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典型的例子,被广大知乎保险经纪人及互联网保险批发商“看不上”和“随时黑”的平安福,其2019年年销售额(原保费收入)达到了157.32亿人民币。而这个规模,也仅仅只在平安的产品序列里排第三。
如果平安集团专门成立一个只销售平安福的保险子公司,这家子公司能在国内寿险公司里排到第28名,低于招商信诺、合众人寿,超越中意人寿的年原保费收入。国内的保险市场玩到现在,马太效应已经太强,其实哪有什么老五家老六家,实际上只有top2。
而当你把其他老五家的主力重疾险合在一起,计算年销量,再对比2019的市场规模(寿险业务22754.14亿元,健康险业务7065.98亿元)。你会发现,这些你认为很“差”的产品,实际上才是市场“主流”产品,而这些公司,才是市场上的“主流”保险公司。你所逛的论坛、知乎、微信公众号等等,其实都是“非主流”(非贬义)平台,他们推荐的产品,也都是“非主流”(非贬义)产品,把它们的销量全部加起来,可能都还打不过一个平安福。
现在都2020年,改革开放已经走完40年了,产品差不差,好不好,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市场说了算的。你说他们差,可人家就是卖的好,受大多数市场认可,难道买这些产品的客户脑子都有什么问题?如果有这样想法的人,我个人觉得首先应该检讨自己是不是存在某种问题。
因为各个互联网保险板块(包括论坛、知乎、简书、微信公众号等),是一个话语权被垄断的市场,被广大保险经纪人和互联网保险批发商垄断,尤其是互联网保险批发商。很简单一个例子,知乎上随便一个保险相关的问题,基本上都是这两类人在回答,而我们却很难看见,甚至根本看不见老五家和老六家保险代理人的身影。
保险经纪人和互联网保险批发商,是老五家保险公司代理人的直接竞争对手。他们在网上人多势众,主推的产品相对来讲看着更吸引人,自然他们经常会产出一些带有攻击性的文章和回答,而因为老五家没有多少人在网上发言,所以看似舆论是一边倒。另外,我发现有很多刚入行的新人,都喜欢写一篇抨击“平安福”“国寿福”等产品的文章,然后在文章里引述保险法里的诸多法条和资料,来证明自己“更专业”,“更代表客户利益”......
我个人觉得,其实大家都是同行,没必要攻击来攻击去,搞的乌烟瘴气的,闷声发大财不好吗?
前面我讲过,“你所逛的论坛、知乎、微信公众号等等,其实都是“非主流”(非贬义)平台,他们推荐的产品,也都是“非主流”(非贬义)产品”。市场数据说明,大多数买保险和卖保险的人,其实基本都还是在线下活动。各个保险大妈不可能会在网上和你聊天,虽然人家专业度普遍捉急,但人家就是卖的好,这有什么办法呢。线下交易场景,或者说线下模式,才是目前国内保险行业的主流,且目测会依然维持至少5-10年。而线下市场,主要是在老五家保险代理人手上,不然这么高的销量,是从哪里来的呢?
客观来讲,保险经纪人和互联网保险批发商的“平均”专业程度更高,尤其是保险经纪人,我个人也很看好他们的发展。而老五家保险公司的代理人太多(基本占行业从业人员70%-80%的量),历史遗留因素也太多,人员的平均素质确实不如他们。同时,他们推的很多产品,在“产品结构”上,确实是更优于老五家的产品。但产品好不好,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定义。对于有的客户而言,他们认为产品形态好就是产品好,而对于有的客户而言,可能有大品牌背书的产品才是好产品。目前来看,市场给出的答案是,更多的客户选择了后者——产品形态的好坏,不太重要。
老五家的保险产品,依然被市场大多数客户所认可。在保险销售顾问这个圈子里,大家不都是玩儿的“结果导向型”?——卖的好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保险经纪人和互联网保险批发商,在网上活跃的人更多,他们对应的大多数客户也是同样喜欢在网上冲浪的年轻人,这群人可能更在乎产品形态的好与否。而老五家的人不怎么上网,他们对应的大多数客户,也不怎么上网,或者是不会在网上谈保险/买保险,对于好产品的定义也有所不同。这是两个错开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