谣俗词》:瓮中无斗储,发箧无尺缯。友来从我贷,不知所以应。

提倡人本主义思想

《度关山》:天地间,人为贵

号召大家尊奉汉献帝,遵守礼法

《秋胡行》: 万国率土。莫非王臣。仁义为名。礼乐为荣。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光。

然而实际情况大家都懂得,全部都是反向操作。

包括《悯农》在内,我一直觉得现在中小学教材应该全面剔除这些奸臣的诗歌。这tm不就是教小朋友放狗屁吗?是,短期肯定看不见什么影响。但谁能保证他们未来不会效法这些奸臣?

混出名气就可以无视道德规范,这种思想对未成年人太可怕了。何况真正的文学研究都是在大学展开的,特别是这首诗,中学老师根本讲不清楚。

岳王爷宁可担负政治风险也坚持回绝曹诗,实为我辈楷模。不知教育界未来能不能领会岳王苦心。

七、第二首短歌行: 曹操疑似存在代笔

前文提到短歌行是一种悲叹人生苦短的乐府。但曹操的第二首短歌行却毫无这方面的感情,反倒和上一首的末尾有所顺承。可见第二首是第一首的续作。

这一首的水平怎么说呢,你们自己看吧。

《短歌行》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为仲尼所称。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整个就是乱七八糟的流水账。似乎是有什么隐喻,但写成这个鬼样子我也懒得分析。这种意义不明的口水货在古代是个文人就能扯出来,说狗尾续貂都抬举它了,最多只能算个鼠尾。

事实上,曹操作品的文学水平极其悬殊,他有很多诗作烂的出乎想象。考虑这个人的品德问题,我很怀疑他的那些优秀诗篇都是代笔,像第二首短歌行那样的垃圾才是他的真实水平。

除了基于他写作水平差距过大的推测,“代笔”这个词的词源耶和他有关——《世说》中一则和曹操有关的小故事,被认定是成语“捉刀代笔”的出处。


如果我所猜不错,魏晋群众其实察觉到曹操的代写事实,但因为不能明言,便以“捉刀”揶揄曹操。久而久之便成了代笔的同义词,被合为一个成语。类似于今天的“咸因”。

更有趣的是,曹操曾长期怀疑曹植有代笔,理由仅仅是他文采好。

《三国志曹植传》: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发现儿子写了一篇好文章,父亲的第一反应不是夸赞孩子,而是指责他有代笔,还非要亲眼验证才肯相信。他到底经历过什么才这么不信任曹植?

嘛,这个问题的答案曹操也早给我们准备好了....



最后就是史家对曹操的记录了。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几乎所有夸赞曹操文学能力的言论都出自后世,魏晋根本没人赞美曹操的诗作。《三国志》对曹操的文学能力更是提都不提。

《三国志武帝纪》: 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会不会是陈寿不在意皇帝的文学水平呢?并不是,曹丕的文学水平他就记录了。

《文帝纪》: 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甚至高贵乡公的文学水平陈寿都没忘。

《曹髦传》: 评曰:古者以天下为公,唯贤是与。后代世位,立子以適;若適嗣不继,则宜取旁亲明德,若汉之文、宣者,斯不易之常准也。明帝既不能然,情系私爱,抚养婴孩,传以大器。讬付不专,必参枝族,终于曹爽诛夷,齐王替位。高贵公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亦文帝之风流也;然轻躁忿肆,自蹈大祸。陈留王恭己南面,宰辅统政,仰遵前式,揖让而禅。遂飨封大国,作宾于晋,比之山阳,班宠有加焉。

陈寿有一个习惯,就是避谈存疑的事情。他会不会是因为曹操代笔的传闻也拒绝记录呢?

综上,从曹操悬殊过大的文学水平,捉刀代笔相关的传闻,全中华五千年倒数第一的诚信度,还有其文才在史料上的空缺记录来看,我认为第一首《短歌行》的作者应该标为佚名或存疑更为适合,其余优秀诗作也应作如是观。




附一: 为什么曹操会自比乌鹊?

因为它能飞高高~

曹家人特别喜欢各种和“高”有关的意象。不仅国号是“魏”(宫阙高大),连帝王象征的铜雀台也是以鸟为名。三国无双系列游戏还以此为基,给魏国的图腾设定为凤——当然曹操自己是不敢这么比的,不是所有人都有孔明那种自信。

更极端的是,曹家人连名字都和“高”有关。

曹节,字元伟——“伟”是高大。

曹腾,字季兴——“腾”本意是升高,飞高。

曹鼎,字景节——“鼎”别意是盛大(如鼎盛),“景”取日在京上之意(京是高大的建筑)。

曹嵩,字巨高——你敢不敢再直白点?

曹操儿子们的名字也延续了先祖的惯例。

曹昂——昂本意为“高”,比如“昂霄”,“高昂”

曹宇——宇本意是房檐,引申为极高的空间

曹丕,字子桓——广大、城墙,引申为高

曹植,字子建——木材、建筑,引申为高

曹冲——冲的本意是向上奔涌(出处为汉代《说文解字》)


附二:为什么主题不是“唯才是举”?

上文提到了文法习惯不符,续作没有对应,政治目的不符合战前气氛三个原因。但举才说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诗歌逻辑不通,几处转折都过于突兀,显得整首诗歌非常凌乱。

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如果把它理解为士子的渴求,那这种渴求和上文中借酒消愁的场景是如何衔接的?还是说曹操对宴会宾客都不满意,他们都不能让曹操忘记衰老,只期待一个不知名的贤人来救他于水火?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哦,原来曹操只打算招聘一个人。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一句,如果理解为曹操为来访的士子奏乐,就是明显的自贱行为。

锲阔谈燕,心念旧恩”一句更是奇怪,为什么话题忽然从招募贤人变成了老友叙旧?

这种逻辑矛盾在译文上更为明显。如上所见,我虽然文采一般,但按尊奉论的理解,可以轻松译出一首逻辑通畅的白话诗歌。而举才论理解下的译文,我至今没看到一篇能入眼的作品。

附一首百科里的译文,它生动地解释了什么叫乱七八糟: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的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般礼贤下士,愿天下英杰真心归顺我。


当然如果你见到一篇逻辑通畅的译文,欢迎在评论区里一起分享研究。


附三:如果一些优秀曹诗是代笔,那么谁可能是代笔者呢?


评论区有人要求我说出几个可能的捉刀者,我就不负责任的猜几个吧。

1.边让

边让名在孔融之上,如果能活的久一点,妥妥的建安八子之首。这个人在兖州没有官位,却在曹操入驻兖州后被他所杀。死因成迷。

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以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受灰灭之咎。

兖州时期的曹操没有屯田,也没有绑架献帝,边让非议的或许并不是政治。而陈琳说他的死于拒绝谄媚,会不会是曹操盗用他的作品被他指责呢?

2.杨修

杨修文才极其出众。不仅曹操本人认为杨修才高于自己三十里,连狂傲不羁的祢衡都说曹魏才子只有孔融和杨修两人。不仅如此,杨修还是才高八斗的曹植好友,更足以说明他是当时中国顶级才子。

那么他有什么作品呢?没有,一首作品都没有。

而杨修的职位是丞相府主薄,直接负责管理曹操的一切文书。可以说丞相府的一篇文章是谁写的,只看署谁的名。而杨修父亲杨彪曾被曹操下狱拷打,杨修断断不敢违抗曹操的命令。

而曹操处死杨修的理由也很有趣。他是在自己死前几个月前才处死杨修的,理由如下。

“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

我看你是怕你死了他再“漏泄言教”吧。


3.以王左及某位朱姓官员为代表,大量被非法拘押的无名士族

在曹操为父亲曹嵩修建的墓中,有几块工人刻下的砖文,记载了一个叫做王左的官员。

“咄尧(或作“戈”)王左甚不(否)”(董:8)、
“别驾从事王左叩头死”(董:5)、
“唯念王左及朱”(董:7)、
“王左死,奴复死,苛”(董:60)

意译: “听说了吗?今天工头骂王左骂的很凶啊”;

“我(王左)叩头(求您开恩)”;

“我很担心王左和朱先生”;

“王左死了,为妻也不会独生。真是苛政!”(或译为: 听说王左死后,他的妻子也虽他死了,真是苛政。)

可以看出,王左其实是一位职位不低的官员(献图的张松就是别驾)。他因为得罪了曹操,全家都被遣送到曹家修坟。但曹操的恨意并没有平息,他嘱咐墓穴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虐待王左(比如增加工作量)。最终王左被活活害死。他的妻子怒骂苛政,殉情自杀。

这个案件的性质细究起来极其恐怖。从王左的自称中可以看出,他当时还有官职在身,并没有被解除编制。即使他真是因为犯罪而服役,也只应该给国家修工程,断无为曹操家族修的道理(当时的曹操还只是兖州牧,连司空都不是)。

一位朝廷命官和他的家人,竟然能毫无理由地被曹操强迫修他的私人建筑,劳累至死。简直匪夷所思。

从这条“唯念王左及朱”(董:7)中可以看出,王左并非个例。类似的倒霉蛋至少还有一个朱姓官员。


换句话说,曹操有拘押士族于私院为自己服务的习惯。当然,王朱二人只是这些士族的特例,让这些人在地下糊砖明显是一种浪费,让他们为曹操做些文化上的贡献才是更好更泛用的选择。

这种压抑环境下写就的曹诗,自然缺乏阳光雨露。后人品鉴曹诗时也多注意到了这一点。

乐府正义》:阴气不尽不成仙。今观魏武一生,甚处心积虑,皆阴气也。阴气不尽,而阳气绝矣。

最后我们欣赏一下曹诗《善哉行》。这到底是曹操的生活经历还是奴隶们的生活经历,大家可以自行体悟。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

既无三徒教,不闻过庭语。

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

虽怀一介志,是时其能与。

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

泣涕於悲夫,乞活安能睹。

我愿於天穷,琅邪倾侧左。

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

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

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

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

今我将何照於光曜,释衔不如雨。



  

相关话题

  演义里武侯那样的辩论(或骂人)技巧,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吗? 
  为什么曹操诸葛亮都喜欢把妙计放在锦囊里面,让大将遇到情况再打开,而不是直接告诉大将应该怎么做? 
  李世民放在三国能否一统(认真审题,不要只看标题,还要看内容)? 
  假如你是曹操,你会如何回忆或感叹自己的一生? 
  曹操死后,刘备发动收复荆州之战,是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曹操的死亡,他自信天下无敌了? 
  诸葛亮为什么不怕草船借箭借来的是火箭呢? 
  如何点评历史上的吕布? 
  刘备讲仁义道德是用它为一种搞政治权术的工具,还是他确实是个仁人君子? 
  三国圈中的“法门十谋”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为何有人认为孙权不如刘备?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曹操家族的武将们?
下一个讨论
曹操早年都在做什么(即讨伐董卓之前的日子里)?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