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比特币再创新高一度破 3.3万美元,总市值超 5600 亿美元?狂涨的背后还反映了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luxeniu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讲点我多年形成的认知,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比特币价格长线上涨的核心逻辑就是共识范围的不断扩大,这个共识就是对其绝对稀缺性和高价值的认可。认可它贵,就会买,就会对价格形成正反馈,直到多头跟不上。认可这个逻辑的人所持资金越来越大,市值就会不断扩大。其他的各种解读多数都是烟雾弹或bullshit。

第一轮共识的扩大是2009年诞生至2013年底,主要是在极客和先锋投资者中,他们疯狂,但是资金小,比特币市值只到达了百亿级。盘子小,波动性极大,万倍以上的涨幅,然而总共也没多少钱。这一轮很像资金盘的特点。2013年底这波其背后的最大一只推手是来自中国的民间资金。

2013年底的泡沫破裂以后,比特币和整个加密货币经历了漫长的熊市,但实际上不断有新的开发团队开启真正有意义的项目,为随后的一轮大牛市奠定了技术基础。例如2014年ETH的诞生。回顾性的看,2014-2016年的震荡都在为后来一轮的牛市吸筹建仓,而那段时间恰恰是“比特币已死”声音最响亮的时候。

第二轮共识的扩大,就是2017年左右的区块链泡沫。其重要特点是席卷了全球主要的中高收入和发达经济体,例如韩国就一度极其疯狂,我国在2017年9月4日以前也有复制2013年之势,但94监管斩断了这个势头,导致了一波大规模的借投资区块链而形成的资金外流。这一轮的特点是各种社会游资、私募资本、风投届和灰色地带资金的深度参与,有不少风投界有头有脸的人物下场站台捞钱,老诈骗犯们就不说了。大多是通过Eth智能合约搞爱西欧来集资,当时众人以为会成为一种主流的融资和发行证券的方式,实际上并没有登堂入室。这一轮的正面意义其实是,一方面让区块链技术开始在正经行业落地,另一方面是政府和传统资本界都开始关注和布局加密货币。标志性事件是行情末尾的时候,芝商所开启了比特币期货交易,以及coinbase等交易所的合规。这为传统资本进入提供了便利。这一轮,比特币的总市值达到了3300亿美元(整个虚拟币市场8千多亿美元),但对于大资本来说,这才仅仅是个股龙头水平,依然不够看。

第三轮共识的扩大,就是去年至今年开始的新一轮上涨。此次共识的扩大,是扩大到了大量的机构投资者,也就是“老钱”们。新卷入的人口数量不是最多的,但卷入的资金量是最大的。大资本入市,一定会选择大市值的品种,因为他们钱太多,小市值的币种一买就翻几倍,一卖就砸到0,深度太差,玩不转。所以这一轮牛市,会先把比特币推到一个足够容纳老钱们的市值,直到老钱们手握了足够让其舒适的储量。而且,机构投资者博弈完毕后,比特币可能会丧失从前那种指数级别的波动性,开始向传统标的靠拢。此次的比特币市值会超过苹果,整个加密货币市场的市值达到数万亿美元。

我所认知的第三轮:

  1. 从什么时候开始确认行情已经开启?2020年7月底,巨量大阳线突破了两年半的长线下行趋势,这是一个明确无误的信号弹。
  2. 为什么开始涨?因为先驱的机构投资者(例如Grayscale、MicroStrategy)已经建仓了足够的筹码,多数在12000美元附近和以下。其他还手握了大量其他大市值币种。美元大放水提供了天时地利,但就算没有此次无限QE,牛市也在计划当中。
  3. 机构投资者背后的权力是庞大的,尤其是华尔街资本。一方面他们会不断推动部分加密货币交易所和金融衍生品的合规,才会放心加大投资。比如你可能会看到加密货币交易所IPO,传统交易所上线各种指数、ETF等等。另一方面,他们也会想方设法绞杀和收编币圈的旧势力们。
  4. 交易所们为了合规,会不断迎合监管,出卖币圈所珍视的那些“隐私”、“匿名”特性。比如匿名币(Zcash、DASH、XMR、Zcoin等)会被合规交易所下架,想要涉足“零知识证明”的币种可能会犹豫。还有会将法币资金的出入信息交给监管。
  5. 比特币的最终定位是数字黄金,作为价值储存品,而非货币,但流动性极好。当然,也可以当货币用,正如黄金可以做货币用,但这不是黄金贵的原因。所以其最终稳定的市值要按黄金市值按比例折算之后来对标。取而代之并非不可能,但极其漫长,仅仅三轮共识的扩大不可能完成。所以听到有人喊比特币涨到百万美元的时候,自己要做个算数题。
  6. 牛市需要核心故事。DeFi是一个不错的故事,但能否支撑数万亿美元市值的市场是值得怀疑的,可能会有其他的好听的故事。但故事只是手段,牛市才是目的。
  7. 时间比空间重要。机构投资者的节奏感比游资更慢,新老资本的博弈会更加激烈。与其问这轮会涨到多少,更正确的问题是涨到什么时候。我估计距离现在最短也要一年以上。
  8. 小散就不要复读什么割韭菜、庞氏骗局之类的老话了。机构化就是去散户化,换句话说就是,你们已经不再重要了。

user avatar   cheng-zheng-r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分享一点个人浅见,从一段几年前的个人经历开始:

比特币的这一波大涨和癫狂,在几年前我们许多人都已经经历过了。那个时候我正在卡内基梅陇(CMU)读大二,整个CMU的那种本来就有一些geeky的校园环境简直被加密货币的狂潮淹没了。有一节选修的课在CS楼里上,路过的时候就能发现大家的电脑屏幕时不时会切到各种线上交易所去看看自己的持仓情况和各种币的行情,很多人聊天的时候,包括在白板上演算problem set的解法的时候也都会在旁边写一些crypto相关的内容。

我们当时有一个微信群,基本上算是许多最好的学校的undergrad(中国留学生,多数为美高的朋友)每天在上面从各自专业的角度来去分析网上能够找到的许多比特币、以太坊以及莱特币Ripple的各种定价模型,从什么方面去分析的都有,最浅显的比特币交易量变化、各个地区用电水平的波动到社交网络上大家讨论对加密货币的普遍预期等等。基本上大家的总体的情感基调还是被普遍看好比特币为主的加密货币大盘持续上涨的预期所支配的,所以一种不切实际的狂热期待笼罩了我们当时的讨论。(最搞笑的时候甚至我们也想自己也写个白皮书去ICO圈一波烂钱,因为看着当时场上那些乱七八糟的狗屁不通的白皮书和乱糟糟的代码,大家实在觉得"我上我也行,就这也能发财?"。当然最后还是忍住了没有去搞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

不是没有预想过突然崩盘的情况会是怎么样? 但是交易世界本身充满矛盾的各种信号和浮动本身就挑战着参与其中的每一个投资亦或者投机者对未来的研判和预期,而这一些浮动的信心又会在下一个周期生成各种影响市场本身的信号,这是一个完全动态的过程,但是未必随机。当时很明显的有各种科技界中人以及传统商业世界的“异端”公开发表力挺区块链技术的言论,但是其实仔细研究就发现他们对区块链本身的看好,很难一对一照搬到对比特币的乐观预期上,所以其实这个本身就有一层错配在对比特币的乐观舆论环境中;另一方面,诺奖得主、投行高层公开放话否定了比特币作为一种新兴的货币的价值,他们的理论中最广为流传的论点就是比特币与“流动性陷阱”,即比特币的持续上涨会带来一个通缩的预期,而且这种效果会溢出到其他的主要结算货币中,如果比特币的交易不加以管制的话。 所以仅从甚嚣尘上的双方大佬的对喷,以及几本诸如野口悠纪雄的《区块链革命:分布式自律型社会的出现》这样的书,很难去把握所谓的行情。即便是大家反复的研读比特币论文的原作并且为中本聪的天才构想所折服,也不好去预计一个完全空白的自由交易结算的价值载体后续发展的路线到底会是如何。在局中的所有人被笼罩在一股狂热的迷雾中,直到价格崩塌的突然降临。

这一波行情有所不同,美联储无底线的扩表和放水加上美国两党之间对于疫情的完全失控,使得美国利率基本客观上不存在中短期内的上涨预期,甚至许多机构投资者都越来越多的把目光投入到了风险更高收益更大的投资标的物上,比特币和疯狂的美股都只是这一次疫情大行情的一体多面而已,本质上是全球机构(为主)以及个人投资者都看到了美联储愿意放弃之前模棱两可的“底线”,实质上为了美国本国在疫情期间遭受重创的经济基本面以及美元结算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衰退无限地兜底。但是话又说话来,顺着索罗斯反身性(reflexivity)的路子,其实这样子的兜底行为也回过头来塑造了新的经济现实以及宏观预期, 美国的经济基础倒是稳固住了,虽然大规模的聚集以及新的感染高峰不断而且总体的感染人数竟然突破了让人难以置信的2000万,但是现阶段美国佬是真的也算行为上一边倒地想开了,所以经济活动和生产秩序反倒是目前经受出现灾难性的冲击(除了数月前的失业潮,但是其影响也在被慢慢弥平);但是另一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虽然整个美元结算体系中的各路投资者以及各国国民给美国人民稳住国内买了单,美元资产的品质和信用在大家心中估计是心照不宣的下调一个评级,这一点反过来削弱了托底行为的效用,但是又反过来增加了下一次仍然采用类似措施的概率(绕就对了)。这一点从RCEP的阶段性突破,以及中欧协定赶着最后一天敲定也可以侧面反映出全球的主要经济体(集中在亚欧+亚太)倾向于建立更加广泛的直接经济合作,从而一定程度上规避命运被美元结算体系完全扼住咽喉时不得不交出的那笔铸币税(可以理解为风险抵掉后低息美元国债与相对高息本币债券之间的息差,因为账上躺着多余的美元(对美国形成顺差)不得不购置美元国债来获取一部分收益)。

可是这个世界的一个现实同样是即便美元的信用在此次危机中打了折扣,它仍然会是未来许多年内国际间结算最最主要的选项,在许多商品类别里(如石油)甚至是唯一的选项,一是因为仍然无敌于天下的美军和遍布四海的军事基地和情报网络,二是因为构建这个结算体系后形成的长期惯性和沉没成本,许多战后形成的国际机构如BIS就是完全为了这个结算体系而存在的,不可能一夜之间毁灭那么多既有的为美元服务的基础设施。所以全球投资者们需要将资本注入到一个新的门类的投资标的物上,来减轻持有美元资产的持续低息压力。

那么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有没有一种东西,增值的速度比美元资产快,拿到哪里大家都或多或少认可它的价值,不受某一国主权管制,流动性又很牛逼呢?比特币为主的加密货币显然是一个不错的选项。纵然作为区块链“创世神”的老大哥比特币自身拥有许多技术缺陷和相比他那些各色各样的后辈们没那么sexy的各种功能,但是它毕竟是全世界范围内认可度最高的公链以及平台接入口做的最全的货币。 大机构看准了一波买进去入场,在抢筹引起的流动性短缺供应不足且机构投资者主要是以中长期持有为主的情况下,加上比特币这种典型的少数人控制多数币的“庄家场”特性,大机构买方以及跟风进场的游资、散户在缺少交易对手盘的情况下,价格的迅速攀升其实并不难理解。

说了那么多,其实我也知道在这么一个客观的癫狂市场环境下,想要人们保持住理智应该也是挺难的。但是我还是最后奉劝一下一般的个人投资者,不要用你输不起的钱去持有比特币。做好研究,给比特币定一个价,超过那个部分的钱,就算是你认知外的部分,本来也不属于你。如果你坚定的看好比特币在内的加密货币的未来,就不要去管市场行情的波动,制定一个目标,严格地去遵守自己定下的规矩。不要盲目地听信大机构的分析师的意见,他们自己也是利益相关者,和你本身存在利益冲突。长期来看,运气(最重要)、纪律和心态决定了投资的表现。

如果你背后没有一个专业的投研团队或者你不是长期从事交易相关的工作,请不要学习该问题下的许多别的答主加杠杆来炒币,投资有风险不是说说而已,很多自认为准备好了的人其实并没有准备好。


user avatar   li-xiang-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保守估计,在3.6万美元之前是不会有回调的。正常情况本轮牛市顶部应该在10万美元以上。想囤币的别着急,比特币有四季轮替的规律,去年今年是春夏牛市,明年后年就是秋冬熊市。

我之前就提醒过大家,挪威拿养老金买入比特币,标志着政府正式进场。按比特币当时的市值,和全球天量的美元供应相比,比特币只可能上涨,不可能下跌,除了保存不善丟币的风险以外,比特币投资毫无风险。当然,比特币也不会永远涨,但我认为,下一次真正的熊市最早也要等到2021年年底才会浮现。


user avatar   li-jian-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比特币到底是避险资产,还是风险资产。

到底是比特币涨价了,还是美元跌了。

你的指标是什么?是美元。

国家主权货币是否还能作为国际货币使用,是否还能承担价值存储,贸易结算,大宗商品定价的根据?

你说可以,你说可以美元。

我那我问你:主权货币作为国际货币,是拥有权力且承担责任的。

美国会不会承担作为国际货币的责任?

你说有?

那么“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问题”,这句话又做何解?

美联储现在滥发美元,天量放水又做何解?

美元是不是还继续成为国际货币,人民币是否能替代美元作为国际货币,都是伪命题。

问题是:主权货币是否还能成为国际货币,这才是核心问题。

比特币只是第一个挑战者罢了。

你继续用美元,你继续用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我现在就告诉你,拜登上台后至少四万亿美元发出去。

你自己看着办。


user avatar   dantes-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技术上:光刻机的制造和使用工艺。

金融上:打破美元的霸权。

军事上:台湾问题。


别的问题(房产绑架经济、老龄化、东西部平衡等)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都是可能通过发展来解决的。

上面列的3个问题是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


user avatar   iron-man-on-march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user avatar   yizhi-ban-jie-61-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梁思申家庭,从剧中的暗示来看,应该是49年之前的上海工商业者。他们家至少他父母这一支还算是爱国的,49年之后并没有跑路而是留了下来,属于政治上靠得住的工商业者,文革之后被国家启用。

这样的家庭基本上在海外都有亲属,改革开放之后才重新联系上,这也是梁思申改革开放之后选择移民国外的原因之一。

梁思申自视甚高,她说自己没有歧视,但宋运辉说得对,她就是歧视了。她确实想促成中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她心里已经内化了西方资本的逻辑,她认为中国要发展,做西方的附庸就是理所应当的。她并不知道,也没想过,为什么重点国企必须由中国掌握控股权的原因,也不在乎,只要她能完成这笔投资,受到老板的表扬,她的价值就实现了。

剧中对梁思申这一路人的小心思写的是很好的。这就是改革开放中华人华侨的真实想法。

她和宋运辉的矛盾,不是谁和谁斗气,或者性格冲突,而是根本立场不同。对梁思申来说,单子能谈成,中国市场开拓出来,她就实现了自己在美国人中的价值;但是对宋运辉,他就必须考虑中国化工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的长远利益,为了这些利益,政治底线是不能退让的。

梁思申说自己受了歧视,实际上和宋运辉说的歧视并不是一回事。梁说的,是她作为美国华人所受到的种族歧视,这种歧视,宋和大部分中国人当然没有体会,也没有理由就要体会。毕竟梁还是要在美国社会混的,宋和大部分中国人不需要。

宋说的歧视,则是西方大公司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并不把中国当做平等的合作伙伴,而是趁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这点,梁实际上是不在乎的。毕竟,就算控制了又能怎么样?梁还是吃香的喝辣的,大不了回美国去。

对吉恩一路人来说,梁当然就是个工具。毕竟买办永远也不可能和老板真的平起平坐。

当然,梁思申并不坏,我相信她主观上也是想为中国好的。但是她长期受美国的教育,认为中国处处落后,美国的一定先进,所以自己有先天的权力去决定东海应该如何如何,还自以为是为中国好,实际上就是个二鬼子。

宋运辉也不傻,这点他肯定早就看透了,但是为了合资,一直到吃饭之前都没捅破。宋也一直在和日本还有其他公司联系,该摊牌就摊牌,可见也没有对梁这边报不切实际的希望。


大结局了补充一下:最后两集说明梁的层次还是比宋差远了。她以谈判为要挟,不仅救不了宋,而且会让上级部门更加怀疑宋和梁有不正当的交易。她以为靠自己就能扳动洛达,靠一个洛达就能改变党的组织原则。而她实际上就是个工具人,不可悲么?

最后她和宋的谈话,宋对她是大失所望的。本来吃饭的时候,宋以为她回来投资是为了帮助中国的建设,结果因为她自己的一点私心,说不投就不投了。她看得上的人就行,其他中国人统统不行。我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梁思申这种人如果不改变自己看问题的方式,会走到完全西化派的路子上。


user avatar   jackwang99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梁思申家庭,从剧中的暗示来看,应该是49年之前的上海工商业者。他们家至少他父母这一支还算是爱国的,49年之后并没有跑路而是留了下来,属于政治上靠得住的工商业者,文革之后被国家启用。

这样的家庭基本上在海外都有亲属,改革开放之后才重新联系上,这也是梁思申改革开放之后选择移民国外的原因之一。

梁思申自视甚高,她说自己没有歧视,但宋运辉说得对,她就是歧视了。她确实想促成中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她心里已经内化了西方资本的逻辑,她认为中国要发展,做西方的附庸就是理所应当的。她并不知道,也没想过,为什么重点国企必须由中国掌握控股权的原因,也不在乎,只要她能完成这笔投资,受到老板的表扬,她的价值就实现了。

剧中对梁思申这一路人的小心思写的是很好的。这就是改革开放中华人华侨的真实想法。

她和宋运辉的矛盾,不是谁和谁斗气,或者性格冲突,而是根本立场不同。对梁思申来说,单子能谈成,中国市场开拓出来,她就实现了自己在美国人中的价值;但是对宋运辉,他就必须考虑中国化工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的长远利益,为了这些利益,政治底线是不能退让的。

梁思申说自己受了歧视,实际上和宋运辉说的歧视并不是一回事。梁说的,是她作为美国华人所受到的种族歧视,这种歧视,宋和大部分中国人当然没有体会,也没有理由就要体会。毕竟梁还是要在美国社会混的,宋和大部分中国人不需要。

宋说的歧视,则是西方大公司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并不把中国当做平等的合作伙伴,而是趁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这点,梁实际上是不在乎的。毕竟,就算控制了又能怎么样?梁还是吃香的喝辣的,大不了回美国去。

对吉恩一路人来说,梁当然就是个工具。毕竟买办永远也不可能和老板真的平起平坐。

当然,梁思申并不坏,我相信她主观上也是想为中国好的。但是她长期受美国的教育,认为中国处处落后,美国的一定先进,所以自己有先天的权力去决定东海应该如何如何,还自以为是为中国好,实际上就是个二鬼子。

宋运辉也不傻,这点他肯定早就看透了,但是为了合资,一直到吃饭之前都没捅破。宋也一直在和日本还有其他公司联系,该摊牌就摊牌,可见也没有对梁这边报不切实际的希望。


大结局了补充一下:最后两集说明梁的层次还是比宋差远了。她以谈判为要挟,不仅救不了宋,而且会让上级部门更加怀疑宋和梁有不正当的交易。她以为靠自己就能扳动洛达,靠一个洛达就能改变党的组织原则。而她实际上就是个工具人,不可悲么?

最后她和宋的谈话,宋对她是大失所望的。本来吃饭的时候,宋以为她回来投资是为了帮助中国的建设,结果因为她自己的一点私心,说不投就不投了。她看得上的人就行,其他中国人统统不行。我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梁思申这种人如果不改变自己看问题的方式,会走到完全西化派的路子上。


user avatar   gu-jiu-9-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梁思申家庭,从剧中的暗示来看,应该是49年之前的上海工商业者。他们家至少他父母这一支还算是爱国的,49年之后并没有跑路而是留了下来,属于政治上靠得住的工商业者,文革之后被国家启用。

这样的家庭基本上在海外都有亲属,改革开放之后才重新联系上,这也是梁思申改革开放之后选择移民国外的原因之一。

梁思申自视甚高,她说自己没有歧视,但宋运辉说得对,她就是歧视了。她确实想促成中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她心里已经内化了西方资本的逻辑,她认为中国要发展,做西方的附庸就是理所应当的。她并不知道,也没想过,为什么重点国企必须由中国掌握控股权的原因,也不在乎,只要她能完成这笔投资,受到老板的表扬,她的价值就实现了。

剧中对梁思申这一路人的小心思写的是很好的。这就是改革开放中华人华侨的真实想法。

她和宋运辉的矛盾,不是谁和谁斗气,或者性格冲突,而是根本立场不同。对梁思申来说,单子能谈成,中国市场开拓出来,她就实现了自己在美国人中的价值;但是对宋运辉,他就必须考虑中国化工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的长远利益,为了这些利益,政治底线是不能退让的。

梁思申说自己受了歧视,实际上和宋运辉说的歧视并不是一回事。梁说的,是她作为美国华人所受到的种族歧视,这种歧视,宋和大部分中国人当然没有体会,也没有理由就要体会。毕竟梁还是要在美国社会混的,宋和大部分中国人不需要。

宋说的歧视,则是西方大公司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并不把中国当做平等的合作伙伴,而是趁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这点,梁实际上是不在乎的。毕竟,就算控制了又能怎么样?梁还是吃香的喝辣的,大不了回美国去。

对吉恩一路人来说,梁当然就是个工具。毕竟买办永远也不可能和老板真的平起平坐。

当然,梁思申并不坏,我相信她主观上也是想为中国好的。但是她长期受美国的教育,认为中国处处落后,美国的一定先进,所以自己有先天的权力去决定东海应该如何如何,还自以为是为中国好,实际上就是个二鬼子。

宋运辉也不傻,这点他肯定早就看透了,但是为了合资,一直到吃饭之前都没捅破。宋也一直在和日本还有其他公司联系,该摊牌就摊牌,可见也没有对梁这边报不切实际的希望。


大结局了补充一下:最后两集说明梁的层次还是比宋差远了。她以谈判为要挟,不仅救不了宋,而且会让上级部门更加怀疑宋和梁有不正当的交易。她以为靠自己就能扳动洛达,靠一个洛达就能改变党的组织原则。而她实际上就是个工具人,不可悲么?

最后她和宋的谈话,宋对她是大失所望的。本来吃饭的时候,宋以为她回来投资是为了帮助中国的建设,结果因为她自己的一点私心,说不投就不投了。她看得上的人就行,其他中国人统统不行。我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梁思申这种人如果不改变自己看问题的方式,会走到完全西化派的路子上。


user avatar   kai-xin-mao-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想搞笑,低俗是最快速的手段。

日本的志村健在三俗的路上走了快40多年了,

现在依然还是依靠这个维持人气的。

可是,一直依靠低俗笑料

迟早会遇到玻璃天花板的。

日本有个叫 快乐亭黑的混血,是说单口相声的,

说的全部都是下三滥的笑料,不是一点,而是全部。

结果就是没人敢找他上电视,广播,或者剧场演出。

翻过来说,保持一点三俗笑料不用,纯靠幽默和擦边球的相声演员,

依然不多。

而且要一直维持这种作品的风格是极其困难的。

侯老,马老就是典范。

(马老后期说的很多小段,其实就是外国笑话,当然是自己加工过的)

反过来说

七口人这个死杠死口 的内容

说了有一百年了吧?

不用解说大家不还是听的懂?




     

相关话题

  欧洲的高福利是否实质上是不可持续的的庞氏骗局? 
  如何看待美国宣布制裁包括丁仲礼在内的14位中国官员? 
  比特币挖矿一定要用计算机吗?用纸笔来计算可行吗? 
  商务代理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为什么成都能成为新一线首位城市? 
  为什么改革开放能如此成功? 
  如何看待继微信还信用卡收款后,支付宝还信用卡超 2000 元将收取手续费?这样的调整是出于什么原因? 
  如何评论网传“天津首判:以炒房为目的的购房合同无效”? 
  如何看待 2018 年 1 月 16 日比特币市场大幅下跌? 
  什么东西最能反映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变化? 

前一个讨论
2010 年就买了 playstation 游戏机的人是怎么做到的?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纽约时报》记者称中国扶贫项目「耗费高昂、不可持续」,被多国网民反驳批评?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