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与 7nm 工艺非常相似的中芯国际 N+1 工艺芯片流片和测试成功,意味着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liu-jia-yi-83-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官方没有任何资讯批露,倒是不知名媒体借不知名芯片设计公司放出消息,意味着什么还不清楚么。一是让该设计公司名声大噪,二是资本炒作导致今天中芯带动半导体板块股价大涨。

照媒体这么沸腾下去,中芯迟早被害死。

前些日子路透社透露中芯被美帝扬言制裁,当时各大媒体消息云集但是不少在辟谣。HQ时报在ZH又是提问题,又是强调这个制裁实锤了,又是老胡发表回答,纵然你官媒又如何,一天就被中芯公关河蟹,问题和回答都被删,这还不清楚么?这段时间在ZH稍微涉及中芯敏感信息的回答,文章或评论都会被删。说明中芯在这个关节点只想低调地猥琐发育,不想被过度关注。我猜这个问题也活不了几天也可能会被公关。

这个问题下有回答说N+1主要是矿机在做,我深表赞同(不知道的找个中芯内部人士打听一下)。按目前这局势,美帝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会落下,入流的芯片设计商转单还来不及呢,真当去A了还能继续玩?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里我要替斯米克说几句。

斯米克委屈啊。前几天让小管家删帖,最近这又有问题带起来了。

是嫌我斯米克还不够艰难么?

我斯米克的客户是各大IC设计,不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工艺研发到哪了,去A化到哪了,良率如何了,都是fab和客户的事。

不需要消费者这么关心。你消费者关心,你爱凑热闹只会让一些无良媒体觉得有流量,有利可图就有人会瞎带节奏。

比如提出这个问题的老法师;

比如问题描述里的那个文章;

比如提问里的光刻机配图:这个图和N+1有啥关系?配这个图以及原文的一些煽动的字想影射什么?

知乎上也有asml中国区的,你想给他们表达啥?

至于N+1工艺,这东西的产品短时间你也用不上。工艺细节,密度,良率更不知道,当初28nm的事历历在目。

去A化更漫长,非高层也不具体知道情况。

知乎上了解一些情况的各大厂PE,供应商的vendor甚至一些大牛有的是,也没人在这彰显才学。

所以,少吃瓜就好。给别人点空间,给别人点宽容。生活都不容易。


user avatar   zhangshuj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SMIC N+1工艺是等效浸没式DUV的7nm,相比TSMC N'7的密度规格和微电性能几个方面都有显著差别;

另外,Fab经典经济模型在短期不容易成立,如今SMIC代工芯动科技的流片项目,良率指引还未公布,由于产品家族高低搭配不旺盛使其下线的部分瑕疵die也难作它用(比较一下INTC Core i那几款搭配);

目前的规格比较是,N+1工艺对比SMIC 14nm功耗降低57%、逻辑面积小了63%、SOC面积减少55%。

中国工程院的吴老师说过:193nm光刻支撑了过去时代工艺的发展,进入7nm节点后,EUV便成为关键,EUV光刻目前仍面临光源、光刻胶和掩膜版等方面的难题需要解决。比如掩膜版,过去掩膜的整体产率约94.8%,但EUV仅64.3%左右,而且比复杂光学掩膜还贵3到8倍。尽管业界已经在研究纳米压印、X光光刻、电子束直写等先进光刻技术,但是距离投入使用,估计还要3年以上。

所以工艺面临的三个挑战是,制造基础的光刻技术、核心新材料和新工艺以及良率提升这个终极挑战。下面这个图是描述从22nm开始的后摩尔定律时代里衍生的四个方向。

但逻辑器件技术发展就呈现了三个趋势:

一是结构方面:目标是增加栅控能力,以实现更低的漏电流,降低器件功能功耗。实现手段包括由平面结构转向立体,三维晶体管结构(如FinFET)成为主流器件技术;

二是材料方面:目前是增加沟道的迁移率,以实现更高的导电电流和性能;实现手段包括沟道构建材料由硅转变成非硅并成为主流,如Ge、三五族高迁移率沟道材料,GeSi源极/漏极应变材料等;

三是集成方面:类似平面Nand转向3D Nand闪存,未来的逻辑器件也会从2D集成技术转向3D的堆栈工艺。

吴老师也提到,此外后摩尔定律时代出现了市场碎片化的特点,中小企业商机大,创新空间大。在20nm以下节点,先进产能仅占12%,20nm以上节点还有巨大的市场和创新空间。


user avatar   msrdw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专职吹牛逼的来自问自答一波哈哈哈

第一,国内有任何一家企业敢于说自己在去A的同时良率及格嘛?

没有,而且连相对古老的90-150纳米制程都尚且不能做到90%国产化,更别提22-40纳米了。

所以,谁家要是愿意烧钱把纯国产设备的fab的良率和稼动率提高到能盈利的地步,不说了,你是我爸爸。这一步目前需要至少几百亿。比较适合投的第一个节点是90-150纳米,目前台湾人在大陆的立的记录是80%左右。谁能出钱提到100%?

第二,N+1有什么用?

按照目前的情况计算,估计SN1月产能还是K为单位计算,而且从已经有的14ff转N+1,还是有一定的生产损失。

N+1的产量上不去,那么做出来了也是白搭,smic是要恰饭的,恰饭的前提是要卖出去,卖出去的前提是能生产出来,这又回到了第一条。这也就是为什么smic的老兄不愿意沸腾的主要原因。某D2000的教训不够深刻?

第三,情况真的有我说的那么严重吗?

从目前情况来看,其实比较乐观,毕竟大洋彼岸最近才加了一个intel的fab42,intel自己都要预订台积电的3nm 保命了。

所以够不够用这个问题上没什么问题。关键是良率。。。。但是设备还是去不了A。

第四,去A的Arfi啥时候能出来

这个我不知道,不过我想推荐一本书,读一读还是蛮有意思的。

除了制程先进之外,还有一个指标WPH,指的是每小时的工作效率,这个指标过低就是之前某些弯道超车的玩意得死穴。ASML最近的ArF新机器已经提到超过300WPH了。10秒一片晶圆,在单位时间之内,公司的基础支出是一定的,那么生产的成本只随着物料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比如说每小时烧100万,你一个小时生产6片,人家生产300片,你得成本可以近似看做是人家的五十倍。长此以往呢?

另外还需要考虑的是你得wafer或者lot上的良率在初期也不如别人。那可能是上百倍的差距了。这上百倍的差距需要拿人堆出来。

半导体不是别的,真死的时候,哭都哭不出来,最后一堆人骂!


如果真的支持的话,其实还有一个方式

买一台荣耀4T play或者荣耀平板6上面的soc好歹是海思真迁移到smic的14纳米制程的产品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台积电董事长称,全球缺芯归根结底是疫情造成的,美国不应试图转移供应链? 
  在你的领域里,哪些学术期刊/会议是需要每天跟踪的? 
  如果想要分析一个未知芯片的功能,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2019 年 3 月 25 日举办的 Apple 特别活动有哪些亮点和槽点? 
  如何看待爆料华为启动「塔山计划」自建 45nm 芯片生产线,帮助国内芯片产业链解决技术问题?是否属实? 
  我国芯片行业要多久才可以赶上美国? 
  花十个亿能不能买到全套国产设备,建一条纯国产芯片生产线,来磨合优化国产设备的生产工艺和代工物联网芯片? 
  有人了解莱茵认证护眼模式么,真的比普通模式高级吗? 
  你在 GitHub 上看到过哪些有意思的 Issue? 
  美国决定一颗芯片也不给中兴,中国大陆高端制造业能突破重围吗? 

前一个讨论
即将新出的华为Mate40和iPhone12,哪个更有入手的价值?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股票领域说真话的人不受待见,而别有用心的人却那么多人追捧?





© 2024-11-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