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内-叶尼塞语门的构拟吧。不知算不算「故事」,但就结论而言的确很有意思,比较适合在缺乏语言学基础的朋友之间雅俗共赏一番(或许至少是我身边学文科的朋友们吧),如果在不熟悉这个假说的语言学爱好者之间谈论反而容易被当作民科。。。
「语门」这个名称挪用了生物学上「门」(phylum)的概念,用于指比语系更高一级的范畴,或者称为“超语系”也行(相比而言「语系」family其实在生物学上是「科」……)。超语系假说的确有不少,比如汉藏澳泰超语系之类的,但经常是基于地缘因素,试图将相邻的语系合并成一个更大的类别。
然而,这里的两个组成部分叶尼塞语系和纳-德内语系却离得比较远些。叶尼塞语系在亚洲俄罗斯境内的叶尼塞河流域附近,可能和匈奴的语言有关,目前仅剩唯一一种「愒语」(Ket)[1],共时层面可以算作是孤立语言了,2010年时使用者仅一千多人,处于濒危状态。而纳-德内语系则主要分布在北美西北部,尤其是受横版世界地图的影响,一般会觉得北美和亚洲北部离得很远,两者有联系似乎很反直觉。
在2008年时,Edward Vajda提出了这两种语系之间的联系,而且也的确得到了两种语系中相当数量的专家的认可。当然其实考虑到北极圈那边相距并不远,而且游牧民族的活动范围很大,跨过白令海峡后将语言传播到美洲是可行的,但这仍可以算作是语言学上第一个比较牢靠的“建立了旧大陆和新大陆联系”的超语系假说。可以这么开玩笑:“匈奴跑美洲去了……”
至于其它试图将德内-叶尼塞语系和汉藏语系、高加索诸语系或布鲁沙斯基语(巴控克什米尔北部的一种孤立语言)的构想,还只停留在构想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