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凑个热闹,知乎终于把聚光灯打向老车了。
正好手里面有几台平均车龄超过20年的老车,如今车况都近乎完美,所以只要肯花精力(和金钱)去保养,以及法规没有限制,车子可以永远的开下去。
随着如今电动车逐渐普及开来,能够保留纯粹的机械结构操控乐趣的车子,以后会越来越少。建议喜欢驾驶(特别是手动挡),并且热爱驾驶参与度的朋友,给自己保留一块燃油车牌照,趁早收到自己喜欢的车子,好好的对待它。
我所认为的「精致生活」,不是披在消费主义和面子文化下的假大空,而是真实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化繁为简,从如今过分丰富的物质生活里,寻找到那么几样东西,可以超越时间、金钱的维度,一直陪伴自己到某个合适的节点。
希望大家在白发苍苍之时,还能在一片灰尘的车库或者房间里,重新翻出自己年轻最爱的那件东西。
利益相关:澳洲改装店联合创始人,现已回国
具体哪年的车子已经忘了,几十年的车龄肯定是有了。当时买BNR34的时候附赠的车子,正好是JDM复兴前的低谷期,车价都很便宜。车子买回来后,内饰各种异响,塑料件老化,前悬挂磨损非常严重。值得高兴的是,车子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车架完好无损,引擎、变速箱也只是正常老化。
作为一个改装店,门口摆一辆AE86,就是最具说服力的事情。
不过这辆车跟保养没多大关系,本身的收藏价值摆在这里,只要这个壳子还在,里面的所有部件我们都愿意花钱去换成新的。只要法规允许,这辆车我们会永远的开下去。
2、Nissan Skyline GT-R V-Spec I BNR34
当年7万刀购买,15年车龄,还送一辆AE86。后来豆腐车留在店里当吉祥物了,R34价格翻了一倍卖掉,堪称理财产品中的神器。买回来的时候车况非常棒,除了古董级别的中控液晶屏幕已经彻底报废以外,各方面的机械素质和电控都十分在线。
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觉得,开着这种经典JDM上街时,身边那些STi、86BRZ小年轻们投过来的注目礼,这种老车会给人一种「不当大哥好多年」的感觉。
现在在下一任车主手里,也是当宝贝一样供奉着,虽然只在周末的时候开出来兜兜风,但半年一次的保养和定期检查都少不了。这也是一辆认真保养,可以一直开到老的车子。
和上面两台车不同的是,S2k是被买来当项目车的,作为宣传门店改装实力的产品展示车存在着。
所以没有像上面两尊石像一样,尽全力的维持纯原厂的样子,而是除动力外一通暴改,各种拆空轻量化,跑赛道刷圈。在后来购入了Type R FK8之后,这辆车的使命也完成,最终成为门店的展示车,和AE86一起担当左右护法。
一辆汽车一般可以开多久,这个问题对于很多汽车来说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汽车是一件消耗品,特也像有生命一样,有年限。
不过说到汽车能开多少年,要看怎么去定义了,目前通常情况下是指法律法规允许的范畴内使用汽车,超过的汽车就需要被强制报废,也就是说即便有些车还能继续开也会被报废。
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不被报废的情况下一辆车能开多久。
最终能决定一辆车开多少年,最重要的我们都知道,那就是三大件:发动机、底盘和变速箱。除了这些,才是汽车的关键。当然汽车制造质量、材料品质、使用条件、驾驶技术操作及保养、维修质量等也是关键因素。
通常一辆家用车,我们使用三五年,可能就会出现一些小问题,但是并不大,使用五年以上,发动机或者变速箱就会陆续出现一点小问题,大多情况下也不严重,不至于到不能使用的情况。到了10万公里以上可能很多车主都会考虑换车了,因为一些三大件差一点的汽车,这个公里数,基本这车已经开不起了,因为修不起。三大件好一点的,平时保养用车习惯都不错的,多数问题不大。
不过我们也能经常看到一些开了上百万公里的车,二三十万公里的也不在少数。想要开到这个年限,一般首先要具备三大件过硬,然后就是用车环境以及用车习惯良好,当然保养也是至关重要。
我们最常见的出租车,一般跑几十万公里太正常不过了。算算一天跑二三百公里,一年下来就差不多有十万了。几年下来几十万公里轻轻松松。
通过这点来看,只要保养和用车习惯良好,汽车本身硬件设施不错的情况下,一辆车开上几十万公里并不算太困难。
一大早是熬粥(尤其是为了保证营养丰富而材料五花八门的粥)省事省时间,还是煮鸡蛋,冲奶粉(或订鲜奶配送),用现成的材料(成品面包片,即食香肠)夹三明治省事省时间?
这是我好久之前无意间记录下的,如果是评论里提到的董玉飞,那这位父亲的年龄我记错了,印象中这位父亲黑黑瘦瘦不大高。
我的本意是,不希望看到对事件中的个体进行攻击,从当初看报道时到现在回忆,我的心情依然是难以描述,不是愤恨。
至今还记得那年感动中国里的一位基层干部,这位父亲没几天就自杀了,对,以基层党员干部的身份满载荣誉,没几天就以父亲丈夫儿子的身份默默自杀了。
汶川的一个乡镇干部,在地震时从家里成功跑出来,让老婆照看一下老母亲,自己去学校看一下儿子,家、单位和儿子学校离得都很近,一条直线上,路过儿子的学校,看学校没全塌,鬼使神差的,对,他对记者的描述是鬼使神差的想先去单位,心里在跟儿子说“儿子你挺一下,挺一下,爸爸马上就回来”,等他参加完单位救援,经历第二轮余震后,反应过来往回跑,儿子学校全塌了。
就因为这个父亲的身份:党员、基层干部,当时还是央视王牌节目面对面的采访,无限扩大,表彰成一个基层党员的使命感责任感,轮回播放。
可节目中这个父亲已经被挖的体无完肤,记者一直追问这个细节:路过儿子的学校,为什么没进去。或许这个点是记者以及那整个群体引以为豪的功勋章,可这位父亲每一句话都在明显的责怪自己:鬼使神差、要是先去、要是听老婆的话。。。要有多无奈就有多无奈,能想象一个五十多岁一脸沧桑的父亲,一个家中独子,被记者逼着回忆自己面对“民族大义”时,只能自言自语一样重复嘟囔一句“要是当时”,像犯了错的孩子一样,他俩眼空洞地在记者牵引下回忆儿子很高、很开朗,早上出门还跟他比身高高,成绩很好,经常开玩笑,一米八几的大小伙对奶奶撒娇。。。。。显然,节目出来的效果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
可是,对一个父亲、丈夫、儿子而言,这份“于灾难面前不顾儿子安危、来不及看儿子一眼、毅然决然冲入群众坍塌现场的基层党员”的荣誉,能否支撑他那个大家庭?还被评了当时“感动中国”。
他老婆看了那集报道,责怪他如果。。。
他老母亲责怪他,如果。。。
他自己也责怪自己,如果。。。
最后,在报纸的一个小角落里,报道出他自杀了。
(有些影像细节记不清了,这个父亲面对采访时不断的自言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