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少数民族怎么少的了广西。我不去说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如果真的想要了解抗战时,少数民族的抗战经历——
欢迎来广西,青秀山上有广西大学生抗日纪念碑、河池有韦拔群纪念馆、百色更是红色故里、南宁的烈士陵园里也会告诉你很多故事。
抗战从来都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事情。
1、湘西筸军128师,就是沈从文弟弟沈岳荃所在的部队,苗族军队,淞沪会战守嘉善,全军覆没。
2、国民革命军六十军,也就是滇军,领袖是龙云,彝族,部队一半人是云南各少数民族。
3、黔军,自1938年起,贵州共征兵一百万左右(贵州当时人口才一千多万)【见周勇《西南抗战史》】,抗战中全军覆没。除了贵阳遵义兴义以汉族士兵为主,其余地区基本是少数民族士兵。
如黔军独立34旅,官兵均是黔东南剑河、锦屏、天柱等县的侗族。
4、川军。西康刘文辉征三万多人与川军共组川康军参加抗战,西康是藏族彝族汉族羌族聚居地,川康军中有藏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后勤征西康三十万藏族劳工【见周勇《西南抗战史》】
除了康军,川军第21军145师第433旅是川系中少数民族较多的部队,旅长佟毅便是满族(四川满族,清朝镇守四川的旗人后裔)。空军飞行员还有藏族,如空军四中队便有藏族飞行员扎西(1938年参加南宁防空战)。
5、桂军。大量壮族侗族官兵。
桂军除了壮侗官兵,还有中央军校六分校的“回民大队”(与白崇禧有直接关系)。
感觉这些少数民族参加抗战的人不多,可是要知道他们总人口也没多少。如1949年之前的侗族全国才几十万人,可贵州出黔抗战的就有近万侗族青壮年,这还不包括广西、云南、湘西的侗族士兵。
而这些西南少数民族官兵长期被淹没在浩瀚的“大国意识”中,连国民政府都不拿他们当“人”看。
如筸军128师出征时连军装都没有,就是一批苗族农民穿着自家衣服上战场。黔军装备更是简陋至极,黔军在1935年王家烈下台后就几乎成了散兵游勇,黔军过路时常被称为“叫花子兵”。康军刘文辉穷得要死,出康的路费都要四川资助。装备最好的是滇军,因为龙云的云南有钱,龙云把军队当命根子。
这些抗战军队都不乏少数民族。
但没人注意到他们,于是现在就出现了这种问题:少数民族参加抗战了吗?
╮(╯_╰)╭无论去过多少次都很难,星巴克店员总是特别热衷于纠正我在点餐过程中的各种错误……
-“我要个小杯……”
-“您是说中杯吗?”
-“对对对,的冰红茶”
-“您是说红茶冰摇吗?”
-“对对对,加桃浆,不加糖”
-“您是说冰摇桃桃红茶吗?”
-“………今天可以不问这么多问题吗?”
我见过30多岁,军飞各种理由退役的。就是为了去通航赚钱。
军飞一年20多万,也就比民飞委培的飞行员高一点。其实很合理!
所有的军飞其实和民航委培生(航空公司出钱培养,卖身契还在航空公司)差不多呀,你所有的学费都是部队出的。投入至少5年,1000小时,几百万学费。当然要从后面收回来。
所以很多军飞都觉得手艺练出来,分配的房子到手或者户口转好,子女教育无忧了。开始各种作妖,体检不达标、身体慢性病、闹情绪等,甚至关系还没转出就已经在外面飞着赚钱了。大多40多岁也算是还了部队的情意,两不相欠了。有少数30岁就闹着出来的,确实有点那个。
其实主要是部队不缺飞行员,外面没卖身契的机长一年百十万的眼馋。
我觉得价格合理,飞行员40多岁走不上管理岗位,出来转民航通航,挺好。
部队不养老。
另一种,在部队受委屈,被穿小鞋,家庭照顾不到,长期冷板凳这类情况更多。出来自谋生路很正常。我老板(准确说是租客)是家庭照顾不到,我教员朋友长期冷板凳只好转业回家。
******
回答喷子,
我10年前帮助一些陆航飞行员转到地方,他们现在大概都50岁左右。要么在国网、珠海直、中信飞行在国家建设第一线,要么在各通航公司当总飞。 发挥自己更大的价值比在部队做冷板凳更好,不是么?
我单位现在的老板和教员,同期生,都35岁。也都是部队飞行员专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