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债转股不可能达到15年前的效果。
所谓债转股,目的是让银行的账面变得好看,将企业融资方式强制变成股票融资,解决企业以债券、贷款短期融资方式为主的问题,以帮助企业度过经济危机,只是这项政策的实际操作可能会是一种变相补贴,而达不到政策目标。
中国企业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企业一样,融资方式是银行贷款为主。贷款、债券大部分是短期融资,其作为企业融资方式不利之处在于,当经济处于下行周期,还款日期重叠,那么健康的企业也可能因为经济周期的缘故破产。我想做生意的朋友很容易这种现象,自己生意刚有起色,朋友要买房,或者亲戚生病了,催你还款,突然资金量就紧绷了。通过发行证券募股融资恰恰可以避免这种短期催款的不利局面发生,将短期融资,变成长期分红,因此债转股在经济下行时,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问题方法。
可在中国,这种方式最终会变成一种变相补贴,原因有二。
其一,如今中国企业面临问题的主因,并不是经济下行造成的周期性动荡,而是结构性供给过剩,例如中国10-13年四年中浇灌的水泥超过美国整个20世纪。中国产生如此严重的供给过剩,原因恰恰是在于国企低融资成本带来的资金效率问题。08年4万亿刺激之后,中国企业层面的资本产出增速上涨了几乎10倍,其表现就是如下图所示企业资本回报率的断崖式剧降(上一次如此暴跌还是改革停滞倒退的88-90年)。(图取自白重恩《中国资本回报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要知道在这波资本洪水中,国企在债市场获得了90%以上的资金。因此逻辑链就是:债转股的对象主要是国企,国企是08年刺激计划主要获得资金对象,产能过剩恰恰是因为资金过剩。无论政策目标是什么,政策结果自然就是国企资金压力减轻,在政策担保下没有破产压力,这使得国企实质上获得了变相补贴,投资效率进一步降低,其典型案例就是在昨天信达
9亿抬价到30亿,拿下了深圳的郊区地王。
其二,发展中国家企业融资之所以会以银行、债市为主,就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司法环境恶劣,很难保护中小股东。在利益得不到保护,没有任何决策权的情况下,投资人自然更倾向于借款,而不是入股。中国此问题更为严重,因为政府关于企业几乎就是常态。比如2000左右的债转股,居然要求债务资产公司不得干预企业运行。典型案例还是2002年左右信达债转股中核钛白,没有公司的管理权。这家甘肃公司的管理层,为了孩子能有北京户口,开始在北京时盲目投资,而信达却无能为力。债转股10年后,2012年左右中核钛白只能通过私有化解决问题。
所以说,债转股一方面实际上是政府破产保护,是一种变相信誉补贴,另一方面由于资产公司的管理权形同虚设,因此这笔股份实际上就成了一笔国家补贴。
十几年前的债转股之所以可行,有两点原因。其一是银行账面好看后,实现了国资银行的上市,通过股市套现,缓解了资金问题。其次,是当年经济高速增长,财政有空间通过成立资产公司剥离这些不良资产。可如今的环境和当然大为不同,其一是银行自身已经上市,追求账面的好看没有意义,这些产能过剩公司不但无法提供分红,还可能导致银行股价下跌。如今债转股没有财政空间,不良资产规模太大。
债转股的背景也不同了。大量中小企业的破产变卖,这些企业以纺织业为代表,恰恰又是当时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行业。改革的效果我们看上图就会发现,中国在92年左右资本回报率长期走低情况下,1998-2002年出现了资本回报率上涨。改革带来的投资回报率的增加释放足够增量,使得政府可以利用改革红利补贴国企。比如上面提到的2002年信达债转股中核钛白,就是这段时间。
可如今随着产业升级,中国想要进一步经济增长,需要改革恰恰这些大中国企所在的行业。如果不是进一步市场化,落实破产制度,改善民企的融资环境,而是选择维持补贴逆的市场化行为,那么不但财政负担得不到缓解,还会使得经济增长进一步恶化。
总的来说,政策一定要考虑时代,不然就会缘木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