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一个家天下的帝国君主来衡量,康熙无可争议的是大帝,开创了一个康乾盛世
他的“丰功伟绩”大家都很熟悉,擒嗷拜,平三藩,收台湾,打击了准格尔,还有就是签订尼布楚条约
要说腓特烈二世夺取西里西亚算功绩,康麻子在时隔近千年后把中原王朝的影响力重新带回新疆和外蒙古咋算
而且康麻子在位时,人口增长,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尊奉儒家文化使清朝统治层比顺治朝汉化程度大幅提升(一个小例子就能看出来,康熙之前清朝贵族取名没有字辈一说,而从康熙开始也学汉人按字辈取名)死后清朝仍然稳定的统治了一百多年。
如果不考虑他厉行专制的事,单看他的内政民生工程,放欧洲咋也能称得上好人路易吧
所以当代官方对他的评价是为维护中国的大一统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要说毛病,哪个君主没有啊
就说英国间谍腓特烈二世,那真是开创了普鲁士的二杆子精神,一己之力单挑欧陆,一手把好盟友英国送上世界霸主的宝座
在任期间柏林就被俄国人攻陷,他本人几次三番想自杀,有一点毫无争议——要不是俄罗斯沙皇伊丽莎白突然驾崩,继位者是个莫名其妙的超级德棍,腓特烈二世就是普鲁士亡国之君
打完七年战争,普鲁士青壮年几乎死伤殆尽
而且腓特烈二世留下了一个腐化堕落的军官团,把士兵视为家奴,随意体罚压榨,身后20年,普鲁士被法国七天占领全境
内政上,偏听偏信导致阿诺德磨坊主冤案,把主审该案的法官投入监狱,在他死后才平反(当然此事在德国牛批了之后自有法国公知洗白)
说腓特烈二世是大帝/大王,是因为他对普鲁士功在百年,一个是开创义务教育,一个是通过战争让普鲁士从一个边鄙小邦站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中心位置,和奥地利平起平坐,从而为今后统一德国奠定了基础
至于你穿越到腓特烈二世统治的时期,作为一个被强征入伍,忍受军官打骂虐待还要给军官洗脚搓背的苦哈哈,家园被外国军队焚毁,今天打完法国人,明天就要急行军打奥地利,之后又要急行军和几倍于己的俄国人拼,不止是否有命欢呼腓特烈大王万税?
再说彼得大帝,继承沙皇一定要砍儿子的光辉传统,杀掉了自己唯一继承人,身后,呃,就留了个命短的孙子,嗯,还有个铁杆德棍的外甥,要不是玛利亚皇后及时改善了基因,罗曼诺夫家族差点绝嗣,身后俄罗斯政局动荡近半个世纪
而且对于根深蒂固的农奴制,彼得大帝可是根本不敢管,不止他,叶卡捷琳娜二世也不敢管,还空前强化了农奴制以及贵族特权
嗯,他们为了扩张,首先要更加严苛狠辣地剥削农奴,当然,叶二怀柔一些,彼得大帝处死贵族也是家常便饭,剃发易服,留头不留胡,留胡不留头
深远来看彼得大帝激进的西化改革造成了俄罗斯认同分裂,以西欧生活为时尚的新军功贵族,和坚守俄罗斯传统的老贵族、农民势不两立,非要挑毛病的话,这里说句贻害至今也不为过
要说他们开明,那也是欧洲贵族制下他们实在是专制不起来,你以为腓特烈二世鼓吹开明专制是强调开明?错,那是在强调专制,背地里不知多羡慕法国国王
这些人再怎么也是皇帝/国王,让他们在保百姓和保自己统治之间,他们一定选择后者,别忘了路易十六那可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公认的老好人,老百姓造反后那不是第一时间找自己老丈人求救当法奸?
不要把他们当成什么普济天下的圣人和菩萨
那你跟国内自己比呢?
贞观什么水平,开元什么水平,唐人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不妨碍他们吹开元盛世嘛
百姓逃亡太多,为保持政府收入,于是令邻里代缴逃户的税赋。和糠稀难分瑜亮嘛。
教材这也是承认他是开元盛世,那教材同样承认康乾盛世有什么不合理的?
还有更垫底的。
如今就是明粉也不好意思提明人吹的永宣盛世了吧
那是什么情况?户籍缩水,财政收入缩水,国土缩水,北弃大宁开平,南弃越南。军力断崖下降。
乌斯藏地方僻在西陲数千里之外, 其地习俗鄙恶,语言侏离,与中国悬绝。中国之人亦鲜有使其地者。祖宗之时,番僧虽尝入贡,赐以法王国师等号,不过命之空名虚秩,居其本土,籍以抚化番众,无扰我边境而已。 (正德十年)
奉上谕:商船出洋携带炮位,原为洋面御盗之用,不特各国来广贸易商船未便禁止,即内地出口商船概行不准携带炮位,倘若遇匪船打劫,临时不能抵御,岂有转令束手待毙之理!况在洋行劫者不独内地匪徒,想即各国夷匪亦有纠约为匪,携带枪炮出没洋面为行旅之害。而内地出洋商船内,转无炮位抵御,该商等即不保护货物,亦各爱惜身命, 若拘泥禁止,何以卫商旅而御盗劫?
著福康安等即伤令守口文武员弁,只需商船出洋时将炮位稽查点验后,仍准其携带,不可因噎废食也,钦此。(乾隆五十六年)
好歹青海西藏新疆,今天是中国领土吧。康乾盛世收复新疆,西域时隔七百年复归中国所有。也是当代谓之收复的法理基础,就只这一条,还不够称一声盛世吗? (想抬杠的明粉请先看完整版《南明史》再来发言。)
腓特烈打下的西里西亚,现在可是波兰领土。
彼得打下的波罗的海三国都是外国了、彼得打下的西乌克兰也是外国了。
如果按照后来衰落,曾经的强盛就要一笔勾销的逻辑,那今日不但辱法,题主还辱德、辱俄。
“康熙只是在维持一个日渐落后和衰落的大国?”
题主你真的认真了解过康熙做过什么吗?
康熙是1661年上台的,由于他那会儿比较小,才8岁,这里我们就从他亲政开始讲起。而他亲政的那一年,是1667年。
当时清朝的内外形势是这样的。
清朝的实际控制区域为今天的东北(对黑龙江两岸地区控制力非常弱,北岸已经被沙俄占据,南岸没有驻军,羁縻统治)、内蒙古的中部和东部、以及传统汉地。今天的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和内蒙古的西部地区、外东北、外蒙古均不在清朝的直接管辖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的还有两点:
1、台湾岛、澎湖列岛、金门、厦门以及闽南沿海各岛皆为明郑政权控制,此外,台州、福州、漳州、温州、莆田甚至镇江、扬州等地,都曾被明郑占领并统治过。
2、三藩,是谁大家都知道。其中,吴三桂镇守云、贵,清廷准予便宜行事,云、贵督抚全受他节制,相当于独立政府。福建、广东没有吴三桂这么大的权力,但也差不了太多。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来广西是打算封给孔有德的,但是这位汉奸老兄在同农民军李定国作战时失败了。按说失败也没啥,可是他很有气节,竟然自杀了,自焚于桂林,其子也被李定国所杀。所以无人袭封,仅有一女孔四贞嫁给孙延龄。
清廷感其忠义,即以孙延龄为将军代领其众,驻守桂林,并给予其很大的自主权。这个孙延龄是孔有德的铁杆部下,所以实际上,广西也是三藩的实力范围。
也就是说,在康熙亲政那会儿,即使是传统汉地,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甚至镇江、扬州,统治都是非常、非常不稳固的。
还有现在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所谓康熙割出去的尼布楚,你要知道,早在1653年俄国的哥萨克人已向贝加尔及黑龙江流域入侵,沿喀尔喀边境建立了阿尔巴津(1657)、叶拉夫宁斯克(1660)等一系列城堡。阿尔巴津位于黑龙江与额木尔河交界口东岸,西岸为今天中国黑龙江省兴安镇;雅克萨在哪里想必大家都清楚。这些地方都被沙俄占了,还怎么割这些地方以西的尼布楚呢?
而俄国人修建阿尔巴津据点的1657年,康熙才4岁。
比占多少地方更玄的是,当时的清廷内外都有忧患。
到康熙亲政那年,清军入关才25年,全国一多半儿的地方官员都是明朝投降的,后来的三番之乱他们中有很多人随风倒。
虽说干掉了鳌拜,后面还有他奶奶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撑着,但是此时康熙只有14岁。内部的三藩、明郑政权、民间反清势力都是不定时炸弹,之前归附的漠南蒙古的中西部地区也并不稳定,例如察哈尔。
除此之外,在今天的新疆地区,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在其首领僧格的带领下正在迅速崛起,已经占据了天山南北,逼迫土尔扈特部西迁至伏尔加河。此时整个卫拉特蒙古已经形成了两大部落并立的局面,即鄂齐尔图汗的和硕特部和僧格的准噶尔部,不久之后,鄂齐尔图汗就会被噶尔丹干掉。
今天的外蒙古当时叫喀尔喀蒙古,由三大部族组成,分别是土谢图、车臣、札萨克图。
1634年,皇太极击败了漠南蒙古(内蒙古)最大的部族察哈尔部,林丹汗兵败身死,后金兼并了大半个漠南蒙古。
这一幕让喀尔喀蒙古人心惊胆战,因为至此之后,皇太极只剩下两个扩张方向,一是向北攻击喀尔喀蒙古,二是向南攻击大明。
喀尔喀蒙古人也比较识相,他们知道后金的可怕实力,所以在1638年,土谢图汗衮布多尔济、车臣汗硕垒、札萨克图汗苏巴第三部联合遣使向后金进贡,表示善意。皇太极对外蒙古兴趣不大,既然人家表示了善意,就坡下驴,确定了两方的朝贡关系,谕令喀尔喀蒙古各部“岁贡白驼一、白马八”,谓之“九白之贡”。
也就是意思一下而已。
而在喀尔喀诸部心中,他们并不愿意与清朝建立类似漠南蒙古的从属关系,他们有更为远大的理想。从民族感情和认同感上,他们更为怀念元帝国时期的辉煌与昌盛。
而他们此时除了要防备皇太极,还要防御西侵而来的庞然大物,沙俄,所以需要找个靠山。
其实此时站在抗俄第一线的是卫拉特蒙古人。
1634年,数百名哥萨克抢占了准噶尔部属地亚梅什盐湖,准噶尔部头领巴图尔珲台吉率军驱逐,作为报复,他还率军洗劫了盐湖以北的数个哥萨克小型据点。
1668年,哥萨克再次掠夺准噶尔部属地,杀死牧民500余人,抢走妇孺300余人,并掠走大量牲畜。巴图尔珲台吉之子僧格率军包围克拉斯诺雅尔斯克据点,以武力逼迫沙俄退还掳掠的人口、财物。
1670年,哥萨克再次掳掠准部,僧格扣留沙俄使者为人质,要求沙俄退还掳掠人口。
在整个17世纪,准部几乎每年都要跟东侵的哥萨克打几仗,双方互相抢掠、杀戮,互相蚕食草原,不厌其烦,直至噶尔丹上场。
比较搞笑的是,虽然双方经常打,但是贸易照常进行。因为哥萨克自己不饲养牛羊,所以当物资匮乏时,会用武器交换些皮毛、食物,准部也是来者不拒。
这种情况下,卫拉特蒙古人也需要盟友。
于是,1640年,在札萨克图汗苏巴第的倡导下,喀尔喀、卫拉特两大族群在塔尔巴哈台会盟。在这次会盟上制定了一部《蒙古—卫拉特法典》,这部法典类似一种军事和政治同盟,主要内容有两点,共同御敌和维护民族共同利益。
这个法典表面是防着沙俄,而实际上也是针对后金。
此时的青藏高原,是固始汗创立的和硕特汗国。
这个固始汗出身于卫拉特蒙古的和硕特部(成吉思汗嫡系后裔),就是我上面介绍过的那个跟准部并立的卫拉特蒙古部落,其属地在天山南部地区。1637-1641年,该部伟大的领袖固始汗率领部分族人向南攻入青海和西康,1642年攻占日喀则,灭噶举派的藏巴汗政权,确立格鲁派诸(黄教,也就是达赖喇嘛的那个教)领袖在西藏的政治地位,重建布达拉宫、扩建大昭寺。
这是个二元游牧帝国,后期青海一带归汗王系统管辖,西藏一带归达赖系统管辖。
也正是固始汗向南扩张,削弱了和硕特部的实力,使得准噶尔部有了扩张的空间,从巴图尔珲台吉到僧格,都在扩张势力,直到噶尔丹的出现并统一了卫拉特蒙古。
最后,是可怕的沙俄。
推动沙俄东扩的原始动力是皮毛和黄金,而他们在东扩的过程中抓住了游牧民族的死穴,攻坚乏力。
游牧民族飘忽不定,如果你没有骑兵,跟他们打仗就像与一个巨大的影子搏斗,看得见、追不上、打不着,等你累了,阵型拉散了,后勤物资跟不上了,他再回头打你。
所以,跟他们作战的最好办法是修建坚固的据点,让他们来攻,毕竟马是无法爬云梯的,把他们赶下马,就好办多了。
其实用筑城这一招来对付游牧民族并非沙俄原创,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就大规模修建朔方城,作为北进基地来压缩匈奴人的战略空间。但是这种修建大型基地的做法费钱、费力,需要后方大量的人力、财力支持,一旦国家衰落,这种深入草原的城池就会荒废。
而俄罗斯人修筑的并不是大型城池,而是类似鬼子的碉堡。相对简单,易守难攻。
这时很多人又会问,要是游牧民族怕攻城,那么为什么金朝、元朝、清朝那么多少数民族都能一个一个把关内的汉族城市打下呢?
你真以为那是他们自己爬云梯攻下的吗?错!像金朝的女真人,入关前所有人加起来不过20万,要是挨个城市爬城墙,他们怕是到不了开封就打光了。
根据《辽史》记载,在北宋初年宋辽战役中,辽国人是这么打的。
先是抓汉人,将他们裹挟到一座城下,逼迫汉人向城墙涌去,如果城头的宋军射杀,就再驱赶一波,等到死人把护城河填满了,在城墙根堆起高高的尸体,辽国人再踩着尸体攻城。如果城头的宋军不放箭,辽军就混杂在汉人难民中,冲到城下,伺机攀爬。
很无耻、很残酷,但是很有效。
可是沙俄人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因为他们是在茫茫草原修碉堡,那些游牧民族上哪里去抓这么多替死鬼呢?
所以沙俄派出的哥萨克一路东进,在各蒙古部族实际有效统治范围的边缘地区建立了一个个据点。
到1660年,清朝入关才仅仅16年,沙俄已经构建了一条乌拉尔河-阿尔泰山-贝加尔湖-黑龙江的据点战略蚕食线。并在今天的阿尔泰山、贝加尔湖一带同卫拉特蒙古、喀尔喀蒙古反复争夺。
好啦,康熙亲政那会儿,就是这么个形势。说内忧外患有点夸张,但绝不是一个好盘,论局势之恶劣,比刘彻、李世民登基那会儿还要糟糕,至少当时刘、李内部是稳定的,而且外患主要来自一个方向,那就是北方。
而你再看看康熙的局势,东南有明郑,南方有三番,东北有沙俄,北方有喀尔喀蒙古,西北有准噶尔,青藏高原的和硕特部也是若即若离,后来三藩之乱时他们中的部族还公开支持过吴三桂。
康熙唯一占便宜的地方是,虽然空间上四面都是敌人,但是这些隐患并不是同时达到棘手地步的。
在他亲政那会儿,沙俄刚刚到东北二十余年,他们来此的目的并非长久的统治,而是鼠目寸光地劫掠,所以在当地很不受欢迎;
喀尔喀蒙古内部本来就不和睦的几个部族正在酝酿一股大规模内斗,而且在北边他们还要抗击强大的沙俄;
噶尔丹此时还在拉萨留学,他哥哥僧格执政的准噶尔跟清廷保持了比较友好的关系;
青藏高原的固始汗在顺治十年刚刚接收了清廷的册封,跟清廷关系也不错。
而在康熙亲政那会儿,只有明郑和三藩比较棘手。
先说说三藩之乱。
对于三藩之乱,这里先要说三个与大众普遍认知不太一样的观点。
首先要说明一点的是,三藩的实力并不是很强,至少不会强过当时的清廷。
吴三桂的常规兵力,不过才53个佐领,这个佐领就是牛录章京的汉译,一个牛录300户。这么算来,其所属八旗兵不过20000人左右,再加上绿营兵12000人,再加上吴三桂的私兵,其兵力大致在5万人左右,在起兵前增加至8-10万人。
吴军虽然常年剿匪、平叛,战斗力十分强悍,但是在此之前很多精兵都被带走了。像王辅臣升任陕西提督、李本深任贵州提督、吴之茂任四川总兵等等,都抽调走了部分吴兵本部军队。
另外两个藩王则更加穷酸,各自只有15个佐领加上6000-7000的绿营兵力,他两的兵力合计大致在3万人左右,且战斗力远不如吴军。
郑经的兵力则更少,能有2万人就了不得。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当时的明郑并没有控制台湾全岛,其控制范围仅限于台湾西海岸。明郑占的地方是从荷兰人手里抢来的,而荷兰人仅仅是占了台湾南部几个据点而已,兵力不过2000人,其中还有很多黑奴和东南亚人。台湾中部的山脉和东海岸在当时还属于未开发的蛮荒地带,即使是后来清朝设县后也没有实际统治过,真正实际控制这些地区还要等到日占时期。这就导致其兵员严重不足,虽然有西洋武器的加持,但陆战兵力仍然很有限。
此时清军在全国范围内可动用的军队,旗兵约为20万人,绿营兵力约在30-40万人。
所以,就数量而言,清军是占绝对优势的。
其次,三藩是非常、非常不想造反的。换句话说,三藩就是康熙逼反的。
吴三桂的要求并不高,他想世镇云南,仿效其前任沐英,建立一个半独立的王国。以他的军功,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如果当时只有他一个藩王的话,康熙是很有可能会默许的。
但是不幸的是,当时有整整三个藩王+一个藩王女婿,控制着南方五个省,而比起吴三桂的军功,耿、尚加起来也不足其一半儿。但是因为他们三个都是王,清廷又不得不给他们平等的待遇。
早在多尔衮当政时期,有人就告发耿仲明私藏逃人,多尔衮揪住此事不放,逼得耿仲明畏罪自杀。随后,多尔衮下令,耿仲明畏罪而死,其子不得承袭王位。但是顺治登基后,本着其一贯怀柔的政策,又恢复了耿继茂的王位。
同样在顺治朝,尚可喜多次提出请求,表示自己想要回辽东老家,让自己的儿子承袭爵位。这个意思就是我回到北方,当个人质,好让皇帝大人您放心。但顺治不许,仍然让他镇守广东。
也就是说,在康熙削藩那会儿,尚氏是真不想干了,耿氏对清廷怀有感激之情,吴三桂也很满足现状。这要是想反,那就不正常了。
最后,削藩这个事儿,真的是个偶然事件,并不是三藩蓄谋已久的。
康熙十二年,尚可喜上疏再次请求回辽东养老,请求其子尚之信承袭爵位。吴、耿也紧接着上疏,表示愿意跟尚可喜一起去养老。
20岁的康熙力排众议,不顾满朝上下的反对批准了尚可喜的养老请求,却不同意尚之信承袭爵位,令其子一同北归,同时撤销平南藩国。
让人无语的是,在接到了这个让人无法接受的旨意后,尚可喜却没有丝毫反抗的打算,开始将兵员和所需物资一一登记造册,准备北迁。
但是吴三桂不干了,他随即打出“兴明讨虏”的旗帜,宣誓反清,这才点燃了这场大火。
在战争初期,局势顺利的超出了吴三桂的想象。他的义旗一举,南方半壁江山应者如云。连跟他势不两立的明郑都表示愿意合作,共同反清。他仅用了一年就控制了云、贵、桂、川、湘。随即,陕西王辅臣也起兵响应,不久之后察哈尔王也反了,率军向北京进发。
此时的康熙已经是四面受敌。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形形色色的叛军是要分门别类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出力。其中,广东尚之信是不出工也不出力,他的反叛纯粹是迫于形势的无奈选择。福建耿精忠是有心无力,他背后还要防着明郑偷袭,自己本来兵就少。孙延龄也不想反,他的岳父是死心塌地投靠清廷的汉奸,现在他又反清,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察哈尔王的叛军更是乌合之众,不仅没有战略眼光,就是蒙古人传统的骑射也是一塌糊涂。
而在这诸路叛军中,除了吴军之外,对清廷威胁最大的是王辅臣。
这位老兄在《康熙王朝》中亮过相,所以知名度很高。但是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并不能准确描写其王八蛋程度。
他本是农民军一员,跟着闯王反明朝;
后来看闯王兵败山海关就投靠了明朝大同总兵姜镶,开始镇压农民军;
清军入关后势如破竹,他又跟着姜镶降清;
不久之后,姜镶对自己献出大同重镇、清朝却没有重赏十分不满,认为这个汉奸算是白当了,就起兵反清,他也跟着反清;
为平定姜镶叛乱,多尔衮两次亲征未果。在此过程中他作战勇猛,连八旗兵都畏惧其锋芒。姜镶叛乱平定后,他被抓了起来。此时多尔衮已死,顺治亲政,顺治感其作战勇猛,同时本着“多尔衮干啥我都反着来”的原则,没处死他,只是没入辛者库为奴。
在他的前半生,他经历了反明、降明、降清、叛乱、再降清的精彩历程,其精彩程度比之大汉奸冯铨老兄都不遑多让。
然而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早着呢!
按说他跟着姜镶反叛,不被处死已经是万幸了。后来,他竟然又得到了知名汉奸洪承畴的保举,再次投身军旅,加入了剿灭南明的战斗中。
且慢,请容我先啐亨九一口,啊呸!
不仅如此,他还找到更粗的一条大腿,吴三桂。吴三桂对其十分赏识,两人情同父子。
于是,当三藩之乱爆发后,他在康熙十三年再次反叛,加入吴军,并很快攻占了半个陕西。
至此,王辅臣据陕西陇右,经略关中,吴三桂占云贵、四川、湖南,即将自荆襄北上,这是武侯曾经梦寐以求的战略格局,形成了钳击中原之势。
就在此时,发生了几件不大不小的事儿。
先是郑经率军前来助阵,同耿精忠会师,双方之前一个反明、一个保明,本来就心有芥蒂。见面后郑经提出要求,以漳州、泉州作为郑军基地。耿精忠不允,又嫌弃郑军数量少,打算将双方的合作关系变为从属关系。郑经听闻,二杆子脾气就上来了,滚你娘的,嫌我人少,老子还不伺候呢,随即下令郑军返回台湾。
按说这就该完了,可是人家郑经毕竟有1/4的日本血统,二杆子精神一旦爆发就没法收拾。他回去后越想越气,于是下令郑军全线出击、劫掠东南沿海,当然包括耿精忠的地盘儿福建。
郑军先后攻克泉州、漳州,而此时康熙又派康亲王杰书率兵进入福建,耿精忠腹背受敌,加之他本来就兵弱势微,不久就投降了。
第二件事儿是康熙把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放回去了。
王辅臣叛乱时,他的儿子王吉贞在京城为官。他爹叛乱后康熙并没有抓他,仍然让他继续照常上班。王辅臣反叛一年之后,清廷在陕西的局势已经势如累卵,在这个时候,康熙放王吉贞回去,并让他带话给王辅臣:“如能迷途知返,朝廷既往不咎。”
王吉贞回去后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但王辅臣自此之后确实停止了军事上积极的进取行动,给了康熙一年的准备时间。康熙十五年,康熙任命图海为抚远大将军,进军陕西,不久之后王辅臣被迫投降。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王辅臣反复反叛,堪称五姓家奴,但是康熙兑现了他的诺言。王辅臣投降后,康熙仍然任命王辅臣为平凉提督,加太子少保头衔。
比较搞笑的是,王辅臣自己反而十分不安,曾经试图自杀,被图海及时发现救了下来。康熙听闻,就告诉王辅臣,你安心干,不要有顾虑,如果你再自杀,我就让图海与你同罪之。
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平定不久,王辅臣感觉自己的榜样作用已经到头了,先暴揍了一顿刚刚娶进门的小媳妇儿,然后以水宣纸压面而死(怕连累图海)。
这么看来,康熙真的是很厚道的。
但是康熙的这种厚道不是因为其本身的性格,也不是王辅臣这个人有多么重要,而是做给其他叛军将领看的。
康熙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所有参与反叛的将领都发现了,原来朝廷的政策是宽大的、自己是有后路的、脑袋是可以保住的。于是,两位重量级的人物,广西孙延龄和广东尚之信先后投降了,其中孙延龄投降未遂被杀,其属下率军降清。
至此,参与起兵的各方势力,广西孙延龄、广东尚之信、福建耿精忠、台湾郑经、陕西王辅臣,都消停了。
但是对一个人,康熙坚决不开招抚之门,那就是吴三桂。
其实吴三桂是非常、非常想和谈的,即使让他吐出占的一部分地方,他也愿意。他只想当一个顺从中央的独立王国的国王,管两三个省,让自己安度晚年。至于“兴明讨虏”这种事情,并不在他的考虑之列,他的一生都是个毫不利国、专门利己的军阀,这是辽东系将领自李成梁时期就传下来的良好传统。
反映在他的军事策略上就是,起兵第二年他就打到了湖南,然后他突然不打了。其实他此时完全有能力过江北上,配合陕西王辅臣形成钳击之势,经略中原;再不济他也可以顺江而下,攻占南京,与清廷隔江对峙。可是他都没有做,打到湖南就不打了。
他的想法就是占着西南五省,以此为筹码同清廷议和,保全自己的富贵。但如果自己主动要求议和,这就很被动了,所以他想等清廷前来议和。
但是康熙的原则是,跟谁议和都行,管你是附逆还是从犯,连王辅臣这种五性家奴都成,就是不跟你这个首逆议和。
吴三桂等啊等,等得各路叛军败的败、降的降,也没等到康熙的议和使者。
其实从吴三桂个人的角度而言,他是比较成功的,到他死的那会儿,他已经占了湖南7年了,清廷拿他毫无办法,如果他多活几年,虽说翻盘无望,但割据西南还是可以想一下的。
但是从整体战略局势而言,他是很失败的,事实上,是他出卖了所有随他起兵的人。其他人起兵的目的不是要挟清朝,而是推翻清朝,不然他们就是乱臣贼子,不得好死;而唯独他吴氏,用大伙儿的鲜血可以换取一门的安稳。
康熙敏锐觉察到了这一点,所以他针锋相对。凡是反叛者投降的,都允许并妥善安置,唯独你吴三桂坚决不行。
这就是康熙的厉害之处,而此时他只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青年。
三藩之乱确实是康熙为政的失误,是他操之过急导致的。但是在这场叛乱中,他处乱不惊,纵横捭阖,拿出他爷爷皇太极拉人的那一套,凡是有用的人,管你是汉、是叛,都拿来用,对首逆坚决打击,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我之前曾写过,康熙后来同各种外部势力打交道,都是后发制人,都是等你们打得精疲力尽时再上去踹一脚,像一个腰缠万贯却买根白菜都要讨价还价的商人,而其精明的发端,就来自于平定三藩。
说句题外话,三藩之乱初期,南方各省群起响应,一时清廷如大厦将倾。此时大部分的皇帝,不管是哪个民族,首先想到的是调兵平叛,或是自己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
但是康熙没有,他的第一反应是御驾亲征。虽然后来被群臣阻拦没有成行,但是这份勇气足以让人感佩。
再聊聊明郑的覆灭。
明郑的奠基人,不是郑成功,而是他爹郑芝龙。
跟大部分人想象的不同,单以“人生成功指数”而言,郑芝龙比郑成功更为成功。郑成功所谓的收复台湾,其大部分过程都是郑芝龙铺垫好的。
郑芝龙本是福建南安人,17岁时因家境贫寒,跑到澳门投靠他的舅舅黄程。黄程是个商人,干走私买卖,从东南亚收购蔗糖、麝香和毛皮,卖到日本,黄程就经常派郑芝龙去日本进行海外贸易。
由于需要跟各方打交道,郑芝龙学会了日语、荷兰语、葡萄牙语。在日本卖货期间,他认识、并投靠了一个当时在日最有实力的富商,李旦。李旦是个华侨,拥有一支相当规模的船队,而且是武装船队。确切的说,他的主业是海盗,副业才是经商,由于早年在菲律宾与西班牙人结仇,所以非常痛恨外国船队,专门拦截他们,当时名义上属于西班牙统治的荷兰东印度公司饱受其苦。
要知道,在明末,南海、台湾海峡、东海的制海权,几乎都在西方人手中,能做到这一点殊为不易。
李旦很喜欢郑芝龙,因为他不仅会办事儿,还通晓各国语言,在澳门还有关系,所以将郑芝龙“抚为义子”,郑芝龙对李旦也是“以父事之”。
在日本期间,郑芝龙娶了日本妹子田川松,1624年生长子郑森,后更名为“成功”。
更关键的是,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但李旦很有可能是个太监,或者当太监未遂,这种人在明朝很多。因为他虽然富可敌国,但是没有妻室、也没有子女。
就这样,郑芝龙成了他的唯一合法继承人,在李旦死后继承了其所有产业。包括在日本的房产、在台湾的数千顷土地和那支庞大的武装船队,共有大小船只600余艘,其中有3艘是仿制西洋的双层三桅炮舰。
从天启六年开始,郑芝龙开始从福建、浙江沿海地区招募大陆流民、饥民去台湾种地,他给出的酬劳合理,应募者如云。除了招人,他还赈灾,“有彻贫者,且以钱米与之”。
如此,郑芝龙在东沿海一带在东南沿海一带声望甚高,很多地方的村民出现了只知郑氏、不知官府的情况。
但是朝廷却污蔑其为海盗,试图剿灭;同时,同在台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也对其劫掠商船的行为很不满,也与其多有冲突。
需要说明的是,最早开始在台湾进行殖民统治的西方国家不是荷兰,而是西班牙。西班牙人主要占领的是北台湾地区,全盛时期他们在北台湾建立了三个省区:淡水、哆啰满(台湾新北市贡寮区)、蛤仔难(台湾宜兰县)。
由于明朝、日本的闭关锁国,加之台湾原住民极力反抗西班牙人的统治,烧毁了他们的圣多明哥城(今红毛城),矛盾越来越激化。后来,西班牙在亚洲的根据地菲律宾吕宋岛发生动乱,西班牙人赶紧从台湾调走大部分兵力,前往吕宋岛平乱。
之后,西班牙殖民势力就衰弱了了下去。
除了西班牙和荷兰的势力,还有台湾原住民建立的大肚社政权和大陆移民势力,而郑芝龙,就是大陆移民的总头领。
1624年,郑芝龙在台湾南部地区(其领地与荷兰人殖民范围重叠)开府竖旗,组建了一支地面武装力量,以保护其在当地的大片耕地。
1625年,曾为海盗、时任福建水师把总许心素勾结荷兰人攻击郑芝龙船队,被击败,许心素被郑芝龙斩杀于厦门。
1627年,驻台荷兰殖民军与在台湾的郑氏庄园庄丁发生冲突,最终演变为一场千人规模的战争,荷军败,被击毙50余人。被迫向郑氏庄园赔偿损失,并保证严格约束自己的军队。
1628年,郑芝龙招纳漳州、泉州饥民数万人到台湾屯垦定居,开垦荒地万余亩。
当年9月,郑芝龙接受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招抚归顺明朝。明朝任其为总兵,仍统辖其原来军队,令其“剪除夷寇、剿平诸盗”。
至此,郑芝龙开始了其官方生涯,其对手是其他海盗、荷兰人和倭寇。
1630年,荷兰人开始转变策略,协助郑芝龙剿灭了海盗李魁奇,以换取郑芝龙不再攻击其商队,并希望同中国大陆自由贸易。
在李魁奇被剿灭后,明朝继续海禁,让荷兰人有了被玩弄之感,决心以武力打开中国贸易大门。
1633年,荷兰东印度公司11艘主力舰,加上海盗刘香50余艘海盗船组成荷兰—海盗联合舰队,与郑芝龙率领明军舰队(大部分是他自己的船)在金门东南料罗湾激战。郑芝龙扬长避短,不跟荷兰人拼舰炮对射,以小型火船冲击其阵营,大败之。烧毁荷兰主力舰5艘,生擒1艘,刘香50余艘海盗船全部被毁,生擒荷兰人118人。
此战过后,郑芝龙声名大噪,明朝默许其掌控东南沿海对外贸易权。
1635年,郑芝龙在广东海战中大败刘香,逼其自焚而死。
1639年,郑芝龙再次击败荷兰人的舰队,焚毁其五艘主力舰,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海军舰队大伤元气,从此也开始遵从郑芝龙的规定。
自此,郑氏掌握了整个东南沿海的制海权,不管哪个国家、哪股势力,凡是到这个区域的商船必须花钱购买明郑的令旗(贸易许可证),他一律抽成,不然百分百被其船队拦截。史载:“岁入千万计”,民间称其为“闽海王”,朝廷誉其为“八闽长城”。
可以说,在这个时间点,郑芝龙想要收复台湾,是易如反掌的。其实他根本都没必要动刀动枪,只要停止给荷兰商船发放贸易许可证,在台湾几个据点里的荷兰人就不战自溃。
他之所以不动手,是因为人家荷兰商船最多,他抽成最多,既然有钱赚,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他后来不抗清的事儿,实在是怪不到他头上。
一来他本来就是海盗出身,还信基督教,他这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在海外,民族大义什么的实在是有点难为他,;二来他一开始是打算抗击的,但是弘光给他划定的防区是福建,不是长江,而清军南下势如破竹,弘光在一年内就崩溃了。你们官方都打成这个样子,我一个私人武装抵抗何用?
1646年,时任清廷大学士的洪承畴派人招降郑芝龙,洪承畴信中叙说了两人的老乡情谊(同为福建南安人),许诺一旦其归降,一切如旧,还会上奏给他要一个王爵。
郑芝龙见大势已去,而投降收益很高,决意投降,郑成功坚决不从,跪哭劝父抗清。郑芝龙不听,郑成功率军出走金门。
郑芝龙归降后,洪都师许诺的都没了,他很快被押解到北京,然后被软禁,作为要挟郑成功的筹码。
这里我替郑芝龙啐亨九一口,啊呸!
不仅如此,清军还攻打了郑芝龙的老家福建南安。郑芝龙的日本老婆、也是郑成功之母为免受辱,自缢而死。郑成功得知此事,国仇家恨一齐迸发,发誓与清廷势不两立。
郑芝龙不明白,任何行业,当然也包括汉奸,只有初期投入者会享受到高额红利,而晚进入者就没有这份待遇了。
此后郑成功转战福建、浙江、广东各地,让清廷十分头疼。
在此期间,郑芝龙的旧部施琅作战勇敢,有勇有谋,深得郑成功赏识。
但需要说明的是,郑芝龙降清时,施琅就随他一起投降了,归李成栋管辖。李成栋歧视南方降将(其实他自己也是明军降将),多次向顺治打小报告,还不断拆分他们,导致了施琅的不满。
1648年,李成栋反正,重新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帜,但却未告知施琅部,结果施琅遭到李成栋部攻击,投奔郑成功。
然而虽然施琅比较骁勇,但是其毕竟有投降的前科,郑成功并不是很买账。
除了个人品质问题,他两的大方向也有冲突。郑成功的目标是反清复明,所以他坚持以陆为主,只有在大陆站稳脚跟,经营数省,才能实现他的目的。
施琅的目标是恢复郑芝龙之前的地盘儿即可,做一个半陆、半水的割据势力。他认为在陆上已经无法击败清朝了。
所以,因为斗争方向的问题,双方屡屡冲突,施琅的建议也屡屡不被采纳,渐生嫌隙。
1651年,施琅因自己的建议再次被郑成功否决,剃发明志,不再见郑成功。
1652年,施琅之前的部将曾德见施琅失势,开始背着施琅去讨好郑成功的亲属。施琅听闻大怒,准备将其杀死。郑成功派人前去制止,施琅不听,仍然强行杀掉了曾德。
郑成功据此认定施琅必反,派人抓了施琅全家。施琅因在军中威望甚高,被看守士兵私下放走,逃到了清军控制区域。郑成功随即斩了施琅的父亲和弟弟,施琅自此与明郑结下了血海深仇。
需要说明的是,施琅降清后,很长时间内未受重用。当时朝廷上下几乎一致认为,郑成功是不可能被剿灭的,只能招抚。
1653年,也就是顺治十年,顺治帝主动给了郑成功一个台阶,敕封其为“海澄公”,郑成功拒不接受。
1654年,顺治帝再下谕旨,敕封其为“海澄公”,公爵,世袭罔替,封地为泉州府,郑成功再次拒绝。
当年,顺治在下谕旨,在上次的基础上,封地扩大为兴化、泉州、漳州、潮州四府,并派郑成功的亲弟弟郑渡、郑荫携带诏书、郑芝龙的亲笔劝降书去找郑成功谈判。
郑成功再次拒绝,并对其弟说,“我一日未受诏,父一日在朝荣耀。”
可以说,顺治的诚意是有的,但是郑成功坚辞不受。
1656年,清军水陆两路并进,围攻厦门,郑成功率船队大败清军。
1659年,郑成功率军北伐,从海陆入长江口,打算直取南京。江南各地群起响应,收复芜湖一带数十个府县,但是在围攻南京时,中了清军的缓兵之计,郑军大败,退回厦门。
1660年,郑成功在厦门再次大破清军水师,清军死伤四万余人。
1661年,因为粮饷匮乏,郑成功决定收复台湾,作为自己的大后方。
郑芝龙降清后,其在台湾各地的庄园群龙无首,荷兰人趁机逐个占领,并强迫庄园里的汉人向他们缴纳高额的租税。
可以说,荷兰人真正掌控台湾的时间,就是在郑芝龙降清后的十几年内。
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同年,康熙即位。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也未实际控制整个台湾,其控制范围仅限于台南和台北的沿海地区,而且明郑屡屡与原住民发生冲突,甚至发生过屠杀原住民事件。
当年,清廷的实际掌权者鳌拜开始施行郑氏降将黄梧的策略:1、杀郑芝龙;2、掘郑氏祖坟;3、山东至广东沿海二十里内居民全部迁出;4、沿海所有民船均被损毁,寸板不得下海。
这是古老的坚壁清野政策,不仅沉重打击了明郑,也让沿海地区民不聊生。加之很多大陆兵将跟随郑成功到台湾后,水土不服,思乡心切,多有抱怨。
1662年,郑成功令郑经率军进攻海澄,施琅率清朝水师击败郑经,焚毁郑经船只百余艘。
当年,吴三桂攻入缅甸,擒获永历帝朱由榔。随后郑成功又听闻其子郑经与乳母私通并诞下一子,郑克塽。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郑成功急火攻心,1662年,郑成功病死,年仅39岁。
死之前郑成功大呼:“我怎有面目见先帝(弘光)于地下!”说罢用手抓破脸面。
郑成功死时,郑经正在攻打大陆,不在台湾。在台留守的大臣拥立郑成功幼弟郑袭接班。郑经闻讯,一面同清廷议和,一面率军反攻台湾,在陈永华、冯锡范的支持下击败郑袭。
鹿鼎记中有这么一段:“我姓陈,名近南。陈近南三字,是江湖上所用。你今日既拜我为师,须得知为师的真名。我真名叫作陈永华,永远的永,中华之华。”
就是这个陈永华。
郑经上台后,毫无进取之心,专心开始内斗,不久就干掉了其伯父郑泰。
郑成功死后,让清廷看到了收复台湾的希望。当时正值荷兰使节来访,表示愿意同清廷联兵攻占台湾、金夏、澎湖,事成之后台湾归荷兰,澎湖、金夏归清廷。
鳌拜、苏克萨哈主张同意,施琅坚决反对,索尼和稀泥,最终清廷决定,先联合荷兰人打下金夏,至于台湾澎湖,以后再说。
康熙二年,清廷命施琅率水师,联合荷兰海军,加上耿继茂从陆路攻击金、夏,郑军不敌,退往东山岛。
经此一败,再加上郑成功的去世,郑军很多将领动摇,纷纷降清。郑氏在大陆的根据地丧失殆尽。
康熙六年,清廷派出孔元章赴台招抚,郑经提出了最早的台独理论,即“台湾非属中国版图之中”,应效仿琉球、朝鲜例与大清建立属国关系。
他爹才死了五年,他就忘了他爹说的话:“台湾者,早为中国人经营,中国之领土也。”
康熙八年,康熙再次遣使入台,亮出了自己的底线,“允许郑氏封藩,世守台湾”;“剃发、称臣,可不上岸”;“台湾与琉球不同,为大清直属之地”;“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然郑经乃中国之人”。
郑经再次拒绝。
三藩之乱中,郑经重新夺回厦门、漳州、潮州、惠州、泉州等地,但是由于其缺乏战略眼光,肆意攻击尚之信、耿精忠,为渊驱鱼,将这二人赶到了清廷一方。他两投降后,这些地方相继失守。
三藩之乱后,郑经多次遣史议和,表示愿意仿朝鲜、琉球例,为大清属国,称臣、不剃发、不登岸,康熙不准。
此时朝中大部分官员主张弃台,只有姚启圣和施琅主张保台,康熙是他两最大的后盾。
康熙十七年,三藩之乱已经进入尾声,清廷重新加大了对明郑的压力,严格执行迁界禁海,郑经无力维系其在大陆东南沿海的据点,于当康熙十九年放弃大陆所有据点,全军撤往台湾、澎湖。
康熙二十年,郑经病死,郑克塽、郑克葬争位,郑克塽继位,又是内斗一团。
康熙二十一年,李光地保举施琅重新出山。
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大清水师在澎湖大败郑军,随即郑克塽投降,台湾收复。
收复台湾后,康熙下令“抚之为善”;“严禁于澎湖、台海杀虏”;还以榜文的形式宣布,水师提督施琅不计家仇,断不报仇。对于郑氏族人,没有一人被杀害,郑克塽一家被安置在北京朝阳门外一条胡同,给了他一个牛录用来供养全家。这里也是当年软禁郑芝龙的地方。
郑克塽在这里,算不上厚待,但是也没遭过罪,京城大小妓院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以至于后期一个牛录都养活不了他的开支,一直到24年后才死去。
康熙认为郑氏一门收复台湾,于国有大功,称郑氏为“海外孤忠”。下令重修郑氏祖坟,从台湾迎回郑成功遗骸,将其安置于泉州。
由此,台湾局势得以稳定。
其实明郑的覆灭,与康熙本人的努力关系不大,完全是自己的内斗导致的实力削弱,各种笔记杂谈记载郑成功、陈永华皆为毒杀,内部混乱至此,覆灭也就在所难免了。
康熙在此过程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力排众议,不弃台湾,使得西方殖民者无法在中国近海找到一个足够稳固的立足点,推迟了西方入侵的进程。
早在康熙十一年,郑经就跟英国人达成贸易协定,允许英国人自由通商,换取英国的兵器、火药。照这个苗头,台湾早晚是心腹大患。
而在此之前,整个明代未在台、澎设政府机构,元代虽设澎湖巡检司,但是前期也只是几年上岛一次,后期曾出现三十年不登岛的奇观,所谓巡检,不过如此。
而康熙收复台湾后,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安排各级官吏,隶属福建省,并派8000人驻防,正式将台湾纳入中国管辖区域。
更多精彩内容,请专注我的专栏《北境之争——清帝国的大扩张时代》。
你觉得在古代什么叫盛世?
所谓“盛世”,是一种惯用的说法,用来装点官方文件。——孔飞力《叫魂》
永宣盛世:
夫丁已随瘴毒殁,存者始惜形神单。穉子多孤母多老,几度临门望归早。火伴还家始报音,遗骸已润荒山草。官家役簿未除名,孤儿嫠妇仍登程。去年丁壮已殒殁,今年孤弱知无生。
——永乐间江西民谣《续伐木谣》
萧仪的家乡,丈夫已经被丛林疫病感染死,妇女背着孩子去武夷山伐木头,所费数以万计,役死军士百姓不计其数,这是盛世。
今山东、河南、山西、陕西诸处,人民饥荒,水旱相仍,至剥树皮、掘草根、簸稗子以为食,而官无储蓄,不能赈济,老幼流移,颠踣道路,卖妻鬻子以求苟活,民穷财匮如此,而犹徭役不休、征敛不息
(北京附近)犹且征求益深,所取无极,至于伐斩枣桑以供薪爨……而民之衣食无所资矣...或当严冬极寒之时,或当酷热霖汗之际,妻子暴露,莫能自蔽,仓惶逼迫,莫知所向....
(养马)马户贫困,则复鬻卖妻子,犹不能偿。
上下之间,贿赂公行……有同交易,贪污成风
——《邹缉,奉天殿灾疏》
太子和邹缉,从南京到北京一路见闻,在山东邹县,太子亲见老百姓检树叶吃,一家十几口人都没衣服,卖儿鬻女。
(军户)武陵多戎籍民家慮與為婚姻徭賦將累已男女至年四十尚不婚——《明史,卷158》
军户,普遍性地娶不到老婆。
(夏原吉)对曰:“比年师出无功,军马储蓄十丧八九,灾眚叠作,内外俱疲...”帝怒,立命原吉出理开平粮储...还至榆木川,帝不豫,顾左右曰:“夏原吉爱我。”——《明史,卷149》
南征北讨,出师连年,辎重牛马,耗散巨万,又江北困于营造,江南疲于转输”、“丁男疲于力役,妇女困于耕耘,富者怨征敛之繁,贫者罹冻馁之苦。——《黄泽上疏》
水灾用工数十万,然后浙西大饥荒,北征搜尽天下府库以充军饷,数十万军民为之转输,军马储蓄十丧八九,北方南方都靠女人耕种,就这。
贞观开元
毛汉光曾经详细通过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多为唐前期,两地分别是24%,36%的居民维持生存都成问题。
体上无裈袴,足下复无鞋。丑妇来恶骂,啾唧搦头灰。里正被脚蹴,村头被拳搓。駈将见明府,打脊趁回来。租调无处出,还须里正倍。门前见债主,入户见贫妻。舍漏儿啼哭,重重逢苦灾。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
——《王梵志诗校注(增订本)》
王梵志在贞观年间,可能描写洛阳附近农村,“村村一两枚”是衣不蔽体。比起其他,贞观确实还好,开元更严重。募兵制可是开元张九龄年间开始的,就是因为担负军事力量的农民不堪服役,逃亡殆尽,这叫盛世,没听说谁在质疑。开元改天宝没几年,杜甫作为低级官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饿死儿子,还没有安史之乱呢。太平年月,京兆杜氏的孩子,父亲怎么说还是八品京官,母亲是前司农少卿的女儿,没灾没难,不纳捐无徭役,被饿死了,普通百姓呢?
在汉武大帝的治下,我们只知道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在永乐大帝的治下,我们知道得具体一些,有人饿死,有人卖儿鬻女,有丈夫累死,妻子进山采木头,有十几口人因为没衣服,躲在床上不敢见太子。。。到乾隆皇帝,我们知道得更具体些,二十二年那次河南夏邑县水灾,城门外饿死的尸体堆积如山,侍卫观音保去暗访,480文能买两个孩子。你觉得哪个时期生活好?可没人用"赤地数千里,或人相食","天下户口亡其半"来评价永乐和乾隆。
这就是封建社会所谓的大帝,盛世的水平。有的回答说吃糠喝稀,不饿死人,就能叫盛世,还真说高了 ,古代中国在所谓盛世饿死人一点不鲜见 。这种水平,康乾没什么达不到的。。。彼得大帝,他的圣彼得堡可还有一个传说名字“建在骨头上的城市”,不管真实情况下为了建这座城市,下面究竟死过多少劳工,俄罗斯老百姓对活在彼得大帝治下的看法,也可想而知了。
康乾之前是明末官逼民反,清军入关屠杀,康乾之后是白莲教大起义,天理教“若想白面贱,除非林清坐了殿”再然后是近代百年苦难。就一点,和我们国家五千年的大部分时光比,这个一百多年,养活了多少人,少饿死了多少人,以那种装点门面的盛世标准,有什么不可以?
以封建角度来说,康乾还不算盛世的标准那中国古代就没有盛世了。
吹康麻子是大帝也不算过分,一般来说,寿命长达百年以上的王朝前三代领导核心都至关重要。满洲旗人以小族临大邦,一般来说,稍微操作不好要不就是早早收拾收拾回老家滚蛋,要不就是权力迅速被稀释几十年就完全被汉化。但是在康麻子的操作下,不仅旗人保住了特权,并且还对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实现了稳定的统治,在封建王朝的标准,他也无愧大帝的称号了。
但是事是这么一回事,要是拿这个借题发挥,呵呵,满清早就完蛋了您就别吹祖上多牛逼了,历史可以讨论,借题发挥就算了。
我一直觉得清末可以使劲黑,但清朝中前期确实可以吹一吹。伟大领袖毛主席认为康熙奠定中国版图和多民族国家。周总理说清朝“以前,不管是明、宋、唐、汉各朝,都没有清朝那样统一。清朝起了统一的作用。另一件事就是繁荣了人口。中国人口的增长,在清朝是相当大的。”
实际上不仅我们吹,连外国人也在吹,并且比我们吹的狠多了。有图有真相。
上面是日本电视台纪录片吹的比我们狠多了
上面是英国人纪录片也在吹。
《全球通史》:“康熙有理由这样自信。他统治的大清帝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就连那些自命不凡的欧洲来访者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他在‘康熙’这一年号下,统治中国60多年,并成为17世纪的伟大人物。同时康熙又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一位精细的管理者,一位渊博的学者。”“康熙曾有过几回巡视,他不但视察公共工程、宽赦囚犯、聆听民间疾苦,而且还亲自审阅那些有志向的举子的科考卷子。一位为此而吃惊的教士写道:‘康熙甚至会召见那些地位低下的劳工和农夫,并以一种友善可亲的态度同他们交谈,这使他深得人心。’也许是因为经常外出巡行,并能亲临下层,康熙学会了识别18个省中的13个省的方言。”
《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玄烨是中华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他的统治时间不仅仅是最长的,而且也是最具有活力的,在中华帝国的历史上更是最复杂的。也许同时他是冷酷而且粗心大意的,在判断的时候会犯错误,但是他却拥有敏锐的自我分析能力以及对帝国的使命感,这都标志着他是少有的可以随心所欲的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人!而且被众多历史学家(包括中国,日本和西方的史家)所注意的是,康熙的统治可与俄国的彼得大帝以及法国的路易十四相媲美,而他们三人的共同特点标志着前工业时代,传统君主王权的最高阶段。”“而且,康熙在很多事上,行事果断,对于统治和文化做出了许多有益的事,而他的人品与品格则成为理解导致清朝秩序巩固的众多因素的入口点。”
南怀仁:“(康熙)亲切地接近老百姓,力图让所有人都能看见自己,就像在北京时的惯例一样,他谕令卫兵们不许阻止百姓靠近。所有的百姓,不管男女,都以为他们的皇帝是从天而降的,他们的目光中充满异常的喜悦。为一睹圣容,他们不惜远涉跑来此地,因为,对他们来讲,皇帝亲临此地是从不曾有过的事情。皇帝也非常高兴于臣民们赤诚的感情表露,他尽力撤去一切尊严的夸饰,让百姓们靠近,以此向臣民展示祖先传下来的朴质精神。”
一、国土上,康乾盛世时期,中华帝国统一新疆、青海、西藏、台湾、苗疆等地。并且出台鼓励政策,大量移民内地贫苦汉人上新疆、苗疆(云南、广西等地)、台湾等地扎根,促进民族交流融合。奠定了如今中国版图的基础。
为啥说是中国版图基础呢?举几个例子
1.新疆虽是汉唐故地,但唐之后独立千年,早已是一个独立国家,如果不是康熙乾隆打回来,左宗棠再次稳固,那后来新疆基本被沙俄苏联吞并,到现在就是中亚六国。
2.黑龙江吉林也是,明初虽然设奴儿干都司,但跟越南一样也只是仅仅存在20多年,在明初1436年就给废了退守辽东,200年时间里对黑龙江吉林基本不管不顾,抱着你愿意来进贡就来,不愿意我也不管的态度。然而实际上在明末沙俄已经开始入侵黑龙江,就明末那乱世,中原还分裂为大明、大西、大顺三足鼎立,谁有空去漠河以北打雅克萨之战,恐怕往好了想辽东为界,不好就和沙俄长城为界了。
3.西藏也是同理,现在人画明朝版图时总喜欢把西藏画在明朝,但可怕的是明朝官方自己压根不认为。明朝官方实录中西藏和日本并列,并且更为靠后。没有乾隆打的廓尔喀之役,现在西藏岂不是廓尔喀的?或之后英属印度的?
在举几个反例,越南汉唐故地,元朝交趾行省,明初宣德放弃该领土,清朝也未收回,独立至建国初大概500年,至今无法收回。再看朝鲜汉四郡、元征东行省,明朝时独立建国,至建国初也不过600年,解放军抗美援朝时即使实控朝鲜也得给让出来,没法统一。最后再看缅甸,元朝大军灭掉缅甸蒲甘王朝建立缅中行省,元朝灭亡后明朝继承设立六宣慰司,但明朝对缅甸领土极为不重视,放任自流,最后在明朝时期缅甸各邦不断征战重新统一。领土当然要解放军有实力去捍卫,但如果没有中国清朝近300年时间始终保持这些领土的血脉联系。恐怕就如越南、朝鲜、缅甸一样,即使如今国力如此昌盛,但这些地区连统一的的想法都不存在。
二、人口上,康乾盛世无视小冰河时期灾害的高峰,通过有利于百姓的改革和强有力的赈灾使中国人口从几千万突破到1834年4亿,增长近十倍,堪称中国人口大爆炸。
这里着重说下,总有人说清朝人口激增是因为番薯,然而事实是番薯推广直到清末也没占到粮食产量的10%。还有人说同时期世界人口也在激增,然而数据显示同时期世界人口仅增长近一倍,而中国是近十倍,这不是爆炸是什么。
强答一个。
老爸当过兵,上过老山前线。当年部队从山东上火车出发往云南走,在山东上火车的时候,站台上放着《十五的月亮》,部队的亲属们都在火车站送行,虽然有些悲壮,但是几乎没人哭。火车到了云南境内,靠站歇停,这下可倒好,不知从哪来了一群又一群的云南当地的老百姓,老太太老大爷大哥大姐小弟小妹小朋友,根本没人组织,也没人安排,就是挤到铁道边拉着车上素不相识的解放军的手往他们手里塞酒碗,塞鸡蛋,塞吃的,操着一口完全听不懂的方言说着什么。一车的小伙子哭的泪人一样。
数据不可信,还有个原因,有关调查是什么调查?是哪个专业机构还是部门发布的?
数据来源有什么论文支持不?
—————————————————————————
评论设置了已关注才能评论。
我自己确诊过,所以不相信这个数据。
作为一个十大几年的老病号,来回复发,我已经过了有人为我发声就高兴的年代了。
因为他的目的未必是帮我,结果更是未必对我有益。
很多人说好多没去看过,那这9000万数据是咋来的。如果按照某个比例,这个数字岂不是应该更大?
我认识我们好几个医院的心理科大夫,门庭冷落,如果像这数据统计的,岂不是每天应该门庭若市?
我从来没有那种自己抑郁,全世界都有问题的观点。
有抑郁症治疗就好了。没必要总是呼吁和夸大。
————————————————————————
觉得数据有问题,我们单位大概有一千多人,我几乎都认识的。加上社会交往,加入了几个心理咨询的圈子,我身边确诊的人数不足五人。
我所在的四线城市,大概有四百多万人。但身边接触到的抑郁症患者很少。在心理学圈子里已经包含了很多有点问题,有的确诊,有的没有确诊的人。所以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按照统计,十几分之一的抑郁症。。。这个就很神奇。。。感觉有点哗众取宠。。。。这个周刊,你是认真的么?
因为这个数据感觉明显失真,所以也不知道该说啥。
不过抑郁症的诊断总觉得还是比较随意的,国内的心理学圈子也比较杂乱。之前有一次坐网约车,司机正好是我们这医院心理科的大夫,聊了一会儿,嗯,挺不专业的,开车的过程中,和媳妇吵了一路。。。。
倒不是因为他的斜杠职业,而是确实感觉不对路。
总体几年求医的经历,感觉除了精神病院没去过,其他的感觉都就那么回事。当然这方面和我所在的地区医疗水平有关。。
数据不可信,还有个原因,有关调查是什么调查?是哪个专业机构还是部门发布的?
数据来源有什么论文支持不?
—————————————————————————
评论设置了已关注才能评论。
我自己确诊过,所以不相信这个数据。
作为一个十大几年的老病号,来回复发,我已经过了有人为我发声就高兴的年代了。
因为他的目的未必是帮我,结果更是未必对我有益。
很多人说好多没去看过,那这9000万数据是咋来的。如果按照某个比例,这个数字岂不是应该更大?
我认识我们好几个医院的心理科大夫,门庭冷落,如果像这数据统计的,岂不是每天应该门庭若市?
我从来没有那种自己抑郁,全世界都有问题的观点。
有抑郁症治疗就好了。没必要总是呼吁和夸大。
————————————————————————
觉得数据有问题,我们单位大概有一千多人,我几乎都认识的。加上社会交往,加入了几个心理咨询的圈子,我身边确诊的人数不足五人。
我所在的四线城市,大概有四百多万人。但身边接触到的抑郁症患者很少。在心理学圈子里已经包含了很多有点问题,有的确诊,有的没有确诊的人。所以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按照统计,十几分之一的抑郁症。。。这个就很神奇。。。感觉有点哗众取宠。。。。这个周刊,你是认真的么?
因为这个数据感觉明显失真,所以也不知道该说啥。
不过抑郁症的诊断总觉得还是比较随意的,国内的心理学圈子也比较杂乱。之前有一次坐网约车,司机正好是我们这医院心理科的大夫,聊了一会儿,嗯,挺不专业的,开车的过程中,和媳妇吵了一路。。。。
倒不是因为他的斜杠职业,而是确实感觉不对路。
总体几年求医的经历,感觉除了精神病院没去过,其他的感觉都就那么回事。当然这方面和我所在的地区医疗水平有关。。
中途岛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