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苏格拉底会死」的三段论是不是循环论证? 第1页

  

user avatar   lu-yang-new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的疑问和这个三段论的成立与否是两个层次的问题

苏格拉底会死的三段论是演绎推理

其结论成立依据的是三段论没有程序错误

而三段论本身则是一个一般到个别的判断过程

所以

演绎的程序就是,大前提——(所有人都会死)真,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真,结论——(苏格拉底会死)真。所以,这个演绎的程序关键在于真值传递链,而不是对前提两个命题是否为真的判断过程。

换句话说,所有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狗,这样两个前提,就推不出“苏格拉底会死”的必然结论,因为谓词不周延。

演绎推理是一个思维程序,遵守这个程序,才能确保真值传递到结论,从一般普遍的真判断获得个别特殊的真判断,而不是获取描述经验事实的真判断的唯一或必然方法。

那么,这是一个循环论证么?不是,关键在于小前提。因为小前提使判断的谓词周延,这个并不是必然的,但却是保障三段论成立的要件。就像前面说的,苏格拉底是人,这是一个需要赋值的判断,你之所以会认为循环了,恰恰是因为在你的观念中已经默认了苏格拉底必然是人,而从判断的机械性角度说,是没有这个默认值的,需要被赋值。这就是演绎推理的特点,这是一个真值产生的逻辑链条,而不是形成认知的思维和经验过程。

这是第一个层次,即默认“所有人都会死”这个判断的真,而完全不管这个判断是如何获得的,那么从一般到特殊的标准演绎推理就是这样的。

另一个层次的问题则是“所有人都会死”这个认知是如何获得的。这是认识论问题,不是逻辑学问题。即我们的认识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涉及逻辑学,但要比逻辑学复杂也模糊的多。牵扯的学科领域也更加驳杂,逻辑学,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人类文化学,神经经生理学等等许多学科都从各自的角度研究探讨这个问题,远不是一个逻辑学(比如你说的要包括苏格拉底的死才能形成这样的判断云云,这可以类比为归纳)所能涵盖并清晰解释的。

总之,仅仅从演绎推理角度

苏格拉底会死的三段论没有问题,也不是循环论证


user avatar   lllbk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考虑一个例子,把问题中的“苏格拉底”换成“周杰伦”,于是该三段论就变成了:

1、所有人都会死。

2、周杰伦是人。

3、周杰伦会死。

这个论证的形式和问题中的论证形式完全一致,那这是循环论证吗?周杰伦现在还活着,因此前提1的得出不可能依赖于3,所以这个论证并不是循环论证。但是与这个论证形式完全一样的题主所说的论证,为什么好像是循环论证呢?

首先明确,什么是循环论证?论证,就是从一系列前提,经过推理规则的推演,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循环论证指的是,前提的得出需要用结论来推导,而不是“前提为真依赖于结论为真”。(实际上后者等价于“结论是前提的必要条件”)那么,“所有人都会死”这个前提需要依赖于“苏格拉底会死”这个结论才能得出吗?

并不是。事实上我们得出“所有人都会死”这样一个形如的全称命题,如

@罗心澄

所说,有两种方式,外延的方式和内涵的方式。

所谓 外延 的方式,就是去把所有的x都检查一遍,看看是不是所有x都具有P性质。对应到这个问题,就是去把每个人都检查一遍,看看是不是会死。

所谓 内涵 的方式,就是通过“人”的内在属性来得出“所有人都会死”。比如,生物学理论表明,人作为一个生物,有balabala等等性质,那就决定了人肯定是会死的,所以前提1成立,所以才能得出周杰伦和苏格拉底也会死。这里前提1的得出没有用到3,而是通过生物学知识得出的,所以这样就不算是循环论证。

事实上,如果我们是在谈论无穷多的事物的性质,那我们根本就没法用外延的方式得到,原因很简单,有无穷多个x等着你去检验,永远也检验不完的。因此在论域中有无穷多个个体的情况下,要得出全称命题,只能用内涵的方式。题主所说的三段论中,“人”就是一个无穷的论域,我们不可能去把每个人都检查一遍看看会不会死,只能用内涵的方式,认为人本身的固有属性决定了人一定会死。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根本不管前提真还是假,也不知道怎么去得出前提,就直接先假设前提是对的,这叫“约定”,后面还会涉及)

这个三段论是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我们无从得知当年亚里士多德老爷子为什么会认为前提1是真的,不知道他如何得出前提的,那再讨论这个究竟算不算循环论证也就没有意义了。

其实这个问题提问的形式不太好,“三段论是否是循环论证”这个问题本身有问题。要知道,三段论仅仅是一种论证的形式,而循环论证不仅涉及到论证的形式,还涉及到具体论证前提的得出的方式,而这是不包含在形式里的。更直白一点,论证形式只有有效无效之分,只关心真前提能不能保证推出真结论,不管什么循环不循环。不能说“某一类论证形式”是“循环论证”,而应该说“某一个具体论证”是“循环论证”。形式逻辑里从来没有“循环论证”这样的词语,只有涉及具体论证的非形式逻辑才会说某个论证是“循环论证”。

不过,虽然循环论证不是某一类论证形式的特点而是某一个具体论证的特点,但循环论证和论证形式还是有关联的,这个关联就是:在具体的循环论证中所用到的论证形式,都是演绎有效的,也就是说,循环论证的论证形式是不会出现前提真而结论假的。循环论证的形式都是演绎推理,但演绎推理的实例不一定是循环论证,是不是循环论证还得依赖于具体情况。

我认为题主这个问题的本质不在于此,题主所说的 “三段论的第一句就是不完备的,需要第三句成立第一句才能成立” 揭示的不是“三段论的循环性”,而是演绎逻辑一个很重要的致命问题:从前提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推不出任何新东西,结论一定是已经蕴含在前提中了。说的更简洁一点就是,前提是结论的充分条件,结论是前提的必要条件,前提为真依赖于结论为真。这是很显然的,如果A能演绎推出B,那么如果B不真A肯定也就不真(这不就是逆否吗...)

之所以这一点看起来是循环论证,是因为我们上面所说的:循环论证使用的论证形式都是演绎有效的,所以演绎逻辑的这个“推不出新东西,结论是前提的必要条件”的毛病循环论证也有,而且循环论证表现得更明显、更彻底,因此才容易把这个当成是循环论证特有的毛病。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演绎推理推不出任何新东西,那我们用演绎推理还有什么意义?如题主的三段论中,我们都知道了“所有人都会死”,也知道“苏格拉底是人”,那推出“苏格拉底会死”这样的结论有任何意义吗?

下面先我们考虑一个高考题:

在证明第一问的时候,我们其实什么新东西都没有发现,第一问要求证的结论实际上是这个立体图形的一个性质(简记为P),其实只要已经规定了SA=SB=SC,那整个图形就已经被限制为具有P性质了,不管我们证不证明它,它都有P性质。也就是说,证明第一问并没有使我们得到任何关于这个图形的新知识,P性质,实际上已经蕴含在条件“SA=SB=SC”里面了。

如果我们是改卷老师,看到学生对第一问的证明,我们能对他说 “你这个证明完全是循环论证,你用SA=SB=SC这个条件来推出P是不对的,SA=SB=SC的成立是依赖于P的成立的,如果P不真,那就不可能有SA=SB=SC,所以必须先有P真才会有SA=SB=SC” 吗?

显然不能。为什么?

因为循环论证不是说“前提真依赖于结论真”(结论是前提的必要条件),而是“前提的得出用到了结论来推导”。而学生并没有用P来推导SA=SB=SC。实际上学生此时是把SA=SB=SC作为一个约定好的真命题来使用。

那我们可以对他说 “你这个证明虽然是对的,但没有任何意义,你没说出任何新东西,这个P性质本身就已经蕴含在前提里了” 吗?

当然也不能。为什么?

只要反问一句自己,如果不给出一个这样的证明,只是给出SA=SB=SC这个条件,那能一眼看出P性质成立吗?确实没说出任何新东西,但进行这个证明的意义在于,它把隐藏在SA=SB=SC这个条件内的性质P给挖掘出来了,说简洁一点就是:用演绎推理把那些隐性为真(不容易被发现)的命题显性化,让它们暴露给人看。这个意义是认知上的意义,如果没有进行这样的推理,人永远都不知道这个图形还会有P性质。

最后,回到题主的三段论,这个简单的三段论确实没有推出新东西,从1,2到3的推理没有超出1和2已经规定的范围,前提的成立确实依赖于3的成立。但这都不能说明这个论证是循环论证,这只是由于这个论证是演绎论证而已。要知道它是不是循环论证,我们必须知道前提是如何得出的。

如果觉得以上不清楚,评论中我的回复内容应该更清楚


user avatar   andy-lee-6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其他朋友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你用错了“循环论证”这个词。

苏格拉底会死这个三段论并不是循环论证,而是一个演绎论证。循环论证的前提就是结论的某种翻版形式。在依靠前提推出结论的过程中,前提明显或者隐蔽地使用到了结论。比如:

1.张三是个盗贼。

因此,2.张三是个小偷。

这就是一个循环论证。别人本来指望你给出一些人证物证,来支持“张三是小偷”这个有争议的结论,结果你给出的证据不过是这个结论的翻版罢了。

一个更复杂的循环论证是这样的:

甲:圣经写的都是对的。
乙:怎么知道圣经写的都是对的?
甲:因为圣经是上帝写的,而且上帝不会说谎也不会犯错。
乙:怎么知道圣经是上帝写的,而且上帝不会说谎也不会犯错的?
甲:因为圣经这么写。

演绎论证并不等同于循环论证,大多数演绎论证的前提并不是结论的某种翻版形式。不过,演绎论证的前提蕴涵结论,结论被前提蕴涵,因此演绎论证可以必然得出结论。因此,演绎论证可以让你知道一组前提的逻辑后承究竟是什么。

虽然这个演绎论证不是循环论证,但你依然觉得苏格拉底会死这个三段论好像哪里不对劲。你在怀疑这个三段论的实用性。你在想,这个三段论到底有什么用?它真的能说服别人吗?

1、所有人都会死。

2、苏格拉底是人。

3、苏格拉底会死。

论证的目标是为了让别人相信这个论证的结论。论证之所以能实现这个目标,就是因为给出了可信度更高的理由来支持可信度相对较低的结论。

在上述论证中,结论是3,“苏格拉底会死”。有人对这个结论有所质疑。这人可能会想,苏格拉底真的会死吗?苏格拉底说不定能永生呢?苏格拉底这么聪明,神灵会不会赐予他永生的赐福呢?

面对这个人的质疑,我们就可以给出给出1和2这两个理由,来支持3这个结论。我们说,所有人都是会死的。苏格拉底是个人。因此,苏格拉底也是会死的。

论证之所以能发挥出这种支持结论的功能,就是因为理由要比结论更可信才行。

但你现在认为,1这个理由比3这个结论更不可信,更可疑。你很怀疑1和2加在一起,是否真的能说服那个怀疑者相信3这个结论。

那个怀疑者在听了1和2之后,可以继续想,真的是所有人都会死吗?虽然我看到过很多人都死了,也听说过很多人都死了,但这只能说明有些人会死,不能说明所有人都会死啊?我怎么知道所有人都会死呢?而且,我怎么知道苏格拉底是个人呢?说不定苏格拉底是个人形的魔鬼或者人形的神灵,而魔鬼和神灵可以不死呢?

面对这种怀疑者,我们给出1和2这两个理由,其实无法让其相信3这个结论。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论证就不是一个有说服力的论证。

怎样才能给出一个有说服力的论证呢?

就是要给出一个被说服者认为可信度较高的1和2,然后通过有效的论证方式,用1和2来支持一个可信度相对没有那么高的3。这样一来,被说服者就会认为3更可信了,至少比没有说出1和2之前更可信了。

现在假设我们想要说服的不是极端怀疑论者,而是一个知识和经验都比较有限的幼儿。我想要说服他相信,他自己将来有一天会死去。于是我这么说:

1.所有人都会死。

2.你是人。

因此,3.你会死。

那个幼儿在听到我说这番话之前,他可能不知道3这个结论。他也可能听说过3这个结论,但他不太愿意相信这个结论,于是就没有仔细推敲过这个结论是否为真。

我们假定0是完全不可信,1是完全可信。那个幼儿原先认为‘我会死’这个命题的可信度大概是0.6。

现在他听我说了1、2、3这三句话,虽然他没有为我花十八万,但他却陷入某种思考之中。我的一番话,将他从某种舒适的梦境中敲醒了过来。

我希望他认为3的可信度是1,或者十分接近1,比如是0.99。而他原本只认为3的可信度是0.6。我给出了一番论证,打算让他调高3的可信度。他不太乐意调高3的可信度,但他也因此被迫去思考我给出的论证究竟有什么问题。

他知道我给出的1、2、3这个论证是演绎有效的。于是他就要去试图质疑1和2这两个理由的至少一个。

他不太能质疑2这个理由。他相信自己是个人。

他可以质疑1这个理由。他可以问我:你怎么知道所有人都会死?我觉得‘所有人都会死’这个命题的可信度不高,说不定还不到0.6呢。因此,我就不用调高‘我会死’这个命题的可信度。

听了这个幼儿的质疑,我可以承认,‘所有人都会死’这个命题也许并不真。毕竟,我确实没有调查过世界上的所有人。医学会不断发展,未来说不定会有永生技术,一些人说不定真的可以永生不死。

于是我可以换一个论证来试图说服这个孩子,我说:

1.已知的绝大多数人都会死。

2.你很可能是这绝大多数人当中的一员。

因此,3.你很可能会死。

这个孩子听了这个新的论证,可能会觉得,这个论证似乎很有道理。他没有特殊的理由认为自己不是绝大多数人类的一员。他流的血是红色而不是蓝色的。他的眼睛是两个而不是三个。他并不觉得自己格外特殊。

他也知道,虽然无法确信所有人都会死。但我们目前可以合理的认为,绝大多数人都会死。因为我们发现了大量的会死的人,没有发现任何不会死的人。这似乎是一个自然规律。按休谟的说法, 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思维习惯。他作为人类的一员,也有这种自然而然的思维习惯。当人类发现大量的a都有X特点,且没有发现任何反例时,人类会自然而然地猜想,很可能所有a都有X特点。

因此,他虽然不情愿,还是调高了‘我会死’这个命题的可信度,将其从0.6调整到非常接近1。

这就是我说的,演绎论证让你知道一组前提的逻辑后承是什么。演绎论证并不能确保让你相信结论。因为你不一定相信演绎论证的前提。

但演绎论证能做到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如果你相信前提,那么你就不得不相信结论。如果你不相信结论,那么你就一定要想办法搞清楚,前提究竟错在哪里?如果你发现前提好像没错,前提好像很可信,那么即便你原先不愿意相信结论,现在也不得不捏着鼻子相信结论。


user avatar   pan-zheng-z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至于不好,但不够好是肯定的。

你不参与,只是以后简历更难写一点,和人打交道比别人更要费精力一点。

也就一点罢了。

因为决定以后好不好的,还是你自己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够硬,这些就是锦上添花。

专业技能没有,那那没有舌灿莲花的水平也不过杯水车薪。

当然啦,为自己着想,还是参与一个吧。

也别太勉强自己,一个不那么巧言令色的人让他面对这么多黑压压的人头,把心态搞崩了也不行呀。

想交真朋友就去真心喜欢的社团(真朋友爆率不低),想提前学话术进学生会,想填充简历干货去当班委。各有各的好,就看需要什么。

没有顿悟的能力,那么提前积累经验是很重要的,这样走出学校,才不至于彻底一无所靠。

反面例子在此。我骑着鲲溜了四年,啥也懒得参与,爽是爽,只是溜到最后,发现自己身无长物,情商为负,还心高气傲,一度自我厌弃到哭。

现在学乖了点,在人前慢慢磨炼我那负无穷的情商。

我没什么经验可以提供,反正就是告诉你无论如何不能像我这样。可以不参与社交,但不能无技傍身。

总要有个嚼透了的东西。揣在怀里,才有安全感。


user avatar   xu-qi-zhi-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至于不好,但不够好是肯定的。

你不参与,只是以后简历更难写一点,和人打交道比别人更要费精力一点。

也就一点罢了。

因为决定以后好不好的,还是你自己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够硬,这些就是锦上添花。

专业技能没有,那那没有舌灿莲花的水平也不过杯水车薪。

当然啦,为自己着想,还是参与一个吧。

也别太勉强自己,一个不那么巧言令色的人让他面对这么多黑压压的人头,把心态搞崩了也不行呀。

想交真朋友就去真心喜欢的社团(真朋友爆率不低),想提前学话术进学生会,想填充简历干货去当班委。各有各的好,就看需要什么。

没有顿悟的能力,那么提前积累经验是很重要的,这样走出学校,才不至于彻底一无所靠。

反面例子在此。我骑着鲲溜了四年,啥也懒得参与,爽是爽,只是溜到最后,发现自己身无长物,情商为负,还心高气傲,一度自我厌弃到哭。

现在学乖了点,在人前慢慢磨炼我那负无穷的情商。

我没什么经验可以提供,反正就是告诉你无论如何不能像我这样。可以不参与社交,但不能无技傍身。

总要有个嚼透了的东西。揣在怀里,才有安全感。


user avatar   optimiseur-du-mond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至于不好,但不够好是肯定的。

你不参与,只是以后简历更难写一点,和人打交道比别人更要费精力一点。

也就一点罢了。

因为决定以后好不好的,还是你自己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够硬,这些就是锦上添花。

专业技能没有,那那没有舌灿莲花的水平也不过杯水车薪。

当然啦,为自己着想,还是参与一个吧。

也别太勉强自己,一个不那么巧言令色的人让他面对这么多黑压压的人头,把心态搞崩了也不行呀。

想交真朋友就去真心喜欢的社团(真朋友爆率不低),想提前学话术进学生会,想填充简历干货去当班委。各有各的好,就看需要什么。

没有顿悟的能力,那么提前积累经验是很重要的,这样走出学校,才不至于彻底一无所靠。

反面例子在此。我骑着鲲溜了四年,啥也懒得参与,爽是爽,只是溜到最后,发现自己身无长物,情商为负,还心高气傲,一度自我厌弃到哭。

现在学乖了点,在人前慢慢磨炼我那负无穷的情商。

我没什么经验可以提供,反正就是告诉你无论如何不能像我这样。可以不参与社交,但不能无技傍身。

总要有个嚼透了的东西。揣在怀里,才有安全感。




  

相关话题

  人的孤独,其本质源于哪儿? 
  如何消除中国人地域观念? 
  有没有什么适合普通人闲来思索的哲学问题? 
  那些登山爱好者为什么要登珠峰挑战自身极限? 
  各个学科内都有哪些「很美」的公式或者结论?它们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人类的匠心独造? 
  《孙子兵法》放到今天的视角来看,其军事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如何避免极端严重犯罪/不道德/反人类事件的发生?可以利用思想钢印(如果它可行)吗? 
  一个人一定会相信自己所看到的吗? 
  “人一定会死”这个命题能否用“永动机永远不可能造出”来肯定? 
  学习国学好还是学习西哲好?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方?
下一个讨论
女友意外怀孕,女方父母要赔偿怎么办?





© 2024-05-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