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武汉确诊病例核增 325 例,死亡病例核增 1290 例,新的数据订正说明了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luxenius 网友的相关建议: 
      

重大灾害就是这样。

十多年前还在读书,统计过汶川地震的一些原始的伤病资料做分析。一个个潦草的表格,背后都是出兵荒马乱。那个时候不少医院还没有完全电子化的信息系统,即便是已经用上电子化病案,在那个时候都是救人要紧,叫什么名字都不重要,先救人,再一边登记。而且这些信息又是汇总自大大小小的医院、卫生院、救援队,重复登记、错误信息、漏登是不少见的。但是最后还是通过各种信息的交叉核对,尽可能的修复了。

然而不久后的海地地震,才是彻底的糊涂账,灾难发生的时候政府就失去了基本功能,事后海地地震的遇难人数全靠估算,误差达到十万。你才知道,国与国之间,差距还是很大的。

重大灾害中不能苛求数据信息完全准确无误,更重要的是透明通达。事后能回溯订正,体现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比起那些捕风捉影的言论,我更愿意相信武汉这样得来的数据。


user avatar   lengzhe19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能在事后大范围的去复核这些数字,绝对是值得肯定的。

确实做到了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逝者负责。

这是真正的对生命的尊重。

同时通告里提到的几个客观原因也是能理解的。疫情初期我也参与了一些湖北的对接工作,我能直观的感受到当初的慌乱,几个相关部门报出来的数字都对不上,就别说整个湖北地区了。

跨区域就诊或者到多家医院反复就诊导致重复计数很常见,而部分地区统计不及时,排查不完整的漏掉的数字也很多,尤其是很多社交媒体上传播的信息都跟这部分相关。

说到新增的死亡数字为什么这么多,推测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个是漏掉的,初期有很多患者因为没有得到救助,在家中病亡没有及时上报。

二是疫情来临以后,迅速的扩大了非常多的医疗机构参与救治,而很多机构没有能把数据汇总到总数据之中,这里边有技术的问题,也有统计的问题。跟我前边提到的湖北几个机构统计出来的数据都对不上的原因一样,并不是大家算数有问题,而是大家统计的范围不同。

三是病死率统计的问题,如何统计这个数字,比如早期未确诊的疑似死亡病例要不要算?病人本身有其他疾病可能导致死亡,那么算在哪个病的头上?或者说什么以什么标准来确定这个患者的死因。

从2579核准到3869,这种增幅表明了我们公开透明的态度。只是接下来的舆论宣传,尤其是外宣一定不能在被把节奏带歪了。


更新一条,有些声音说,xx地区就瞒报了1个还是3个这样的。

咱们国家这次疫情这么严重,死亡人数从2000多都修正到了3000多,会特意针对某个或者某几个病例进行瞒报吗?初期确实有统计的错误,但是这次的修正我相信能大范围的减少这个统计误差。现在这种信息时代,想大范围的瞒报是不可能的。那些用裹尸袋,焚化炉和骨灰盒推算数据的,相比国家从卫健、疾控、公安、民政、司法、统计等部门专业人员统计出来的数据,要是非要信骨灰盒乘法,我也没办法啊。


user avatar   ren-min-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武汉为什么要订正确诊病例数和死亡数?2020年4月17日,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就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确诊病例死亡数订正情况进行了通报。当日,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专访,回答了有关问题。

一、为什么要对武汉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确诊病例死亡数进行订正?

  答: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武汉市作为全国疫情防控决战决胜的主战场,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具体指挥下,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目前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离汉通道已解除管控,为全面详细开展疫情数据核查订正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涉及确诊、死亡等疫情信息,均应及时报告,并公开透明、实事求是予以发布。疫情早期,由于收治能力不足、少数医疗机构未能及时与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对接,医院超负荷运转,医务人员忙于救治,客观上存在迟报、漏报、误报现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八条第四款“公布传染病疫情信息应当及时、准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三款“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全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统计资料不完整或者存在明显错误的,应当由统计调查对象依法予以补充或者改正”,《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规范(试行)》第十四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数据订正制度”、第十五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数据比对校核与补报制度”等规定,须对全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确诊病例死亡数予以订正。

二、武汉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确诊病例死亡数订正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答:市疫情防控指挥部高度重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确诊病例死亡数的订正工作,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逝者负责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主动进行订正。2020年3月下旬,专门成立涉疫大数据与流行病学调查组,从市卫健、疾控、公安、民政、司法、统计等部门抽调专人、组建专班,线上充分利用市疫情防控大数据信息系统、市殡葬信息系统、市医政医管新冠肺炎信息系统和市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系统,对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死亡病例进行线上比对、去重、补全;线下按照全覆盖、无遗漏要求,对所有涉疫地点数据进行全采集,包括发热门诊、医院、方舱、隔离点、涉疫社区,以及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管辖的监所、养老机构等特殊场所,对所有病例个人信息全采集,通过医疗机构、街道社区、基层派出所、患者所在单位及家属,逐人排查核对,确保每一个病例准确无误,每一个数据客观真实。

三、武汉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订正后,数据有什么变化?

  答:截至4月16日24时,原对外公布我市确诊病例为50008例,因部分患者曾跨区就诊、到多家医院就诊,导致重复报卡的217例应核减;因迟报漏报未及时公布的既往病例542例应核增,实际累计确诊病例应订正为50333例。

四、武汉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死亡数订正后,数据有什么变化?

  答:截至4月16日24时,原对外公布我市确诊死亡病例为2579例,其中重复报卡的确诊病例、不是新冠肺炎的其他病例共164例应核减;未住院死亡未能上报疾控信息系统,以及部分医疗机构迟报漏报的确诊病例共1454例应核增,实际累计确诊病例死亡数应订正为3869例。

  五、对武汉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确诊病例死亡数进行订正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和最普遍的愿望。疫情数据的背后是群众的生命和健康,也是政府的公信力。及时订正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确诊病例死亡数,不仅有利于维护好人民群众权益,有利于疫情防控科学决策,同时也是对社会关切的回应,更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


user avatar   dhch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明中国非常有勇气和自信。

现在国内外很多反华势力“渲染”中国瞒报疫情,中国zf还是主动公布了数字修正。

这无疑是主动提供把弹药给他们。

但是,中国认为比起这些政治压力,给大家以交代才是最关键的。

好了,我倒是想看看其他国家疫情基本稳定后是否会自我修正数字。

凡是疫情大爆医疗系统崩溃的地方,一定会出现客观上不被统计的人,就看他们这些自称透明的国家会不会主动了。


user avatar   Fang_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次数据的订正体现了对患者和家属,对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负责。是给许多有疑问但是迟迟没有得到解决的患者和家属的一个交代。相信随着后续研究和资料整理,我们还能尽可能还原当时保存的所有的资料的真实情况。

疫情早期存在准备仓促、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检测能力严重不足等问题。至于信息报送方面的局限,这些在有限的条件下是可以理解的,除非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否则在诊断标准尚未确定,甚至万一有的医疗机构还要手填上报卡的情况下,我们没法指望第一时间拿到的数据就是完全准确的。而上述这些条件限制都会给数据统计的结果造成影响。

核对数据是一个工程量浩大,涉及部门众多的事情,从下面的文字就可以看出来:

组织市卫健、疾控、公安、民政、司法、统计等部门,线上对武汉市疫情防控大数据信息系统、市殡葬信息系统、市医政医管新冠肺炎信息系统、市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系统中的病例进行线上比对、去重、补全,线下按照全覆盖、无遗漏要求,对所有涉疫地点数据进行全采集,包括发热门诊、医院、方舱、隔离点、涉疫社区,以及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管辖的监所、养老机构等特殊场所,对所有病例个人信息全采集,通过医疗机构、街道社区、基层派出所、患者所在单位及家属,逐人排查核对。

这项工作的进行并不容易,离不开各行业的人员的积极配合,以及精诚合作。我们应当对参与所有疫情防控和数据核查的人员,表示感谢和敬意。

有人会问,上报一个病例简单吗?我们可以找一个传染病上报卡[1]的页面看一下,仅仅是让医生填写的东西(手写或者机器填写),就有许多内容。以下我国规定的是传染病上报通常要包括的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填卡说明
  卡片编码:由报告单位自行编制填写。
  姓名:填写患者或献血员的名字,姓名应该和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
  家长姓名:14岁及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有效证件号:必须填写有效证件号,包括居民身份证号、护照、军官证、居民健康卡、社会保障卡、新农合医疗卡。尚未获得身份识别号码的人员用特定编码标识。
  性别:在相应的性别前打√。
  出生日期:出生日期与年龄栏只要选择一栏填写即可,不必同时填报出生日期和年龄。
  实足年龄:对出生日期不详的用户填写年龄。
  年龄单位:对于新生儿和只有月龄的儿童,注意选择年龄单位为天或月。
  工作单位(学校):填写患者的工作单位。学生、幼托儿童须详细填写所在学校及班级名称。
  联系电话:填写患者的联系方式。
  病例属于:在相应的类别前打√。用于标识病人现住地址与就诊医院所在地区的关系。
  现住地址:至少须详细填写到乡镇(街道)。现住址的填写,原则是指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不是户藉所在地址。如病人不能提供本人现住地址,则填写报告单位地址。
  职业:在相应的职业名前打√。
  病例分类:在相应的类别前打√。
  发病日期:本次发病日期;病原携带者填初检日期或就诊时间;采供血机构报告填写献血者献血日期。
  诊断日期:本次诊断日期,需填写至小时;采供血机构填写确认实验日期。
  死亡日期:病例的死亡时间。
  疾病名称:在作出诊断的病名前打√。
  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填写纳入报告管理的其它传染病病种名称。
  订正病名:订正报告填写订正前的病名。
  退卡原因:填写卡片填报不合格的原因。
  报告单位:填写报告传染病的单位。
  填卡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的医生姓名。
  填卡日期:填写本卡日期。
  备注:用户可填写文字信息,如最终确诊非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的病名等。诊断为耐多药肺结核或订正诊断为耐多药肺结核的患者在此栏补充填写“MDRTB".
  注:报告卡带“*”部份为必填项目。

在人手不足,既要看病人,又要做化验,还要关心床位、物资、个人防护的情况下,填写、核查和统计这一堆东西确实并不是一件非常迅速的的事。更不用说武汉当时的发热门诊一天看几十个上百个都是很普遍的事情。至于后续的统计,如果涉及的机构很多,人手不足,第一时间无法给出确切统计结果是很有可能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疑难的问题需要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就是早期有多少人因为没有机会做核酸检测没有确诊?其中有症状的是多少,无症状的是多少?早期有多少临床诊断符合,但最终没有确诊的人?我相信这方面的信息可能还难以通过真实的调查直接给出数字,需要进一步的估算。我们也可以回顾当时不同医院的就诊记录、病历和影像资料、检验科留存的其他的血液标本、献血情况等去估算。这对于我们了解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的规律,完善今后的重大疫情处理流程很有帮助。

目前疫情是一个全球事件,国内外的舆论情况非常复杂。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尽可能还原真实的数据,对本国利益,对本国民众负责,仍然是工作的首要出发点。对于其他国家的恶意舆论,或者立场先行的报道,基本上没法通过控制信息流动去改变。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我们所能,整理现有的所有资料,给国民,给世界一个公开的尽可能还原真实的说法。后续可能还有更多核准的信息会进一步公开。

下面这段话,非常坦率地描述了武汉在疫情发生早期真实的情况,分析了数字出现误差的原因。对于我们了解武汉当时疫情处理机制和改进下一步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这段描述疫情早期情况的话大概是能写进史书里的:

出现以上数据差异的原因:一是疫情早期病人激增,导致医疗资源挤兑,收治能力严重不足,有些患者没有入院治疗,在家中病亡。二是在救治高峰期,医院超负荷运转,医务人员忙于救治,客观上存在迟报、漏报和误报现象。三是由于收治患者的定点医疗机构快速增加,既有部属、省属、市属和区属医院,也有企业、民营医院和方舱医院等,少数医疗机构未能及时与大疫情网对接、报送信息。四是有些死亡病例信息登记不全,存在重报、误报情况。

参考

  1. ^ http://www.chinacdc.cn/jkzt/crb/xcrxjb/201810/t20181017_195160.html

user avatar   gong-qing-tuan-zhong-yang-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0年4月17日,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就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确诊病例死亡数订正情况进行了通报。当日,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专访,回答了有关问题。

  一、为什么要对武汉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确诊病例死亡数进行订正?

  答: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武汉市作为全国疫情防控决战决胜的主战场,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具体指挥下,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目前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离汉通道已解除管控,为全面详细开展疫情数据核查订正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涉及确诊、死亡等疫情信息,均应及时报告,并公开透明、实事求是予以发布。疫情早期,由于收治能力不足、少数医疗机构未能及时与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对接,医院超负荷运转,医务人员忙于救治,客观上存在迟报、漏报、误报现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八条第四款“公布传染病疫情信息应当及时、准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三款“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全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统计资料不完整或者存在明显错误的,应当由统计调查对象依法予以补充或者改正”,《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规范(试行)》第十四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数据订正制度”、第十五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数据比对校核与补报制度”等规定,须对全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确诊病例死亡数予以订正。

  二、武汉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确诊病例死亡数订正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答:市疫情防控指挥部高度重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确诊病例死亡数的订正工作,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逝者负责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主动进行订正。2020年3月下旬,专门成立涉疫大数据与流行病学调查组,从市卫健、疾控、公安、民政、司法、统计等部门抽调专人、组建专班,线上充分利用市疫情防控大数据信息系统、市殡葬信息系统、市医政医管新冠肺炎信息系统和市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系统,对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死亡病例进行线上比对、去重、补全;线下按照全覆盖、无遗漏要求,对所有涉疫地点数据进行全采集,包括发热门诊、医院、方舱、隔离点、涉疫社区,以及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管辖的监所、养老机构等特殊场所,对所有病例个人信息全采集,通过医疗机构、街道社区、基层派出所、患者所在单位及家属,逐人排查核对,确保每一个病例准确无误,每一个数据客观真实。

  三、武汉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订正后,数据有什么变化?

  答:截至4月16日24时,原对外公布我市确诊病例为50008例,因部分患者曾跨区就诊、到多家医院就诊,导致重复报卡的217例应核减;因迟报漏报未及时公布的既往病例542例应核增,实际累计确诊病例应订正为50333例。

  四、武汉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死亡数订正后,数据有什么变化?

  答:截至4月16日24时,原对外公布我市确诊死亡病例为2579例,其中重复报卡的确诊病例、不是新冠肺炎的其他病例共164例应核减;未住院死亡未能上报疾控信息系统,以及部分医疗机构迟报漏报的确诊病例共1454例应核增,实际累计确诊病例死亡数应订正为3869例。

  五、对武汉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确诊病例死亡数进行订正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和最普遍的愿望。疫情数据的背后是群众的生命和健康,也是政府的公信力。及时订正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确诊病例死亡数,不仅有利于维护好人民群众权益,有利于疫情防控科学决策,同时也是对社会关切的回应,更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


——————————

内容来源:新华社


user avatar   a-qu-4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他们知道这条通告会被某些外媒,政客做文章吗?

他们知道。

他们知道这条通告会被某些反华组织拿来无限放大吗?

他们知道。

他们知道这条新闻会被某些精分拿来做一些龌鹾的佐证吗?

他们知道。

那为什么都过去这么久了,按道理都该庆功了,他们发布了这条通告?

因为为人民服务。

这条新闻在你我看来,可能就是个冰冷的数字。可那可能是在医疗挤兑期一千多条生命求医无门,黯然消逝。我们现在也都无法体会他们当时的所经历的至暗时刻。我也希望所有人都不会再体会他们当时经历过的痛苦。但所有的语言,在这巨大的灾难面前都是贫瘠的。

这条通告,虽然无法挽回他们的生命,无法弥补家属的痛,但是至少有那么一点点安慰吧。

只有真实才能换回真心。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真正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对每一个公民都高度负责的态度,是对每一个逝去生命的尊重与缅怀,切实履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武汉市从3月下旬起,花大力气精准核对这些数据,本身就证明当地已经成功扑灭了这场疫情。这是真正的事实胜于雄辩

幸好,在全国医务人员的倾力救治下,武汉这座城市在不到2月时间内,得以转危为安,封城70余日后重新开放,回复正常生产生活,这本身就是21世纪人类社会最大的奇迹之一,背后正是我们国家所呈现的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工业制造能力,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组织力动员力,

因此,我们才能用一个月时间就成功扼阻这场大瘟疫,只用两个月时间就能战而胜之,如今更成为源源不断支援全球的全人类抗疫大后方,

反之,看看许多欧美国家,完全无视中国的疫情预警和成功经验,浪费了我们为全人类争取的一个多月的宝贵时间,从麻痹大意到惊慌失措,甚至提出“群体免疫”之类的反科学的策略,更秉承了其游牧祖先「贵壮健,贱老弱,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的劣质秉性,公开宣布,不再收治65岁、甚至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

对比中国疫情最重的湖北省,就成功救治80岁以上老年患者3600余人,身体力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民族美德,更彰显出了这些欧美国家的反人类秉性,彻底撕下了他们过往鼓吹种种“普世价值”的虚伪画皮。

事实上,这些欧美国家的医疗体系,早已一败涂地,被感染的医务人数纷纷数以万计,以至于轻症康复后就要匆匆投入新的救护工作,一个在医院死亡的患者背后,至少有三个还没有成为统计数据的死亡患者,更是这些国家或公开承认,或心照不宣的事实。

而一些时至今日,居然还将欧美操控下的平台和舆论看得比天还重,甚至担忧公布核增此前数据,会造成所谓“不利影响”的人,本身就早已沦为欧美文明的信徒而不自知,骨子里就是欧美之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信奉者,与其完全抛弃得病老人的行径如出一辙。

新冠疫情就是一次对现代国家文明的大考,何为华夏天朝,何为蛮夷戎狄,胜负早已分明!


user avatar   lu-ci-x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实事求是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也是对社会负责任。

我们完全可以不报,毕竟很多国家前期大爆发的时候的死在家里的数据都没有统计,然而我们竟然还专门组织工作组去重新统计漏报的,这才是大国的气度。

这次疫情政府在全国经济停摆,抗疫资金投入天文数字的情况下,丝毫未提钱的事情,而天天喊的是人命关天、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放眼世界这是独一无二的。

对于之前美吹们眼中的美帝,即使数据大到迟迟无法控制,还是有人在拿我们的数据真实搞笑。

美帝的数据真的真实吗?

就拿13日单日新增病例把2万报错成12万来说,面向全球性的数据发布中心报错可不是一件小事,放在我们国家早就被喷成筛子,但是数据报错这事只不过是轻描淡写过掉而已。

为什么别人可以报错数据,我们更新下数据就让许多人无法接受?

黑中国数据的永远是从移动用户和骨灰数来搞笑

骨灰盒领取数量是疫情间新冠肺炎去世以及其他原因死亡累积的人数总和。

根据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冬季是65岁以上老人们死亡率最高的时间。广州冬季的死亡率比其他季节的平均死亡率高25.7%。绍兴2015—2017年最冷4个月(指当年11月1日到第二年的2月底),7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率,约占全年的43%。

那些用别国数据逆推国内的,有考虑过这两个月全国都在禁足,不出门,戴口罩的措施吗?

疫情传播初期的漏检测,和疫情传播中期的漏检测能按一个等级来推算吗?

最后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每一个在疫情中逝去的生命都是家庭之殇,更是城市铭心之痛。

向他们致以深切的哀悼!


user avatar   lin-lu-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要总是去叨叨外宣如何,西方如何看,这样的更正是对逝者的尊重,是对生者的尊重,是对武汉的尊重。

武汉在这次疫情中到底遭遇了什么,到底付出了什么,数字虽然冰冷,我更为数字更正鼓掌。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为了武汉永远的伤痛和涅槃。

瞎逼逼什么外宣如何如何的,我告诉你,十年前我就在国外混过了,我见识过外国是什么样子,不比你知道的少,所以我压根不想跪那里说洋大人我们错了,我们之前如何了,我们现在改了,你看我们跪的怎么样,满意吗?

你不狭隘,你缺钙。

武汉封城,全国抗疫,为的是国人,为的是同胞,我说武汉不能忘却,是不能忘却我们经历的,遭遇的,那些曾经和我们生活在一个城市,憧憬一个节日,却再也没有看到城市解封这天的那些默默无名的路人,那些武汉人。

至于国外如何,呵呵,做我们自己,让他们咬牙去吧。从来就没有和平崛起的大国,也没有沉默灭亡的大国,如果中国的未来要靠几个键盘侠对着翻译软件殚精竭虑生怕呼吸一下洋大人都不满意,那真是~~对不起国家扫盲让你们学会打字。

就这样!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日本发现更多混入异物疫苗」?如果感染了新冠,马上打疫苗会发生什么? 
  如何看待日本确诊 800 余例新冠肺炎情况下,天皇寿宴仍如期举行,安倍及各界 470 人参加? 
  媒体曝人乳交易问题,卖家利用社交平台出售冷冻人乳,这合法吗?私下售卖有哪些卫生隐患? 
  美国出现第三例感染途径不明病例,目前美国疫情状况怎么样了? 
  普京宣布俄首款新冠疫苗在俄注册,俄官员称收到 20 国 10 亿支疫苗申请,俄罗斯疫苗实际效用如何? 
  如何看待武汉市政施工导致京广线行车中断? 
  如何看待李文亮医生的不幸去世? 
  如何评价郎咸平的观点:中国医改千万不能走市场化路子? 
  中国的医疗/医学水平与医疗资源在世界上处于一个什么位置? 
  东北地区医疗出现困境,你怎么看? 

前一个讨论
你在医院里见过最无知的人是什么样的?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金刻羽《当下时刻,中国如何赢得全球信任》一文中中国应主动向美国提供医疗物资等观点?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