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4 月 9 日长征三号乙火箭携带印尼卫星发射失利,可能对中国航天带来哪些影响?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利益相关,业内,不过不是型号单位,匿了。


上班路上编辑一下,放前面说了:

首先,这个回答只是抱怨,没有提出解决办法,特别是针对很多一级压一级造成的问题,其实我们是希望各级领导能在他们的层次上把压力拦下来的,但是吧,谁也不傻,凭啥要求人家吃亏挨骂啊。。。所以偶尔出几个豁出去挨骂挨罚也在中途把压力拦下来的领导,是很得人心的。

其次,我也知道类似的问题在国企民企、企业事业、体制内体制外、国内国外都普遍存在, 或轻或重而已,但我就是个基层技术人员(不过因为这些破事,技术已经丢了很多了,再过几年估计就变成基层混混人员了),我也想不出真正可行的解决办法,减员增效啥的大道理喊出来没有意义,落到实施层面基本就变成逆淘汰。因此也希望大家别把事情全压在体制上,特别是我工作的单位是比较“务虚”的,因此类似问题肯定也比型号单位大些,有些型号单位的两总确实是很好的领导。

再次,不同情况不能相互比较,比如说发射强度,可能现在比美苏冷战时期差很远,但是实际工作量呢?不同型号差不多运载能力的火箭,研制、生产、发射的工作量也不一样,要不然为啥发射报价不一样呢。再说美苏冷战时期在乎过事故么,不死人就不是大事,火箭跟二踢脚一样往天上扔,这个也是边际效应的问题,把成功率从95%提高到99%,付出的成本可能是100倍,如果只给能满足95%的要求的人力物力财力,哪怕再怎么加班,把人熬死,最多也就96%,甚至会降到94%,就别盼着99%了,那是做梦。特别是近期疫情等原因,有效劳动力更少了,出几个过劳牺牲的都不意外。我这个坐办公室的反正去年开始身体已经出问题了,大夫说要休养,可是没条件啊。但我算是同事里各方面压力最小、也最能摸鱼的一个了。有几个同事,家里孩子刚出生,工作周周996,时不时还007一下,我们真的是眼看着他们在往过劳牺牲的路上奔了。


很多人说待遇问题,待遇有没有影响,有的,确实有跳槽赚钱去的,特别是IT计算机专业的。不过吧,对很多像我一样的传统行业出身航天人来说,其实航天的待遇还可以,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出去估计也这样。然而,为啥还有好多人走呢,因为工作干不下去了。人的输出不是线性的,不是说给2倍的钱加2倍的班(更何况大多数情况下给不到2倍)就能完成2倍的工作的, 8小时工作制不是为了偷懒,而是为了压榨更多的劳动力才产生的。不断地加任务,人就这么点,一定会出事,各行各业都一样,哪怕月薪100万,你让他干10个人的活,该过劳死还过劳死,该出岔子还出岔子。。。只不过航天容错率低,出事了就完蛋,程序员加班多了一样批量写BUG,只不过没这么显眼会凌空放烟花而已。

很多走的人,问他意见最大的地方,不是收入,而是工作不讲科学,来了任务就接,工作干不完就加班,加班也干不完就996/007,然后还是干不完,因为最大输出在周工作50小时的时候可能就已经突破线性区了,越干效率越低,甚至总工作量可能还不如40小时,因为好多工时都补加班脑子不转时留下的坑了,这种情况多了就会有一种无力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知道自己干的事情有什么意义,然后就崩了,有的人开始摸鱼,转变成最讨厌那种混子;有的人开始转向吹牛逼,反正工作不是我具体干,我牛逼吹出去,总有死心眼的连续一年一周60小时把事赶出来;还有的人就跑路了。

我见过的人,从退休返聘的老专家到刚来的硕博士,没有谁在真正来任务的时候计较收入啊房子啊等等问题的,都冲上去无上限的加班,然而很多时候,他们面临的是永远也完不成的工作,甚至这些工作间互相干扰扭成一团乱麻。这时候的无力感,会把有责任心的人逼疯,没责任心的人就转成混子了。评论区有人说了“首位淘汰”,非常贴切,越有责任心的人面对这种情况越吃亏,反倒是没责任心的人,反正我就能干成这样,爱咋咋地呗。我接触的都是技术岗的人,特别是从校园(基本都是国防军工院校)毕业校招进来的硕博士,开始时工作态度都一个赛一个,不过嘛,大部分最后都被磨死了。。。


这几年的高强度发射,在透支各单位的骨干力量,加待遇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根源还是目前的劳动力就这么多,你说效率低也好技术差也好,可能劳动生产率确实比先进国家先进单位比如NASA、太空叉啥的有差距,那就通过各种手段提升劳动生产率、提升工作效率、或者就降低工作总量,但是不能靠堆工时补这个差距,补不回来的。


user avatar   maomaobe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转个新闻。



延丰湖,科学家休养所建设工地



该休养所设有修养阁、综合服务中心、多用途露天操场、室内及露天戏水池、视频放映室等场地设施。朝鲜延丰科学家休养所外景



游泳池













未来科学家大街位于平壤大同江畔目前未来科学家小区安置3000多个住户,有150多处服务设施,约2.5万人居住,居民主要为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 陆睿 摄



位于平壤市郊区的科学家住宅由1000套多层住宅、公共建筑和各种便民服务设施组成。

朝鲜目前的经济水平,大约相当于我们的80年代,平壤大约能到2000年的水平。

以朝鲜这种经济水平,也给科学家把生活设施配全了。让科学家无后顾之忧。


50年代,中国穷。

老百姓一个10平方的房子,挤祖孙三代人。


1955年11月,钱学森一家落户到14楼201室。这套五室一厅的房子当年在北京算是“豪宅”,虽然做饭还得烧煤,但有干湿分离的卫生间。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说“爸爸妈妈都很愉快,因为这里毕竟是自己的国土,自己的家”。

人不一定需要很多很多钱,但是基本的生活舒适,子女教育,全家医疗,生活便利,得有个保障。

另外,国家厚待这些人,这些人才有国士的感觉。

国家给很多钱,不现实。

但是可以给政策,非市场化,不用花太多的钱解决后顾之忧。

军工类,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东西,得有另外一个价值尺度。

钱之外的尺度。

基本生活水平保证在比较高的水平。可以非市场化。

譬如给你能住一辈子的房子。但是房子不能卖,你买房就放弃这套房子。

你的孩子有系统内从出生到大学的高水平免费教育。你家属有高水平的医疗保障。

系统内免费,系统外你要同水平的得花大钱。

这就有吸引力了。

要进人,高考比数理化裸分。每个省前多少名,有意愿的进来。(富裕家庭可能就出国或者上名校了,愿意为国效力的才会进来。)

进来就是国防对口的专业,军事化管理。让最聪明的人有为国效力意愿的人干关系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东西。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航天人,我大胆估计一下后续流程。首先科技集团下死命令,开展归零工作,同时管理归零,号召大家增强质量意识,放一部片子,最好几万人一人写一份感想,然后抓责任人,谁是哪个系统的主任设计师,谁是副主任设计师,谁是主管设计,归零任务等各色任务全是这几个人担着,上面有一个调度每天催进度,一个总师外面说软话里面说硬话,一个质量每天催报告,两个行政主任强调重要性,所领导组织开大会学习,在无数人面前一次次强调这个错误多致命,让几个想的多,做得多的人觉得无地自容,散会后还找你谈话。经过半年没一个双休日没一次早回家的工作,问题找到了,完成归零,下一发成功,人们在电视上看见某个主任师流眼泪,感慨一番,此后该型号各个设计人员再无升迁机会,外面临时调进来的管理调度升职,理由是你上了就好了,真有你的。然后太阳照常升起……

可能我悲观了,但是我相信很多人是有共鸣的,还有个问题,有些成熟型号成功率高,你会在里面发现一些人的父母或亲戚是大人物,有些人是某国外没听过的学校毕业的,这种型号好多时候活不多,人们爱好不少。什么原因,可能都在里面了,能挑出来么?能。谁能做点什么?我觉得知道原因的人做不了什么,做的了什么的人要么因为掣肘,要么无心,要么,真的不知道原因。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总比去火星的时候失败好。

关系户太多,真干事的人有多少?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连续失败。不能接受。定体问。

=======
今天我想补充一点,就是航天工程也是研究我们经济体制的一个关键窗口。

虽然我们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航天系统出的问题,让我们能够更深入的思考下我们这个体制如何去发掘创造力和生产力。如果我们这个经济体制无法在创造力和生产力上面打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那么我们将注定失败。

我们总结下经验:

1)独子难教

不要指望一个部门,一帮人,一个领导。要引入竞争。航天部门也不能例外。

2)国资民资相结合

国资有国资的优势,民资有民资的优势。要两条腿走路。互相弥补不足。

3)统筹协调,避免恶性竞争

不同部门,国资民资之间要有统一的政府部门协调资金、技术、人才的良性交流。避免恶性竞争。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匿了匿了。

虽然没有官宣,发动机工作异常貌似是大概率事件了。全中国的泵压式液发就两个研究所干,很不幸,我原来就在北京这个干液发的研究所。

1.对于大家好奇的待遇问题:待遇确实不高,之前也确实因为待遇走了一大票人。但是这两年,尤其是长五失利之后,其实各级领导们也在尽力争取,待遇还是大幅度提高了。普通设计人员应该能超过北京官宣平均工资一丢丢。

2.这行到底难不难:这行说难不难,有工科背景就能干。但是干得好的门槛还是很高的。看过大把的专家博士吹牛逼,问题是纸上谈兵易,你行你上啊。没有工程实践,那层窗户纸你就捅不破。没错,火箭发动机那是要靠试出来的。水平高的可能弯路走的少,但对于没有经验积累的,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我国,那就只能大把烧钱去做试验了。这就是为啥高校理论水平那么高,但是高校干不出产品!一个道理。所以失败几次倒也不用过于忧心,关键还是得找出原因。

不过一个型号那是要干好几代人的,可惜断层之后,又有几个设计人员完完整整经历了研制全程?每次归零都是要请出那几位年过八旬的专家,他们理论水平真的那么高么?不是,是因为人家经历了研制的全流程,见过各种问题与失败。

3.应该善待技术从业者:算一算吧,液发五大核心专业,系统总装泵阀推力室,真正的技术从业者北京西安能有500人么。当然,我们不能抹杀试验测试,技术管理,电控伺服火工品以及流场振动传热密封传感器机加工等相关学科的贡献,都算上人也不多。所以,请善待请珍惜每一位还坐的住的技术从业者,他们往往介意的并非是待遇!

4.珍惜同业同行:北京西安其实早年就是一家,现在也还是在同一个集团研究院。说是都搞液发,但是氢氧机,煤油机,有毒机,开式机,闭式机,不同吨位机差别还是挺大的。能把里面的坑都说的头头是道明明白白的也没几个人。大家没事多坐下唠唠嗑挺好的,领导们争来争去,不影响阶级战友的感情。

最后,作为一名逃兵,手动心疼一下正在归零的前战友们,听说已经连续通宵了,坚持住!


user avatar   b-h-6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到无奈和难受


关心的朋友应该都看到新华社发的官宣了,说三级出了问题,本次没有2009年8月31日那次部分失败的好运气,最后卫星通过自身的机动能力实现入轨定点,代价是折损大量的寿命。吊诡的是,上一次也是发射印尼通讯卫星,在轨交付,所以有人建议航天科技要不要算算和印尼是不是有些八字不合.....

长三乙发射时漂亮的尾焰


为什么说我看到这个消息很无奈呢,不像前段时期出问题的新体制火箭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甲,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是国内当前发射量最大,成熟度相对高的高轨道运载火箭,近几年的发射成功率有目共睹,均是连续,高强度发射几十枚都连续成功,把一大堆著名的载荷,诸如嫦娥3/4,各种北斗卫星,中星、亚太、风云四号等送入轨道,今年三月9日才将倒数第二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送入GEO,按理说,这次应该非常稳才对。

“实战实训,联战联训,按纲施训,从严治训”浓郁的军队风格,不过发射场系统本来就属于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系统部


强行找来4点理由:

1、疫情影响。这个不多说了,具体在可靠性上有什么影响,这是个玄学问题,你可以说带着口罩心里烦躁,影响产品质量,反正怎么说都有理。

2、小改进翻车了。我们知道长三乙虽然一直叫长三乙,但是其实各个批次之间是有累进的改进的。比如2007年5月14日遥9,就加高了几米,增加了燃料舱容积,把GTO运力从5100kg提升到了5500kg,比如2011年9月19日遥16再次提升国产零件比例,增加可靠性,今年三月9日的这一发,在其中的一只助推器上加装了降落伞-翼伞装置,以提升落区控制能力,本次发射5550kg的东方红4改进型卫星,算是长三乙发射质量最大的一次,有同学以在网上查到的资料认为5550kg超过了火箭的运载能力导致了事故。这个可以100%排除,在发射前这些东西都会被精确计量,精确计算,以确保火箭可以保证这个入轨质量。但这种在发射能力内的最大,显然不是失败的理由...... 而且经常改进的助推器、一级、二级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锅是甩不到这些小创新小改进上去的。

长三乙前一次发射成功测试了伞降控制精准回收,效果很好

3、这第三嘛就要说到长三乙第三级长久以来的隐患问题,因为整个长三乙系列,除了第一次发射那个著名的地对地导弹以外,其他的两次重大故障,都出在第三级,分别是2009年8月31日遥八发射印尼PALAPA-D通信卫星(这次发射的是PALAPA-N1,印尼朋友估计也非常不爽,妈蛋11年前出问题,今天还出同样的问题,还更严重了......说实在的有点丢脸啊)以及2017年6月19日遥二十八发射中星九号A通信卫星。纵使我无法看到具体的故障分析,但是可以凭借经验判断问题十有八九出在YF-75发动机上,具体来说比较有可能的故障是二次点火不成功,或者是提前关机导致ΔV不足,一般如果问题小,卫星可以自己付出巨大的寿命代价下救回,但这次通告里直接说星箭俱毁了,显然问题不小。

可是讲真的,长三乙的第三级是一个通用模块,长征三号甲和长征三号丙都在用(早些时候失败的长征七号甲第三级用的也是这个模块)。如果是什么新技术新规范的东西,去质疑一下可靠性是合理的。但是这个第三级还真不是,算是久经考验的GC主义战士了,考虑到其在长三甲和长三丙上共44次发射未尝败绩,而且长三乙又有63次的成功记录。我是真的不敢下任何结论......


4、真的就是偶然现象,不知道哪儿的随机故障,多半是制造质量的问题。这个不评论了,就字面意思。


带来的影响吧,就是高轨卫星直接一下子失去发射平台了,长三乙是主力,轻一些的用长三甲,不轻不重的用长三丙(不过长三丙现在已经退役了),这三用的都是同样的三级,一起归零。重一点的用长七甲,正在归零中...... 再重一点的用长五,刚刚归零完成..... 可靠性其实还有待检验,一次发射不能说明问题,且长五运载能力太大,打一次也很贵。


归零,说得不好听的,长三乙这个火箭你归零能归出个什么东西,无非就是说这个质量要保证,那边要注意万无一失。这次找到故障了,那下次呢?这个时候你就有一种无力感,不信你对比一下我在长征七号甲失败后写的回答,完全不是一个风格。


想了一下,还是加一段吧,回归理性。

纵使怎么看这次失败也有点不应该,但是在当前资金投入下,我们不可能要求100%的发射胜率,即便是对于老式型号。在设计中火箭的可靠性也不是1.0,长三乙应该在0.95-0.97左右,包含本次发射,长三乙共执行67次发射,失败4次,成功率94%。 对比国内另外大量发射的成熟产品长二丙/丁执行105次发射,失败2次,成功率98%,成功率偏低,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第三级的存在。对比国际,美国咱就不比了,从资金到技术都不是一个量级,一个比较好的对比标的是俄罗斯的联盟2系列运载火箭(Союз-2),大名鼎鼎的联盟系列运载火箭是世界上发射次数最多(1700多次),也是可靠性最高的运载火箭(将无数宇航员送上太空,只有2次启用失败逃逸),从1966年首飞以来,一直改进并发射到今天(对,没错,就在今天长三乙失败前几个小时,俄罗斯发射一枚联盟-2.1a,将三位宇航员送入ISS)。

今天北京时间下午4点多 联盟-2.1a发射了联盟MS-16飞船,将2名俄罗斯宇航员和1名美国宇航员送上国际空间站
联盟-2.1a火箭第一级和助推器使用的RD-107/8A发动机,从极其古老的RD-107/8发展而来,属于可靠性高但是技术水平低下的典型,这和长征2、3、4系列使用的YF-20系列发动机很是类似

联盟2(包括2.1a / 2.1b / ST-A / ST-B各种载人和运货型号)是进入21世纪后的最新改进型号,其发射记录为,2004年至今发射101次,完全失败4次,部分失败3次,成功率为93%。即便是完全成熟,被广泛认为是高可靠性的火箭,也要允许一定的失败率。有趣的是,如果你仔细地分析不管是长三乙火箭也好,长二丙/丁火箭也好,哪怕是苏联/俄罗斯的联盟,你会发现技术成熟的火箭,失败第一大原因就是上面级出问题,大家都一样。这样看起来咱们长三乙也并不太差。理智地想一想,恐怕这次主要大家感到不满的还是离上次失败太近了,再加上2020诸事不顺,有一些非理性的情绪,也可以理解。


接下来两个重要任务:长征二号F在酒泉发射重要科学载荷,中国可靠性最高的火箭打迄今为止最重要的载荷,这个在火箭部分绝对不能失败,这个失败相关责任人可以考虑挖个坑把自己埋了。另外一个就是月底的在文昌的长征五号B发射新飞船,一级直接入轨,固有可靠性比长征五号高一些。提前祝成功!


4月14日更新:

汤婆婆出来说话了,感觉上大概率是第4点。。。制造质量问题。。



user avatar   zhang-xue-xi-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技术上:光刻机的制造和使用工艺。

金融上:打破美元的霸权。

军事上:台湾问题。


别的问题(房产绑架经济、老龄化、东西部平衡等)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都是可能通过发展来解决的。

上面列的3个问题是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


user avatar   qian-jiang-you-shui-qian-jiang-yue-92-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技术上:光刻机的制造和使用工艺。

金融上:打破美元的霸权。

军事上:台湾问题。


别的问题(房产绑架经济、老龄化、东西部平衡等)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都是可能通过发展来解决的。

上面列的3个问题是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


user avatar   fu-hai-ou-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技术上:光刻机的制造和使用工艺。

金融上:打破美元的霸权。

军事上:台湾问题。


别的问题(房产绑架经济、老龄化、东西部平衡等)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都是可能通过发展来解决的。

上面列的3个问题是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




     

相关话题

  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3 名航天员顺利进驻空间站,驻留 6 个月会面临哪些挑战? 
  电影里太空飞船爆炸时会发出巨响,真的会这样吗?在太空中说话是种怎样的体验? 
  2021 年中国开始建设自己空间站,其中有哪些技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初步规划获批,包括嫦娥六七八号任务,将建设无人和载人科研站,会带来哪些新突破? 
  3 月 29 日,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改成功首飞,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如何看待国家确定将研制「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这对我国航天事业将起到怎样的意义?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性能如何?对于中国航天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等待 25 年的「鸽王」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发射升空,你对此次发射的风险分析和升空后的期望是怎样的? 
  可变后掠翼真的没有研究价值了吗? 
  如何评价美国 82 岁「老太太飞行员」将随贝佐斯进入太空,将成为进入太空最年长者? 

前一个讨论
华为 P40 系列的实际上手体验如何?
下一个讨论
35岁以上还在通过招聘平台投简历找工作丢人吗?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