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秦 plus 在不充电的情况下油耗能达到3.8L,该车在体验上是否能和丰田及本田的hev混动车相媲美? 第1页

  

user avatar   hao-hao-22-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回应一下虚标的问题。

传统燃油车企业宣传的功率和热效率看看就行了,甚至铭牌上的数据,也只有参考价值。实际使用环境中不可能有恒定25℃的进气,100kPa的大气压力,30%的相对湿度,非标环境下也没有各种修正公式,数值表,插值来修正油耗和功率……

发动机实际使用中,相对湿度,气压,进气温度,汽油热值,机油运动粘度,ECU逻辑都是不可控变量。

几乎没有只针对特定环境做相应优化的车企,单就一个低气压环境就很难营造。车企也只是做一些高原,高温,高寒的整车测试,适当提高设计裕度,保证能用即可,不用非得去高原,高热,高寒环境下作台架试验,更谈不上为此专门设计了。

所以功率,油耗和热效率与标定数据有差距再正常不过。

气压,温度,湿度对功率的影响有多大?

我们假设某地气压为99kPa,气温为30℃,相对湿度80%,这种自然环境在我国再正常不过。

那么针对自然吸气发动机,与标准环境相比差多少呢?答案是93.6%。假设这台发动机标牌功率为80kw,那么在上述环境下,最高也只能发出74.9kw的功率。

以上数据计算根据GB 1105.1-1987 内燃机台架性能试验方法 标准环境状况及功率,燃油消耗和机油消耗的标定标准 得出。


这还只是针对发动机本身,别忘了,纯汽油车还有变速箱呢!一台自动变速箱对车辆油耗和动力的重要性有多大呢?

38有句名言,一台变速箱毁所有。

此话不假,同一台发动机匹配4AT变速箱和CVT变速箱,油耗能相差10%。

还真别说,现实中真有这样的例子,08款卡罗拉和10款卡罗拉,同样一台1.8自然吸气发动机,功率一样,车重相似,但工信部油耗前者为7.4L/百公里,后者为6.7L/百公里,众测百公里油耗,前者为9.09L,后者为8.33L。差距在10%上下!

即便是同一台发动机变速箱,加以不同的调教,其油耗和动力也可以千差万别。

所以虚不虚标的,乐呵乐呵得了,每个车企都有自己的标准,怎么标不再是一个科学问题,已经变成一个经营理念问题了。

某安宣传的百公里加速成绩与车主实测差距明显,某瑞也有差距,只不过反过来了,这都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对于车企,想让某几台车有更好的百公里加速,那简直不要太容易,玩车的刷什么一阶二阶,人家车企可是有能力写程序并做台架试验来验证优化的……但量产车可不敢乱调。

消费者不傻,他们买的是量产车,自己的车实际什么油耗,什么动力,可靠性怎么样,保养便宜不便宜,心里门儿清!这不是车企歪着心思,靠调教忽悠两下就能骗过去的,搞不好一款畅销车立刻变滞销车。

在发动机标定上,宝马就相当务实,你别看他数据标得低,实际开起来的动力却十分惊艳。反倒是韩日车企,数据标得比谁都漂亮,你能说它做假了吗?没有呀!人家可是按照国家标准标定的呀!有权威机构做背书!是台架试验实实在在测出来的!

韩日数据标得高,并不说明什么问题。宝马发动机动力是好,但没有韩日发动机耐用皮实,这也是事实吧?要说宝马解决不了发动机漏油问题,我是不信的。ECU封印动力,尽量用成熟的技术和材料,调低机油,冷却液温度,变速箱尽可能平顺,改线密封为面密封。宝马也可以温顺,耐用,皮实,但那还是宝马吗?

所以不存在所谓的虚标。传统燃油车,动力,可靠性和成本就像不可能三角,一个主打可靠,低成本的品牌,数据还标得高,也只能是营销的一种手段。





说秦plus。

不要把dmi看做是传统燃油车!它是另外一种生物!

比亚迪宣传的馈电油耗是百公里3.8升,这个数据是向工信部申报的,是按NEDC工况跑出来的。

馈电工况,SOC:25%。

其实工信部油耗即便不准,也基本上可以推算出其实际使用中的馈电众测油耗。

4.5-4.6L

怎么算出来的呢?我们已知本田雅阁混动的众测油耗与工信部油耗的差距大约为25%,那么与其整备质量相似的秦plus,油耗也基本可以通过这个比例推算。

为什么可以这么计算呢?

既然比亚迪秦plus车重与雅阁差不多,同样没有机械式变速箱,工作原理也差不多,都是以电动机为主要驱动动力。已知秦plus的工信部油耗,就可以通过比例推测出其众测油耗。

实际上,电动机不像内燃机,各气压温度湿度下的效率差距极小,且比亚迪生产的电动机效率是比较高的,这点在其以往纯电车的电耗测试中已经在有所体现。

所以比亚迪宣传其电机最高最效率高达97·5%,效率高于90%的工况占比为90.3%,是比较可信的,稀土永磁电机效率本身就很高,做到95%不是难事。

比亚迪馈电工况不是发动机一直运转给电池补满电,而是只在最大为4kwh电量的范围内浅充浅放,一般混动只能在0.5kwh范围内浅充浅放。

所谓的浅充浅放真的很浅!日常驾驶,大约只有1%soc电量,只有遇到长上坡满载急加速等极端工况,电池电量才会持续下降。

比亚迪把SOC 25%定义为馈电,实际上,电池的实际电量不可能只有25%。

从磷酸铁锂电池的充放电曲线可以看出,磷酸铁锂电池单纯用端电压做电量判断有多么不靠谱,主电压平台那么平,一旦脱离主平台,就掉入真正的馈电区,端电压迅速降低,放电能力迅速恶化,车辆也迅速陷入不可用状态。

所以不能用电池的真实电量做soc标定,而是要用诸如电流积分等方法做标定。这么标定出来的电池,整个100%电量区间都是可用的。电池可以轻松放出超过100%的电。这就是大家口中的保留容量。

所以即便表显soc电量为25%,电池的实际电量也应该在30%以上,在这个区间,电池的放电能力并不比满电时差多少,一个标定为8.2kwh的电池,在50%电量附近做浅充浅放,最大调度电量为4kwh,也就是大约50%的样子,如果长期不充电,日常混动出行,电池电量在1%范围内波动,理论上这电池用到能用到车散架。我怎么感觉这电池不充电比充电还耐用呢?可能充电就是为了soc校准吧。

这张图可以清晰的看到油与电的互补过程,蓝线电耗,黄线油耗,电耗为负时是发动机给电池充电或动能回收,这时发动机工作,其余时间发动机停机。

有人朴素的认为,发动机发电再驱动轮子是脱裤子放屁。然而事实上普通燃油发动机在低速低负荷的热效率低到令人发指。更何况还有怠速,频繁的加速刹车,暖机等垃圾工况。汽油燃烧的热量80-90%变成热散发到环境中去了。

给发动机加上一套电池和电机,并加以控制和配合,使发动机工作的大部分时间处于高效区间,此时发动机扭矩过剩,剩余的动力以电能的方式存进电池,等需要动力的时候,再靠电池释放出来,补充发动机扭矩的不足。和纯汽油车比油耗,这属于作弊。

可能大家对发动机高效运行区间没有概念,如果一台热效率37%的2.0t发动机驱动一台2吨的SUV,其发动机运行在比较省油的转速区间,也就是大约1500转,时速50-60,油耗可以低到5.8-6.4L。您以为这台发动机就进入了最高效区?

No

只有在深蓝色闭合圈内,这台发动机的效率才最高。转速低于2000就进入发动机高效区?这不可能

于是残酷的事情发生了!因为一个扭矩和转数固定的点,只对应一个档位的一个固定的速度……安装了2.0t汽油发动机的这坨汽车,无论在什么机械式变速器的协助下,发动机都无法长时间在高效区内运行。只有部分加速工况,才能使发动机运行在最高效区极短的时间。

实话实说,内燃机并不适合直接驱动车辆,为了获得比较满意的动力,只能匹配更大功率的内燃机,其也只能委屈的长期工作在低效区间。

于是,有人想到用电机来驱动汽车。

电动机天生的扭矩特性优异,特别适合驱动车辆,但谁知道电池又成了短板。

幸运的是,如果把发电给电池充电这活分配给内燃机,它一定很高兴。因为通过IGBT驱动电路,可以轻松的调节充电电流,也就是扭矩,而不改变转速,这能使发动机长期在高效区间内以恒定转速运行。

不需要发电时,发动机更高兴,干脆停机,一滴油也不消耗。

于是内燃机,电动机,发电机,电池这四个好基友通力协作,轻松的创造了低油耗奇迹,这好像是颠覆了能量守恒定律,实际上我们脑中的能量守恒是建立在大量浪费热能的基础上的!大尺寸冷却水箱,电子风扇,通风刹车盘,冬季行车时奢侈的暖风,无一不在彰显对热量的暴殄天物。

也就是说发动机不必拥有多么高的热效率,只要能让发动机尽量工作在高效区间,其节油效果就已经很可观了。

说了这么多优点,那为什么传统车企没大规模生产呢?

因为可以大电流充放电的电池也是技术……IGBT芯片的生产设计也是技术,电机的设计制造也是技术,多达11种工况的无缝衔接也是技术,最重要的,控制成本也是技术。


比亚迪在双电机串并联技术路线上起步很早,本田的i-mmd上市时间比byd的F3dm晚6年的样子,第一代F3DM只装了一台1.0自然吸气发动机,25kw和50kw的两部电机。纯电里程100公里,可以实现百公里油耗4.0L,500公里续航,百公里加速时间11秒以内的成绩,即便是今天也不过时……

只可惜那是2008年,谁也不会拿出18万,买一台国产的比亚迪,那时的国产车质量,只能用恐怖来形容,那时新能源汽车远没有那么大的补贴力度,那时混动普锐斯落地价格高达28万,卖得也不怎么样,那年卖得最好的车分别是捷达,桑塔纳和凯越。

今年是2021年,13年过去了……丰田双擎混动卡罗拉的落地价降到14.3万,本田能买到的价格最低混动车,落地也得14.5万。而比亚迪最便宜的秦plus,只要11.3万,绿牌,真的只相当于一台燃油车的价格,在成本控制方面,对不起,在座的都是垃圾!



最后,这种架构的混动车,驾驶感受高度趋同!差距最大的,就在刹车的调教和底盘等细节的掌控上。

什么叫细节的掌控呢?由于这种东西低速行驶时太过静谧,平时没有机会听到的噪音就会显得十分刺耳,比如油箱里的咕隆咕隆声,比如底盘发出的极其细微的咯吱咯吱声,比如车身塑料件在应力作用下的极其细微的嘎吱声等等,反正燃油车关掉发动机,用绳子牵引,这异响你也会听到。

至于和丰田,本田的比较,等量产车上市后我试驾过再讨论。另外,据说现在第一代F3DM还有在跑的。




  

相关话题

  丰田为什么宁可与宝马合作也不联合本田? 
  比亚迪能否以dmi技术推出大排量混动后驱车吗? 
  为什么香港的出租车仍然是老丰田,不换新车呢? 
  十年之内,混合动力汽车还是纯电动汽车更适合中国? 
  阿隆索在TR里对本田的吐槽能对本田的影响有多大? 
  螺旋弹簧双叉臂独立悬架与双叉臂独立悬架两者对于越野车来说性能区别有多大? 
  丰田的混合动力用的电池包衰减以后还省油吗? 
  丰田混动全球销量突破1800万辆,你为什么选择丰田混动车? 
  为什么对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为什么在日本本土较少看见凯美瑞、雅阁、卡罗拉等车? 

前一个讨论
比亚迪宋plus 值不值得买?
下一个讨论
怎么看待 Linus 和 Richard Stallman 对 C++ 的态度?





© 2024-05-1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