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人洗白宋江及“招安路线”?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就是看问题的标准不一样。

说宋江其实不好理解。咱们就说点能懂的。

1940年代,在经过日军不断地打及和围剿之后,高峰时人数达10多万的东北抗日民主联军已经只剩下了不到1000人。而作为东北抗联的主要领导人,杨靖宇也已经被日军包围,突围已经无望。

在历史上,杨靖宇战斗到了最后。但我们做个假设——假设杨靖宇最终绝望了,接受了日军的招安,并被任命为伪满洲国陆军司令。那么,这个事该怎么评价?

如果单纯只是从生活条件、物质待遇这方面来看,这个投降没问题。在冰天雪地里吃糠咽菜,哪有在长春纸醉金迷舒服是吧?

但是,对于整个中国来说呢?作为共产党员,杨靖宇可是宣誓过要解放全中国、实现民族独立的。可一回头,自己就成了侵略者的一份子。在这个角度上说,这种投降就是葬送了中国的革命事业。

那么,《水浒传》里呢?

在《水浒传》里,宋江等人的态度是反贪官不反皇帝,说天下大乱是皇帝受奸臣蒙蔽。咱们姑且认为宋江等人的想法是对的,可宋江这一招安,不还是跟奸臣同朝为官了吗?你真要是反贪官,你倒是抓住高俅的时候一刀宰了他,再受招安,也算是出必行。这种做法在历史上也有个惯有称呼,叫“清君侧”。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水浒传》的结局则更显悲剧。施耐庵在其所处的时代,并不会像今天的人一样,有阶级斗争的思想。《水浒传》的残忍之处,就在于它是对宋元时期农民斗争与思想困局的真实记录。《水浒传》里把梁山好汉们打家劫舍的情况原原本本记录了下来。宋江等人一边说着奸臣当道,可他们在梁山上的打家劫舍,就真的比朝廷对百姓的敲骨吸髓更好?在没有具体的斗争纲领的情况下,梁山好汉们追求的“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根本不具有任何可持续性。

所谓的“水泊梁山没有人反对招安”并不完全正确,但大部分人不反对招安也是事实。惟其如此,才更能显出施耐庵之老辣。


user avatar   li-gui-yu-53-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只是很好奇,为什么会有如此素质之人,给持有不同意见的人扣上侮辱性极强的恶毒绰号,还洋洋自得,拿着伟人的一句话当尚方宝剑肆意批判不同观点者,这样真的是在阅读文学吗?可真像极了党同伐异




user avatar   wang-you-ling-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这些人看问题的格局和作者不一样。

“招安”的问题,并不在于好汉战死了多少,被奸臣害死了多少,更不在于违反道德。如果从个人下场说事,不招安的田虎王庆方腊团队,下场比梁山兄弟们好吗?只有更差,但凡不投降的基本都死了。梁山好歹还有少数人善终,对百姓来说招安也比当强盗打家劫舍好。

但是水浒叙事中的世界,本身就是个在腐朽朝廷统治下的乱世、恶世,无论是官员好汉,还是平头百姓,都朝不保夕,毫无安全感。梁山好汉被预设为“妖魔投胎”,实际上是“这鸟一般的世界乌黑浊臭,上天让妖魔降世闹他个天翻地覆”的意思。虽然好汉的许多行为并不符合道德,恰如“妖魔”一般,但这种“破坏性”,本身就是对旧世界、旧秩序的否定,这是梁山好汉合法性的伦理根基。

作者受限于历史的局限性,找不到解决社会内在黑暗面的方法,只能将理想寄托在神魔身上,指望他们投胎下世搞破坏,砸烂旧世界,这和审判日的逻辑并无二致。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李逵这么个滥杀无辜的人居然被塑造得比较“正面”,他是“天杀星”,杀人本身就是任务。以万物为刍狗,以死亡为献祭,荡涤宇内,是古典悲剧的常见思想。这就是所谓的“杀,杀,杀,杀出个清平世界”。那是不能用现代人文主义去一概武断否决的。

但作者是现实主义者,当然知道这种理想化的方式并不能真正解决社会问题,所以让他们“招安”,屈服、接受了旧体制。从个体利弊、局部利害出发,招安一点都不坏。但这种“屈服”,代表着他们对“妖魔乱世”这一根本设定的背叛,代表着作者对世道的无奈,从挣扎到放弃,这才是大格局下“招安”的悲剧所在。

………………………………………………………………

其他作品也有类似的问题,如“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宝钗和袭人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是错”,也是读者以一人一家为出发点的视角和作者以社会出路为立足点的视角不一样罢了。从世俗角度,考取功名完全合理正确,但作者认为旧世界无药可救,就算屈从于旧体制取得了世俗的“成功”,也没什么用,而作者想不出有什么解方,亦不觉得反抗有什么意义。无论是正史还是文学上,前辈们不都“反抗”过无数次了吗,社会也还是这样子。

他只能让主角去懦弱得逃避,和其他人一起在“铁屋子”里闷死,意思是这世界没希望了,我只要把人的日常生活写出来,自然而然就会导向“大家都一起完蛋”的结果,是一种深层次的绝望。


user avatar   bing-lian-mo-t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毛主席说宋江是个投降派,有他的醉翁之意。但抛开他的醉翁之意,单纯结合水浒传来看,我认为这个说法其实不准确。

投降的定义是什么,起码需要有一个立场的转变。一个人从固有立场,转变进入敌对立场,这才可以构成投降。

但如果你熟悉水浒传,你很容易发现,宋江对于大宋始终保持着高度忠诚,他的立场根本就没动过,那么投降又从何而来?很多人想象中,当年竖起替天行道杏黄旗的宋江,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革命者。后来招安的宋江,是一个出于某种原因出卖革命的叛徒。实际上,这完全是一个误会。真正的宋江从来不是一个革命者,一分钟都不是。

当初还是小吏的宋江,就一心的忠君爱国。后来杀人犯事,也没有跑路,而是安心伏法认罪了。再后来发配途中,宋江路过梁山,给花荣秦明都送去当了土匪,晁盖百般挽留,他依然没有入伙,老老实实去了江州服刑。你看这位同志,多想当一个大宋的守法公民啊!再再后来,宋江被人陷害,判了死刑,被劫出法场。那是实实在在的走投无路,再伏法命都没了。万万不得已,才上了梁山。显然在宋江心里,当劳改犯,优先级都是要高于当土匪的。

而即便如此,宋江也始终都没有将自己真正的定性为一个土匪,或者是一个反宋份子。土匪窝,在他眼里就是个曲线救国的跳板,是万般无奈的下策而已。招安,那是他入伙第一天就在琢磨的事情。

倒船偷御酒那次,宋江第一次看到了招安的希望。朝廷开出了一个毫无诚意的招安方案。但他没有丝毫的讨价还价,一口就答应下来。要不是吴用拦着,宋江直接就把全伙给贱卖了。这说明招安在宋江心中,甚至都不是一个生意,而是一个原则性的无条件的不惜一切代价的事情。他是真正做到了不跟党国讨价还价。

到结局,宋江明知被赐死,还要带上李逵一起。因为他不仅自己不能反宋,他也不能允许任何人以他的名义反宋。君要臣死可以,乱臣贼子是万万不能做。

如此种种,我们为什么还不明白一个明摆着的事实。宋三郎生是大宋人,死是大宋鬼。他从始至终都坚决的站在大宋的立场上。他那个能叫投降吗?他那是想回家呀!这样的一个人,他跟革命起义哪有一毛钱关系?

很多人讨论“宋江招安到底对不对”,总是喜欢聚焦在“投降”“叛变”“软弱”等几个点上,总是在计算招安是不是“最好的出路”。这是不理解宋江这个人物。

宋江的脑回路,跟你我是不一样的。因此,看待招安,你不能用理性的思维去看,你需要用一种饭圈逻辑去看。宋江渴望招安,不是为了生存,不是为了强大,不是为了利益,也不是为了江湖义气。招安所谓的得与失,他都没那么在乎。他的精神追求非常单纯,那就是取得皇帝和朝廷认可。

我们想象一下。为臣者,身居庙堂之高,要贯彻忠君思想,这相对容易。而宋江为寇为匪,不仅身处江湖之远,而且为朝廷所不容,为社会所排挤,在合法世界中没有容身之地,甚至还偏偏掌握着强大的反政府力量。但即便如此,他仍然贯彻了自己的忠君思想,直到生命的最后。什么叫铁杆宋粉,这才叫铁杆宋粉。宋江面对一党历史上都排上号的昏君奸臣,愚忠至此。也算是一个别样的楷模了。

看明白这些之后,我们也就能想通了。宋江既然是一个彻底的忠君之人,那么招安之于宋江,就不是一个做选择对与错的问题,也不是一个洗白不洗白的问题。这是一个不忘初心,求仁得仁的问题。

我们有一些人,喜欢一厢情愿的把宋江想象成一个本来有机会成功,但因为投降而失败的革命者。把某种对于革命的希冀寄托到他身上,然后看到他不争气,还感觉到很失望,还要讨论他失败的原因。这其实都是你们自己给宋江加的戏。


user avatar   si-wang-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看书不认真,看了俩阴谋论之后,就觉得朝廷兵强马壮,梁山没有出路。

实际上你看完全文就会明白,朝廷此时已经是外强中干,真正打起来之后梁山未必能一统天下,但裂土封侯是没问题的。

我看有人说梁山要招安也应该学孙悟空,实际上这话说的不错。

以梁山的实力,确实至少应该拿到孙悟空的待遇,孙悟空受封齐天大圣之前,先是打败了巨灵神,又打伤了哪吒,其实并未对天庭造成什么伤筋动骨的损伤,而且此时天庭本身也没有什么内忧外患之类,完全可以再动员天兵天将去征讨花果山。

而宋江两败童贯,三败高俅,把朝廷的主力军都锤得人仰马翻,可以说大大损伤了朝廷的实力,而且朝廷被四大寇、契丹、女真打的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已经无法再动员军队去征讨梁山了。

宋江手上的牌比孙猴子何止好了10倍?

如果这待遇都拿不到,那就是他宋江这大哥当的不合格。


如果孙悟空的待遇平移给宋江,大概是这样的:

朝廷为了让宋江不要惹事,决定把他养在东京做一个富贵闲人,于是给他加封了宰相级的虚职,建造了对应的官府和宅院,按照宰相的标准安排了从属机构和官员。于是宋江就在东京住下,闲来无事和皇亲国戚文武官员结交,动辄称兄道弟,自由自在。而梁山的其他好汉继续安稳呆在梁山,而且还能保有武装。


实际上120回版水浒传里的梁山已经是精兵20万,猛将上百人,完全不次于朱温、董卓进京时的实力,因此宋江应该可以拿到朱温董卓的待遇才对。


user avatar   ze-ri-bu-ru-zhuang-ri-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梁山能走的路线

1.不招安,在山上快活一世——鲁智深,武松等少数人。

2.招安,得天子垂青,搏刀剑功名——梁山大部分人。

3.彻底造反,取得天下——李逵一人。

隐藏路线:归隐。


作为一个从小比较较真的人,小时候开始看水浒,觉得大家不招安待山上多好啊,然后第二天开始担心起那多人一直在山上,老了以后怎么办,吃什么,结婚怎么办,老了以后打仗打不动了怎么办……

这就是路线1的问题,一直在山上快活,这个故事就没法结尾,等他说一堆爷爷将领爷爷兵明年定时去攻城劫粮吗?

路线2,就是招安路线,不提。

路线3,其他三大寇的路子,造反彻底,裂土自治,可以解决好梁山老龄化的问题,也有了稳定收入,问题是整个梁山,只有李逵一个人说出了“皇帝姓宋,哥哥也姓宋”,而且,能指望一堆土匪来好好治理?

隐藏结局的归隐,这个是我后来最喜欢的,但是由于梁山人数过多,不可能全部归隐,只有少部分人有机会选择并且选了,燕青武松李俊阮小七,而且前提是必须先走招安路线,免去罪责才能打出这一路线。


另外还有一点,水浒传和北宋历史挂钩,大家读的时候,会不可避免的想到,没过多久,靖康之难了,这时候梁山仍在,如何自处?

1.抗金,拼一把——历史效应,垫脚石

2.认怂,继续躲山上——名声炸了

3.事先招安,且全员幸存集结——同1

还不如事先拼的轰轰烈烈的几场大胜,同时还让百姓感谢(水浒里面设定方腊地盘的百姓被霍霍的挺惨),顺应了前文九天玄女的警告,也显得出朝廷黑暗世道混杂,此路难行。


user avatar   hu-guang-qi-shi-z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大家都累了,不想再反抗了。

或者说,知道反抗也无济于事了。


水浒传结局写燕青,有这样一段话:

只见浪子燕青私自来劝主人卢俊义道:“小乙自幼随侍主人,蒙恩感德,一言难尽。今既大事已毕,欲同主人纳还原受官诰,私去隐迹埋名,寻个僻静去处,以终天年。未知主人意下若何?”卢俊义道:“自从梁山泊归顺宋朝已来,北破辽兵,南征方腊,勤劳不易,边塞苦楚,弟兄殒折,幸存我一家二人性命。正要衣锦还乡,图个封妻荫子,你如何却寻这等没结果?”燕青笑道:“主人差矣。小乙此去,正有结果。只恐主人此去,定无结果耳。”若燕青,可谓知进退存亡之机矣。

我印象中,这段最后的这句是全书中唯一一句作者直接表明自己心迹的话。虽然水浒传中对各种人物描写很多,但多半都是夸耀吹捧性质的,更多是为了小说本身的情节精彩,不具有特殊意义。人物的褒贬大多都是侧面,通过小说内的人物和情节展开进行的。而写到那些残忍的场面的时候,又极度冷静而克制。

水浒传的诸多人物虽然公认是各种传奇故事拼凑而成的,但全书无疑是有一个核心的成书人。这个人我假定就是施耐庵。

知进退存亡之机无疑是很高的评价,此时的燕青相对于其他好汉,在频繁的征战中存活了下来,混到了功绩,得了赏赐,又没有遭遇后面的朝廷迫害,全身而退。与他相似的,也只有李俊,童威,童猛了。特别是燕青虽然跟随卢俊义,却并没有单方面愚忠,在规劝主人失败后,自行离去。对比不久后卢俊义的悲剧遭际,正体现出燕青的高明。

也就是说,某种意义上,燕青才是作者理想的结局。作者很清楚,无论招安还是反抗,其实终究都是悲剧。细数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除了刘邦(可能不算社会底层)和朱元璋,剩下的几乎全部都反抗失败,沦为了炮灰,绝大多数连名字也没有留下来。而哪怕成功了,即便宋江真的建立一个新的朝廷,这个朝廷也迟早又会衰败,出现新的高俅童贯,出现新的农民起义。正如历史上反复重演的那样,不过又是一场轮回。

更别说绝大多数人甚至连时迁、段景住这样末尾的头目都混不到,更可能是寻常人,默默地被西门庆戴绿帽子,被郑屠户欺凌,被蒋门神要保护费,在知县衙门苦苦申冤,最后在法场看热闹被李逵砍死。在当时的历史状况下,施耐庵并没有什么更优的解。他是悲观的,否则也不至于把那么多人几乎全部安排悲剧结局。

《道德经》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唯有功成身退,归隐山林,留下江湖传奇,方是文人的最高理想。比如李白向往的就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这一点其实也和《三国演义》选用的题词《临江仙》不谋而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尽在笑谈中。

后来演绎的人对于燕青的结局就更理想化了:和李师师隐居湖上,逍遥自在。倒不如说,这其实是照搬了范蠡和西施泛舟五湖的传奇故事。当年范蠡和文种协助越王勾践灭吴立下大功后,劝文种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文种不听,果然被越王勾践所杀。这正和燕青劝卢俊义是一样的。


回顾历史,《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在明末变成流行经典,然后成为禁书,又在清末民国再次流行。明朝的李贽,算是最早推崇《水浒传》的大人物之一,就是因为反抗在牢里自杀的。从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到几十年前的“造反有理”,宋江为很多人提供了反抗标杆,又提供了反面教材。人们在描述类似的历史故事时,多少都有些理想主义。然而人们眼中的宋江和施耐庵眼中的宋江真的是同一个人吗?毕竟,反抗无论结果如何,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成功的概率又极低。这些年,《水浒传》的热度又渐渐下去了。说到底,大家不过是各取所需而已。

从结果看,招安起码还是比躺平强一点的。就算被奸臣所害,至少还能名留青史。躺平了就没办法了。

今天的人生活比以前安逸许多了,不再那么需要反抗了。或者说,曾经想反抗过996,反抗内卷,反抗社会的种种不合理,但终于渐渐被社会磨平了。


user avatar   pan-long-hai-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现在洗白的越来越多,而是以前描黑描的失了原著本意。

一本水浒传,好就好在诏安。若无诏安,写的无非是一群人各因缘由啸聚山林,聚义成旗打家劫舍。最终也就是讲奸臣当道鱼肉百姓,人民苦不堪言被迫落草,突出一个世道险恶。

第一章有说“二来宋朝必显忠良”,定下了天罡地煞必要诏安的结局,也定下了梁山百八将一心保国的志向抱负。

水浒传要讲的从来就不是批判投降批判宋江。宋江从一出场就是正面人物的描写方式。古人写小说从来直接,是好人的出场描写就是一身正气。是坏人的就是满面奸邪。梁山一百零八,有凶狠的,有巧滑的,有乖张的,有放浪的,唯独没有奸恶的。宋江从出场到上山,从接受诏安一直到班师回朝,没有一件事不为自己的兄弟着想。为人处事也几乎没有一点儿瑕疵。

题主觉得宋江诏安,为了自己的功名葬送了一帮兄弟的姓命,这是背离了实际。宋江诏安,本就是为了替一帮兄弟找寻出路。梁山上确实也没有一个是坚决反对诏安的,连三阮、武都头也都有去奸除恶,保国安民的愿景。诏安一事,一来是符合梁山利益民心所向的,二来也是梁山唯一出路,最正确的出路。

一部水浒传,我觉得最讲的是忠义二字。宋江就是忠义二字最好的体现。他义薄云天,对兄弟好自不必说。忠于朝廷,他也做到了保国安民。至于战场上兄弟战死,我觉得作者本意不是为了批判宋江的诏安,而是为了凸显战将忠义,忠君报国的精神,更是为了结尾成全宋江一伙的大忠大义。至于战将出走,也并非因为宋江凉透了心。就像燕青最后说的“略地攻城志已酬,陈辞欲伴赤松游”。有人不愿接受封赏,但不妨碍他们有报国的志向。

全书没有体现出作者对宋江的厌恶与批判。相反地,体现了一些作者对奸臣当道,忠良难显的痛惜。对宋江一伙忠君报国,忠义参天的敬佩。我看这部书时,对宋江是无比的钦佩,对梁山一伙最后的结果是无比的痛惜。但这不是诏安的错。我痛恨的是皇帝昏庸蒙昧,奸臣误国害民。感叹的是世道忠良难显,百姓有苦难申。敬仰的是梁山上下一心,百八将的忠义参天。

至于说宋江卖兄弟赚功名,腹黑投降兄弟离心,这些我一点儿也没读出来。


user avatar   zhan-mei-76-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梁山的问题本质上是产业升级的问题,宋江确实算不上一般意义上的投降派。央视电视剧的那种解读是一种严重的错误。

梁山原本搞得的是小规模抢劫产业。在领袖王伦的带领下,山寨的主要经济收入依靠袭击路过山头的客商。梁山不仅武力不行,情报系统也很一般,只有一个外店,捕捉路过客商的成功率非常低。

然而王伦的方针固然猥琐,却可以作长久之计。客商捕获率低,意味着生意来往会多一些,正好维持可持续发展。虽然是非法组织,但朝廷腐败,天下间像他们这样的强人没有一万也有一千。只要王伦和宋廷没有直接利益冲突,军警懒得管他们。

梁山的转折点出现在林冲晁盖二人身上,更准确的说,是生辰纲事件带来的一串连锁反应。逼上梁山的林冲原为中央禁军的小领导,见惯了千军万马的阵势,对梁山这种混吃等死的氛围很是不满。而晁盖一伙因为生辰纲的缘故得罪了中央高官蔡京,不得已奔上山头。官府仇恨值满满的晁盖和秉持猥琐发育理念的王伦发生激烈冲突,最终林晁二人杀死王伦,成为山寨新的领导人。

由于朝廷将晁盖一伙视为打黑除恶首要目标,王伦时代的猥琐路线再也走不下去了。于是晁盖主动出击,四处网罗人才,招兵买马,力图把山寨做大做强,好抵御未来朝廷的征缴。队伍一增加,原本的抢劫效率就不足以供养日渐壮大的梁山队伍,晁盖只能增加情报系统,扩大梁山狩猎范围,提高对客商的捕获率。原先的可持续发展行将崩溃,这是产业过渡阶段。

以劫法场救宋江为标志,梁山终于拥有了和地方部队相对抗的强大实力。于是梁山有了新的生财之道: 直接找地方政府借粮。

山贼从此产业升级成功,变成了义军。

但市场冲击随后便来,怒气满满的中央政府开始不断派遣军队攻打梁山。中央军是业内最大垄断企业,虽然内部存在腐败但有政府担保,抗风险能力极强。为了对抗强大的中央军,梁山又吸纳了周边山贼的势力,并招降中央军中的人才,进一步强化自己。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梁山的名头也越来越响。

然而名声响也不见得是好事。首先客商的钱很难抢了,傻子才会靠近这群军队都搞不定的山贼。其次为了对付中央军,梁山队伍扩增到十万人,日常消耗爆炸。最终,找地方政府借粮近乎成为梁山的唯一的收入。

借粮是个无限拉仇恨的勾当。每次借粮都是在打朝廷的脸。于是中央政府越来越频繁地征讨梁山,未来不容乐观。

梁山此时要想发展下去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丢掉这座破山,攻入一个大都市,开邦建国,把产业扩增到政治领域。但从梁山和中央军的战斗来看,这个似乎很难办到。梁山在山外遭遇中央军时,基本都是败绩。每次大家都不得不退回山上,依靠水泊的地形死守。换句话说,梁山虽然可以轻松到地方政府那里去借粮,但武力并不能在平原上镇守住一片区域,更不要说建国的可能。

是的,梁山一直在获胜,但这种获胜不见得是永远的。梁山宋江和统率江南的方腊不同,他只有一片没有后方的荒山野水,不可能对抗得了一个大一统王朝,也没有新的发展方向。对于梁山三代首领宋江而言,哪怕不谈什么个人理想,不照顾招降的中央军将领情绪,仅仅为山上的草根兄弟们考虑,诏安也是一个最佳选择。

讲完了梁山,我们再看看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投降派是什么样的。

汪精卫: 我的战略叫曲线救国。

钱谦益: 水好凉,不想跳。

朱祁镇: 于少保,开门啊!(不开门就弄死你)

曹操:给胡人割让并...哼,我那叫弃地。

秦桧: 金朝能打败宋朝,岳飞能打败金朝,而我能打败岳飞。请问谁才是天下第一?

看到吗,真正的投降派都是不敢正面战斗,直接对敌人认输的,他们的火力多是在针对自己人。宋江虽然渴望诏安,但从不畏惧征讨他的中央军,一直积极地和他们战斗,逼着皇帝看重自己的价值。梁山甚至还曾暴力拒绝过一次朝廷诚意不足的诏安——虽然当时宋江唱的是红脸。


user avatar   kashiwagie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宋江“叛变”兄弟的第一印象,很大程度上是来自教员那句“好就好在投降”的名言,以及98版电视剧的影响。

但这句名言和98水浒传的产生背景,以及其对《水浒》和宋江的解读与演绎,是有当时时代背景的,不完全是按小说原本的内容说事儿,98水浒传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内核与原作有补全作用的“同人二创”。

宋江原本的形象是个没走出封建思想束缚的“愚忠”枭雄,他对封建思想那一套是有理想情怀和信仰加成的(这点看11年水浒传版的宋江就能理解),他就是想当一个名正言顺,甚至名垂青史的“忠臣良将”的封建时代“小镇做题家”。他上梁山本就是形势所迫,而在成为山寨之主后,客观条件给他的一个责任就是带其他好汉们找出路,而在他眼里“招安”自然就是最好的出路。

招安后好汉们最后之所以落得那么惨,根子上就是因为那套把他们逼上梁山的封建秩序,但这套封建秩序,通过思想上的“教化”,借助宋江这个追求忠孝两全的梁山“卷王”和“工具人”,实现了封建秩序对好汉们的第二茬收割。

梁山好汉们确实有很多就是想重回体制内的,因为他们落草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无奈,像林冲、杨志、朱仝和呼延灼这些,如果不是被陷害、遭遇不幸或战败,那是不会上梁山的;而像柴进、史进和扈三娘这些人,他们原本就是地主阶层,落草为寇或聚义起事本就不是他们的主观目的,他们最初只是想自保,而且过得不能说不舒服。后续其他山头的好汉投奔梁山,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利益整合抱团。

能重返体制内,对于这些原本就是将校和地主的人来说本就是“人生重启”,甚至是一种解脱。而对一些真·草莽好汉(像阮氏兄弟这些)而言,在受了招安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被洗白和升级,“货与帝王家”了。

“好就好在投降”,很大程度上在于点明了梁山好汉他们反贪不反帝的忠臣梦和良民梦是不可能成功的,梁山好汉这种“替天行道”本就是不彻底的,他们代替的“天”,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黎民百姓(群众),也不是“天意”(客观规律),而是“赵官家”(权力)。

对“宋江”的洗白,单就原著小说而言,很大程度上只是在还原事实。

而读者对“(宋江式的)替天行道”的洗白,反应的更多是读者自身对所处现实的一种妥协和躺平了,这种对现实的妥协和躺平,才是“好就好在投降”这句话在现代语境下所真正批判的行为。

类似的人物形象“反转”很能说明社会风气的转变,就像近二十年来刘备和曹操、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形象反转和再反转,很大程度上也是“异曲同工”了。

当反叛精神逐渐褪去,对权利让渡的需要就会体现的比较明显,刘备和诸葛亮的“英雄”“仁君”在被一部分偏现实主义的人抛弃的同时,也是对曹操和司马懿这种的“奸雄”“枭雄”的期待甚至“乞求”,所以才会更相信“杀伐果断”而不是“携民渡江”,对“一统天下”结果论的认可,对“天下英雄唯于和伟一人”这种“天降猛男”权威的认同,超过了对刘备和诸葛亮这种实现仁政艰辛过程和背后理想的认可。

而像刘备和诸葛亮这样的人,和那些敢于“路见不平一声吼”,敢于高歌“爷爷生在天地间”的人,则再度开始成为另一部分偏理想主义和较具备反叛精神的人的偶像与精神寄托。




        

相关话题

  《水浒传》里的杨雄为什么外号叫“病关索”? 
  如果你是武松“血溅鸳鸯楼”主要在场当事人之一,怎么说能保命? 
  现在的所有古籍,比如四大名著,论语,春秋等等都采用了简化字,就算文言文也是简化字,这会对理解有偏差吗? 
  梁山到底是聚义还是聚匪的地方? 
  黄文炳举报宋江,宋江有资格愤怒吗? 
  为什么裴如海一死,杨雄就知道石秀是好人? 
  吳用为何在梁山能一直保持掌握军权的高地位? 
  Netflix 将翻拍电影版《水浒传》,由日本人执导美国人编剧,对此你怎么看? 
  《水浒传》里段景住当着107将及数万喽啰的面被告知自己排108,心里会怎么想? 
  王婆拉皮条,不怕武松吗? 

前一个讨论
假如你就是淮海战役杜聿明的附体,怎样做才能从战神粟裕的手中逃生?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有人愿意给品牌机洗白?





© 2024-05-1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