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 2015 年中国出生人口不增反降,比上年减少 32 万人? 第1页

  

user avatar   wu-yan-hui-yu-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卸腰,单独两孩早就被证明失败了,我的回答详见

政府为什么要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 悟言绘宇的回答

因而,本年度人口出生总数的下降是必然的,如果单独两孩的政策效益辣么明显,国家为什么会着急全面开放二孩呢,对吧?专家嘛,如果他们说的都对,我们去打谁的脸玩。(当然,也不能完全说单独两孩失效了,毕竟如果没有这项政策,下降的更快一点,一点点

另一个原因是,单独两孩政策之后,最有可能奏效的全面二孩政策大约在今年7月才会看到效果,如果那时人口出生数仍不能好过2015年,那么基本上可以确定,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再也回不去了。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这个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

so,各位还是正常看待人口出生率的问题吧,出生婴儿数的下降对国家来说是一副慢性毒药,就当下而言,并不会影响绝大多数人生活,所以可以嚼绿箭放轻松些。

至于全面二孩政策的效果,很多人都预测效果不会超过三年,政策的刺激作用往往都是短期的,长期来看,对于下降趋势最多起到延缓作用,许多年轻父母并不期待生两个孩子,因而一旦本轮生育热情过去,全面二孩这种毫无强制力的政策,基本上等于没有。养第二个孩子的成本,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是要大于对生育冲动的渴望的。

如果政府还不满意出生人口数,可能90后即将成为继唯一的一代独生子女后,进而成为中国第一代被强制生育的年轻人,各位准备好交单身税了吗?


user avatar   peng-peng-92-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口增长是不可逆的,这是自然规律。

还有一个规律是,一个新部门成立了以后,它就不能被撤掉。因为当这个部门没用了,要被遮掉时,就意味这很多人要丢饭碗了,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这群人会想各种方法,损人利己。

举个例子,教育部有规定,一个高校的专业如果连续几年就业率低于一定比例,那这个专业就要被撤销,专业撤销就意味着教师失业。于是就出现了各种逼应届生签三方的卑劣手段。最后专业保下来了,学生被一届一届的坑下去了,这可能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但老师在自己的饭碗和学生的前途之间,毅然选择了自己的饭碗。

如果计划生育取消了,计生委(现在卫计委的一部分)的人干啥去呢?虽然可以人员分流,不会失业,但以后的生活就没有现在这么自在了,要看别人脸色了。

于是他们要自保,用危言耸听的“预测”,去游说。很多知友已经从各种角度论证了人口增速下降的严重弊端,但这种几十年以后才会显示出来的问题,和他们现在的饭碗比起来,哪个更重要呢?

ps:卫计委成立这么久了,计划生育部门仍在计生委原址办公。


user avatar   jushish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user avatar   Pluto-10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四川西昌泸山男子见义勇为被猴群报复,导致全身多处受伤?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发生? 
  老榕是什么人,他为什么总是能得到第一手前线资料? 
  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出生1062万人,死亡1014万人,2022是否会负增涨,对经济有何影响? 
  如何看每年的公安部登记的新生儿都少于新出生人口? 
  为什么现在生育率降低,却觉得上学比以前还难? 
  如何评价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不知风险来临的中国中产阶级」? 
  「senseless violence 」如何翻译理解为妥?关于恐怖袭击的不同英文官方表述有何政治意义? 
  如何看待宁夏银川纵火犯马永平焚烧301路公交的死伤事件? 
  如何看待江苏徐州一场相亲大会,男士百人,对面女士 5 人? 
  广西修订「生育假」:二孩增加产假 70 天,三孩增加产假 80 天,如何看待这一规定?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1984》这本书?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清朝末年那么惨淡,但人们一般都是喷慈禧,很少有人喷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等人,甚至还捧他们?





© 2024-06-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