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孩子只有分数赢不了未来的大考,这话没错,但孩子不靠分数,改变人生、跨越阶层的概率极低。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两者都可以对,可以有道理。
之前曾有一阵崇尚素质教育的风,可以认为是和题目表现的意思差不多,但真这样了,普通家庭,乃至不发达地区的的孩子怎么比得过别人?
金钱、地位和环境?
能比过的经常出国旅游一口流利外语的孩子么?很多孩子甚至中考前没出过县,高考前没出过省。
能比过的各种跳伞滑雪的后浪么?
前些日子,名校复旦大学向上海高一学生开放资源选课,这资源又是谁都有的吗?
普通人和普通人的孩子面对的是这样的:为生活奔波,没有余钱去“素质”教育,甚至没有时间去陪伴、教育孩子...
应试教育,是保护阶层不彻底固化为数不多的火种之一,好好珍惜吧。
现阶段,长期城乡二元化导致的社会发展严重不均衡还没消除。农村孩子不升学,经济地位跟城市居民差距太大并且连追赶的机会都很少。
城市居民中的中产阶层,子女没有一张不错的大学文凭,很难继承父母的社会地位进而失去经济地位。中产阶层焦虑来自于这个阶层的地位难以保持,因而这个阶层引领了教育领域的军备竞赛。
生存压力的问题没解决,很难侈谈生活质量。唐校长说的都对,我们也都向往优雅的生活,但那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活水准的下限大幅提高,竞争压力下降,我们得以从容面对生活之后的事情。
只有分数,你可能会失去很多,
没有分数,你一定会失去一切。
大部分人还达不到“赢人生大考”的级别,甚至“赢人生”都是个幻想,只要倾其所有,能追赶上人生,就满足了。
不敢奢求肩负什么责任,解决什么问题,有多么有多么优雅的生活,能时不时运动者一下就倾尽全力了。
视角不要总放在“赢人生大考”的群体上,人家赢来赢去都赢麻了,多看看那些没有赢,只是麻了的人。
可非权贵家的孩子,在没有分数的情况下,如何拥有担当社会责任的地位?如何获得解决问题的权限?收入能否支持优雅生活呢?
没有解决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最好坚持公平而残酷的分数。
而且中国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人才更好发挥的机制,这并不是教育系统的问题。
唐委员说的很好,说的也很对,但是在下不敢苟同。
不结合病人的病情就抓药方,一定不是个好大夫。唐委员的观点之所以引起强烈的反响,原因在于不太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
科举制度好不好?八股文好不好?今天看来非常不好,但是基于当时的历史环境,是个伟大的创举,是个很厉害的人才筛选机制,救了无数的人。科举制度,以科举贤,让广大的平民百姓看到了曙光。
那个全国闻名的衡水中学,被吐槽为“人间炼狱”,“以命换分”,“掐尖招生”,“高考工厂”,每年的清北录取率无人能比。2020年高考,73人被清华北大录取,理科全省前100,衡中占76人,文科前20,衡中19人,600分以上的考生,达到了3万多人,位居全国第一,可见实力有多强。
存在即合理。
进入清北,靠的是分数。从清北毕业后进入各行各业,绝大多数完胜非清北毕业生。你说,除了分数,他们凭啥得到那么优质的就业资源?拿例子来:
他叫李松,2011年参加高考。他说每天的晨跑,学生们都会拿好书本,喊着“高考必胜”的口号,校方领导和老师都会在场,没有人缺席,自习的时候,也没有一个人抬头。
他虽然没有考上清华北大,但10年过去了,如今成为了一名外交官,李松说:“当年信奉“一分改命”的孩子,现在到了别人难以到达的位置,实现了心中改变世界的愿望。”
分数不是一切,但是,分数是检验标准。别拿那些中学辍学、大学没毕业的名人大佬说事儿,如果马云、比尔盖茨从名校毕业,他们的未来一定更牛!
首先,委员说的这句话我并不认同:
教育如果只关注升学率,国家恐怕也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大家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从改开以来我们国家没有恢复高考、千军万马独木桥、应试教育的多年积累,真以为靠着“快乐教育”能培养出人才吗?
学习本来就不是轻松的事情,尤其在当前信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如果连青少年阶段的“底子”都打不好,那才叫真正的没有核心竞争力。
分数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但人才培养必须有分数这个选拔机制。
孩子如果只有分数,恐怕赢不了未来的大考,但如果没有分数,连眼下的大考都过不去。
在没有实现物质极大丰富、按需分配的生产力水平之前,最起码在中国没有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人均迈入发达国家收入水准之前……
任何鼓吹“分数不是唯一”的论调,要么何不食肉糜,要么居心不良。
其次,这一段话我表示认同:
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
通过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努力,健全青少年身心健康,帮助他们形成更为正确的三观人格,在面对未来挑战时有足够的抗挫折能力、承压能力。
所以现阶段学校开设心理课程、心理健康诊所,要求保障学生每天正常运动量都很有必要。身体好,心态好,进而更有可能让学生投入到高效率的学习当中。
同时,终身学习放在当前大环境下确实很重要,如何提供更多学习渠道,不仅让年轻人,更让35+的“高危群体”都能不断提升个人技能水平,通过学习增强个人修养,才是委员和代表们必须认真思考,为人民负责的课题。
正确的废话。
这么多年这套体系能基本顺利地运行下来,只做少量修正,证明公平性方面做得基本合理。
这位委员,虽然说只有分数赢不了未来的大考,但没有分数连基本的公平都保障不了呢。大家想想之前包括航模、体育之类加分项目呢?最后是靠学生自己的才华还是家庭的实力?
所以我想说:“分数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分数是万万不能的”
参考自:“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余德利
当孩子、教育、分数这几个关键词出现在一起的时候,无疑会引爆舆论。但是委员通道时间有限,唐江澎委员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整表达自己的观点,唐委员短短的几乎话,信息量非常大。
他强调的是“教育不能唯高考分数论”,这个我是部分赞同的,但我不赞同跳过“因”去解决这个“果”。
我们现在要做但是增加“分数”这个果的多样性,给孩子们提供更多选择项,你学文科可以,学理科可以,学生物,地理,美术等等都可以,每一条路都可以有完善的发展路径。现在是什么情况呢?你学了体育,就会被默认学习成绩不好,而不是因为你热爱体育,别人也会认为你长大了只能做个体育老师,现实的确如此,体育老师是体育生的绝大多数选择,路太窄了。。。
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教育的“果”要有多样性。
委员说“孩子如果只有分数,恐怕赢不了未来的大考”,这句话没错。但是如果没有分数,大概率都进不了委员所指的“考场”。
现在的高考分数或许不太合理,但是是普通人能够靠自己向上突破的唯一较为公平的通道了,如果学习其它国家采用推荐制,那普通人几乎与985绝缘,因为你根本找不到推荐人。
委员又说“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这句话也没错,因为教育是过程,分数是产出,在现在无法提供更多通道的时候,分数唯一可以提供统一检验标准的工具。
就像从北京到上海,我有很多选择,开车、高铁、飞机,甚至到天津坐船都可以,但是目的是唯一的,只有上海。
那我可不可以不去上海?
抱歉,现在教育的目的地只有“上海”。
什么时候教育的目的地增加了,大家自然会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通往目的地的方式,无需要求。
小学的时候,老师问大家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
有人回答科学家,有人回答宇航员,有人回答歌唱家,我暗搓搓的回答“我想成为一个商人”,引发哄堂大笑。。。
多年过去了,科学家、宇航员、歌唱家都另有其人,我也没能成为一个商人。但是回想起成长的经历,从没人对我说:你要遵从内心,成为一个优秀的自己。
我们是个农耕文明,讲究交换与合作,绵延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成功的路径已经深深刻入每个人的基因,那就是-读书。
读书为什么呢?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代君子所为,君子,胸怀天下。
现在我们还有天下要管吗?谁家还有皇位要传承?
于是,我们只能来到后半句了正心诚意致知格物,这是现代学子所思,学子,正心格物。
好的教育应该提供良好的环境,帮助大家摆脱被人期望的枷锁,以自心为本,探究事物本源,努力追求成为更好的自己。
有了自己,自然会发光发热,造福他人。
广大只能靠高考改变命运的家庭要完蛋了。
要考音乐,大概率是乐器演奏+乐理考试?一般人家的能拼的过某些人家雇请名师的么?有人说,这些人比例才多少。那名校录取比例又多少呢。
考体育,信不信和高考挂钩会变得和数学一样折磨人。体育老师权力大增。但是专业认识不到位。好学校还好。一般学校体育老师半退休的了。压力上来了,强度也上来了,怎么保证中学生不受伤。别抬杠,很多人估计是真没怎么认真上体育课,体育课老师水平低,保证不了专业性,练一学期伤一半都正常。跑跳,足篮排都是危险性不低的运动。动作不标准,训练不合理,很容易出现拉伤,挫伤,疲劳伤,弄不好在弄俩骨伤,一个不小心一辈子扔里面了。上完课需要松解和及时的肌肉放松的,谁来保证。就一个洗澡怎么解决,汗液不及时清理,对皮肤和末梢神经都不好,这个硬件配备能跟上么。受伤后的治疗和及时处理,谁处理,怎么处理。可以说,就硬上,无论体育重视分数还是重视过程都完蛋。只有说强调参与能好些,能就多参与,不能就少参与。那和现在就一样了。不重视。
所以,原来的分数决定论挺好的。今年真是大佬们的子女留学出不去,内斗又斗不过绝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学生,只能上盘外招了。
比如,有些地方考马术,是脑袋正常想的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