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初一,写这样的诗行吗? 第1页

  

user avatar   xu-zhi-han-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写得很好,尤其是第一首,很惊艳。

对于时间流淌的意象描写很有意境,从春到秋,如同经过时间的窖藏,以斑驳的旧报纸形容秋天的索瑟,并以红叶这种秋天最有代表性的东西为它命名,以形象的比喻描绘季节变迁,表述很自然。

都说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首诗很有这种味道,感觉像是灵感突然迸发的作品,相当难得。

相比之下后面几首虽然延续了第一首的风格,但意境就不如第一首了,工笔的痕迹有点多。

第二首河神的影子这个意象来得有点突然,放在诗里显得生硬了些。

第三首的比喻就有点不恰当了,星星和风没有相似之处,不应该这么关联,换成满天的星星仿佛被风吹乱更形象。

第四首最后一句草地像河神的头发比喻也不太恰当,像头发的应该是草,而不是草地,而且河神的头发,应该是水草。另外这句话貌似和前几句没什么关联,好像硬凑上去的,不如删掉。

第五、六首写得有点平淡,第七首还不错。

最后一首逻辑有些问题,用星星把秋腌上这个说法有点不伦不类,为什么星星可以把秋腌上?需要有个解释,不然会很莫名其妙;结尾处忽然就说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河神,感觉少了点铺垫,前文中没有伏笔,思维就一下跳跃到这上面,会让人难以理解。

总得来说,作为一个初一的学生能写出这样的诗作值得鼓励,没有那种生搬硬套、无病呻吟的感觉。

尤其第一首,虽然有偶得之的感觉,但看得出个人的诗感、平时的积累都在;后面几首则笔力稍显不足,虽然语感仍然很好。

其实写诗不一定要写得很长,越短越触达灵魂的东西反而越有感染力,长诗不是一般的笔力能够掌控的,容易写得空洞,变成纯粹的文辞堆砌,鉴于还是初一的学生就不苛求了。


user avatar   zhouyedi-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节就把我惊到了。。。写得是真的好。。。鼓掌!啪啪啪啪啪啪。。。



初一的孩子写的诗。。。完全可以吊打作协那一大帮没有真才实学的骗子。。。




给大家看看这位骗子,对比一下。


赵丽华,女,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先后在《南方周末》《中国民航》《晶报》《东方新报》《都市女报》《兰州晚报》等几十家报刊开辟随 笔专栏。参与主编《中国诗选》、《中国诗歌选》。担任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第多届柔刚诗歌奖评委等。兼任《诗选刊》社编辑部主任。现居廊坊。


赵丽华的作品选读: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
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
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


《傻瓜灯——我坚决不能容忍》
我坚决不能容忍
那些
在公共场所
的卫生间
大便后
不冲刷
便池
的人


《我爱你的寂寞如同你爱我的孤独》
赵又霖和刘又源
一个是我侄子
七岁半
一个是我外甥
五岁
现在他们两个出去玩了


《巴松错》
莜麦菜还小
就可以吃了
后来丝瓜结了
可以每天去摘


《我发誓从现在开始不搭理你了》
我说到做到
再不反悔


《摘桃子》
诗人们相约去北京西郊摘桃子
问我去不去
我说要是研讨我就不去了
但摘桃子好玩
远胜过赏花


武侠题材的系列组诗:《张无忌》一
张无忌
和他太师父
张三丰
学过一些
太极功夫
接着练会九阳真经
和乾坤大挪移
他研习圣火令上的武功
用了一天一夜
后来他又得到了
武穆遗书和九阴真经


《张无忌》二
张无忌和赵敏接吻
赵敏把张无忌的嘴唇
给咬破了
有关这一吻
电视上处理的比较草率





怎么样?有没有觉得这孩子能吊打她?


user avatar   xi-bei-lao-shan-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写的很好

比前两天那个刘书记的诗强多了


user avatar   chen-mo-gui-su-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错耶


user avatar   cao-xin-dong-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个词出《道德经》,和光同尘。

只有远高于常人的人才会考虑这一层。

如果自己明显异于一般人,那就是一般人眼中的异类,但是相对于一般人的异类是分两个层次的,一个是明显高,一个是明显低。

但其实,人只能分辨出比自己低级的人,比自己高级很多的人,一般人是分辨不出来的。举个例子:高中生能看出小学水平的题目的对错,但是看不出大学本科水平题目的对错,要是博士的那些题目,保不定连题目都看不懂呢,那就更看不出来好坏对错了,保不定还会想:博士就研究些这个?

所以,一般人其实根本看不透很多高人,或者说,那些能让一般人一眼看透的“高人”,要么是不够高,要么是人家故意让你看明白的,就是得让你觉得他是“高人”。至于他为啥得让你觉得他是高人,你自己想吧。

而真正的高人,需要普通人的认可吗?即使周围的普通人完全不认可他,也完全不影响他做个真正的高人啊。甚至有些真正高人的日常为人做事,甚至会让一般人觉得匪夷所思的不够聪明,甚至还会让人觉得他傻呢!他就是不想让你看破他罢了。“大智若愚”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说有大智慧的人反而会行事更简单,没有平常人的很多弯弯绕绕的,是因为他们的能力足够支撑他们不必弯弯绕绕的那么费尽心机才能成事,让普通人看起来却是有点“愚”了,“愚”是什么意思?心眼儿不够呗。其实人家是不必费那些“小心眼儿”罢了。

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 山林中本来也没几个人,不用太费心思,好隐。你说在市井中咋隐,那必然是隐蔽掉自己跟常人的不同,让自己跟常人无异,这能省掉多少麻烦。这就叫和光同尘了。

所以一般人总觉得要去世外山林中寻高人,因为山林中的高人一般也就是住的隐蔽点儿,但是一般异象明显(山林中连个人都难得碰见,他有啥必要天天费心思隐藏自己的异象),好认啊!所以寻世外高人,难度在于找到他住的地方。

市井中的高人,天天在你眼前晃你也不见得认得出来。住哪儿无所谓了。


有友邻在评论区贴出了“和光同尘”的哲学理解(当然了,真正修道的人可能不这么解读。道长们请看到我的求生欲。 )。其实,“和光同尘”不就是一种看待世间万物或者说是与世界相处的方法论么?而且是达到一定高度的人才会有的方法论。只有达到“看到珍珠和灰尘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这种高度的人,才会知道如何让一粒“珍珠”如何做到看起来如同“灰尘”。 很多高人也并不在乎世人看待他是“珍珠”还是“灰尘”,因为在这种境界里,世人的目光完全不影响他如何去看待和理解这个世界,也不影响他自己的存在,但是做一粒灰尘可以避免掉许多麻烦就是了(毕竟做珍珠的麻烦是更多这是真的,麻烦多了,总是会影响到他自我修炼的… 总是要费时间精力去解决麻烦不是吗?有这点儿时间精力多修炼自己不好吗?)。有时候,他们选择成为“灰尘”,还是为了最后不做“灰尘”。

————————————

我又来了。既然说到了《道德经》,那就给大家推荐一本解释《道德经》很强悍的书:清朝黄元吉先生的《道德经注释》,中华书局出版。 如果能够细读此书,你会发现打开了一扇理解《道德经》的新大门。 当然了,对于一般人而言,细读此书的难度很大,因为这是一本纯文言文(而且是繁体字)的注释,引经据典,而且应该是从道家修炼丹道的角度来注解的。跟很多现代理解大相径庭,完全不是一个维度。 推荐给有缘人吧。

黄元吉 《道德经注释》第五十六章:

(节选)所谓 “得了手,闭了口”者,诚知得道匪易,讵容以语言耗其气,杂妄损其神,矜才炫能标其异,徒取恶于流俗哉?以故有道高人,塞兑闭门,养其气也;挫锐解纷,定其神也;和光同尘,则随时俯仰,与俗浮沉,如愚如醉,若讷若癡,众人昏昏,我亦昏昏,不矜奇,不立异,与己无乖,于世无忤也。

你看,我唧唧歪歪写了一千多字,黄老先生就这一小段就写的明明白白。人家黄老先生才是得道高人呢!

其实如果你了解道家越多,会发现“低调” “不张扬” “不立异” 是修道要义。所以很多真正修道而成的高人真的会做到让你看不出来的,多看几眼也看不出来那种。

一——————————

我又来了! 哈哈哈哈,因为我又有了一些感悟。

还是这个问题,我又想到了一个路径。

前面的回答是围绕:“真正的不凡人很可能不会让一般人一眼就看出他不是个凡人”。( 你看我措辞多么严谨。)这个方向展开的。

下面我再换个方向展开:“当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一眼看出哪个人不是凡人”。

那当然是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让自己的水平超越绝对多数的一般人,说白了,你自己当一个不凡人,只有自己经历了如何从一个凡人成为一个不凡人的路径,你才能看清到底什么样的才是不凡的人。 还是那个例子,只有你自己足够努力,上完了小学上中学,上完了中学考大学,再考硕士、上博士…… 你上中学的时候,看其他的小学生们,你就很容易分辨出哪个小学生比较优秀,哪个小学生干的那些事就不太行。等你真的自己能考上博士,就能够比较容易看出那些本科生、硕士生们在干的事情到底是个什么水平。也就是说,对于你自己有过切身经历和感受的事情,你才会比较容易判断这个事情到底是个什么水平,“一眼看清”。(我真是能把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的例子说明白,这就叫深入浅出,哈哈哈哈,我好骄傲,我先插会儿腰)

记得看过一个视频,好像是一位道长,(他就是一位道长,还是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2021年9月,这位孟至岭道长升为北京白云观方丈)他说: 一般人不要考虑和光同尘的问题,因为,对于绝绝绝绝绝大多数人(道长用的词是凡夫俗子)来说,你就是个尘。(说到这里,请划上去看我这篇文的开篇第二句)

道长的视频在这里:zhihu.com/zvideo/133595

(我还特意去搜了为什么道教宫观的领导人也叫“方丈”)


其实,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普通人,就是个凡人,要想成为不凡的人,那中间必然是要经历无数艰难险阻的。现在好多人喜欢看穿越剧,梦想着自己能够穿越,而且一穿越就是回去当当皇上、当王爷、当皇后、当公主、当娘娘…… 都是穿越回去当显赫的人物(这些显赫的人物也就是凡人里面比较不凡的了,只针对富贵权势这个方向的不凡),没看见哪个人想着穿越回去当个种地的、当个丫鬟(而且是一辈子丫鬟,没有反转的那种)这些普通人… 说白了,就是想着靠“穿越”来成为不凡的人。

而在现实中要成为真正的不凡的人,哪能有什么捷径呢。

就是要靠自己努力啊!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想要当一个不凡的人,就如同要当秀于林的那一木,必然要比其他那些林林林承受更多的风吹雨打,若是打雷,必然也是先劈这一木(谁让他独高呢,这也是道法自然的一部分),必然要承受远大于一般人的艰难。

“和光同尘”其实就是针对“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的解决办法之一。其他办法呢?我想到的还有,若是这一木能修炼到长腿能跑,跑到一个跟他高度都差不多的林子里就好了(那就是从一个层次上的不凡变成了另一个层次的凡),或者跑去一个没那么多风打雷劈的地方也行。其实说白了,都还是要提升自己的能力,解决各种艰难险阻的能力。毕竟,一棵木要努力达到能到处跑的程度,跟人修炼成一个不凡的人,难度也差不了太多吧。

这些苦难或者说考验若真能承受住了,才有可能成就不凡的人。

————————-

还有一词,叫“鹤立鸡群”。

让人一眼就看明白的不凡人立于凡人间,就如同“鹤立鸡群”。

刨去落难不能飞走的情况,一只好好的鹤为何要立于鸡群中?(难道是图免费的鸡饲料吗?)

人有时候会有一种幻想,觉得自己变成了不凡的人,就自然而然会得到其他凡人的仰望、敬佩、供奉、乃至各种好处。

实际上呢?你看看中国人的崇拜观,就会发现,中国人崇拜的都是能办事的神仙,能给他解决问题的神仙,那些拜了不灵的神仙,早就被抛弃了。 “实惠”这两个字,是刻在血液里的。(此处用法这是个中性词,正是因为我们看中“实惠”,所以才能够真正做到绵延不绝 ,你们去看这位知友的文章,写中国的神仙们为什么这么负责任的,很逗 zhihu.com/question/4330

你以为的“鹤立鸡群”,一只不凡的漂亮的白鹤立于鸡群中,会自然而然地得到鸡群的崇拜、敬仰、主动奉献出鸡粮,白鹤自此过上了位高权重、食物无忧的快乐日子。

实际中的“鹤立鸡群”,很可能是这种情况:一开始的鸡群们比较懵逼,一眼看去知道那肯定不是个跟他们一样的物种,然后可能因为鹤的不凡外表引起一阵崇拜,然后呢?然后鸡们崇拜着崇拜着突然就发现这只鹤不能实现他们的任何愿望,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而且还抢占他们的资源,占他们的地方,吃他们的粮食。慢慢的谣言四起:那看那是什么玩意儿,腿那么长,脖子还那么长,毛还那么白,跟咱们一点儿也不一样… 还吃咱们粮食…肯定不是个好东西…然后这只鹤被边缘化、被群起而攻之…

另外,如果这只显目的独立鸡群的鹤真的成功的风光了,成为了被可以一眼看穿的“不凡鸟”,咱们可以猜猜那些崇拜鹤的鸡里面到底有多少想的是:怎么弄死这只鹤,好让自己取而代之… 成为万鸟崇拜的“不凡鸟”………

—————————

有一些知友在评论里说:我觉得高人是如何如何的… 我看出来的高人是如何的…… 我看啥啥就不是啥啥…… 我看不来的就不是…… ……

在这里估且把这种也称为“我执”吧,就是太执着于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我认为他是高人他才是高人”“我看不出来他是高人他就不是高人”……… 就是把自己作为评判他人的标准。

倒不至于非得评判这样是对是错,只是我觉得吧,这样子的思维方式,很容易让自己看不清真实的世界。

真正的高人,你识不识得出他,于他而言,有什么要紧。

虽然那个著名的“心动幡动,心定幡静”的故事深入人心,广受推崇,但那是让你面对自己的,不是让你认识外部世界的。

幡动或不动,与我心何干。

高人是或不是,与人看他何干。

——————————

最近对“和光同尘”又有一点儿感悟。是因为看到有网友叫“和光不同尘”(没有针对的意思,只是对此有感而发,而且确实见过好几次不同的人用这样的名字或者说这个话)。

其实我最先读“和光同尘”这个词的时候,跟取“和光不同尘”这个名字的网友的想法是差不多的。我们现在一般的理解里会把“光”定义为光明灿烂、比较好的那种东西,而把“尘”定义为比较微末无用、普通甚至稍显低级、有贬义的意思。基于这种理解,那么跟“光”“和”就是好的,跟“尘”“同”就是不好的。那么“和光同尘”的意思就是有点儿跟什么一样光明灿烂、跟什么一样普通那种意思。“和光”是褒,“同尘”略含贬。 在读黄元吉的《道德经注释》之前,我确实也是这么理解的。

但是怀着这种理解开始读黄元吉的《道德经注释》的时候,就会隐隐觉得哪里不对。 此书中数次遇到“和光同尘”,慢慢就理解到“和光”与“同尘”是完全并列的意思,就是“光”与“尘”并没有谁高谁低的意思,而是都是泛指那种数量极大的但是又细碎的普通的也是无处不在的那种东西。 光并不是特指那种光辉灿烂像太阳月亮那种光耀夺目的光,而是偏重指无处不在的那种光,就是“和光”的“光”的是指“无处不在,哪里都有,而且无形无色你感受不到但是又无处不感受的到”这个意思,绝不是侧重“光辉夺目、温暖灿烂”那个意思。

因为如果你对《道德经》有充分理解,那么就会体会到《道德经》是不扬强的,(可延伸到不立异,)反而是强调“柔弱”“普通”“自然”的功用,侧重“以弱胜强”“以柔制刚”这个层面。 但是强弱、柔刚都是二元对立又可互相转化的。《道德经》的主旨就是说在一定的阶段,要保持“柔、弱、平淡、凡”这种,但是汇积到一定程度,则可发生质变,变成实际上很强大,用柔弱但绵长的路子最终达到强大的目的。而不是一开始就追求强、大、刚,因为强大刚的东西难以长期坚持,容易中途折断。虽然《道德经》一直说“道法自然”,自然界里当然也存在很多刚强大但是比较持久的东西,比如太阳啦、山川啦,但是《道德经》是老子写给人看的,重点就是“人”,人本身是个柔弱的东西,所以对人来说,重点就是怎么在柔弱中求长存。所以《道德经》中特别强调水的作用,水也是看似柔弱,但是可以滴水石穿、也可以积聚为海。

———————-

黄元吉《道德经注释》第三十六章:

……………劝学者,以柔以弱,立德立功,庶得神天之佑,自有仙人传授口诀。否则,最大事情,惊天地而动鬼神,纵是神仙,要皆不传者多。盖天机至密,天律最严,不可违也。庄子曰:“使道可献人,则人莫不献之于君。使道可进人,则人莫不进之于亲。使道可与人,则人莫不与之于兄弟。使道可传人,则人莫不传之于子孙。而皆不可者何?诚以中无德而道不立,中无主而道不行也。” 合数圣之言观之,则知国之利器不可轻以示人矣。后世修士,切勿以大道为公,不择人而授,以致自遭天遣,悔之无及。斯殆有公而不公,不公而公之者,非下学所能参其微也。尚其懔之。

以上这段,其实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道家的不凡人(得道者)让一般人看不出来?” 还解释了很多诸如“为什么道家的很多本事(法术、变幻、等等)不随便给人看?”这种问题。

说白了,就是道家的各种“本事”是要以“德”立的,是要承担责任的,不能随便显摆给人看着玩的。 而至于说,有些得道者会四处传道让人看,那也是他的责任所在,但这个责任却不是每个修道者或者得道者都要做的。 每个人各承天道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做的事情)。

说到这里,想起来有个学佛的朋友,经常说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课。” 就是说,每个人在人世间,不管贫富贵贱,都有自己要面对的问题,需要他去努力解决。

我身边有很多学佛的朋友,或者说“号称学佛”的朋友。但是很多人,在我看来,是属于“着相”的,就是深刻执迷于一些表象的东西,比如每天磕多少个头、念多少遍经,经常指导别人你要这样、你必须那样,但是真的让他面临事情做选择的时候,你就会看清他的内心其实是背“佛”而行的。 而说这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课”的这位朋友,非常平和,身上也没有任何叮叮当当的各种标志性的东西。 她说“佛在心中”。她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佛,当你内心澄明坚定的时候,内心的佛就会显现出来,保护你”。 我觉得,这才是慧者。

——————

今天想说一下“特别”这个点。

按照现代文化的标准,主流的说法是“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所以现在每个人都在努力的让自己与众不同,仿佛这样才有存在感。

这个“与众不同”其实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但是最浅显的层次自然就是“外貌”与众不同。所以才会有这个提问“如何一眼看穿不凡人?” 其实这个提问的思维深处就是默认了不凡人的不凡首先体现在外貌等外在表现上。

但是与众不同的不同也是有很多层次的,最浅显的自然是外貌等外在的不同,一眼就能看见这个与那个的不同、这个人与大部分人的不同。而内在的能力、底蕴等等的不同,很多是需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够鉴别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真正的不凡人在外貌上的不凡很容易被人认可,而如果他们在外貌上无异于常人时,其思想和能力等内在的那些不同却很难被一般人看到,即使看到了也很可能被认为是“异端”、而不是更高层次的非凡。因为就像前面所说,只有达到博士或者更高水平的人才能鉴别博士的真假。小学生水平是鉴别不了高中、本科、研究生水平的真假的。换个例子就是:如果没有老师给出标准答案,学渣是看不懂学霸的试卷的,学渣根本就不知道学霸的水平。但是如果学霸的试卷上有了老师勾的红对号、红叉号,那就是随便谁都知道学霸的水平。但是很可惜,在现实社会中,根本不可能有谁在不凡人的身上划对错号,所以,一般人根本看不懂不凡人到底是哪里不凡了,一般人判定不凡人用的标准,就是他自己认为的标准。至于这个标准是不是真的对,那就很难说了(用学渣的标准去评判学霸?)

而现代社会鼓励“每个人都与众不同”这种想法,所以其实现在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是在这种思潮影响下成长的)都在潜意识里或多或少的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诚然,每个人自然是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如果把眼光放大,扩大到整个人类社会群体,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就是个“人”罢了。有作为“人”的99.9%的共同之处,那剩下的0.1%的不同可能体现在各种方面。

毕竟,人是社会动物。诚然,对于个体来说,每个人都有不同,但是,你这个不同的人毕竟是要在人群社会中生存的,能够让周围的人接受你这个不同的“人”,这是一项很大的能力和本事。不凡人让自己能够在凡人社会中生存,首先得“和光同尘”。




  

相关话题

  老师说要确认我是不是骨盆前倾然后摸了我屁股,这是不是性骚扰? 
  如何评价现在高校的辅导员? 
  学生刚出社会 需要帮助跪求解答? 
  诗歌《冰雹之路》,大家觉得如何?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有哪些技巧? 
  为什么有些不听话的学生比听话的学生步入社会后更容易成为人才和领导者? 
  中国有像日本一样的女子学校吗? 
  如何看待北大官微发小诗,其中「哪晓岁月蹉跎过,依然名利两无收」两句被质疑是「官方嘲讽」? 
  陌生人,可以留下一首自己写现代诗吗? 
  你们觉得全国老师经常说的【你们是我带过的最差的一届学生】算不算PUA呢? 

前一个讨论
《五等分的花嫁》和《五等分的新娘》哪个翻译好?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我同学写的这个?有人帮忙解释一下吗(隐喻之类的)?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