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中,因为日军头顶钢板,集团式冲锋,企图攻入四行仓库国军阵地掩体,在紧急时刻。一开始,国军士兵往日军士兵中间扔手榴弹,企图炸毁日军这个乌龟阵,但因为手榴弹重量太轻,被日军的钢板弹开了,没有能够破坏日军的乌龟阵。几个国军战士抱着成捆的手榴弹,前仆后继的从窗户中跳下去,最终炸毁了日军的钢甲乌龟阵。
这个故事确实是有原型的,但历史上只有一个人跳下去,也就是影片中提到的陈树生,后面就没有了。一些人在看了这个片段之后第一反应就是,为什么四行仓库守军不用石头绑着手榴弹扔下去,或者用沙袋绑着手榴弹扔下去,不是同样可以起到炸毁日军的乌龟阵的作用吗,为什么非要安排一个战士这样跳下去?
从剧情的需要来说,因为当时情况紧急,来不及找其它办法,扔手榴弹又解决不了问题,但日军如果突破国军火力封锁线,进入四行仓库楼内,消灭起来就会更加困难,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在这个紧急时刻,陈树生选择了牺牲自己来炸毁日军乌龟阵,保护其他战友的安全做法。这是非常勇敢的举动,也值得所有人尊重。
陈树生这个做法和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敌人碉堡的射击孔一样,本质上都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战斗任务,减少战友的损失,避免造成更多战友的牺牲而付出的牺牲,在抗日战争这种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中,这样的举动当然是非常壮烈的,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值得表彰,也应该受到所有人的尊重。
在1938年版的八百勇士电影中,就已经出现了这个桥段,1975年的台湾版中也有,这次也保留这个桥段,这没什么问题。但很遗憾的是,在这个电影中,给陈树生的镜头很少,特写镜头也没有几个。作为一个历史上曾经真实存在过的八百壮士之一,而且以如此壮烈的方式牺牲了勇士,却没有多少戏份,这是很不应该的。
更加糟糕的是,在《八佰》中,虽然陈树生没有多少戏份,甚至连姓名都差点被人忘记,但编导却强行把这个片段扩大成了一个国军士兵排队捆着手榴弹,准备前仆后继的去跳楼炸日军的乌龟阵了。这就有些过分了,因为这是对陈树生付出的牺牲的消费,而且也是违背基本的军事常识的,不符合逻辑,也是对陈树生不尊重的表现。
如果在这种时候,陈树生跳下去也无法炸毁日军的钢架乌龟阵,那么至少他跳下去可以为他身后的战友争取一点时间吧,后面的战友为什么不想其他的办法来破解呢,最简单的办法也是许多人说的,用沙袋捆上手榴弹扔下去,不也是很好吗?后面的人跟着他的脚步,背着手榴弹跳楼,这就等于否定了陈树生牺牲的意义,也是对他的牺牲的浪费。
战争是残酷的,任何战争中都免不了有人要伤亡,有士兵要战死,有人要牺牲。但战死、牺牲都是应该有意义的牺牲,不应该无谓的牺牲。比如片中编导安排了国军士兵为了保护国旗屹立不倒,前仆后继的用自己的尸体去固定旗杆,这就是毫无必要的牺牲,也不符合战场上的逻辑。四行仓库已经没有援兵,每个活着还能战斗的人都是宝贵的,为什么要这么毫无意义的去送死,旗杆倒了,战斗就失败了?
从这个角度说,也可以说,《八佰》的编导其实没有理解战争,也缺乏基本的军事常识,也没有理解战争中的牺牲和军人的状态。虽然他在极力的讴歌国军士兵的付出,但他安排的一些片段,其实都是在侮辱国军的智商,也在污蔑四行仓库守军的基本军事素养。
早就猜到,并且后来也听说,这部电影,抹黑上海人。所以自始自终也没看。
本想收集所有,过去看过的资料,来证明上海人如何,为这一场完全有处可躲的战争,作出各种牺牲,包括生命。
但是,我上网多年,深知,事实摆在没良心的人面前,并不能改变其丝毫。
作为一个上海人,对于电影中对上海市民的描写感到严重失实。
1932年1月,日本在上海三友实业社毛巾厂附近制造了“日僧事件”,蓄意造势,企图挑起战争。28日晚,日军向闸北天通庵车站我十九路军发动袭击。随后,日军从天通庵路、横滨路和虬江路分三路发起全线进攻,“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战争爆发后,上海人民纷纷起来支援十九路军。上海人民立即组织了“上海市民义勇军”,协助十九路军作战,这支部队直接投入火线,与日本侵略者作战,并担负战地救护及后勤运输等工作,付出了重大牺牲。工人尤其是日资工厂的工人组织反日大罢工来声援十九路军。各民众团体也纷纷慷慨解囊募捐劳军,仅现金一项,十九路军就收到了1000万元。
1000万元在当时能干什么?1930年中原大战,蒋介石花了500万元就能让张学良20万东北军入关参战。
.
淞沪会战爆发后,上海各界积极进行募捐活动,战火中的上海民众不顾自身安危,竭尽全力捐款救国,至9月10日,上海各界救国捐款150多万元,此后改为认购救国公债,仅一个月,全市认购救国公债1900多万元,其中,个人认购300万元,商界认购1100多万元,各界同业公会认购570多万元。同时,还有大量民众从事战地服务工作,对军队开展宣传工作,侦查汉奸,救护伤兵,慰问部队,据不完全统计,淞沪会战期间共有8200多名伤兵及难民得到上海市民团体的救护。 当时在全国范围内最早成立的抗日救亡团体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 在八一三战役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协会进行了组织民众在街头演讲,出版救亡报刊,演出抗日戏剧,致力国际宣传等活动。
在八一三战役中,上海民众中涌现了"义勇军海塘退敌"、"众店员舍身取义"、"罗店镇白衣勇士"、"小英雄方塔就义","和籍团血洒江湾"等十余个具有代表性的抗战故事,最典型的就是上海市民司机陈阿毛,在战役期间被日军强征人车做军运,在运输途中,驾车冲入黄浦江,与车上的日寇同归于尽,表现了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精神。
吴京看了都流泪。
我预计票房可能会小爆
但绝不会大爆
淞沪会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八百壮士史实如何,国共到底谁抗日谁不抗日其实都不重要
重要的在于:
最近热门话题是管虎的电影《八佰》,骂的有,夸的有。
之所以现在才写,是因为我才看过电影。我总觉得得看过了,才能对电影本身发言。当然,也可以不看就发言,但那就不应该是对电影本身的评论了。注意一下,我说的是对电影本身,不要跟我乱掰斥。
看见很多对《八佰》评论,有一些是我觉得无法忍受的,因为缺乏常识。譬如在关于《八佰》的话题下,有人写了这么一个回答,大意是国府无能,如果把资源都给八路,抗战早赢了。
我心说这得有多无知才能说出来这话。
近代史现代史非我所长,不过我也大约知道日军在二战期间战死210万左右,其中155万多人是死于太平洋战场,被以美军为首的盟军所杀。45万余死于中国战场。8万余死于日俄对决,被苏军杀伤。也就是说,四分之三日军是苏美所杀。
中国海军在淞沪会战中,于江阴要塞之战中几乎全灭。空军亦损失惨重,无再战之力。也就是说,整个中国仅余装备和训练都相当落后的陆军。而日本,拥有完备的多个航母舰队,空军,装甲部队,以及陆军。
日本军队,在明治维新后,早已成为现代化军队多年。中国诸军,即使抗战时期,也还处于抓壮丁阶段的农兵状态,和现代化军队相去甚远。
日本工业体系完备,可以自行研发及生产航空母舰、战列舰、坦克、飞机,火炮枪械就不用说了,这都是需要完整的产业链和技术储备、科技高度的。
中国只能造汉阳造,大部分枪械还只能仿制。航母战列舰飞机……算了。
我就不提77事变前日本GDP就是当时世界第六了。
这种国力和军力对比下,在日军主力进行太平洋攻略遭遇灭顶之灾以前,谁上都一样,结果都是输,差异无非是输的姿势好看不好看而已。
所以拜托有的人在发言之前,脑子清醒一下先去看看二战史,看看近代中国史,再发言。
另外,这个问题下高票答案里,有一个说了这么一段:
电影从第一句话开始——他们在保护我们,就是不符合史实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中谢晋元等抗日将士的壮举值得歌颂。但是同样要明白一点,电影《八佰》讲述的这场战役出发点并不是保护人民大众,而是国民党在拿抗日英雄们的鲜血去博取帝国主义同情,想通过一场惨烈表演战来争取租界列强介入调停。而抗日英雄们最终也被帝国主义和买办阶级政府给出卖了。
为了避免歧义,我完整复制黏贴了整段。
我认为这段话是错的。因为,他们就是在保护我们。
无论谢晋元们是因为什么人的什么命令而打了这一仗,都不会影响他们是在保护我们这个定论。
同时,你也不能因为国民党蒋介石为了寻求联大帮助,把谢晋元和八百壮士当炮灰,让他们去进行一场毫无希望的死亡秀,就说他们不是在保护我们、这不符合史实。因为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要承认国民党蒋介石寻求联大帮助,寻求列强介入遏制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目的是保家卫国,保卫中国,是要保护我们。如果连这都要否认,那就没有必要讨论了。基本逻辑我们还是要讲的吧。
而且我也并不认为蒋介石这一步走错了。我说的是寻求联大支持,寻求西方列强遏制日本这个举措,完全没有问题,而且这应该是当时任何一个当上中国国府领导人之后都必须进行的政治和外交举措。实际上,二战期间,中国也接受了大量西方援助,可以说,如果没有西方援助,我们肯定要死更多人,战场更惨烈,结果更糟糕。
所以蒋介石寻求联大和西方诸国的支持和帮助,我认为不但没有问题,还很正确。譬如后来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取得了世界战场上少见的同盟国军队的胜利,鼓舞了人心,美国马上批了五亿美圆贷款给中国,支持中国的抗日。
那么具体到淞沪会战,四行仓库上,正确吗?
显然不正确。因为蒋介石在淞沪会战期间,为了让中国战场态势配合他在联大的举动,优势不追,劣势不退,进退失据,最终导致淞沪会战战败,杭嘉湖防线全面崩溃,我没记错的话,张治中陈诚都因此骂过他。
所以这个问题就是,当时的中国积弱,无力自保,只能一面靠血肉之躯去抵抗,一面在世界上寻求列强的支持,去遏制日本。这是非常悲哀的事,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看人眼色,落后就只能去寻求外人帮助,这是当时落后中国的悲剧。
电影八佰,在这点上,并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反而在这一点上,笔墨远远不够。在我看来,前半部的血战,最后应该落于联大并没有因此就同意蒋介石的要求这个点上,这才是真正的悲哀——你们都白死了,死得没有意义,没有必要。你们的悲剧命运,源于中国积弱,列强只顾自己利益,蒋公则白白让你们当了一次死亡秀的炮灰。
当然,作为业内从业人员,我也理解,要是这么拍,审查部门又要多两个:影片涉及对岸领导人,外交。恐怕导演和资方也很无奈。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当时的中国,很落后,确实打不过日本。而身为当时中国政府合法领导人的蒋介石,无奈求助于联大和西方列强,这并不是错误,也是当时应该要做的政治和外交举措。但是因此就不顾淞沪会战战场上的国军死活,甚至不顾战役的胜负,一味要部队配合他在联大的日程安排,这显然是有问题的。无论是正义性、正确性、必要性,都是缺乏支持基础的。
而最终联大的反应,也证明了这种悲壮的死战并没有达成蒋介石想要的效果。
国家终归是以国家利益为重,那个时候,日本还没发动太平洋攻略,欧美都看着德国,甚至他们还希望中国和日本纠缠。这就是弱国的悲哀,时时要看人脸色。
我家在这事上,是实实在在承受了这种悲剧的。
我老家江阴,算是当地一个大家族。我奶奶的姐姐,我们喊姨婆,她眼睛是瞎的。我们小时候背地里管她叫“瞎子姨婆”。年岁大了点懂事以后,才从奶奶那里知道,姨婆的丈夫,当年被日本人在打谷场上,捆在板凳上浇汽油烧死的,姨婆日哭夜哭,眼睛便瞎了。
我爷爷迄今还在世,应该是不多的还在世的淞沪会战参与者了吧,百岁老兵。我家有长寿基因,我奶奶是前几年因为摔倒卧床去世的,时年97岁。我爷爷兄弟姐妹都还在世,我奶奶兄弟姐妹也都在世,一大群九十多岁老人,我家族有良好的长寿传统……
他的事迹我以前不甚清楚,因为多年前他就中风口不能言,无法知道更多信息了。我所知道的,是从奶奶和父亲,以及江阴老家族人那里综合得到的信息。
他属于警察部队,我曾经特地查过,江阴地方志说,当时江阴的地方警备团和警察部队,都参与了战斗。但是,他当时是跟随的一位亲族长辈参与的战斗,担任长辈的警卫员,那位长辈据家族中老人说是团级长官,名字叫卢进荣(按江阴话发音而来,是否这几个字不得而知。,因为我询问知道事情的仅存的本家几位长辈也都没说清楚这个问题。所以只能先如此了。当年微博上赵楚老师还活跃时,我曾拜托他找台湾忠烈祠的熟人查过,亦有请托其他台湾朋友,一位张姓公子查找,遗憾的是未能有结果。应该是由于他们当时属警察或税警体系,没有正式纳入国军序列,因此忠烈祠名册上没有)。从这一点看,似乎应该是当时的税警总团所属部队,因为普通警察体系中,不可能出现团长职务。当时的中国,只有宋子文的税警部队是名为警察,但却是按军队编制组建,有团建制和团长职务。我爷爷是有文化的当地世家子弟,比较符合税警团的招收标准。盖因宋子文的税警团招收人员,就有能识字有文化的要求,普通老百姓还真不容易进去。
不过到底什么情况,得我日后有空了去查他档案才看看,那上面也许有信息留存。
在战斗中,一发炮弹击中我爷爷他们的掩体,长官牺牲,他负伤。
他扶柩送长辈遗体回家之后,再行追赶部队,部队已经撤离,等他追到杭州时,日军已然超车了,打到前面去了。于是他只好逗留杭州,我家因此成了家族唯一一枝落在杭州的分枝。从他归队行程看,他所属部队也应该是税警总团旗下。因为淞沪会战中,宋子文怕八国银行股东质疑,将税警总团隐去名字,暂时划归十九路军指挥。后来十九路军就是先撤退到杭州,再从杭州转进广东,并在杭州留下了一处纪念遗址——黄龙饭店西侧小巷子里的十九路军纪念碑。这和我爷爷追赶部队的行程轨迹一致。
嗯,后来的事就不多说了,和淞沪会战无关。值得一提的是,我奶奶提起蒋经国就很生气,因为她在上海开金笔店,买卖和修理各种钢笔,加上老家有地,收入不少,还是颇为殷实的家境。结果抗战结束,蒋经国进上海大搞金圆券,短短一段时间就把民脂民膏搜刮殆尽,我奶奶说所有钱被强制换成金圆券,然后金圆券一夜之间变成一钱不值的擦屁股手纸,钢笔店因此开不下去了,只能回江阴老家。
说回八百电影。
八百壮士他们守护了吗?当然守护了。守护了我奶奶我家族这些普通百姓。我爷爷也守护了。尽管最终战败,但是他们守护了,这点毫无疑问。
国府无能,蒋公无义,陷抗战将士于必死之地,做无意义的死战,那不是八百壮士的错,也不能改变壮士们是在守护中国,守护中国百姓这个事实。
所以还想要八百这个电影怎么样呢?我认为电影在这点上,并无丝毫问题,真要说,只能说悲剧根源挖得还不够深,而已。
至于很多人孜孜以求地说八百夸大了四行仓库之战云云,我觉得这种评论,实在是不懂电影的无稽之谈。
作为电影,完全可以艺术夸张。譬如,我身为一个古兵器收藏者,研究者,影视行业从业者,迄今为止没有看见一部古装电影里兵器铠甲是对的,这种心情你们有想过吗。我说什么了吗,我最多就是说这个电影的服化道不认真啊。也就这样了。
斯皮尔伯格的名作《拯救大兵瑞恩》,谁抗议过它不符合历史史实吗?没有。
大兵瑞恩的原型,在他三个兄长战死牺牲后,按照规定退役返回国内。历史上从来不曾存在过拯救大兵瑞恩这次行动,这是斯大爷纯编出来的故事。
电影需要艺术渲染和夸张,需要也允许虚构,管虎加强了战斗烈度,塑造了一群死战的中国将士,有什么不可以,有什么问题吗?他塑造的是抗战将士,不仅仅是四行仓库里的那些人,他是想通过这个电影塑造一群由中国普通人变成的抗战壮士,我认为夸大战斗烈度毫无问题。电影不是考据论文,如果按你们这种标准,斯大爷不得自裁谢罪?他编造了一整队子虚乌有的英雄,还编造出了一个拯救行动。
最后要说的是,我一直不喜欢管虎,他的作品不是我的菜。但是,这次我得为他和他得电影说话,因为他没错。
这个电影,就电影本身而言,毛病是节奏非常不好,前三分之二没有问题,但是后面节奏乱了。其次则是叙事对象选择我认为不好,他试图安排一路苏州河对岸的视角来展现淞沪会战的背景,以及外界的反应,这个我认为很失败。他应该安排租界里反应出来的蒋介石在联大的活动,和四行仓库战斗同步,来衬托八百壮士死战的没有意义,达到一个悲剧效果。遗憾的是他采用了租界各阶层的视角,而没有把重点放在国府和蒋公的活动上,以致后半部很乱,散,悲剧效果还出不来。这是败笔。
到此为止,有什么以后再说了。
杀俘练胆识,砍刀夜袭队,人弹破龟阵,生造飞机袭。管导哪里拍的是四行仓库,明明是民国的必须举世关注的巴普洛夫大楼,然而后来不仅上海丢了,南京也丢了(摊手)。
电影八佰:道具穿帮、移花接木与夸张
我从电影院归来之后再看《八佰》放出了诸多预告片,发现这部电影的所有重要场面都官方剧透了,以至于找配图都很容易。
几十年来,中国的抗战题材乃至军事题材影视的道具水平退化得厉害,而且还有众多神剧不断地击穿下限。
因此,道具较为考究的影视剧自然受关注。
在《八佰》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正常水准的武器装备,比如:
头戴德式M35钢盔或英制平顶钢盔,身穿灰色冬装的国军,
保安团的警察帽徽和样式不再错误地沿用1935年之前的样式,
国军的机枪手穿着护肩,
民-24重机枪终于配上了冷却水管,且通过对白表示需要加水冷却。
手榴弹是巩造手榴弹,而不是拿解放军的67式木柄手榴弹充数,
租界英军拿着李恩飞步枪,穿着一体化的防水帆布装具,而不是拿其它的武器和装具充数。
日军陆军穿着昭五式军服,
日军还有一辆一闪而过的九五式小型四驱乘用车(95式小型4輪起動乗用車),为1936年量产,是日军第一种四轮驱动的军车,可能是国产影视里首次出现。
(配图略)
但是,这不意味着这部影视剧里的道具一点错没有,比如:
有辆多次特写的日本全履带式运输车,日军确实有这种军车,名叫九八式六吨牵引车(九八式六屯牽引車)。
这种军车在网上连日文资料都语焉不详,我甚至怀疑剧组是不是刻意把这种资料很难寻找的军车做出来考考观众。从许多军迷不知所谓的反应来看,剧组似乎成功了。
不过,从型号里的“九八式”和德语资料来看,它量产于皇纪2598年,也就是1938年,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之后,而且是作为105毫米及以上口径的重炮牵引车使用,不太可能轻易地用来运兵。
电影里的日本海军陆战队一闪而过,网友在预告片里看到的就是全部。但日本海军陆战队是进攻四行仓库的主力,不应该就这点戏份,且制服错误。
片中的日本海军陆战队穿海军深蓝色水兵服,军官穿第一类军装(第一種軍装),这是1932年“一二八”时的军服。
从历史照片以及1939年日本鼓吹侵略的电影《上海陆战队》来看,1937年淞沪战役时,日本海军陆战队已经换装绿色军服,带有肩袢,翻领。士官与士兵的军衔标志佩戴在袖子上,军官佩戴横肩章而不是昭五式那种窄小的竖式肩章,且军官制服多为私人订制,为西装翻领,且佩戴深蓝色或深绿色领带。
(注意上图第一排中间的军官打扮,佩戴领带,戴宽肩章,可能是二战日本最“摩登”的军装了。)
海军陆战队的钢盔为绿棕色,帽徽为黄铜的锚与樱花图案,从照片上看,他们戴的是“海军第二种钢盔”,即海军版的90式钢盔。
片中的四行守军还使用了苏罗通ST-5 式20毫米机关炮,但回忆材料表明,守军只携带了高射机枪,没有携带机关炮。
四行仓库内的守军有1个迫击炮排,租界内有碉堡与仓库隔河相望,这些电影里都没有表现。
电影里多次出现德械师的说法,但德械师的提法是后来才出现的,以区别美械师,当时的提法是调整师。
四行守军——88师262旅524团1营确实在淞沪战役中补充了不少“杂牌”,为湖北保安第5团共4个中队成建制补充,其中2个中队是通城士兵,仅通城籍高达百余人,而不是片中所说的那样,沿途搜罗了十几个败兵。
电影里的历史人物戏份不多,倒是原创的几个仅有外号的人物有些喧宾夺主。
其中,姜武饰演的老铁懦弱怯战,在混乱中面部负伤,脸上包扎起来,这让人感到很不舒服,这个负伤方式确有其人:
姜武饰老铁
据回忆材料,面部被子弹打穿,血流满面的是三连连长,原通城保安三中队长石美豪,作战勇敢,轻伤不下火线,脸上包扎之后继续战斗。
而剧中的老铁是个军阀部队的混子,连枪都打不准, 除了末尾的表现似乎要死守断后,大部分时间就是拖后腿的。
电影里的几乎所有战斗描写都夸大了。
第一次战斗,日军见仓库门开战,就直接冲进去,哪知是守军的诱敌计策,被“关门打狗”。
这不是四行保卫战的战斗,为淞沪战役初期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之战移花接木而来。而且很遗憾,攻守双方完全颠倒过来:
1937年8月17日,在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的争夺战中,524团1营2连3排刘云飞率20余人冲进司令部大楼,谁知内部都是厚重的阻隔门,日军用电动机放下阻隔门。
外面的援军用集束手榴弹爆破,却无法炸开铁门,里面的刘云飞部后路已被阻断,遭到二楼和地堡的夹击,全部阵亡。
日军因害怕毒气飘到租界,根本没敢在四行仓库使用毒气,更别说是芥子毒气。这种毒气用湿毛巾根本无法防护,电影系误导观众。
以上战斗全部为编造,所以也没有俘虏日军,也没有枪毙战俘这种违反国际公约的行为。我不知道剧组为什么安排守军枪毙日本战俘,大概为了表现最后一个年轻的日本兵痛哭和哀求来表现“人性”和“反战”?又或者剧组对孙立人活埋多少日本战俘的故事非常着迷?
第一天的战斗中,日军找到了西南角为火力死角,想从这里偷袭,被守军发现,用手榴弹(也有说法是迫击炮弹)击退,而电影里丝毫未提。
第二次战斗,电影里出现了日军脱光衣服,叼着匕首从仓库的水道(下水道?水渠?)偷袭,任何史料中都无此记载。如果有如此宽阔的水道,为何守军没有封堵或者派人把守?偷袭的日军为何只带冷兵器?带手枪岂不是更有利?
至于悬赏用人命拉电话线,更是无中生有,四行仓库原本就是各大银行的仓库和88师师部,早就配有电话,守军多次用电话与租界内的中外各方联系。
不过,片中的日本97式狙击枪的瞄准镜倒是符合历史,这种狙击枪是1937年量产的,算是不穿帮吧。
至于童子军杨慧敏送国旗一事,回忆材料也不少,可以确定,不是一个人送——仓库后来挂出了3面,游泳一事系当时记者的“妙笔生花”,是为了不得罪租界,且不暴露租界内支援抗战的组织。
1975年那版《八百壮士》如此渲染,是有政治考虑的。不明白这版为什么还这么拍。
至于史料中日军以小口径平射炮轰击仓库,发现无法击穿,夜里各界捐献的物资运抵,将第一批伤员转移到租界治疗,都没有展现。
期间有个左派人士何香凝观战的情景,何香凝给四行仓库守军写过信有记载,是否观战并无记载。更关键的是,何香凝1878年出生,1937年时已经59岁,片中的这扮相是59岁?
之后是日军举着铁板进攻,想爆破仓库墙壁,陈树生身上绑着手榴弹跳楼,炸死炸伤了日军爆破组。也有材料认为此人叫石先达,纪念馆内认定的是陈树生一人。
结果电影倒好,弄出一大串来,而且是机枪连——抗战时代中国军队缺乏重武器,机枪手何其宝贵和缺乏,却要机枪手去自爆?
严重怀疑剧组是把《上甘岭》里战士们排队替补伤亡机枪手的那段给“借鉴”了。
不过《上甘岭》那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场景是什么意思呢?
还有日军用挖掘机是想挖地道,被租界内群众发现后就撤走了,片中的意思是想挖墙?
至于在日军战机的扫射下护旗,这段是1975版《八百壮士》的移花接木,同样是政治考虑。
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中,仓库共挂出三面国旗,两面挂在朝着租界一侧的窗口,向租界民众与外国人宣示抵抗决心。一面挂在楼顶。日军有飞机似乎要低空逼近,被守军的高射机枪驱离,史料仅此而已了。
真正的护旗发生在1938年8月11日的孤军营内,当时孤军计划纪念88师出征和淞沪抗战爆发,租界害怕触怒日寇,派万国商团中的白俄士兵携带机枪抢走国旗,打死刘尚方、尤长青、吴祖德、王文义共4人,打伤数十人,并将伍杰之外的所有排以上军官抓走。后来随在孤军和租界人民的抗议下把抓走的人放回,但是并未归还国旗。
但片中以各种特效镜头展现战机如何扫射楼顶国旗,守军如何护旗,和1975版差不多,但是道具更精良一些(旧版的飞机为美式冒充),还扫射到了租界。
且不论日军的飞行员技艺居然高到在楼房林立的上海敢如此低空俯冲,这打到租界也是当时日军竭力避免的。
最后,国府在租界施压下命令四行仓库的守军撤退。但88师的师部军官是用打电话的方式下令的,进入仓库的是租界的英国少将史摩莱特,且做了守军可以携带武器成建制转移到国统区的虚假保证。
但电影里却是个国府特派员,其实如果找外国演员有困难也可以理解,说的也不是租界方面那套虚假说辞,电影全片也就提了一句,英国人要缴械。
1975版不提租界的态度,无非是害怕得罪英美,可今天怕什么?
最后的撤离仓库,电影中表现得何其惨烈,刚准备行动,日军就打开探照灯,打灭探照灯后依然遭到日军的猛烈机枪扫射。
除此之外,仓库里还留下了杂牌军断后,虽然没有表现断后的战斗情景,还表现断后的小队用铁链把自己锁上,把钥匙扔了。
不知道剧组是不是喜欢看韩国奇葩电影《登陆日》,那电影里的德国军官把主角锁在机枪碉堡里情有可原——出个门都能遇上9支俘虏过主角的军队,实在信不过。
但真实的历史是,谢晋元的部队与租界方面衔接得很好,撤退快要结束的时候才被日军发现,谢晋元迅速指挥部下打灭了日军的探照灯。至于断后的小队,据当事人卢洪信回忆,共4名机枪手完成掩护任务后,顺利撤退到租界——毕竟只有一桥之隔而已!
如果真像电影里那样遭到日军机枪猛烈扫射,伤亡何止8人?
总的来说,《八佰》在道具特效方面的进步得益于电影技术的进步,但剧情的巨大改动令人诧异。
1975年版一如既往地害怕“友邦惊诧”,又延续了国府在抗战方面一贯的卖惨式宣传。
实在想不出今日的《八佰》何必要模仿这种局限性思维?
如果需要激烈的战斗场面,可以穿插同期的苏州河南岸战斗,就算是根据日军战史记载,日军部分部队的伤亡就超过了三千人。
比起写进教科书的四行仓库之战,这才是真正被遗忘的战斗。
完整图文版,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 装甲参谋部
微信公众号中的本文评论区已满。
这部电影请改名叫
《关于抗战中形形色色中国人之劣根性之导演之我见》
我就这么说。如果苏联哪个导演这么拍片,连教他出来的学校都得被炸上天。克格勃得专门去把卢米埃尔兄弟的坟都刨了。干脆绝根,别要了。
管虎导演如果想写关于抗战中人性思考的论文请老老实实下笔别把自己那点功夫都塞在演员嘴里不干不净的往外说行吗?
一个镜头就能解决的事情您非得让演员嘴里解释。
你是来拍电影的还是来拍京剧的?是不是还得来一套锣鼓家伙点走起啊?
没有一句台词符合演员的情景身份。非得加点话佐料显你能耐是不是。
怪不得加皮影戏,整个影片里面的所有角色都是皮影,说的话常识错误,名词解释,内心独白。
放火影里面倒是挺合适的
戏曲导演满脑子除了长坂坡就没有别的戏曲。
其他人除了装逼显示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就不管情节逻辑和角色需要。
对得起演员么?
对得起观众么?
给你们丫的两年时间大投资就搞出来这么个玩意?
主要的抒情点还是复刻1975年八百壮士的。
考证的时间全特么用在摸咂儿上了吧。
这片丫的就一电影版的新三国。
新三国好歹是装逼最后装成了初中生水准。
这玩意装逼装成了老年痴呆型
豆瓣上比新三国还低的评分,挺合适他的,我看还得降
就晒两张图,然后补充一下知识点:
1,补充给谢晋元的湖北通城保安团200人,带队的湖北通城保安大队长石美豪,是投奔红军未遂,被抓进监狱等着枪毙,后被县里逼着“戴罪立功”带队奔赴上海的。保安团的兵员来自抓的壮丁,还掺杂着不少红军战俘。
2,击毙两百多人、击毁两辆坦克这个数字来自孙飞将《亿万光年中的一瞬》,实际投入攻击四行仓库的日海军陆战队未装备重炮和装甲单位,根据日方记载共伤死一人、负伤41人,四百壮士损伤也是个位数(日方记载有参水可能,但日方实际仅蚁附攻城一次,实际损失不可能太大)
3,四行仓库保卫战进行的同时,税警总团正在苏州河沿岸对抗配备有重炮和装甲单位的日方主力兵团,战况惨烈,但一直以来国民党方面对此基本不做宣传,因为税警总团的带队将领是孙立人(他在此战中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