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电影《八佰》? 第2页

                       

user avatar   yuan-fang-qing-m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淞沪战役失败后,国军大部队全部撤离上海,留下了420人的孤军坚守四行仓库。

非常英勇,堪称军人的楷模,中华民族就是他们这样的人给撑起来的,给他们再多的溢美之词都不嫌多。


为壮声势,指挥官谢晋元对记者谎称自己有800人,留下了“八佰勇士”的传说。

但哪怕是八百人,数量还是太少,不会引起日军太多的注意,要知道淞沪战役的参战日军数量高达25万人。

坚守在四行仓库既不可能迟滞数十万日军的战略行动,也不可能打疼日军。

唯一的目的,就是像国际社会证明我们还有人在战斗,战争还没有结束。

但无论证明的效果如何,这420人的孤军都不可能回去了,国民政府没有能力把他们接走,近乎必死之局。

八佰勇士义无反顾的踏上了这条绝路,但这一切本是可以避免的。

淞沪战役,是一个纯军事家完全无法理解的古怪战役。

首先,这场战役的规模之大,对中国军队而言堪称倾巢而出,终极决战。

据抗日战史记载,1937年7月初,国军共有海陆空军202万人,其中中央军40余万人,另有160万人归属于地方实力派。

但是在淞沪战役中,国军投入了75万精锐部队,飞机、坦克、重炮、德械师几乎全部调了上去。

中央军的精华几乎全部上了,地方实力派的精华也全部上了,白崇禧的广西军总共带了6个师参战,一天就报销了4个旅,四天被打垮了6个师。

3名师长阵亡,3名师长重伤,不得不全军退出战斗。


中央军和地方军,把自己最强的部队全派上去了,没有人藏私,都怕被全国人民戳脊梁骨。

这是国军方面空前绝后的一次齐心协力,互相提防的各路军阀,在民族存亡的大义下彻底的凝聚在了一起。

而日本方面,派出了8个师团和2个旅团近25万部队参与此战,中日双方投入的兵力合计超过百万。激战3个月后,中国军队死伤30多万人,日军死伤4万余人。

战后,中国军队彻底溃败,首都南京门户洞开,长三角一带的富饶土地全部归日军所有。

这个战损比并不丢人,整个抗日战争中,双方的平均战损交换比就是1比10,杂牌部队甚至能打出1比20的交换比出来。

打不过,那更正常了。

淞沪战役开始时,日本方面有448万正规军,装备标准比中国精锐部队还要强。

就算你打赢了这25万日军,后面还有423万日军,日本再派个百来万部队过来参战毫不困难。

日军有强大的军事工业系统,可以源源不断的制造武器并从国内征兵,423万生力军远不是日军的极限。

反观当时的中国,军事工业严重匮乏,大量的武器装备依赖进口,连新兵训练的子弹都舍不得用。

德械师确实是很精锐,能勉强和日本正规军正面较量一番,但打没了就真的没了,补充恢复极度困难,新兵连人手一把汉阳造都很难保证。

和日军相比,当时的国军更像是一次性军队,和今天的万国牌印度军差不多。战争潜力低,实力弱,但令人莫名其妙的是,蒋介石居然选择了上海作为决战之地。

上海是什么地方?

国际化大都市,长江入海口,水陆交通都极为便利,无天险可守。

但在这里,日本的海陆空三军可以轻易的形成合力,甚至连军舰都可以用重炮支援地面部队。

日军也就是没重视国军的战斗力,不然国内的航空母舰都能分分钟开过来助战。

而75万国军密集的缩在一个小小的城市里,空军刚出场没几天就被打的全军覆没,最后只能天天挨炸。

在如此恶劣的战场条件下,牺牲10个人换掉1个日军,而且还打了3个月,我觉得真的已经很英勇了。

在上海和日军决战必输无疑,这是任何军事指挥官都能轻易得出的结论。

那为什么,国军方面还要投入如此之多的精锐部队去发动这场必输之战?

蒋介石的战略目的任何一场战役都是有目的的,淞沪战役还是中国方面主动发起的战役。

从军事上怎么看淞沪战役都是必输的,即便如此国军还要主动发起,那肯定是有更大的战略目的在里面。

如果战略目的能够达成,那即便局部战场输了,也是值得的。很多人说,淞沪战役的战略目的是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口号。

这是淞沪战役的成果和意义,但绝对不是发动这场战役的战略目的。

如果真心要阻击日军,选择的战场一定是在机械化部队无法展开的山岭地带,而不是在上海这里消耗掉自己全部的精华。

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后,南京直接就没了,长江流域也没了,最后还是缩在大西南的山区里固守。

如果当初没有在上海损失那么多精锐部队,后面的8年抗战会好打很多。


一辆孤零零的国军坦克向日军阵地发起了自杀式冲锋《申报》在战后3个月时发文评价沪松战役:

“在战术上是硬拼主义,在战斗上则是轻生主义。淞沪会战告诉全世界说中国军人不怕死,但同时也告诉人家中国军队不会打胜仗的。”

更离谱的是,淞沪战役用的是添油战术。

表面上,是中国方面主动发起了这次战役,但实际上中国军队并不是一开始就压上去,用数量的绝对优势来欺负日军战斗刚开始的时候,日军在上海的驻军很少,只有3000多人,紧急从日侨中动员退役军人,也不过4000人,而且缺少重武器。

但国军方面一开始投入的军力,就有5万余人,且有2个德式重炮团。

无论是兵力还是装备,都对当时的日军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

彻底清除这4000日军,很容易,还能彻底消灭日本在上海的立足点,让其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登陆。

但事实上,在日军被迫困守最后几个孤立据点,即将全军覆没时,蒋介石三次下令停止进攻,致使日军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增援。

而日本援兵越多,国军这边投入的军力也就越多,一直到日本总兵力达到了国军可以承受的上限,蒋介石才最终下令撤出战场。从军事上,没有人可以理解这样的行为。

但如果你理解了蒋介石的战略意图,那这种行为就很好理解了。

蒋介石自始至终都没有指望过从军事上击败日本。

哪怕操作如神,在淞沪战役中多击杀了10万日军,那又能如何呢?

对战争大势不构成影响,中日力量对比依然悬殊的可怕。

如果把参与沪淞战役的75万精锐部队交给毛泽东指挥,那他的选择一定是直接放弃上海,在周围农村和日军打游击,慢慢的消耗日军的力量。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如果把这75万精锐部队交给普通元帅指挥,那一般人的选择也是把大量工厂内迁到西南山区,然后在中国各大小城市层层抵抗,在各大险要之地设伏,然后边打边撤,拉长战线后骚扰日军后勤补给。

最后撤到西南山区时,日军的军力损失和物资损失,会比淞沪战场上大的多,国军的损失也会小的多。

但蒋介石的选择,却如此的与众不同。

1937年的中国,抗战的舆论呼声席卷全国,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蒋介石政府正在大量失去民心。再不抗日,中国有爆发革命的可能性。

“假如国民政府同意日本的要求,国民政府就会被舆论浪潮所冲倒。中国会发生革命。结果就是共产党将会在中国占优势。这就意味着日本不可能与中国议和,因为共产党是从来不投降的”。——1937年11月5日,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致柏林德国外交部密电

但早在开战之前,国民政府就聘请了英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军事专家,进行过中日战争的沙盘推演。

模拟的场景,是日军直接动用15个师团的兵力入侵中国。

各种各样的装备,都可以折算为纸面的数据。

各国军事专家推算出的结果,都是中国只能抵抗2~3个月左右,只有德国人认为国军可以支撑6个月。

没有一个专家认为中国能赢,军事推演平均值是抵抗3个月,随后国民政府会失去华北,华南,华中地区,全国经济菁华之地悉数沦丧。

正面硬刚必死无疑,唯一的生路是退到西南大山区,利用地形优势进行最后抵抗。

而实际上国民党的最终战果也和这个差不多,唯一的区别是日军没有一开始就投入15个师团,所以多抵抗了几个月而已。

既然一开始就知道这个结果,那为何还要在上海和日军硬拼,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逐层抵抗,节节撤退来消耗日军实力不好么?

但站在蒋介石的角度,他不是这么想的。国军必败,怎么打都会输,这一点蒋介石知道。但放弃掉中国经济菁华的几个大城市这是蒋介石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

如果选择了层层抵抗,无论给日本造成了多大的损失,国民政府都肯定会失去那些大城市,这可是国民政府的统治根基,蒋介石无法接受。

如果选择了毛泽东的游击战术,那更惨,大城市依然是没了,国民党还没有共产党的基层组织能力和动员力,死的会比层层抵抗还要惨。

所以蒋介石已经没得选择了,唯有指望国际调停,利用欧美的力量来吓阻日本。

这就是淞沪战役发动的目的。

淞沪战役发动的时间点,恰好是列强九国会议前夕,选择的地点,是诸多列强都有租界的上海。

打淞沪战役的战略目的,不是为了杀伤日军的有生力量,而是打给国际社会看,期望欧美的调停。

李宗仁在回忆录里,曾写明了淞沪战役的战略目的:

“对国际局势判断的错误。在蒋先生想来,上海是一个国际都市,欧美人在此投下大量资金,如在上海和敌人全力血战一番,不但可以转变西人一向轻华之心,且可能引起欧美国家居间调停,甚或武装干涉。”

蒋介石期望中的淞沪战役,打的越久越好,打的规模越大越好,至于杀伤多少日军,这不重要。

添油战术,是实现这个目的最好的办法。

上来就把上海的4000日军给灭了,这是和发动淞沪战役的根本战略目的相冲突的,所以三次电令前线将士停止进攻。

这一切,都是为了引来“国际观瞻”,最终撤退时还非要在欧美的租界旁边留下400余人固守四行仓库,目的也是打给外国人看。

最开始,国民政府给谢晋元的命令是“能守多久,就守多久”,没有补给,也没有援兵。

但是当谢晋元战斗到第四天时,租界为自保要求中国军队撤兵时,蒋介石就立刻下令谢晋元停止战斗,退向租界。

800壮士是抱着必死之心固守四行仓库的,多次拒绝这个撤退令。

“早已立下遗嘱,誓与阵地共存亡,但求死得有意义,但求死得其所”

但蒋介石再三电令,要求谢晋元立刻撤退,一切按照租界的意思来办。

被租界的洋人缴械以后茫然无助的“800壮士”本来就是打给租界看的,如今租界不让打了,那还有啥好打的。

谢晋元手下的兵,确实热血沸腾、英勇报国,但“不懂政治、不知大局”,所以才不能理解蒋介石的命令。

蒋介石发动淞沪战役的目的是希望引来欧美列强的关注,以战促和。

但实际上,英美没有丝毫干涉的意思。

相反,1940年时英国按照日本的意思,从缅甸方面封闭了滇缅公路,这是中国抗战唯一的外援通道。

而美国,在1941年时,承认了伪满洲国的存在。整个抗日期间,日军所造枪炮使用的钢铁,80%的原料都是进口自美国。

事实证明,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指望外国为你牺牲那纯粹是幻想,再当舔狗都没有用。

指望欧美出兵干涉日本?那只有在他们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才有可能。

但蒋介石却充满了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把筹码都压在了这个缥缈的希望上,结果给了日本军队聚歼中国精锐部队的大好机会。


在上海这里,中国最精华的部队直接被打残了,最终只给日军带来了4万人的皮外伤,导致汪精卫等投降派声势大振。

随后,国民党副总裁及20多个中央委员投敌,上百个国军高级将领投敌,上百万国军士兵成建制投敌。

反观共产党,在敌后进行艰苦的游击战斗,时刻面临危险,很多高级将领都有被迫亲自上阵杀敌的经历。

但整个抗日期间,共军方面没有一个高级将领或中央委员投敌,更没有出现部队成建制投敌的情况。

淞沪之战,蒋介石从战术到战略,都输的一塌糊涂。

精锐部队损失殆尽,上海、南京、武汉、长沙都没保住,最后还是退到了大西南山区。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发动如此规模的终极决战,目的居然是指望“国际调停”,最终导致损失惨重,这种眼光是何等的狭隘可笑。

这样的领袖带领的组织,焉能不败。

淞沪会战,并不是中国抗日期间损失最大的一场战役。1944年日本投降前夕,为垂死挣扎,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试图打通大陆交通线。

此役,日军投入36万兵力,国军投入130多万兵力,结果国民党部队损失50万多人,被日军攻占146座大小城市,丧失6000多万人口和2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美军设在中国大陆准备轰炸日本本土的空军基地被悉数摧毁。

而全盘崩溃、即将投降的日军,在此役中居然只死了2.4万人。精锐部队被几乎打光的国民党部队,表现之差简直骇人听闻。

豫湘桂战役的惨败,几乎彻底断送了中国在战后的国际地位。

美军吊打日军,日军吊打国军,中国军队是败军之将手中的败军之将,有什么资格来平起平坐的谈条件。

中国人,就是弱,而且是很弱。

但短短5年之后,同样是这个国家的人民,甚至可能就是同一批军人,换了身军装之后,就能跨过鸭绿江,在联合国军的海陆空火力夹击下死战3年,迫使美国签署合约,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不是中国人不行,是有些领统帅不行。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固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跟错了领导。


作者:远方青木(ID:YFqingmu)

原文:固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跟错了领导


user avatar   Exodus_van_Gain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憋了一个多月没去电影院,整天被网络上批判、吐槽《八佰》的资讯包围,期望值已经打到很低了。

但真到现场完整地观影下来,还是多次泪目,大段时间眼眶都是湿润的。

一开场就是上海的战火烽烟,满目疮痍的华界,闸北的断壁残垣。

中国政府治下最现代化的城区,无数人的家园、一辈子的心血积累、情感依托乃至生命本身,说没,就没了。

我不由自主地开始脑补1937年秋天的血火熔城。对于华界的中国平民而言,这是惨绝人寰的飞来横祸。

十几年前第一次看到那张《中国娃娃》(日军轰炸上海南站,失去亲人的婴儿在废墟中哭泣),很心酸。而如今到了催产素泛滥的年纪,重温那张照片,更有代入感,更是泫然欲泣。

不用告诉我电影违反了多少史实。学生时代我也是考据癖,但年岁渐长,越来越觉得:对于社会上大多数老百姓而言,历史的真相如何,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历史的解释。以及,历史素材对现实情感的回应。

所谓“艺术的真实”,在我看来,本质上就是艺术家呼应、满足了受众的情感需求

我们都是中国人,对民族的危亡、对同胞的苦难,会感同身受,对抗击侵略者的英雄会满怀敬意;我们都是既有弱点也有G点的人,有七情六欲,也有终极追求,有小市民的患得患失、斤斤计较,也会在宏大叙事的感召下激情燃烧;我们都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

并且,为“想象的共同体”赴汤蹈火、舍生忘死,在绝大多数价值体系中,都是不容玷污的崇高存在。

这种种情感需求,就是天然的政治正确,就是“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并不觉得电影美化国民党当局。电影反复强调,四行仓库保卫战是“演戏”,是当局向国际社会“卖惨”的作秀,拍出了“肉食者鄙”。各种叙事,也紧紧围绕基层战士和普通百姓。

而且,电影也把旧军队的种种陋习和残酷体制,体现得淋漓尽致。你可以居高临下地嘲笑那些被抓壮丁的底层小人物是“炮灰”,但在很多朴实的人的心中,他们仍然是永垂不朽的血肉长城。

城市作战类电影,容易让人想到的就是斯大林格勒的题材。虽然都是战火硝烟和断壁残垣,但整体基调的感觉就是天差地别。

《八佰》开头几个主角穿越农田,望见远处的上海,让我瞬间联想到《兵临城下》中的这个镜头:

社会主义工业国的组织度、动员能力、精神面貌,当然非半封建农业国的军队能比。而新中国那些荡气回肠的战役胜利,在当代的荧幕上却又久违了。很多时候中国的观众挺憋屈的,战争电影里的中国人,没有钢铁洪流,没有范弗利特弹药量,却有大把的"手撕鬼子”、“裤裆藏雷”

每年的7月到9月,总有很多和抗战有关的元素出现在生活中。作为相去并不久远的历史,抗战史也是很多人的家族史,是很多老一辈所切身经历的。

前两天陪外公回了一趟衢州老家。路上又谈起他小时候的经历。外公出生于1935年,和《中国娃娃》中的那个在上海火车南站废墟中哭泣的婴儿,年岁大体相仿。外公对日本侵略者的记忆是从1942年开始的。时年日军为报复杜立特空袭东京、摧毁浙西赣东的机场群,开始了新一轮的侵略。

老人家清楚地记得,当时,他们村附近的国民党部队基本跑光了。日军先来了一架侦察机,低空飞行,把村民们的房顶都震坏。而后就是“鬼子进村”的常规操作。

涂装膏药旗的飞机,是他们孩童时代刻骨铭心的恐惧。

新中国成立后他加入了人民军队,退休后也长期关注国防建设的进展和成就。

如今,衢州上空出现了全世界最先进的飞机。


user avatar   shang-xiao-ju-ji-s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向这部电影的中方和日方两位军事顾问致敬,如果不是你们,在管虎的剧情和构思之下,这部剧会一文不值——是的,这部剧把细节做的很好,但端上来就是一盘稀糊烂掉的人体排泄物。

前一个小时有几分惊艳,对于各地方言的选取使用,国军的军事术语,国军在组织上和编制上稀烂的状态,1937年上海的一半天堂一半地狱的糜烂状态,无不显示着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的统治阶级在过去的几百年欠下的烂债。

一个人的烂债可以靠一个人的命来填,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统治阶级的烂债要靠这个国家上千万人民的命来填。

至于后面一个小时,就是军事顾问也管不住导演,历史事实也管不住编剧,管大导演为了煽情显然撇开了可怜的军事顾问们,由着他的想法瞎胡闹了。这些东西已经被人说得太多,我也不想赘述了。

管大导演——把跑路拍出冲锋解救同胞的感觉,在半个小时之内把你塑造的成功不成功的人设一起毁掉,是因为投资商和你有仇,对吧?

当然,管大导演敢给今天的苏州河一个画面,还是出乎了我的预料的。

其实在观影一个小时之后,当整个电影失去节奏之后,我就开始构思如果是我会怎么给这一摊烂泥收尾。

国军本质上是一支初步具备了近代动员能力,其精锐部队的精神和组织状态达到18世纪后期欧洲列强水平的农业国部队,而日军则是一支具备19-20世纪列强水平的工业国军队——两国都残留着难以忽视的封建残余物,只不过日军更好罢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支通过建立军事民主而建立了现代化军事力量的部队,在四行仓库交战之后的12年进入代表着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那个“殖民性”的上海。其军容整洁,编建完整,带着已经至少一百年没有出现过的胜利之师的气质——而这支军队的士兵正静静地躺在上海的街道上。

由此,对于上海来说,一个新的社会诞生了。

贪天之功,以为己力
珍珠桥的三万学生没唤醒国人
一二·九的数万北平市民和全国联动声援没唤醒国人
东北抗联在白山黑水独自抗战数年没有唤醒
十九路军在上海奋战月余没唤醒国人
400人在四行打了三天唤醒了
济南绕道没有病
九一八不抵抗没有病
秦土协定丢察哈尔没有病
何梅协定禁止抗日没有病
镇压抓捕抗日救国“七君子”没有病
到了四行仓库守卫战就是“这个民族病了”
东北军江桥抗战坚持数月
西北军喜峰口一战成名
十九路军淞沪抗战独撑半月
十万川军出川血战
换来的就是“国军就是因为你们这些杂牌输的”
开局冲散的是湖北保安团,第一批枪毙的是法盔滇军,瓜怂是个晋绥军西北军东北军都混过的杂牌,偷跑淹死的是个川军
唯一靠谱的羊拐,是中央军36师的。
真正的“德盔无孬种,废物全杂牌”

user avatar   chen-xiao-m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整部电影中的战斗情节,以献旗为分水岭,献旗之前,无论是日军泅水偷袭,还是破窗后的正面对射,在设计上都还有点意思。

而献旗后的战斗戏,就十分之勉强,尤其是天台空袭和雪夜撤离,不仅创意贫乏,最重要的是为了营造弹雨血花的视觉效果,强行把八百壮士的伤亡率提升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过桥的士兵几乎非死即伤。实际上参与四行仓库保卫战的420人中,至少有400人安全撤离,受伤的也并不多。

这是战争片中典型的跑题:你要表现的是战争的残酷,而不是战斗的激烈,如果把这两者简单划等号,其实削弱了作品的意义。

至于民众被“唤醒”后冲向隔离网,向士兵们伸出的手,实在是一个很失败的煽情。镜头还特意扫过一只只翡翠戒指和金表,以示十里洋场那些纸醉金迷的男女们终于也燃起了民族大义,然而你伸手除了尬尬的镜头效果还有什么意义?难道要隔着铁丝网给那些伤兵一个大大的拥抱吗?

八佰在许多细节上确实算得上用心,但它仍然留下了明显的缺陷,这也是我们的战争片中司空见惯的缺陷。


user avatar   guai-li-luan-shen-28-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今天我们庆祝电影《大英雄岳飞》的上映,为此,导演率领制作组特地拜访了秦桧的后人,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看完,两个半小时,这部电影拍的不错,绝对值得一看,算是低配版的《我的团长我的团》。

但千万别和史实联系起来,说实在的,基本都是虚构情节。你要说它洗白国民党吧,倒也没那么夸张,你要愣夸它振奋民族精神激扬民族自豪,那也是纯属放屁。

电影里的日军第68联队是否打过四行仓库?

根据日军公开的的战报资料,四行仓库:日军上海特别陆战队第10大队,重伤3人(死亡1人),压根儿就没电影里描述的那么激烈,算是以悲情掩饰无能吧!

全片第一句台词:“我们是湖北保安团的脸面……”
中间还有一句:“我们是黄陂县党部派来保护上海的!”
大地名、小地名、听说过的地名、没听说的地名,记得住的姓名,记不住的姓名……
加在一起,就是《八佰》。
——鹦鹉史航

关老爷、讲的是兄弟情谊,可赵子龙不一样,他护着国呢。

就冲这句台词,这部电影就值得一看,毕竟学历史就图一乐,要想了解真正的民国抗战历史那还得看影视作品(逃


user avatar   tsingla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1.阳澄湖片场里的河道宽度及长度都只有实地的一半,制作方却能在这个基础上给观众打造出真实的视觉比例,我感到有点诧异

2.部队进驻仓库的第一天晚上看到对面灯红酒绿的租界,导演本人在访谈中也承认有夸张的成分,作为在实地附近住过十多年的土著,我认为那不仅是夸张,而且有编造的嫌疑。租界并不是到处都灯红酒绿的。特别是四行仓库对面是公共租界煤气厂的一部分,沿河部分最多也就是厂房仓库之类的建筑,靠近西藏路桥那边的街角,没有特别华丽的建筑。从片场照片中看出那个街角的建筑显然是挪用了汉口路江西路的工部局东北门立面,赌场戏台之类的则更是彻底虚构,当时将士隔着苏州河能看到的最多也就是正常的和平生活而已,不存在影片中这种天堂与地狱的对比

3.整个四天守卫仓库的过程中都没有发生过影片中这么激烈的争夺战,最后撤退的方向也不是往南,而是往东,伤亡极少,因为西藏北路的东侧也是租界,而且当时还在英军的控制下,扯电话线之类的情节也是完全虚构的

4.本片从1975年林青霞版影片中直接沿用了渡江送旗的桥段,经证实在历史上没有发生过,而且女童子军送去的旗帜也不是最终飘扬在楼顶的那一幅

5.制片方没有去展现800壮士撤入租界后的故事,实在可惜,因为那才是800壮士面临的最大的挑战,甚至不妨把部分战士被日军挟持去东南亚的情节也展现出来,缺了这一块,显得虎头蛇尾

6.真实历史中像陈树生这样跳下去的人只有一两个,而且底下的日军也没有盾牌阵,影片在这个细节上用力过猛,显得对史实没有足够的信心与尊敬

7.片中出现的上海话比近年来同类影片的纯正得多,但是仍然太新新派了,尤其是衣烟、打党两对韵母的表现非常差劲。据说该片是有专门上海话指导组的,我对他们的工作非常失望


user avatar   yang-yu-cheng-24-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什么鬼?10年前的鱼饵钓上今日的大鱼了?

—————————————————

如果导演和电影的种种骚操作和架空内容是冲着金马奖去的,那不如玩个大的,拍

“五十二军血战诺曼底”

和四行仓库的憋屈无奈还拧巴的要死不同,血战诺曼底要正面积极的多,而且要素含量也丰富,要大场面有大场面,要爱情有爱情,要国际化有国际化,要“历史”有“历史”。上体现了以常凯申为首国民党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和伟光正,下体现了基层军队士兵为国争光勇争先流的遗志,一扫“民国无能”“外战外行”颓势。

而且“血战诺曼底”的亲历者99%都依然存活,虽然他们大多数已经老了社畜了,但仍然是一股不小的声音。况且至今五十二军至今驻守台湾省,历史与现实结合,绝对是一部让台湾人民耳目一新,大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广受欢迎”的电影。这完全是冲奥提名的电影,到时候金马奖还不拱手来翔?

以下为“五十二军血战诺曼底”的“历史”

据最新美国解密的文件,经过有良心的历史学家的发掘,发掘出不为世人所知的过去.蒋公在二战期间,不但把目光放在了中国战场,更放在了欧州战场。

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军一直被认为是无能的代名词。殊不知,在一九四四年的诺曼底战场上,一支国军部队用鲜血告诉了世界,什么是国军的血性。在二战之后成仧立的联合国当中,中国取得了至关重要的五常席位,从而获得了国际事务的发言权。世人都以为这个席位只不过是罗斯福等巨头们的施舍,殊不知,它却是由几万国军战士的鲜血换来的,在美国最近解密的二战档案中,这段历史真相才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让我们把时钟调回到一九四三年五月,此时二战已经进行了四年。在东欧,经过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已经转入战略反攻,纳粹德国节节败退。在西欧,经过不列颠空战失败的德国空军早已无力控制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在这种有利形势下,丘吉尔和罗斯福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同时,面对胜利的曙光,罗斯福初步提出了联合国的构想,提议由英美苏法中担任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但是这个建议遭到了丘吉尔的强烈反对。丘吉尔认为国军在中国战场上的表现极其糟糕,让中国成为常任理事国简直是在“开玩笑”。罗斯福很明白的告诉丘吉尔,让中国加入安理会的目的就是为了战后钳制苏联。丘吉尔的回答是“让中国人钳制苏联?你认为中国人的战斗力比意大利更强吗?”

罗斯福没有为丘吉尔的无知而生气,反而是列举了国军在淞沪战役,台儿庄中的优秀表现,试图让这位不了解中国战场的朋友改变主意。但是从鸦片战争以来大英帝国所积累的对中国的蔑视感不是几句话能消除的。为此,罗斯福又拿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提出在第二年进行的开辟第二战场的战斗中,让中国军队参与进来,如果证明“其战斗力符合一个常任理事国的标准”,那么丘吉尔就不得反对中国进入安理会。对这样的折衷方案,罗斯福也表示赞成。

在与丘吉尔达成协议之后,罗斯福将此消息知会了正在美国进行夫人外交的宋美龄。虽然对丘吉尔的无理感到很生气,但是这位有着强烈政治直觉的女人知道,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好机会,一旦进入安理会,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就将确定。于是宋美龄在得知这一消息的第一时间就将其告诉了蒋介石。

此时的蒋介石正为日本对重庆的轰炸心烦不已,但是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他难得的从躲了两年的掩体当中走了出来。虽然正面战场上日本给国军的压力依然很大,但是蒋介石还是决定抽调驻守云南的五十二军,为即将到来的欧洲战役做准备,并且指示宋美龄为这支部队争取到足够的装备。在宋美龄的斡旋下,罗斯福对蒋介石提供了一切可能的援助,并且在运力吃紧的情况下,将五十二军运往夏威夷,由陆战一师对其进行训练,同时按照重装部队的指标,为其配备坦克大炮等装备。在半年的时间里,五十二军的将士们在陆战一师严苛的教鞭下,进行着艰苦卓绝的训练。

首先一关便是体能训练,要求所有人的万米成绩必须达到----八分钟,否则就要淘汰回国。面对陆战一师“东亚病夫”的嘲笑,五十二军的将士们夜以继日的训练。并且在随后的两军运动会中,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了陆战一师。除此之外,战术,武器的操练都堪称魔鬼般,但是将士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在一九四四年初举行的一次演习当中,五十二军用了一个小时,就攻克了陆战一师把守的滩头。从此之后,陆战一师再也不敢小看五十二军的将士,甚至瓦胡岛上的姑娘们,见到了五十二军的将士们,也会送来飞吻,常常惹得害羞的中国小伙面红耳赤。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一九四四年五月,在和护士们举行了最后一场party之后,将士们准备出发了。这一夜,军长Shir Wong中将特意为士兵们放了一个晚上的假,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手下这些可爱的士兵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回到这些美丽的护士身边。

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大雾笼罩着诺曼底的海滩,五十二军将作为盟军的先头部队,打响对德国作战的第一枪。其中第二师在Wat-Long Lim的带领下,负责左翼突破,第二十五师在师长Yuep Shir带领下,负责中路的攻坚,而195师的师长Lim Young则负责带领本部对右侧进行佯攻。和他们并肩作战的是美国的王牌部队,也是他们的老师——陆战一师。在炮击和轰炸之后,惨烈的登陆战开始了。

第一个登上滩头的士兵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我们只知道他有个很淳朴的外号“刘大棒槌”(Wooden Club,Liu)。在他踏上滩头的一瞬间,就被德军的二十四磅榴弹炮炸飞,如今,世界忘记了他,中国也忘记了他,只是在尘封的文字里,还有着零星的记载。负责中路的二十五师在德国的炮火之下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前面的一个碉堡吐出邪恶的火舌,吞噬着士兵的生命,师长石越见此,心急如焚。此时副师长Chung-Go Sun主动要求组织一个十人的小队,进行攻坚。在火力的掩护下,chung-go sun抱着*包,匍匐前进,到了碉堡之下,一跃而起,托起*包,高呼“为了中仧华民国,前进”。一声爆炸声过后,横在二十五师前面的拦路虎终于被拔掉,二十五师顺利占领了滩头,并且建立起临时阵地。左侧突破的第二师在付出了五千人的代价之后也占领了滩头,师长Wat-Long Lim阵亡,由副师长Buk-Yee,Shar代理师长之职。

相比之下,负责佯攻的195师很轻松的就拿下了阵地。此后的几个月时间里,三百万盟军从五十二军守护的阵地当中登陆,源源不断的向前攻击,像一把利刃,插入纳粹德国的心脏。这支部队在经过短暂的休整之后,和盟军一起攻克柏林!

在得知五十二军辉煌的战绩之后,丘吉尔终于不再反对中国成为五常之一,于是在接下来的雅尔塔会议当中,确定了中国在联合国当中的地位。抗战胜利之后,五十二军被调入东北,阻击第四野战军野。随着国军内战失败,杜鲁门对蒋介石极度不满,于是将怒火发到五十二军头上,命令销毁所有与五十二军有关的公开资料,将五十二军的功劳记在美国陆战一师的头上,因为他认为“这支军队已经丧失了他的血性,他不配拥有诺曼底战役的荣耀”。在美国的淫威下,西方国家也不再宣传五十二军的光辉战绩,败退台湾的蒋介石自顾不暇,在官方的记载中,只有“五十二军在长沙会战之后,驻防云南,负责后方的安全”。

瓦胡岛上,有一群姑娘,在战争结束之后,每天都会来到机场和港口等候,等候那些让她们心动的中国小伙凯旋。一年又一年,姑娘变成了老太太,等候的人越来越少,最终一个也没有了。而那场挥洒了中国人鲜血与荣耀的战役也就此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中。

如果大获成功,第二部我都想好了,“库伦突出部战役”或者“乌兰巴托海战”随便挑。


———————————————————

应网友要求放上另外几篇钓鱼文

乌兰巴托海战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三十一日,苏联不顾《联合国公约》的正义性,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悍然宣布外蒙古独立。蒋公从真理报上得知消息后,决定动用武力封锁外蒙古主要港口城市察纳玛津旗。

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九日,负责封锁的中华民国海军特混舰队经日本海进入外蒙古所控制的乌兰巴托海后便遭遇了不测。大蒙古帝国海军联合舰队“蒙哥汗海军上将”号重雷装巡洋舰对驱逐舰“丹阳”号一次性齐射了七枚鱼雷,因为“丹阳”号吃水较潜,鱼雷全部击中了其后的特混舰队旗舰“重庆”号航空母舰,因为正在进行起飞准备所以甲板上堆满了弹药和燃油,“重庆”号因此被当成炸成舢板。尽管损失了“重庆”号,但特混舰队总指挥长夏伯阳下令全体成员高呼蒋委员长的名字来提高战斗力。而好笑的是,“重庆”号是这次海战中特混舰队唯一被击中的舰只。

在特混舰队击沉大蒙古帝国海军联合舰队旗舰“铁木真海军元帅”号战列舰后,苏联红海军乌兰巴托海舰队紧急从波罗的海舰队调动的以“达莎比”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欧列格海军上将”号战列舰,“库可夫元帅”号核动力航空母舰为首的舰队跃迁进入战场。

最终经过一番苦战,中华民国特混舰队取得了这次大海战的胜利。中方受降代表,苏蒙双方投降代表,在苏联红海军“尼莎玛格勒”号战列舰上签署了投降书。这次国军全面占优,蒙古和苏联损失惨重的海战,史称“乌兰巴托大海战”。

库伦突出部战役

1943年,由于雅尔塔会议中国未派代表参加,美国政府在会后发表声明表示该会议的一切结果在生效前都必须经中国同意,并立刻以白皮书的形式将《雅尔塔协定》全文告知中国。国民政府在研究后认为,该协定忽视了中国人民在8年抗战中做出的牺牲与贡献,因而立刻声明拒绝承认雅尔塔会议结果,并拒绝苏联出兵东三省(因苏军进入东三省将影响中国收回外蒙古、海参崴和库页岛);但为了履行同盟国义务,国民政府决定派出部队,协助苏联对德战争。

1943年12月25日,国民政府组建青年远征军第二〇六师作为赴苏部队。二〇六师下辖1个装甲团,2个摩托化步兵团、1个侦搜营、1个防炮团、1个反坦克营、1 个机踏车步兵营以及工兵、通信、保修部队,共计80辆坦克、8000余人。全师装备T-26坦克、“地狱猫”坦克歼击车以及88毫米高射炮,是中国第一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装甲师。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次子、巴顿将军的好友蒋纬国担任该师师长。

1944年初,二〇六师经由西伯利亚大铁路开赴苏德前线,参加注定会在世界战争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库尔斯克会战。

二〇六师在战斗中配属于苏联草原方面军战斗序列,并扮演了苏军胜利的关键角色。蒋纬国曾在德国留学,对德军的战略战术知根知底;二〇六师更是中国军队中的精锐。在方面军司令、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的指挥下,草原方面军击溃了德军第12集团军,集团军司令沃特尔-温克在战斗中被击毙——摧毁温克的指挥部、并击毙其本人的,不是哪支苏联部队,而是作为苏军突击箭头的二〇六师的中国军人!因这次胜利,蒋纬国被苏联政府授予苏联英雄称号,中国也因而能够同苏联堂堂正正地就边境问题进行谈判。

然而,友谊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野心。无论是战场新星蒋纬国,还是一代伟人蒋介石,抑或是沉浸在中苏友好气氛中的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曾想到,这竟是中苏在二战后第一次冲突的开端。

1944年6月6日,国民政府与苏联正式就外蒙及苏联在华殖民地主权问题展开谈判,中方代表为张治中、邵力子、黄绍竑、章士钊、李蒸、刘斐等人,苏联方面则派出了“中国通”别尔科夫以及名将崔可夫将军。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双方就大连、海参崴、库页岛等地的主权问题唇枪舌战。由于中方代表的据理力争,双方最终签订《中苏同盟条约》,苏联同意中国收回大连、旅顺和远东地区,外蒙在主权属于中国的前提下高度自治,因参加对德战争而进入苏联境内的国民革命军则不迟于1945年元旦前撤出苏联。

1945年1月1日,包括英雄部队二〇六师在内的国民革命军全数撤回国内,他们在中俄边境城市满洲里受到数千万军民热烈欢迎。一时间,《中央日报》洛阳纸贵,蒋介石委员长的声望也达到了国民党执政以来的最高点。同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中华民国在这一刻空前团结统一!
然而,就在中国人民庆祝抗战胜利之时,言而无信的苏联政府却背叛《中苏同盟条约》,暗地在外蒙古组织了脱离中国的公投。由于苏联和叛徒的操纵,公投结果自然在意料之中,参与投票的外蒙古人百分之百同意外蒙古脱离中华民国独立。同时,苏联军队借口保护外蒙自治权与苏联侨民的合法权益,悍然侵入外蒙古境内!由于此时国民政府正在进行与中共等势力的和平谈判,在外蒙古未留下足够的部队,仅有孙元良将军的第88师孤军奋战!

抗日名将孙元良面对十几万苏军,夷然不惧,带领部队节节抵抗,缓步后退,在撤退中给敌人造成大量杀伤。然而由于众寡悬殊,全师被迫退入外蒙南部城市尤松布拉克(现称阿尔泰)。关键时刻,为了给国民政府争取到更多调兵遣将的时间,孙将军放弃了撤退的打算,而是决定用最后一份力量对苏军发动反突击!

1946年2月1日,国民革命军第88师2000余人趁着夜色发动了对苏联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的突袭,苏军由于麻痹大意,被孙元良打了个措手不及,几乎一半车辆被毁,各师均失去了大部分战斗力。然而在战斗过程中,孙元良将军遭到迫击炮炮弹的正面轰击,身负重伤。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掏出身上给妻子的遗书,交给军械处主任葛天,并命令他带队突围。葛天等百余人最后由新疆辗转回到南京,向世人公布了孙将军和88师的奋战过程。

尤松布拉克之战以中国军队的失败而告终,然而苏联人怀着敬意安葬了孙元良将军和战死的中国军人。苏军总指挥、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感叹:“我们完成了对蒙古南部的解放,准备进入库伦,但中国军队的勇气令人担忧……我有种不祥的预感:我们的失败,会从这场胜利开始。”

在多次交涉无效后,早在1945年末,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就多次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对苏作战问题;但是由于重庆谈判,调遣军队的进度缓慢。在88师覆没、孙元良将军战死的消息传来后,蒋介石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亲自主持了由海陆空所有少将以上的军官参加的对苏作战会议,并责成军统组织专门力量对苏蒙联军的活动规律进行调查。当军统的特工将苏蒙联军的活动规律发回,并且报告苏军远东部队主力将在2月29日到达外蒙古首府库伦后, 蒋介石下令组织海陆空联合行动,行动代号“堡垒”。

参谋长白崇禧将军分析,当苏军占领库伦后,中苏边境将在库伦形成一个突出部,因而建议我军就近埋伏,等待时机以一举歼灭苏联侵略军主力。蒋介石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北进国军分成三路,北路由胡宗南将军率领,南路由卫立煌将军率领,准备突击苏军后方,合围库伦敌军;蒋介石亲自带领中路主力国军,对苏军实施正面打击。

1946年2月28日,蒋介石在南京誓师出发,与参加行动的空军部队一起飞抵库伦附近的狼居胥山(汉代名将霍去病曾追杀匈奴至此山),海军舰船则在贝加尔湖游弋。次日(2月29日)凌晨2时许,国民革命军第15、17、23、25兵团及中央警卫师抵达狼居胥山,而北路、南路军约70个师组成的突击部队在临近省份的苏赫巴托尔和曼德勒戈壁集结。战斗一触即发!

一小时后,苏军进入库伦,战斗正式打响!蒋介石委员长亲自指挥了震惊中外的库伦战役,成功包围并消灭了进犯库伦的苏军主力部队,并乘胜追击至中俄(现为俄蒙)边境恰克图。苏军与蒙古伪军在国军的空地联合打击下七零八落,华西列夫斯基自杀,乔巴山在内的蒙古国首脑则全部被俘。

参战国军部队不足60万人,伤亡不超过3万;苏军部队总数超过80万,却有50余万永远留在了蒙古草原上——这是苏联自苏芬战争以来,最为耻辱的一场失败!
经中国共产党调解,国民政府与苏联政府重申了《中苏同盟条约》,外蒙重新回到了中国的怀抱,而国军也第二次撤出苏联。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60多年过去了,还有多少人知道国民政府在经济疲软、民生凋敝、政局动荡的时刻依然绝不放弃一寸领土?还有多少人知道带领中国军队取得最辉煌的一次胜利的指挥官是中华民国的蒋介石委员长?60多年过去了,还有多少中国人知道当年震惊世界的库伦战役?

以史为鉴,才能知道谁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伟人;以史为鉴,才能知道,我们的未来将往何处去。

9•31大海战

40多年过去了,有多少人知道中国海军最辉煌的一次胜利是对岸国民党海军创造的?40多年过去了,有多少中国人知道当年震惊世界的931大海战?

1974年,美军撤出越南战争后不到一年,南越海军就开始大肆侵占我在南海的岛屿、驱逐殴打我国渔民,而由于中国大陆当时内部一片混乱,海军弱小,难以有效的维护我国的海洋安全。恰恰在这个内忧外患之时, 蒋介石却顶住来自美国的压力,指挥国民党海军在9.31大海战取得大胜。

1974年9月31日5时许,由南越海军两艘驱逐舰、四条拖网渔船、一艘坦克登陆舰和三艘扫雷艇组成的庞大编队驶入南中国海,而国民党军的5艘“山”字号护卫舰和3艘“阳”字号驱逐舰组成的伏击舰队早已埋伏在附近的岛礁之内,而在台湾的清泉岗空军基地,大批F-5“自由战士”型战斗机也已经挂弹待飞。海空联合伏击行动——代号"狄青"即将打响。

6时13分,南越海军编队全部进入中国南海专属经济区,国民军1艘“山”字号护卫舰前出,遭开炮警告。6时30分,南越军舰试图包围消灭“山”字号护卫舰, 藏身在岛礁群中的其他国民党军“山”字号护卫舰“阳”字号驱逐舰迅速占领有利战位,以舰上装备的大量127和76快炮猛烈轰击南越军舰,战斗打响,南越海军的两艘驱逐舰和三艘扫雷艇尚未及发射一颗炮弹,即遭毁灭性打击,仅仅5分钟的炮击,就造成了南越海军作战舰只船舷以上部位瞬间被火力扫平,水兵死伤极为惨重。

6时40分,行动缓慢的敌军坦克登陆舰和拖网渔船开始掉头,试图逃出伏击区,遭到赶到战场的国民党军F-5战机打击,也被全歼。是战,国民党军轻伤一人,战舰无损失,战机无损失,共消灭南越海军驱逐舰两艘、拖网渔船四条、坦克登陆舰一艘和扫雷艇三艘,计1100余人。此后,南越海军对我国南沙群岛再不敢染指直到蒋介石去世。

这才是历史的真相!不要被教科书骗了!转发下辈子美利坚!不转天朝轮回!

关于秋裤的历史真相

“假如一个国家穿了60年秋裤,就再也没可能脱下它了。”——1953年,苏联遗传学家李森科对斯大林说这句话的时候,数以亿计的秋裤没有经过任何论证,正源源不断地在中国强制推广。在西方,辫子(Chinese pig tail)、小脚(Chinese hoof)和秋裤(Chinese legging)是公认的中国三大陋习象征。可悲的是,穿秋裤并非诞生于中国漫长的封建时期,而是诞生于新中国建立后,诞生于对“苏联老大哥”的盲信与言听计从中。放眼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的人民穿着秋裤:中国和北朝鲜。

1945年,为争取苏联的支持,延安方面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把外兴安岭、西伯利亚和外蒙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让给了苏联。虽然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周恩来再一次像苏联保证了中国不会收回上述地区,但是由于远东地区人口稀少控制力弱,苏联领导人一直担心中国有朝一日强大起来会收复外兴安岭、西伯利亚和外蒙等地区。这种担忧和不信任,时刻像一柄达利摩斯之剑一样,悬在苏联远东的上空。1951年,蒋介石对美国记者说:“有朝一日光复大陆,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收回外兴安岭、西伯利亚和外蒙,这对美国的战略利益同样有利,想必美国会支持的吧。”苏联更加担心有一天中国人民或是在背叛苏联的中国共产党指挥下,或是在光复的国民党带领下,涌入和收复远东地区。斯大林命令,必须找到一种办法,使中国永远地失去苏联远东地区。在军事威慑、外交诱惑的思路先后被斯大林否定后,1952年,苏联杰出的遗传学家李森科来到了克里姆林宫,叩响了斯大林的办公室门,献出了一条别出心裁的计策:让中国人穿上秋裤,永远失去在苏联远东地区生存的能力。

李森科是苏联遗传学界的泰斗,农业优化育种方面的专家。在四五十年代的农学研究中,李森科发现将茄子、土豆等农作物一代又一代地栽种于寒冷的气候中,农作物就会逐渐被锻炼出抗寒的遗传特性,相反,如果将农作物置于温室中,抗寒性就会越来越差,直到彻底变得弱不禁风,受不得任何低温。这就是著名的“环境导致基因改变”的获得性遗传现象。与之类似,给人穿上保暖的衬裤,人双腿和关节的抗寒性就会在几代之后丧失,变得完全无法在高纬度地区活动。李森科期望秋裤导致中国人失去在苏联远东地区生存的遗传基础,并带来体质弱化等一系列副作用,削弱中国的软实力,从而巩固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永久占领。

1953年,秋裤按照李森科的理念被设计出来,使用了棉毛混纺的布料,特别加强了保暖性,以图尽早实现弱化腿部抗寒基因的目的。第一批样品在秋明油田的所在地秋明州的毛纺工厂生产,随着“156援华工程”被移交中国,冠以“帮助中国人民培养正确的生活习惯,减少受寒感冒,增强体质”的名义,要求中国把秋裤的推广作为“一五计划”的一部分在全国范围内落实。老一辈的人有很少一部分把这种保暖衬裤按照其最初产地来源称为“秋明毛裤”,后来大部分人简称“秋裤”,忘掉了“秋明毛裤”这个最早的名字。这就是“秋裤”一词的由来。同时,为防止北朝鲜人民有朝一日收复图们江北岸等被苏联占据的领土,苏联也要求北朝鲜生产和推广秋裤。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在全世界只有中国和北朝鲜两个国家的人穿秋裤。

在秋裤发明之前,全世界的人类哪怕在三九严冬,也只穿一条单裤。古代的中国人与日本人都也都穿着单层布的汉服与和服,赤足踏着木屐行走于雪地中。由此可见,即使在最寒冷的天气下,人类的双腿也不需要一层以上的布包裹,更不需要额外的保暖措施,这是从猿到人几百万年的进化历史决定的自然规律,违反自然规律终将受到惩罚。在秋裤的“溺爱”下,人体骨盆肌肉弱化,受损后恢复变慢,造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产后坐月子现象。秋裤能使腿部肌肉和运动神经退化,导致足球水平的落后。而北朝鲜由于物资短缺,布料不足,秋裤比中国的单薄许多,反而使北朝鲜的足球水平高于中国。秋裤的一些长效、隐性的负面作用更是数不胜数,例如导致腿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静脉曲张,以及造成O形、X形腿等。这些不易察觉的效果累加起来,终于使中国人民不再适合在外兴安岭、西伯利亚和外蒙等地区生存,苏联终于实现了永久占有上述地区的目的。按照李森科的计算,只需要给三代人连续套上秋裤——大约是60年,该人群中腿部抗寒的基因就会降低到千分之一以下。1953年,斯大林不放心地询问李森科,对秋裤的效果是否有足够的信心时,李森科自信地说:“假如一个国家穿了60年秋裤,就再也没可能脱下它了。”而到现在为止,中国人民已经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穿了58年秋裤。

为了阻止秋裤对于中华民族体质毁灭性的损害,我们必须紧急对我们的腿部抗寒性进行与秋裤保暖效果相反的受寒锻炼。腿部热量是由肌肉中的线粒体产生的,而线粒体能量转换的效率决定了腿部抗寒的特性。决定线粒体能量转换效率的基因坐落在线粒体自带的DNA中,而不在人的细胞核里,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由于下一代的线粒体100%遗传自母亲,而父亲的线粒体不能传给后代,这种独特的母系遗传决定了只有该民族的女性进行受寒锻炼才能对下一代的基因产生影响。日本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虽然没有苏联强加的秋裤,但是为了夺回北方四岛和日俄战争中抢得的库页岛,日本人主动对本民族的女性从小就开始进行受寒锻炼,以提高整个民族的耐寒性和体质。日本的女孩一直光腿穿短裙,哪怕是在三九严冬、冰天雪地里。被锻炼出来的抗寒基因通过日本的一代又一代伟大母亲传给孩子,现在日本的腿部肌肉和运动神经已经高度发达,一个副产物就是日本足球水平的突飞猛进。留给中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只有学习日本的先进经验,才能避免中华民族的抗寒基因全面覆灭的结局。

让我们甩掉秋裤,告别愚昧,融入主流文明!

还有二十多篇,各种核爆饵、毒饵、直饵、饵饵,怕被和谐,后面看看能不能发。


user avatar   jin-75-86-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88师在哪里?

如果说《八佰》不顾史实,刻意勾画了一场规模被严重夸大了的战斗,这倒是没问题(不过回望众多主旋律,战斗是否被夸大根本不是个问题)。

但是有众多知乎er,人云亦云的称『孙元良抛下谢团,率部逃离上海』,还有『谢团成为上海唯一还在抵抗的国军部队』,『数十万国军大溃退,谢团给他们打掩护』。这就有点不顾客观事实了。

这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所谓抛弃了谢团的孙元良,带着88师逃到了哪里?

在大场沦陷当天,为避免在江湾、闸北等地构筑阵地抵抗的国军主力被日军包围,中央作战军除少数留在闸北等地牵制日军外,大部紧急向苏州河南岸集结,依仗水系布置新的防线。

依《抗日战史》记述,从10月27日开始,88师负责防守苏州河防线东段,从法华镇至丰田纱厂之防线。

毗邻的税警总团负责新泾至丰田纱厂西侧的冗长河岸,日军第三师团主力兵分两路于10月28日前后陆续到达苏州河岸,准备进行渡河攻击。

日军步兵第68联队,正是瞄准了88师与税警总团防区的交界处,准备于周家桥附近展开攻势。

日军展开图,以第一大队主攻申新纱厂(税警总团一部),以第二大队牵制丰田纱厂(88师一部),伺机渡河。

周家桥一带因各国租界当局越界修路,而拥有相对便利的交通。20世纪20-30年代,陆续有各方资本在此处开办工厂,前后多达十几家。而中国军队的河防工事,正是得益于苏州河南岸林立的工业建筑群。日方记述『对岸中国军队借助坚固的高层建筑,构筑枪眼和机枪掩体,俯瞰河岸』,可以看到,河岸工事对日军构成极大的威胁。

申新纱厂

丰田纱厂

在10月28日~30日的侦查中,日军与南岸中国军队隔着约40米宽的河道不时交火,十二榴部队也前出至北岸村落,准备对南岸工厂围墙进行炮击,为渡河部队开辟前进通道。

日军初步计划,以步兵第68联队第一大队主攻申新纱厂,第二大队佯攻丰田纱厂进行牵制,第三大队作为预备队。其中第一大队第一、第三中队各配属一个机枪小队,分别于申新纱厂西北侧和东北侧以折叠舟渡河,另集中联队炮中队、步兵炮中队、速射炮中队向南岸进行火力压制并掩护工兵队布设浮桥。后续步兵第二、第四中队以及两个机枪中队也将择机协同前锋部队进行南岸阵地的扩张作战。

10月31日日军攻击开始

0930炮兵支援射击开始,但因弹药所限,导致炮击效果不佳。

1200开始野炮大队进行压制射击,重点是一线突击部队计划的攻击地点,另掷弹筒分队,对中方阵地进行了每筒10发的集中射击。

日军火炮刚刚停止,丰田纱厂的88师部队就开始发难,向准备进攻申新纱厂的日军第三中队方向猛烈开火;而在1220,日军掷弹筒发射的烟雾弹笼罩了河岸,而守卫申新纱厂的税警总团一枪不发,甚至日军故意高声呐喊,想诱使守军开火,然而南岸还是一片寂静。

痛击渡河日军

见对面守军并无反应,第一中队随即以前锋乘小舟渡河,于此同时,工兵部队搭建好浮桥,该中队剩余人员通过浮桥冲到对岸。

然而上陆点地形极为不理想,第一中队拥挤在高约1.5米的陡岸之下,突然间税警总团全力开火,并以大量手榴弹投掷,日军在岸边被压制得抬不起头,此时为1240。

渡河点日军遭到税警总团的正面抵抗以及88师的侧射

作为预备队的日军第四中队,赶忙前去支援第一中队,以主力划折叠舟,而以第三小队通过浮桥过河。然而,乘船日军遭到岸上火力毁灭性的打击,桨手不断死伤,甚至有船被击沉,幸存舟船纷纷掉头躲避,无一成功渡河。沿浮桥前冲的第三小队也被集中射击,死伤者遍布桥上,亦有中弹落水者,最终仅有27人到达南岸。

正当第三中队赶来继续渡河时,浮桥被守军火力破坏,中队长小队长纷纷中弹,死伤惨重,渡河行动被迫停止。而北岸日军支援火力组对此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向对岸胡乱射击。

日军在两处突破点均损失惨重

然而,过河后的日军也好不到哪去。以第一中队长指挥的几个中队的混合部队试图一举冲入工厂扩大战果,然而当他们进入后才发现,厂内一排排的纱机构成了天然防线,狭窄的通道内使用步枪极为困难,而中国军队则利用预设阵地进行纵射,并从二楼投掷手榴弹。被打蒙的日军不得不退出工厂,坚守河岸的临时阵地。

旧纱厂内,成排机器的间距极小,前进通道狭窄,冲入的日军无处施展火力,陷入处处挨打的境地

第二路日军由第一中队两个小队和第三中队一个小队组成,从另一方向冲入纱厂,激战后占据了纱厂一角,但在守军压迫下,逐步退入一个地下室躲藏起来。

此时,河两岸日军联络完全中断,北岸日军眼见南岸渡河部队被打得死伤遍地,却全无办法。步兵第68联队长急令工兵中队协助增援。

第一次撤出作战

在10月31日当天,88师见申新纱厂遭到日军围攻,遂派出部队紧急增援税警总团,但激烈的战斗后,日军依然固守狭小的阵地,并未被完全歼灭。

来自《抗日战史》,88师向税警总团的增援行动

而日军的处境更为糟糕,不断有重伤者高呼“万岁”之语死去,渡河点左侧小屋被击中起火,被困在其中的伤兵大声呻吟,将南岸日军的惨状渲染至极点。而面对双方犬牙交错的战线,北岸日军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火力支援,遂将重点转为收容南岸死伤者,整备战力后再图进攻。

10月31日夜,不断有零星日军游回北岸,报告南岸之惨状。在重机枪火力支援下,日军借助小舟连续进行了四次伤员收容作战。

第一、二次,从岸上收容的重伤员的呻吟声引来了中国军队的子弹,数名桨手毙命;第三次船中落下手榴弹,人舟共沉;第四次桨手全部被击毙,不得不派兵潜水将船拖回北岸。至11月1日0300,所有桨手非死即伤,舟船亦多有破坏,行动被迫中止,收容作战共救回重伤员14人。

第二次撤出作战

鉴于此状,步兵第五旅团认为有必要集中火力,将南岸日军全部救出。步兵第68联队第三大队,以及步兵第6联队第二大队的重机枪和步兵炮被全部配属给了步兵第68联队第一大队,以支援后续的救援行动。

在11月1日0500,北岸日军火力全开。一小时后,工兵队借助发烟筒前往对岸收容伤者,死尸收容班也在岸上将层叠的死者和水中浮尸全部拖上船。0620收容结束,共运回伤员27人。

0630,日军因再次目击到对岸伤者,派出一折叠舟救援,结果被集中射击,三名桨手两死一伤,折叠舟也被冲走,收容作战再次中止。

入夜后,在2000,从地下室脱出的日兵数名报告,被困日军约50名弹药缺乏,亟待救援。遂经过火力压制,该部日军于2330乘船逃离南岸。

结语

此次失败的渡河作战,重挫了步兵第68联队的士气,以至于直到11月8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日军都没有在此地继续渡河作战。

依据步兵第68联队第一大队战斗祥报,该部在苏州河作战期间阵亡101人,伤106人。

第一中队参战208人,死48,伤35。因为并非所有人员都成功渡河,这个死伤比例其实相当之大,推算渡河部队死伤可能高达2/3。

而根据官报数据,在第一天,也就是10月31日,仅步兵第68联队就阵亡多达84人,11月1日的救援作战该联队也有十几人死亡。这还没有包括损失同样惨重的工兵部队。

可以说,88师与税警总队的通力协作,是挫败日军此次苏州河进攻的关键。那么想必读者已经清楚了撤离闸北的88师到底去哪里了吧?


user avatar   opdrh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结论,我觉得拍得不错,不能说很好。但真是历史还原了很多。战士是英勇没问题的,战斗激烈也表现得很好了。而且片子很大程度体现了当时抗战的无奈,和南京政府的荒谬,四行的战役竟然就是个作秀,还是毫无意义的。最后还是撤了,这也是真实历史。没有大义凌然的超级英雄,没有死守到底的英雄气概,片中的人物都是一个个很真实的活人。这在国内战争片本来就很少见。

我觉得这片子填补了一个空白,就是一个描绘当时国民政府的软弱,天真。大多的片子都是描述当时南京政府的贪污腐败,阴险狡诈,贪生怕死等等。但其实正面抗战的失利很大程度就是因为软弱无能,军事上不坚决果敢,政治外交上天真烂漫。竟然相信西方国家会斡旋。我现在都不信美国会放过华为,但当时南京竟然就相信日本会放过中国。

这片子并没有什么果粉的倾向,可能因为剪辑过了。片中描绘当时的中国应该是很真实地还原了,有觉醒的爱国心,但大体还是麻木懵懂。至于老百姓隔岸观火,一些人贪生怕死这些就是人性,全世界通用,不只中国,有的人可能看了很不爽,但大可不必扯上什么国民性。真正可恨的还是国民政府,软弱天真,害惨了军人和老百姓。

本来是备了纸巾去看这个电影的,听说会哭,但最后纸巾都拿来擦汗了,拽的一手汗,咬牙切齿,不是悲壮而是愤恨!

上映前有新闻说这个片子立场有问题,导演是吹捧国军的果粉。很多还没看片子就跟风踩的,大可不必,这片子并没有捧民果,反而展示了抗战失败的原因,反应了国民政府的软弱天真。让我更加坚信只有我挡才能救中国,革命必须进行到底。

最后,这个片子还是有很多不足,就电影语言角度来说,本来开篇就出现了很多大腕级的角色,王千源,姜武,张译,还有较为帅哥欧豪,李晨(偷笑),魏晨等。我看了四分三了以为他们就是所谓主角团了吧,但人物太多了,可能是因为我都认得这些大腕所以以为他们都是主角了。接着我就以为欧豪从开篇就串联剧情,他会是第一号主角了吧。结果有早早牺牲了。那么是小湖北的视角去看故事吗?也不是。那最后是王千源姜武主角团英勇阻击敌人吗?也不是,连镜头都没。最后居然是大部队撤退,全程戏份不多的杜淳带领部队,英勇地,撤退?!老实说,虽然是真实历史,但真的略微尴尬了。真的哭不出来啊。


user avatar   yu-bo-97-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电影放映之前,我斜后座的女生和他男朋友有一段对话,是很值得深思的。

她问:“你为什么要带我看战争电影?我不喜欢的。”

男友说:“这是部好电影,是一段真实发生过的历史。”

她说:“可是我只喜欢看搞笑的和综艺节目类的,这种打打杀杀的血腥的我又不敢看,你非要带我看……我闺蜜男朋友带她看的是《穿越时空去爱你》,你带我看的是这个……”

男友不说话了。

所以,请各位老爷看清楚我们现在的宣传阵地是什么形势,再对电影吹毛求疵。

现在是影院复产复工的复苏期,如果没有《八佰》,你会去电影院吗?去穿越时空爱个谁?还是为哈利波特再买一次票?

承认现实吧,我们如今是最需要文化输出的时候,最需要精神食粮的时候,而能为观众端上一盘量大管饱的硬菜的,只有《八佰》。

味道怪不怪?我吃了,有点怪。

怪有十分,八分归结于这段历史本身很拧巴,两分归结于管虎没有给出任何价值导向。

然而,要么你压根不吃,要么就看着别人吃荞麦,吃青梅。

革命戏需要样板片,这个样板片想尽善尽美的话,不应该由民间资本完成,拍了你觉得不够根正苗红,要搞批斗,以后民间就不爱拍了,大家都青春校园情情爱爱,天天恰烂钱算了,爱国这口饭吃不起,这就叫宣传工作与基层民众脱节。

对于我而言,虽然八佰的价值导向有瑕疵,但能吸引一部分人去查阅真实历史,它作为电影的任务就完成一半了,电影上映之前我可没见过这么多历史博主和科普博文铺天盖地谈四行的盛况,有时候你只看到了直接影响,没看到间接影响,这是低估了大众传媒的作用。

我们的舆论阵地建设,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有很多无产阶级兄弟姐妹们连四行仓库这四个字都没听过,这是个很好的普及机会,不要让爱国主义宣传成为少数精英的特权。

你手上多一些史料,多一点知识,就萌生出优越感,科普不好好科普,先谈屁股问题,搞上纲上线,最终就和群众远离了。

就和电影院的那位对打打杀杀不感兴趣的女生一样,我公司很多男同事也看了,其中不乏表示“太残酷了,不喜欢”的。历史电影尚且有人看不下去,硬核科普就更多人看不下去了。复产复工后大家工作压力都很大,去看个电影,掉点男儿热泪,图的就是个释放,是个解压,不是接受历史教育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柠檬蛋糕,你把他蛋糕掀了,他也不见得就更爱国,电影有电影的需要,不能以纪录片的标准去要求。

诚然,我们的群众中有许多缺少觉悟的“老算盘”,不敢上阵杀敌,拖了革命后腿,你能怎么办呢?要么你慢慢用柠檬蛋糕去吸引他们,要么也可以把他们都毙了,但是都毙了对革命也不见得有什么帮助啊?

所以,认清现实,有教无类,宣传工作,任重道远。

管虎实际上拍的:宣传国军抗日。

一般大众看到的:宣传抗日,好事。

精英群体看到的:宣传国军,该杀。

上头决定的:删减掉一部分,上映!

其实,电影还是用心规避了对于国军的宣传,竖旗帜喊的都是中华民族万岁,从头到尾没提“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四字。看完电影也不会有谁觉得“蒋委员长英明”吧?

美化国军?不存在的。

有瑕疵的电影毕竟是部电影,你玩“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那套,这个爱国主义宣传搞不好也就不奇怪了。


2020年9月9日补充

没想到活个稀泥被点了2k赞,有点不好意思,其实这篇评价也不算就事论事,有争议,但其实本质上还是想和大家讨论这么个问题。

电影本质上是一种文艺创作,也是一种娱乐、一个生意行业,当然也可以说本质上是艺术,以及一种承载了教化功能的传媒。

在这么些个价值里面,我们最看重哪一种价值?

先不急着下结论,看下图:

音乐是个好东西,是艺术,是教育,是娱乐,音乐也有很多不同的价值。

现在一些孩子为了博眼球,穿的很……嗯哼,不急着批判,我把锅扣自己头上,我还挺喜欢的。

你觉得是好事还是坏事?

如果是坏事,到底坏了什么事?您看了之后,对您产生了哪些具体的不良影响?

我很诚实,我会说,除了裤子动了,没啥不良影响。

当然我也可以说,你们这是不良的价值导向,玷污了古典音乐的纯洁和神圣,影响了音乐本身的教化意义,是毒草,毒害青少年,把我弟弟都毒肿了,建议全部下架!但是……

提裤而论,我平时确实不太听古典乐啊?

贝九,贝五,德沃夏克新世界,柴可夫斯基天鹅湖,胡桃夹子,再加个四季,没了。不买黑胶,不去音乐厅,我相信你们大多数人也是一样,别拿个手机和小白兔跟我说你喜欢古典,我设备加起来2万多呢我都听不出个泪流满面来。

现在就有一批朋友,觉悟不高,就喜欢看看B站音乐曲,冲大长腿去的,你是鼓励还是反对?

我鼓励。

我鼓励的原因是,就算你全下架了,他们也不会主动去听你讲古典,他们会去听《盗将行》和《出山》,不是说这俩不能听,只是说一般人就是这样。那他听听肖邦,看看大腿又有何不可呢?

说大伙是精英,那是抬举大伙,你横不能把穿小裙子弹钢琴的都骂一顿吧,关键骂就骂了,换你你也不弹啊,是不是这么个理儿?

《八佰》有没有问题?有;

同样是管虎,《老炮儿》有没有问题?也有;

同样是战争历史,《集结号》有没有问题?还是有。

《金陵十三钗》有没有问题呢?评论区有提到,问题很大。

但没关系啊。

屁股,价值观,往往都是一部分人喜欢,受到影响,一部分人发现问题,进行批判,但更多人只是看了个热闹。

要是没了这几部电影,对我们电影行业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觉得,是坏事。

电影是一个系统工业,需要长期建设,你干不过《血战钢锯岭》,干不过《敦刻尔克》,那也得干,吃不上好菜,大家一起饿着吗?没必要,有一部是一部,麻溜的做好了端上来,先尝尝再说,百家齐放,百家争鸣,是骡子是马,拉到市场上来遛,八佰票房24亿了,那是本事,我期待下一部这样“屁股有问题”的电影上映。

看看下表,《信条》上映没多久呢,不是《八佰》霸榜,国产电影头被诺兰都打烂了。




                       

相关话题

  邓布利多为什么会选德拉科·马尔福当级长? 
  Netflix的护城河是什么?优酷、爱奇艺、腾讯和它相比差别在哪里? 
  如何看待变形金刚真人宇宙将要重启? 
  为什么那么多人夸赞反舰弹道导弹? 
  姜戈為什麽要殺勞拉小姐? 
  如何看待在豆瓣和时光网上,大批账号对杜汶泽主演的新电影《放手爱》刷低分的行为? 
  演技有「天赋」一说吗? 
  美国的影视行业工作者会怎么记录俄罗斯与乌克兰的这场战争? 
  如何评价吴京、易烊千玺主演的电影《长津湖》? 
  如何评价电影《我是路人甲》? 

前一个讨论
97%国人乳糖不耐受,内蒙古人是怎么活到现在的?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华盛顿邮报发文称:「我们还需要共和党吗?」这一观点?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