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都会认为,固体溶于水后,更加分散了,所以应该更加混乱了,因而熵变一定是大于零的。实际上,有一些物质溶于水后反而熵变小于零,比如 的溶解热为 (放热)却依然难溶于水,就是因为溶解过程的熵变小于零[1],所以使得吉布斯自由能 。另外, 是易溶的,溶解时的熵变为 ,也是熵减的过程[2]。但是,明明溶解是更分散了应该熵增的啊,这样的想法为什么是错误的呢?
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熵。从微观的角度看,熵是系统混乱度的一种体现。体系越混乱,则整体的熵值会越高。看到这里,你可能愈发觉得溶解过程的熵变一定是大于零的了。
但是我们需要意识到,固体溶于水之后,不仅固体的混乱度(熵)会发生变化,水的混乱度(熵)也会发生变化。而当我们计算熵变时,我们需要同时考虑这两者的熵变。
比如说一开始我们有固体和纯水,那么此时它们的熵分别为 和 ;当溶解后,它们的熵值则是 和 ;我们要计算的熵变则是
很显然,因为溶解后更加分散, ;但是对于水分子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当溶于水中形成 和 离子后,这些离子会水合——也就是会结合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在形成水合离子的过程中,这些结合水在配位作用和静电作用的影响之下,会形成非常规整的结构;也就是说,水分子的熵变是小于零的!
由此我们可见,计算最终的熵变实际上是两个过程的竞争——溶质的熵增,溶剂的熵减。那么最终的结果是多少?具体哪个过程更显著呢?这全取决于溶质的性质。
对于盐来说,如果盐的水合效应不明显——阴阳离子的电荷量低,半径大——那么最终形成的溶液的熵变是大于零的,因为溶质的熵增占主导,比如说 的溶解过程是熵增的过程[1]。如果盐的水合效应明显——阴阳离子的电荷量高,半径小——那么最终形成的溶液的熵变是小于零的,因为溶剂的熵减占主导,比如说最初提到的和。
所以最终是否熵增,需要考虑体系内各个物质的熵的变化,不能简单地依靠更分散就是熵增来判断。我再举另一个例子:当你把油滴到水中,最终油滴都会聚集到一起。那么油滴聚集的过程是熵增还是熵减的呢?实际上聚集的这个过程,是熵驱动的(entropy-driven),也就是说是熵增的!因为在油附近的溶剂层水分子的移动性也被大大降低,而油滴聚集在一起是减少了表面积,从而释放了更多的水分子(给了它们以自由),所以整体的熵是增加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