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清末新政为什么没有挽救大清,反而引发了革命?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自从八国联军侵华,东南几省开始搞互保的时候算起,大清的统治根基就已经断了。

换句话说,在那个时候,汉人已经掌握了清末政治的绝对主动权。对于一个理性的统治者来说,如果在此时要维护好自己的统治,最应该做的是向汉人让渡一部分权利,而这也是当时汉臣内部的共识。

然而清末一场新政,汉人却发现朝廷想得是怎么把汉人的权收回去。

如果清廷真有这本事,哪怕是搞阴招、使绊子,只要能把这事办成了倒也可以。但大清一方面搞不定袁世凯等一众汉臣,一方面又想重新集权。

这么玩下来,不革命才是怪事。


user avatar   jin-wan-da-lao-hu-27-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满清一入关,立马说汉语,用汉姓,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徽钦二帝,大书特书昭告天下,开始峨冠博带的进程,不跑马圈地,真正做到满汉一体。

每年都跑到思宗坟头上大哭特哭,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诉衷肠。

相信我,就这样的政权在1909年搞新政没准儿还能多续二十年。因为辛亥革命最深刻的思想根源:被异族统治,我们汉族没问题,满清贵族集团导致了中国的积贫积弱,这一条就不存在了。辛亥革命反满的动机权重要远远超过反帝和反封建,其内建的逻辑是:满清贵族集团的统治导致了中国落后-满清皇帝该死-皇帝这位置所幸也不留了-共和,其核心奥义依旧是满清皇帝该死。按我说那么做,说不定孙中山革命的口号就变成清君侧了。。。

清末新政最大的问题在于:一小撮自视为外来者的贵族,企图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以及工商业体系,用一场普世的政治改革来维护自己少数人的统治。然后学会了这些东西的人,只要长个脑子就能迅速发现改革的目标首先就应该是那一小撮外来户贵族。

所以只要改革,满洲贵族的统治第一个被推翻。

当然如果按我说那么做了,估计满清早就挂了,毕竟是靠着满洲贵族集团的基本盘,才能杀的衮衮诸公老老实实交税,要不然混不了几年就跟明朝一样没钱了。


user avatar   amos-ma-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新政之前:除了接触官办洋务的一点人,国门对几乎所有人都是关闭的。中上层人士也都一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老老实实准备科举考试,对新的知识一无所知,对外部世界更是一无所知。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其他国家都是野蛮落后的,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其他国家的人民都是生活在茹毛饮血和水生火热之中的。大部分人都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都很庆幸能够生在富强文明的清朝,大家自觉紧密团结在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皇权周围,对老佛爷是无比崇拜,以至于老佛爷死了后,很多人觉得天都塌了,后面的事实也的确如此。

新政之后,打开国门,废除了科举,中上层人士开始上新学,学习了现代知识,认识了外部世界。大家立刻意识到落后的是自己,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的也是自己。有识之士很快就发现自己被骗,而蒙蔽自己的罪魁祸首是皇权,皇权不再被认为是永远正确而神圣不可侵犯的,相反皇权被认为是造成中国落后的原因。因为有识之士们发现发展好的国家早就进行了变革,消灭或者约束了皇权,所以他们纷纷鼓动人们革命推翻皇权。

封建专制皇权最喜欢关闭国门和自给自足,最喜欢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封锁外部信息,最喜欢以为百姓好的借口来戳瞎百姓的眼睛和堵住百姓的耳朵。

封建专制皇权最害怕的就是开放国门和内外交流,最害怕老百姓发现外部世界的真实情况,最害怕老百姓认识外面世界人民的真实生活,最害怕老百姓了解新的外部思想。因为老百姓见得多了,懂得多了,他们那一套天朝上国世界第一的理论就糊弄不了百姓了,他们那一套忠君爱国跟皇权走的思想就没有人听了。


user avatar   liao-zhao-hui-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1.洪杨之乱后,由于常年军事行动,导致行政权下沉,形成尾大不掉的藩镇割据局面。地方掌握财权,人事权等核心权力。

2.晚清新政动了地方实力派的奶酪,导致地方离心离德。

改革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要顺利推进,首先一定要确保中枢权力的稳定和中枢权威,协调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利益冲突,否则很容易出现崩盘。慈禧在世的时候,新政推进过程中就经常出现各种中央和地方的矛盾,都是靠慈禧本身的威望摆平。慈禧去世后新政的灵魂人物没有了,也就是没有了守护神。摄政王载沣太年轻,屌毛都没长齐。一个是缺乏威望,没有认同,然后缺少政治历练,缺乏灵活的政治手腕。很容易激发矛盾,搞得大家离心离德。

晚清的现代化改革有两条进路,一条进路承认地方坐大的既成事实,在立宪体制内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冲突。当然就是引进联邦体制,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建立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现代财政体制。这条进路首先需要在中央层面晚清朝廷拿出立宪诚意,重构合法性,建立现代政治权威。在地方层面,必须建立约束地方行政长官的现代政治体制。晚清废除科举后,很多读书人失去了传统的晋身通道。而这部分人是社会的精英阶层,威望高,具有动员能力,具有一种自带光环的合法性,如果能把这部分人纳入到新体制,构建新的政治秩序,比如让这些人进入地方立法机构,那就拥有充足的合法性,形成对地方长官的强大制约。社会中坚分子处理不好,往往是动乱之源。很遗憾,这条进路并没被皇室中枢认可。

第二条现代化改革进路,那就是通过中央集权的方式推动。比如建立现代司法,财政,教育,军事等政府架构,这些机构从中央到地方,实施垂直管理。这种进路比较适合中央对地方有高度管控的国家。但显然,晚清的藩镇割据局面根本不适合。只会加剧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所以在慈禧去世后,朝廷和地方的矛盾频发,载沣忙得焦头烂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载沣的不自量力,后面还搞出皇族内阁的丑闻,中央权威和合法性丧失殆尽。地方实权派离心离德,再加上废除科举改革后,读书人丧失了晋身通道,被抛到体制外。所以到后面,满清的精英阶层,人心浮动,都在静静的等待出事。

武昌城那一夜的枪响,最后把这个纸糊的帝国送进了历史垃圾堆。各地纷纷独立,起主导作用的就是地方实力派和咨议局的那些地方精英。一夜之间,他们摇身一变,凭借自己的资源和威望,迅速建立新政府。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清二楚,谶言成语


user avatar   fan-fan-91-21-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清基石在末期有两个,一个是官僚资本主义,一个是民族资本主义。

基本上晚清就是这两个势力集团支撑着大清。

官僚资本集团,其实就是淮军,湘军的延续,也包括维新运动成员,他们掌握着,当时大清的所有,重工业,矿业,底层军队军官。以及大部分文官系统。

而民族主义集团,则是盛宣怀为代表的,在维新运动中,由传统商人,地主,通过与西方贸易而改变采用现代经营模式的商人,工厂主。他们政治力量主要还是各级乡绅,以及一部分文职官员。

而这时,大清自己还不觉得,也一直维系着传统政治构架。也就是以旗人为主体,兼顾地主阶层。

可是这样的构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民族资本主义,需要得到政治权利。由他们的推动所以才会有各省咨议局成立。

而咨议局的成立,其结果就是要求大清走英式君主立宪制。

结果载沣却选择了官僚资本主义集团所支持的日式君主立宪制。

这下把民族资本得罪光了,他们不和清政府玩了。

当然如果仅仅如此,则还有官僚资本主义集团撑着,大清也不会灭亡。

可是问题在于,大清接下来的骚操作直接停止科举,而且还没有给出新的选官方案替代科举。

这一下就等于断了精英阶层为官的道路,这一下就把所有官僚资本主义集团也得罪光了。

他们虽然还是官员,可是自己子弟不能再做官,谁还和大清玩?

两家保皇党都不干了,这时候有海外华人支持的共和派开始崛起并占有主流。

很多保皇派开始支持共和派

结果就是,由共和派带来的思想“驱逐鞑虏,匡扶中华”成了主流。

革命也就发生了。

而革命发生之后,各地官员根本无心镇压甚至推波助澜。能有所作为的也就是张勋。

不光文官无所作为,甚至满族高层高级军官也同样的无所作为,比如海军司令萨镇冰,他就放弃了官职退出战争。

大清变革是对的,这点慈禧做的就很好,他一方面扶持官僚资本,一方面也扶持民间资本。让他们相互制约,谁也威胁不到大清统治

同时又打压官僚资本,让其不能南北同属也打压民族资本,禁止他们把手伸向交通,等要害处。

这些手段都是王者之术,都没有问题

可是清庭后期是没有人可以继承老佛爷的政治智慧。继续来搞这种王者之术。

反而爱动小聪明的人很多

比如说载沣,载涛。

他们玩的是法术。

搞了咨议局,你就要在中央设立对等机构,让各地咨议局信服,结果糊弄人似的搞了一个皇室内阁,这些人与各省咨议局啥关系都没有,大家根本没有共同语言。这不闹崩了才怪

打着新政的幌子,停止科举,想让更多旗人子弟进入官场,那你也要给其他人留条路。难道就因为你们是皇室,是朝廷,别人就不给你们穿小鞋,掀桌子?

小孩子开车,不翻车才怪


user avatar   maximilianofshangh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汉人以为新政-立宪的核心是让八旗集团放权给汉人,汉人得实权,满人得虚君。

满人操办的新政是为了把从太平天国运动之后逐步丢失给汉人的权力重新收回八旗集团的手里,然后用立宪的方式把这个成果最终确定下来。

这就尴尬了,核心利益全矛盾了,新政不是重新分蛋糕,而是变成抢地盘了,然后满人仗着有皇权,轻易让汉人出局,那汉人可就不伺候了!立宪派全转了革命派,88咯您呐!


user avatar   acomlf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清末的新政失败其实是因为满清的统治的法理基础完全崩溃。拿咱们中国人喜欢的说法就是:“民心尽失”。在这种基础之上还指望完全不与汉族这个核心民族分享权力。那基本就是不作不死了。

在中华大地,统治阶级需要做到的无非是几点:第一,有可以应对内外暴力的武力,能够消灭或击败所有国外的入侵者与国内的反对者和起义者。这是一切的基础。第二,能保证多数百姓能活得下去。第三,要满足地主阶级以及他们的副产品官僚阶级的利益诉求。

只要满足以上三点,在中国的帝国时代里,能满足以上三点的,基本能够保证政权的稳定。

但是在清末,首先第一点武力就已经是失败了。满清即不能在对外战争当中赶走入侵者,又不能在对内战争中平定所有反对者。甚至当时国内最强大的武力已经落入到了之前他们完全不敢放心的汉族手中。对于一个以少民而临大国的统治者而言,基本就是法理最核心的基础崩了。

然后是经济。也就是第二点,要保证多数的百姓能够活下去,有饭吃。但是满清中后期,随着和平时人口寿命的增长,清中后期中国国内人口出现的大规模的上涨。造成了大量无地的农民。而清政府又没象咱们现政府一样启动大工业,大基建来创造就业,于是这些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就成为了巨大的不稳定因素。为革命创造了大量有生力量。

因为这些人生活不如意,他们自然是不可能会喜欢当时的统治阶级的。加上民族主义的主义思潮的影响,于是满清在民间的统治就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最后自然是不能满足地主阶级以及由他们派生出来的官僚阶级的利益诉求。清中后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最沉重的还都不在于底层人民。毕近他们其实没啥可以失去的。但对中小地主而言就不一样了。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生丝围剿为例。看似是胡雪岩如同一个骑士一样面对西方资本的压迫,实际上胡的背后是大量丝农们的利益。而在当时随着西方的产品大量参与到国际竞争,其品质甚至不比中国的产品差,中小农户们的生产变得无利可图。因此他们的利益完全得不到保障。因此代表他们的官员自然不可能对满清再忠心不二。

虽然满清中后期起义的都是由民族资产阶级支持的革命党。但实际上一直到东南互保为止,满清的统治才算是正式的崩溃。失去了官僚的支持的满清基本上失去了中层,中下层的统治手段。于是将手中的权力分享出来就是满清当时唯一保持帝位的方法。

毕近当时国防最强的力量在汉人手中;

底层人民又不支持满清的统治;

地主官僚阶层又与满清离心离德;

在这种几呼是死局的情况下,分享出手中的权力形成新的平衡才是满清应当做的。例如当年的左李矛盾的时候最有利的正是统治阶层。左李无论有多少军队都没动过把清室赶下台的想法。

结是皇族内阁的出台,还有皇族军队的问世让所有人都看清满清的愚蠢本质。在失去一切的情况下还指望着能够通过本质上不存在的“权力”来翻盘。简直就是把天下人都当成的傻子一样。那还有什么说的……

以上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高端的你们谈,我从上海老白姓的角度谈。

原来朝鲜进口江东和欧洲的产品,是从上海,经神户转口的。袁世凯,看到了这个商机,就跟李鸿章商量:由袁世凯去跟朝鲜协商通航权,由李鸿章去落实船只。结果就办成了,挤掉了神户港的生意。原来上海的洋行船只就是帮上海商人打工的,出租仓位的客户名单,全在上海商人手里。这下上海、神户两头的洋人都吃瘪。你们说,国企是不是很强大?

但是,李鸿章胁迫上海商人签独家,只能用我的船,不准用洋行的船。签了独家后,服务态度马上变了,合同上承诺二十天一班,变成了三十天,四十天。他自己不遵守合同,上海商人还必须遵守。谁敢用洋行船只,没收货物,外加罚款。横竖李鸿章又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所以,所谓励精图治办洋务,就是瘸腿改革。国企强大了,对平民又有啥好处呢。


user avatar   hai-ge-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清朝是满清和和儒家社会媾和的产物,尤其满人作为外族,在儒家社会稳定上尤其激进,就是典型的诡异者狂热。

清朝300年是儒家社会塑型上最坚定300年,儒家社会是中国历代王朝稳定的基石,也是最后矛盾的根源。

王朝后期,儒家所维持农业社会土地兼并越发严重,但是儒家本身没有解决办法,他们本身就是土地兼并中的受益者。

当时的中国乡村是儒家宗法理论构成的士绅地主阶层垄断,他们把农民锁死在土地上为其劳作,又不肯让农民获得最大利益。

清朝要想继续续命,就是底层要想办法让这些士绅地主们交出部分利益,把农民放开,然后去进行工业建设,农民进到工厂,国家才能富强。

而朝堂上要和儒家官员构成官员集团达成改革一致意见,那就是怎么继续一个新政体,既能继续媾和,还能保证儒家继续稳定,清朝还继续存在。

这需要两全其美,要慈禧这个老女人平衡家打破平衡,然后建立新的平衡是不可能的,她老了,见识也不够。

君主立宪,就是两个极端,要么朝堂自此归儒家控制,清朝失去皇权与军权。要么归满洲大臣控制,那么还能继续活几年,于是最后选择后者。

从上到下,就是一个儒家理论改革者出现,因为清朝为了维护儒家社会稳定,把道统全控制皇帝手中,道统权对于儒家至关重要,道统权是儒家思想最高的理论指导,清朝还有朱熹这样的大儒继续儒家理论提升改造。

在清朝中后期里,都没有出现过朱熹、王阳明这样的思想家,因为皇帝紧握道统权,清朝锁死了儒家继续进化的道路。

清末最需要儒家理论突破的时候,手里握着道统权的人却是个老女人,一个没这么读过书的老女人,慈禧是政治平衡术高手,但不是儒家理论理论高手,清朝皇子们大小就开始严格的儒家经典学习,慈禧那时候在学女红,慈禧才是真正缝补高手,打小就练。

满朝文武大臣都是儒家理论坚定信徒,这个王朝都是靠儒家思想做理论核心,所有人苦苦等待突破性的儒家理论,大家都在等,等到了封建王朝最后宿命,军人出现。

最后蒋介石在台湾的改革,可以当做清朝改革的范本,三七减租,让地主参与台湾工业化假设,没有巨大变革的社会改造。

但是背后先有日本改造台湾的先例,后整个大陆带过去的财富和人才作为支撑,省去了对外掠夺这个步骤。

清朝的问题也许还有另一个解法,不过一个过于严密的社会结构,改造不了,最后就是自我毁灭后的重构,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相关话题

  俄罗斯驻华使馆发微博庆祝“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建城160周年,你怎么看? 
  为什么很少人知道九一八之前的中东路事件呢? 
  蒋介石一生有哪些成就? 
  李鸿章拿了谁的好处费? 
  194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水平和规模在世界上能排到什么等级? 
  如何评价朱执信? 
  清朝的两江总督,两江是什么意思? 
  左宗棠收复新疆,李拖左后腿从何说起? 
  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陈玉成石达开跟满清方面的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能力比较? 
  慈禧太后死后,难道就没人镇得住袁世凯了吗?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曾经撑起中国文艺创作的「京圈」,已经无法再吸引观众?
下一个讨论
明明很多公务员工作内容和专业没关系,为啥还要限制专业?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