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未央宫,去看看怎么是土坡上一堆黄沙烂草,宫殿在哪里,一个土坡也叫宫殿? 第1页

  

user avatar   mingjun20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未央宫前殿,相当于故宫三大殿。欣赏这种两千多年前的宫殿台基遗址,要么脑补相关历史,带情怀,揣着故事。要么具备考古知识,懂门道,脑中构图。

一起看汉长安第一宫未央宫复原:

《汉匈决战》未央宫 https://www.zhihu.com/video/1431054010162343936

这个制作组本身是业余的,但他们多了一份对中国历史的情怀,所以坚持花了些精力在服装、兵器、建筑复原上。这个未央宫前殿模型,基本上是根据古建筑学家杨鸿勋的未央宫前殿复原设想鸟瞰图制作的,应是当下研究最接近西汉时未央宫原貌的。很希望这种展示文化的作品能够多起来,全景式展示中国人自己的历史风貌,而不是让它们停留在故纸堆中。

然后再回看如今这个大土坡,是不是一下就就看懂是个怎么回事了?

华商网航拍未央宫前殿遗址 https://www.zhihu.com/video/1431050313612177408

正如复原视频中,汉朝时这些台基并不是让夯土裸露在外,当然也不是明清故宫三大殿那样的汉白玉台基,而是依秦汉宫殿建筑的形制,以夯土台为核心,依台壁建屋,用房屋挡住夯土台壁。整个台基外立面都是色彩鲜艳的回廊房间,富丽堂皇,错落有致...

可惜两千年过去了,昔日那般盛景不再,只剩“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样一个平平无奇的大土坡,到底应该怎样欣赏?元朝著名文史学者,李好文,教给我们欣赏未央宫这类遗址的正确姿势:

“赋语文之词,固多张诞,然身未尝至,目未尝睹,亦未可辄拒而不信。尝读汉人之赋,遂知两京台观之盛。班孟坚曰:‘轶云雨于太半,虹霓回带于棼楣’,又曰:‘攀井干而未半,目眩转而意迷。'张平子曰:‘将乍往而未半,怵悼慄而耸兢。'予至长安,亲见汉宫故址,皆因高为基,突兀峻峙,崒然山出,如未央,神明,井干之基皆然,望之使人神志不觉森辣,使当时楼观在上,又当如何?由是观之,则数公之言,未遽为张大也。"

他说,汉赋一般比较夸张。他读过班固的《西都赋》与张衡《西京赋》后,来到长安之时,亲眼看见汉宫故址,都是特别高的台基,“突兀峻峙,崒然山出”,气势高耸,如未央宫,神明台等楼阁的高台都是如此,望之使人神志不觉之间感到森严和压迫。

这还只是剩下昔日宫阙高台残留下的空旷夯土台基,和我们看到的一样,就有如此气势,他感叹道:“如果是在汉朝时的楼阁之上,又当是如何一副宏伟景象?”由此,他相信班固、张衡等汉赋中,那些看似对楼榭宫台夸张的描述,其实就是秦汉宫殿的普遍特征。说到底,这只是个台基而已,就筑这么高,真正的前殿大殿呢?

这种大土台子,比喧闹的大唐不夜城仿古商业街更适合怀古。前者适合凭吊历史,而后者适合旅游玩乐。所以,欣赏这类遗迹的重点,在于一个“怀”字。有怀就无价之宝,无怀则黄沙烂草。

其实仔细观察这个大土破,起码能直观感受到两千年前的宫殿,到底是个什么规模和大小,总归是能捕获到一定的信息和知识的。可须是有心人才行,只在乎品相的猎奇者,终究难饱眼福。

未央宫前殿那个土坡,应和含元殿一样,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宫殿台基,也是仅次于阿房宫前殿第二大宫殿台基。但阿房宫前殿按现在的考古推测,应该是没有完全建成投入使用。未央宫前殿却是使用了二百多年的统一帝国的朝宫正殿。所以,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高大的宫殿台基遗址,也可能是全世界最高大的。没心的旅客不看也无妨,但也不辱没有心的旅客。

未央宫前殿的建筑到底有多高呢?并没有记录。但是这个遗留下来的夯土台基,参考后世遗存以及现存的宫殿基址或建筑高度,大概可以有个比较:

1、汉长安未央宫前殿基址

南北长400米,东西宽200米,北高南低,北部最高处残高15米。

基址由南向北可分三个低、中、高的三阶台面。 南台面高1~5米,南北140米、东西200米; 中间台面高5~10米,南北120米、东西180米; 北台面高15米,南北110米、东西165米。

2、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基址

三重高台,台基高15米,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

3、明清北京紫禁城三大殿

坐落在7~8米高的土字型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南北长230米,东西宽128米。

其中,太和殿与台基通高35.05米,台基中心高8.13米。太和殿高26.92米。

而清朝建太和殿之前,明朝最初的前身,明奉天殿,通高37.44米,比清朝高出两米。

未央宫前殿,基址最高处残高,与大明宫含元殿的最高处相近,是15米,但整体面积要远大于含元殿。明清故宫三大殿的台基最高处只有8米,刚超过未央宫前殿与大明宫含元殿的一半。故宫三大殿最高建筑通高,达到了35~38米。由于后世朝代宫殿梁柱所需的古树巨木资源越来越少,所以后世宫殿的规模和高度趋低。因此,参考故宫太和殿/奉天殿的高度,可以认为,未央宫前殿最高处应该可以达到至少40米左右,甚至更高。

在两千多年前,一座数百米长,高度缓缓爬升到40米以上的台榭建筑群,就是这样的场景:

说起来,西安的十三朝古都,有九朝,或者算上隋初,有十朝,是在汉长安城,唐长安城虽然是西安都城史的鼎峰,但终究比起汉长安城宫殿群九百年时间积淀下的厚重感要稍欠一点。未央宫的宫城史,起自战国,历经秦汉。后来,未央宫逐渐废弃,不再作为朝宫,但仍旧作为离宫别苑,陆续使用到唐朝,最终随唐长安城一起彻底废败。未央宫毫无疑问是汉长安城的象征,最核心的汉长安第一宫,甚至可以说,就是这座城市最为深埋的灵魂。毕竟,今日之西安,是唐城之延续。自从隋唐长安城东迁,汉城弃止,西安人也多讲唐城,至今对汉城的宣传都要弱不少。汉长安城遗址区更像一个城市弃儿般,顶着傲然的历史,却深藏功名无人识...

战国与秦朝,汉未央宫所在,是秦章台宫。那时,“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章台宫已经是秦在渭河南岸的重要宫殿。秦昭王开始,秦王常在章台宫理政,像完璧归赵,软禁楚怀王等事件都是发生在章台宫。秦国樗里子墓也在章台边上。到汉朝时,汉长安仍有章台街,街边柳树被叫做章台柳。

西汉与新莽,未央宫即朝宫,萧何营建未央宫时的原则就是“夫天子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汉武帝时,更是“木兰为栋,文杏为梁,金铺玉户,重轩镂槛”,未央宫被修建得更为华丽。作为长安城“西出南头第一门”,张骞就是从未央宫的章城门西去,最终打通丝绸之路,贯通东亚与中西亚的贸易通道,并指导汉军略定河西走廊,最终开疆辟土五千里,将西域纳入中国版图,初塑今日中国东西版图纵深。

东汉,虽然没有定都长安,但从汉光武帝开始,仍旧对西京宫室进行修葺。

刘秀本人早年,就在汉长安城南安门外的太学学习。太学在城南不远处。从这里,应恰好可以望见耸立四十米的未央宫前殿。大致是这样的高度视角。

“仕宦当作执金吾”,也许他心里还有一个声音——“住房应住未央宫”...他后来称帝后也不时来长安小住,而且也修葺了未央宫,但都城终究不是长安,而是在洛阳北宫德阳殿。

再后来,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董卓死后,李傕、郭汜虽然掌握长安,但在关陇士族官僚的制衡下,当时汉献帝还有过两年亲政的时光。改年号,加元服,追尊生母,耕籍田,听事,请雨,恤民,责官,查案,赦天下...这是汉献帝最后能自主的岁月,也是东汉皇帝,在史书里最后的体面...回光返照之后,汉献帝同样是在长安陷入帝王的终极噩梦,先被军阀挟持,长安也在军阀厮杀下破败,后逃至早先就被董卓烧毁的洛阳,再被曹操控制到许昌...

未央宫,曾经创造四百年大汉的早晨和正午,虽然没有参与汉朝的午后与凌晨,却也算见证过它六点黄昏的最后那抹夕阳...

西晋,在这个国家只剩半壁,风雨飘摇时,晋愍帝在未央宫短暂的坚持和挣扎,是魏晋南北朝乱世,北方最后熄灭的希望,也是未央宫作为朝宫正殿最后的余晖。

前赵,在西晋灭亡后的第三年,迁都长安。但按近年的考古发现和推论,十六国与北朝时期,汉长安城的宫城应当是由长安城南部的未央宫与长乐宫,北移至东北角的东西小城。前赵皇帝刘曜的宫城,已经转移至东北部宣平门内的长安小城,不再使用未央宫作为朝宫。未央长乐,逐渐成为寺庙区和居住区。

就在刘曜筑小城东西宫后,史载:“有凤皇将五子翔于故未央殿五日,悲鸣不食皆死。”未央宫,退出了历史的最高舞台...这群落在未央宫前殿高台上,绝食而死的凤凰,是在为这混乱的时代而悲鸣,也是在为这座陨落的大殿,做最后的殉葬...

此后,未央宫虽然破败,不再作为朝宫正殿。但未央宫的高台,仍然是汉长安的制高点所在。历代不少有志帝王,都曾登临这座高台建筑之上,或凭怀历史,或昭示自己崇尚雄汉之心。

南朝宋武帝“谒汉长陵,大会文武于未央殿”。

北魏孝文帝“幸未央殿、阿房宫,遂幸昆明池”。

前秦苻坚“置听讼观于未央之南”。

唐高祖“置酒于未央宫,三品已上咸侍”。

唐太宗“尝幸未央宫”。

唐中宗“幸汉故未央宫旧基,引从臣赐宴”...

这些时期,未央宫已经不是帝国正宫,隋唐时期连长安城也东迁至万年县域內。虽然其上可能还存留一些建筑,但终究难似汉朝那般恢弘。这些帝王游历未央宫前殿,看到的场景大致比今天的大土坡,也精彩不到哪里去。但他们站在这荒芜的高台之上,情志的翻涌,恐怕比站在峻美高山之上还要激烈...因为,这高台虽然只有15米高,却曾是人类文明的高峰。

现在遗址区都是些花花草草,确实没什么实物景观。主要是遗址区的文物保护要求比较高,不能修路,不能建屋,只有零零星星的土丘。

由于未央宫是我童年精神圣地,所以我对未央宫以及汉城遗址关注是格外多的。可惜,作为西安老大难问题,它大概是市领导们一听到就头大的名字...

曾经,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时,西安市投拍了经典纪录片《大明宫》为之庆贺...而一拖再拖的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时,甚至连个新闻通稿都没有...据门口的保安说,公园领导那里意见不一致,由于疫情和十四运,有的领导说让人进,有的领导说不让人进。想想也是,未央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特区、曲江新区...这里现在可能也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

说到底,这样没有实体景观的遗址,支撑遗址保护的效益支点到底在哪里?有景致的古建筑是多方争抢的香饽饽,而无景观的遗址,却是多方踢来踢去的皮球...毕竟在多数人眼中,这种黄沙烂草的大土坡,是无力欣赏的。

不过最近西安同时新开放一个景区,我觉得倒是可以给未央宫一点启发,那就是小雁塔南广场新开放的雕塑群。

四年前我的一篇关于汉长安城遗址的回答里,其实我个人就有过这种畅想,给未央宫遗址制作一组带底座的可灵活移动的历史人物雕塑群,其实也有避开文物保护雷区的探索空间。哪怕这些群雕被钢化夹胶玻璃罩起来也行。这样既不破坏地面,又让景区有景观可寻...如果不触逆文物保护原则,遗址类景区都可以这么开发。只是需要遗址本身的历史传颂度很高,才可以通过群雕这种故事展现形式,引发游客的探索欲与共鸣感。

为什么说雕塑群很适合汉长安城呢?还是因为这里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传颂度高。中国历史不同时期的民间传颂度和侧重是不同的。汉长安城内诸宫历史,陆陆续续有千年之久,这里作为发生地的知名历史人物非常多。我大概统计了一下,如果汉长安城可以做一组超级历史人物与事件雕像群的话,以下历史人物,或多或少与汉长安城的故事相关:

部编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出现过

秦始皇(章台宫),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贾谊,晁错,汉武帝,司马谈,司马迁,主父偃,董仲舒,卫青,霍去病,张骞,司马相如,汉昭帝,汉宣帝,王莽,汉光武帝(早年),班固(西都赋),张衡(西京赋),汉献帝(早年),苻坚,王猛,南朝宋武帝(北伐),北魏孝文帝(西幸),隋文帝(隋初),隋炀帝(少年出镇就藩,未能留在新都大兴),陈后主(俘虏)

教科书未出现

秦昭王(章台宫),楚怀王(章台宫),蔺相如(章台宫),萧何,韩信,张良,吕后,周勃,陈平,周亚夫,李广,卫子夫,东方朔,桑弘羊,霍光,刘贺,张汤,陈汤,苏武,卓文君,许平君,王昭君,王政君,赵飞燕,汉明帝(西幸),汉章帝(西幸),班超、班昭与窦固、窦宪(长安河对岸的咸阳生长),董卓,吕布,貂蝉(虚构),马超,法正,司马懿(守长安),晋恵帝(驻跸),晋愍帝,刘曜,法显,姚兴,宇文泰,宇文邕,孙思邈,宇文凯

这是我认为的历史上多多少少有些名气,即使不是特别爱好历史的人也可以或多或少讲出一些事迹的人物。我暂时能想到的只有这么多。

如果把这些人物在长安的故事,做成一个系列群雕,基本上秦隋之间的九百年历史,可以大致串起来...可是这二十多年,我看到未央宫区域的公园景观设计,是种草,铲草,再种草。种树,砍树,再种树...最终还是没什么可以打向全国的招牌景致,只是个游人走断腿还啥都看不见的巨型绿化带而已。现在那些游客,基本都是附近小区和村子里出来遛弯的市民。长安城这块金字招牌,并没有被擦亮...黄沙与烂草,仅仅变成了水泥与草坪,还有那花期短到连西安市民都抓不住的花田。

在长安的帝王与名人,当然很好抓主题。像汉高祖、汉武帝两朝,名人事迹简直是批发的,非常多。与长安只有短暂交集的名人,却很少有人关注。像光武帝,汉献帝,晋惠帝,晋愍帝,宋武帝这些...其实完全可以透过他们在长安的某个有意义的瞬间,来折射那段整个国家的历史。比如东汉光武帝在太学仰望未央宫前殿,意味着他心中萌生了建功复国的志向。晋惠帝被挟长安一年多时的狼狈,透漏出西晋的命运走向,与皇帝面对八王之乱这个大乱局的无奈。南朝宋武帝与北魏孝文帝在未央宫前殿触景明志,新生统一中国,却壮志难酬的时代局限。班家兄妹三人与窦家在渭河对岸南望长安,终究要去洛阳发展,则说明了长安在东汉魏晋,相比秦汉时期作为繁荣都城的寂寥和蛰伏...等等。主要是可以把历史主题拓宽一点,展示汉长安城整体历史全貌,而不仅仅是聚焦于定都史。汉长安失都时期,毕竟不像宋朝以后风西安很少有皇帝亲临。作为隋唐以前的两京概念之一,其实还是不时有皇帝巡幸长安,未央宫可以说是必打卡的地方。

我觉得小雁塔南广场的这个雕像群,还是写实的彩雕,真的可以在遗址区也推广下,做成可移动的轻质雕像应该更切合文物保护的要求。如果能通过雕塑群的形式,一个人物几个雕塑主题,点出各个重要历史事件,把秦隋唐的历史串起来,就相当于把遗址变为一部立体式的,长安城市史与中国国家史教科书,一副超长的实景历史画卷。试想,从章城门或西安门一直穿过前殿高台,到达天禄阁或长乐宫...这一路都是历史长廊画卷的游览体验会很棒...

可是,能创造经典,创新方式的成功经验,总是可遇而不可求。西安最近两年根本不愿意对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尝试些什么,不做不错与少做少错似乎才是指导原则。这对全国遗址文保与旅游两全开发的探索,实在是没什么但当。不过,我从小就看惯了未央宫的这种尴尬的命运...

虽然我不是文物和考古爱好者,但未央宫二十多年来的变迁,我始终在见证。

它承载我的过去,我也铭记它的过去。

未央宫更像是一个儿时的老友。尽管,这座垂老的土丘已经两千多岁了...

我曾经对它叱咤风云的过去一无所知时,就亲切得称它为未央宫...

一直到长大后,才猛然发现,它曾经的主人叫刘邦,叫刘彻...

它是一位隐居于市的老人,守着岁岁枯荣的草木,兴衰罔替的历史...守着寂寥的长安,而非那边喧嚣的西安,很少会谈起自己昔日辉煌又狠辣的种种。

历史的繁华早已褪去,王侯作土,功名成烟...只有一代代家乡的孩子们,仍旧偎在垂垂老矣的它身边...

未央,它既是书中的故事,也是心中的故乡...

历史,只会记住赫赫居高的大人物,不会记住匆匆一世的平凡过客。

但故乡,会记住每个偎过身边的孩子...它属于壮丽宫宇里的皇帝,也属于竹篱瓦舍间的村民。

因为,它刻在记忆里。

而记忆,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历史。

它会陪着每个人,走过时间的长河,走到生命的彼岸。

谈论未央宫,我从不是谈论什么知识,或者观点。我只是单纯得,希望它越来越好,仅此而已...




  

相关话题

  商朝是否存和阿兹特克文明一样的普遍活人祭祀?活人祭祀文化是否是人类所有文明普遍需要经历的阶段? 
  有哪些是我们误以为古代没有,但其实不仅有并且还普遍存在的东西? 
  周代商后,商在东部正规军下落? 
  为什么把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作为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 
  中国致公党就是天地会么? 
  如何看待网络上所谓的历史? 
  如何看待「的哥在车内猝死,交警贴罚单未发现」一事,哪些问题值得关注? 
  为何李世民即位后没有杀手握兵权的重臣? 
  后妃死后怎么净身的? 
  为什么有些朝代的皇帝名号是“XX帝”(如汉朝),有些朝代的皇帝名号是“XX宗”(如唐朝)? 

前一个讨论
你最爱吃的国内外零食都有哪些?
下一个讨论
河南一硕士去尼日利亚修铁路被封酋长,可合法娶四个老婆,你们怎么看?你还知道哪些国家有些特别的制度?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