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中国古代文明? 第2页

        

user avatar   zi-mu-nian-hu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段时间我对古代交通史感兴趣,结果就被中国古代的交通体系刷新了世界观。

比如说咱们现在的高速公路服务站,在古时候就相当于驿站。

中国最早有可靠文献可查的驿站在什么时候呢?

在西周时期,也就是1046~公元前771年这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世界其他文明是什么情况呢?

西方最早有可靠文献的国家公路是波斯帝国的御道。可是波斯帝国是公元前550年才建立起来的。

即便如此,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仍旧对波斯御道赞扬不止。

以国家公路建设出名的古罗马,尚要在西周成立几百年后才逐渐萌芽,直到西周灭亡了,古罗马才进入原始的王政时代。

有驿站必然有国家交通网。

西周时期,周王朝便有了考古和文献双重印证的国家道路网。

西周的道路规划很完善,也很标准化。诸如城市道路、城际道路、农业道路,均从宽度、配套、管理、维护等方面有了标准化的规定。

西周道路的修筑标准也很高,从宽度上来说,西周的道路大多在10~20米之间,比当时各文明的道路更宽。而且西周道路已经有了绿化和排水设施的理念,不仅在道路两侧均有绿植,同时道路遵循中高侧低的标准进行排水设计,还会根据道路等级配套相应的排水沟渠。

西周道路的用途也很广泛。农用道路配合给排水系统,兼具行车和农业灌溉用途。城际道路因为邮驿系统的发达,不仅可以服务于军事政治,邮驿还向商旅开放并兼具邮件服务,造福于经济和百姓。

等到罗马进入王政时代后,中国也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

1957年,安徽寿县出土了一件文物,即“鄂书君启金节”。这是人类现存最早的水运行船牌照。这张牌照所有人为“启”,他登记了150艘船只,常年在长江、汉水、湘江等水域行船,牌照上详细规定了其所属船只的限载数量和管理办法,行船区域等信息。所以这文物也是我国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船舶管理条例的凭证。

这件文物所处的时间是楚怀王时期,即公元前300年左右。而这时候,古罗马共和国才刚开始修筑后世所认知的罗马大道(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很早便开始修筑道路了,但早期尚未体系化)。

水运牌照只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交通业发达的一个缩影。

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发现了大量的秦简,这便是闻名于世的睡虎地秦简。

这些秦简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就包括大量的法律。

在这些法律中,可以管窥到秦代发达的交通法规。如驾照考核,行车规范,路面通行和报关制度。

比如,秦代有发达的官营运输业,政府对于车辆牲畜的用料,有详细的规定,何时领取,取用标准,如何登记入账,如何销账,均有详细规定。

再比如,对于车辆维修,维修标准,报损流程,报销流程和报销标准,亦有详细规定。而且更神奇的是,秦汉时期的车辆,重要零件已经开始标准化,如车轮,车轴等都可以做到通用。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防止疫病传播,纷纷出台了完善的“海关”检疫制度。如车辆跨国、跨区过关,关卡除了收取税费外,还需负责检疫防疫工作。比如马车,就需要对车辆进行烟熏,以驱除马匹身上带来的虫害。

1983年,在湖北,我们的考古学家又发现了很多一些汉简,被称之为张家山汉简。

这些汉简也包含了大量的汉代律法,于是我们发现汉代,我国已有了车辆限速的规定。比如当时也抓车辆超载,尤其是运输车辆。所以在法律上,对于运输车辆的空载和重载的车速,以及车辆的报备均有了规定。

汉代的关卡,已经很类似于现代。人员、车辆、物品出入,均需在关卡报备。现代人入关,所携带的物品不报关要被查,汉代也是一样。

按照居延汉简的记载,当时的人出境,也需要办理类似于今日护照的凭证。凭证上详细记载本人身份,年龄,住址和体貌特征,以及车辆信息。

汉代的邮政系统也很发达。汉朝的邮政,主要是国营。为了保障民间通讯的需要,汉朝建设了庞大的邮政体系,基本按照5里一邮的标准设置邮站,且邮人纳入地方财政,由国家解决衣食并分配住宅。

同时,汉朝还设立了详细的法规,保障邮政系统的效率。比如要求邮件应及时传递,并规定了传递速度,确保社会信息的通畅。

此外,汉朝的邮站还是驿站的补充,虽不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但能够提供一些临时休息和饮食的日常生活设施。

秦汉的邮政系统普及到什么程度呢?

汉朝就有一个叫“宣”的人,他有两封私信被后人看到,一个是著名的“致少妇”信,一个是写给40里外的信。这两封信都因为居延汉简的发现,最后被后人看到。

交通的发达,还体现于社会车辆保有量的巨大。

比如《史记》和《汉书》均有记载,当时的大户人家办丧事送个葬,送葬车辆都多达“千余辆”“二三千辆”。至于达官贵人搞聚会,豪车千辆更是常见。汉武帝作为装逼王者,就更夸张了。当时匈奴浑邪王就带了四万人来投降,汉武帝直接拉了一支三万辆(亦有记载为两万辆)的车队去迎接,阵势浩大,搞得司马迁在《史记》中暗戳戳黑了这事一把。

后来的汉宣帝时期,还出过一场政府工程贪污案。当时的大司农田延年在负责修筑昭陵的时候,从民间租用了三万辆牛车运输建材(亦有说是租用了三万车次)。这家伙拿了六千万预算,却只花了三千万,最后被几个承包商给告了。

虽然这个贪污案也挺超前的,但这个案子也说明了汉朝民间车辆的庞大数量。

除了达官贵人以外,汉朝的普通人也大量拥有车辆。

比如现在考古的汉代画像砖显示,基本上连农户都有车辆,甚至是农户去交租纳税的时候都有车辆运输谷物。

当然,光靠画像砖还不能实锤汉朝民间车辆的普及程度。

1957年,在辽阳挖掘出了一个汉代村落遗址。辽阳所在东北地区,在汉代算是比较偏远的地方了,但挖出的6个农宅,有5个都挖出了车辆,可见汉代车辆的普及度。

以上法律和故事都发生于西汉时期,也就是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而那个时候,罗马帝国还未诞生。

当然,以上内容只是从交通上讲述一下我国历史的发展成就,只是管中窥豹而已,并不全面,但我想足以回答题主的问题了。

另外,我想就文章说明一点:

本文提到罗马,只是做一个时间参照物,并不是在拿罗马来做比较,更不是在说罗马不行。请古希腊罗马爱好者冷静看待。


评论区有网友说,我此文是穿凿附会,因为古中国没有像古罗马那样大范围的持续爆发瘟疫,所以说古中国的交通不发达。

且不说这位网友的论点论据之间是否有足够的逻辑关系,但如果我列举文献和考古发现都算是穿凿附会,那仅凭个人想象就说古中国因为没有大规模的瘟疫,所以不可能存在发达的交通,岂不更是穿凿附会吗?

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8),乡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汉书·百官公卿表》

汉朝稳定版图超过500万平方公里,巅峰时期版图超过600万平方公里,版图远大于罗马。

大家想一想,1587座城市,没有发达的道路网,能行吗?

而汉代29635个亭,即便按照十里一亭的最低标准,设有亭的道路都达到了近30万里的规模——仅是这个数字,就已经超过了现代人估算的罗马大道总长度。

秦汉时期,在北边,东起辽东,西至西域,沿长城修筑了北边道。在东边,北起辽东,南至吴越,沿海岸线修筑了并海道。光这两条道路的长度就不得了。

更别说闻名遐迩的驰道、直道了。

还有网友对古中国的行政能力能否维持如此庞大的交通网络存有疑问。

事实证明,古中国有世界最完善的官僚体系。

比如汉朝,仅佐史自丞相的行政官吏人数就超过120285人。

吏员自佐史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

而在基层,比如乡一级,秦汉也有下沉的行政体系。

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6)。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论,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

以上,秦汉时期有足够清晰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并下沉到了乡、里一级,有足够能力保障发达的交通系统——如果秦汉这样的行政体系都不能保障完善的交通体系,那当时别的国家就更做不到了。


user avatar   xue-shu-93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种立标打靶自娱自乐自嗨的提问,除了给键政人提供又一次趁机给粉丝打鸡血顺带踩一把其他国家的机会以外,几乎没有什么营养

如果你想了解历史,你就不应该来知乎


user avatar   Texas-L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一个住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妈妈,我家JOKES同学今年10年级,开始上世界历史课。

我是一个翻着世界五千年长大的伪历史爱好者,很好奇这美国的历史课本上讲不讲中国,是怎么讲中国的,就借了他的历史课本来读了一下。

结果让我震惊了!他的历史课,一集不拉,从第一波文明浪潮的夏商,到第二波文明的秦汉,第三波的唐宋;从诗经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到子曰诗云,每一章都是考试重点。

西方的史学家在整个教材里面,对中华文明的敬仰之情透纸而来,滔滔不绝。我一点都不夸张。

倒不是说,非要通过别人的眼光来认识自己。但是通过别人羡慕的眼光,看到这么优秀的自己,我真的情不自禁有点小得意呢。

我想花一年的时间把我认为精彩的部分尤其是跟中国相关的部分跟大家一起分享。的确没想到这么多朋友跟我一样对美国的历史课本感兴趣。真是很荣幸!

这本教材的名字叫《Ways of the World with Sources for AP®》作者是Robert Strayer。AP课程指定教材。学校用的是第二版。

咱们有这么十几亿中国人,分享给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我开了专栏,欢迎关注。

持续更新中


以下内容来自10/31更新

lin:美国的历史课怎么讲中国的20:黄金时代

在人类历史的第三次浪潮期间,也就是全球化加速的这个阶段,中国给人类社会投射了比早前更加巨大的影响。他规模宏大,强劲有力的文明,不仅将自己的版图一直拓展到中亚,更被周边人们不断地模仿,使中国成为整个东亚诸多相互关系的核心。他的富饶与高度城市化,吸引着整个欧亚大陆的人们。

他的邻居,无论是北方和西面的草原游牧民族,还是周边比较小的附属国诸如西藏,韩国,日本,越南,都无法逃脱他的重力牵扯。(原文prepherial states,译为附属国。)他们都必须跟中国打交道。

不仅是这些近邻,中国蓬勃的经济和科技创新像涟漪一样一波一波地向整个欧亚,乃至非洲大陆传播。

尽管主要是中国在输出影响着世界,中国也会被外部所影响。

北方的游牧民族“野蛮人”一直在军事上威胁着中国,偶尔还会占领中国的局部地区;

与日俱增的国际贸易潜移默化地带给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的变化

印度原生的宗教佛教在中国生根发芽;基督教和伊斯兰也开始在中国出现,尽管规模要小得多。

总而言之,在第三次文明浪潮---全球化加速---这个阶段,中国的参与成为人类文明全球化的一个关键要素。“

”西方一向认为,中国的历史也许是挺令人赞叹(impressive)的,但是却基本是处于一种比较静止,孤立,与世隔绝的状态。读完本章请思考,这种刻板印象的不实之处。“

Together Again: The Reemergence of a Unified China

在公元220年汉王朝崩溃以后,中国迎来了大约三个世纪的碎片化政治结构,标志着地区性大贵族门阀的兴起。这也意味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他们学中文,穿中国的服饰,与中国家族通婚,以中国模式统治着中国北方。

这种非统一的不正常的局面,在中国的有志之士看来,造成孔夫子理论被质疑,给佛教与道教在精英群体中的传播打开了大门。

这三个世纪也见证了中国人大规模的南迁,迁到长江以南(英文原文里面沿用历史称呼,称之为扬子江yangtz river)。到公元1000年,大约60%的中华人口迁居到了南方。中国人口的迁居,带来了他们高度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环境大规模地改变。破坏了覆盖这片土地的大片古老森林,栖息其中的象群被迫退缩。公元800年左右,中国官员作家柳宗元写道:

”......."


------此处略去。

通过细读教材,我发现美国的历史教育越来越讲究政治正确,环境保护,女权平权,无处不在,每一章都要讲。有点类似中国历史课本讲农民起义,用词也比较极端,"destruction of the old growth forests”。算了,无力吐槽。网友知道就好。柳宗元写的这篇文章,我也没认出来。有博学网友,欢迎评论。

“A tumbled confusion of lumber as flames on the hillside crackle. Not even the last remaining drubs are safeguarded from destruction where once mountain torrents leapt --- nothing but rutted gullies."

中国成就的黄金时代

不同于西罗马帝国永久性的政治碎片化,中国在隋王朝(589~618)又恢复了统一的局面。皇帝通过开凿大运河巩固(solidify)了这种统一的局面。大运河长达1200英里,用一位学者的话说,是“当时世界上无人能比的工程壮举”。

运河在经济上将中国的南方与北方相连,给中国带来了繁荣。然而隋帝的残酷统治,以及攻占KOREA的军事行动耗尽了国内资源,使得人心涣散,人们起来推翻了这个王朝“

------ 中国历史课本上提起隋朝,总是联想起隋炀帝,穷奢极欲,好像修大运河就是自己出去玩方便。但是我总想,一个帝王这么丧心病狂地起这么大的CASE来弄自己的小hobby。

而西方史学界从实现从北到南的有效统治,交通运输商品,尤其是粮食的运输便利性的角度来解读大运河的重要性,这个解释似乎更加合乎情理。

这个王朝瓦解了,但是中国并没有就此分裂,随之而来的两个王朝----- 唐和宋,在隋的基础上继续了统一的国家。唐与宋构筑了中国人的基本生活模式,除了两个王朝交替的时候出现的50年的中断,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

文化上,这个时期是文学与艺术的黄金时期,涌现了大量的诗歌,横幅的画作以及陶瓷作品。尤其是在宋朝,学者的爆炸式增长,把传统的儒家理论与道家,佛家相结合,兴起了“neo-confucianism"(neo通new) 新孔夫子理论。

政治上,唐与宋所构筑的国家结构,稳定地延续了一千年之久。政府由六大主要职能部门构成:人力,财务,礼仪,军队,司法,公共服务,配合审计部,来负责监督所有职能部门,考察官员品行与能力。为了为官僚体系选拔人才,恢复了科考体质。得益于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印刷的书籍,考试内容变的更加具体。同时采取了许多防止作弊的手段,比如试卷上不能写自己的名字,而只能写号码。

上层社会的核心事件,就是这场科考。而学校与学院则为这场严格的考试准备生源。一个世界知名历史学家描述唐”是世界上最秩序井然的国家“。

尽管科举制度旨在择优录用,一些岗位依然不可避免地流往权贵家族,而且由于教育系统的发展过快,使得政府没有那么多的工作岗位分配给所有通过科考的人们,一些人只能在家待岗,暂时得不到任用。这群待岗知识分子尽管没得到官府的正式任用,但是在本地却是高人一等。他们往往身兼地主的身份,不断地吞并农民的土地。尽管国家不停地采用各种方式校正农村的土地兼并问题,这个问题却在中国不停地重复着类似的模式,直到当代。

在高度发达的文化与政治的底层,是"经济上的革命"。

”宋,成为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富裕,技能最高,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的繁荣是显而易见的,从人口的增长数量上,从唐朝的5000万~6000万人,到公元1200年宋朝,人口达到了1.2亿! 在 人口成倍增长的背后,是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技能,尤其是采用了fast-ripening以及从越南引进的抗旱的稻种。


这里我不知道fast-ripening的意思,我去查了一下,它是一种快熟稻种,也对其他因素气候变化,洪水,干旱,盐度都有很好的适应性:

Fast ripening rice is a type of rice that ripens faster than other strains. It is also able to withstand abiotic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s (hot and cold), floods, droughts, and salinity.[1]Fast-ripening rice was discovered in China during theSong dynasty.

中国人并不像美洲人一样得天独厚地有玉米这种高产农作物,从宋代到当代袁隆平,中国人一直在粮食种植方面上下而求索。感恩农业学家们。

"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中国成为世界上城市化最高的国家。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有几十个,而宋的首都杭州,有100万人口之巨。引用1235年的一段话来描述当年的盛况

“肉类、草药、蔬菜、书籍、大米等等分门别类都有专业的市场,一群一群的艺人给人群们表演各种节目。餐馆打着招牌菜市,甜豆汤(不知道是红豆还是绿豆呢),果脯,肉饼,猪蹄,也有提供纯素斋的餐馆吸引着宗教信徒。不同的旅店吸引着各自不同的客户群体。有一些只提供酒,叫做hitting the cup,是给下等人的,而挂着大红灯笼的奢华场所”luxurinat inn",标志着妓院。

大户人家有专业团队承办各种酒席,从喷香水的到帮客人醒酒的,各司其职。音乐学院提供13种课程,有各种各样的俱乐部(社团组织),诗人,钓鱼,佛教徒,健身爱好者,古玩爱好者,骑马,俱乐部,品种繁多。难怪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在13世纪写到杭州时说

”无可争议是世界上最精致高贵的城市“。

"庞大的水上交通网络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运河,河流,湖泊,总长途达到30,000英里。这个水上交通网络提供了便宜的运输系统,把整个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贸易区。

工业制品同样爆发式增长。从雇佣几百人的大型企业,到后院里的单炉小作坊,中国的制铁工业急剧增长。到了11世纪,除了供应金属的钱币、工具、建筑以及寺庙的大钟之外,每年的铁产量可以给政府装备三万两千套(32000)装甲以及1600万箭头。

其他方面的技术也非常先进繁荣。在印刷方面的发明,木版印刷术以及活字印刷的出现,使得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了印刷的书籍。超过1000册价格便宜的宗教,农业,材料,医学方面的书得以在整个社会流传。他们的导航技术与船舶制造技术领先世界。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在几个世纪以后带动了整个欧洲的军事革命。但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不停地被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入侵而打断,这种情况随着13世纪蒙古人占领了整个中国而达到高峰。

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世界上商业化程度最高的社会里,生产已经不再只为满足本地的需求,而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这已经成为一个广泛的现象。便宜的交通使得农民可以专注于生产一些仅供交易的作物,而去花钱买大米以及其他粮食。另外政府开始要求用现金(cash)来支付税收,而不是实物。因此农民必须出售他们的作物或者劳动来换取金钱。纸币以及类似信用证似的证券交易开始出现,使得中国社会进一步地商业化。

两个重要的学者做出如下论断:”物产丰富,人口 增长,技能加倍以及各种花样繁多的发明创造使得宋成为有史以来最富有的国度,无论跟以往相比,还是横向跟当时任何其他国家相比。(具体见snapshot 347页)


SNAP SHOT中国的科技成就

在欧洲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的科技发明中心。许多的发明创造起源于中国,流传到其他文明,再加以适应与改造。由于欧洲在欧亚大陆的另外一端,(距离最远),这些技术或者类似的技术,通常要在很长很长的时间以后才开始在西方出现以及应用。

这个延迟也度量着这两个文明在前现代阶段的科技发展情况对比。

比如:铁犁,西方晚于中国2000年;铸铁,晚于中国1000~1200年 (其余见图)




这是JOKES同学的作业,正反面。
正面是老师发的补充材料:


内容纲要
宋的经济在这个时期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以下是驱动经济的一些要素:

  1. 人口增长:人口从4500万增长到1.15亿

2. 农业产量增加:从越南引进了2~3季稻;发明了独轮车;改进了肥料的使用
3. 新技术与工业制品:

  • 瓷器;
  •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用途;
  • 活字印刷;
  • 冶金:有上百人的工厂也有私人小作坊;生产箭簇,装甲;生产供应硬币,工具,建筑以及寺庙的大钟。

4. 新型商业运作模式:流通货币数量增加;钱庄越来越普及;开始出现纸币与银票;钱可以存在本地银行,到异地凭票取钱。
5. 发达的远距贸易:远陆贸易直达中亚;远洋贸易达到东南亚以及印度洋 ;出口奢侈品换回马匹,地毯与黄金
6. 水路运输的创新: JUNKS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船只----防水隔板,尾柱舵设计,多帆设计
开凿大运河,贯穿南北,输送北方的大麦与南方的大米。
7. 城市化的加深
10%的人口住在城市里(这是全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贸易带来了城市的增长
许多超过10万人的大型城市
2个最重要的城市:
长安(唐的首都):200万常驻人口,直连丝绸之路;许多政府建筑,宫殿
杭州(宋的首都):在长江附近,150万人口。
阅读完这个材料,要求回答问题:


使用这个材料,从不同的类别的要素中归纳出5个因果关系,原因不能与结果同处于一种要素。一个事实不能重复使用。
例如:

  1. 活字印刷 ---- 导致出现了纸币

以下是JOKES的回答:
2. 引进了稻种 ---- 人口增加(4500万~1.15亿)
3. Junks新型船只 ---- 远洋贸易 (这条对么?我怎么觉得远洋贸易 都是商人的船,不是咱中国的船)
4. 金属用来铸币 ---- 货币使用量增加 (这个有点牵强呢。。
5. 独轮车的发明 ---- 远陆贸易 (胡扯,分明是直连丝绸之路---远陆贸易)
6. 瓷器 ----- 出口奢侈品,换回马匹与黄金
怪不得这一章得了70分。作业做成这样。。。。
我翻译这个系列的原因之一是非常欣赏这种启发思考的学习方式。比如这个问题,实际上就需要学生思考,促成经济发展的七方面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显然,JOKES同学的理解力还有待提高。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种纯以观察者的角度,不带感情色彩,政治因素,客观地有序地展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因此唐、宋是被合在一起考察的。


尽管我们普通中国人在情感上更加崇尚唐的武德充沛,总觉得宋一直在苟延残喘,狼狈不堪。


但是把比例尺拉大之后,可以看到宋代表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崭新高度:生产力如此发达以至于大量的人口可以从生产粮食的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艺术创作,专门为远陆与远洋贸易生产商品,各项科技创新层出不穷,活字印刷大大地降低了知识广泛传播的成本,知识得以累积传承,进一步开发民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从以物易物到开始大量地使用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到银票的使用,银行这种商业模式的发明早于西方近一千年。


而这些,才是值得作为人类文明史来记载于史书的。


以下还是老师单独发的材料,可见他们学的多么深入细致。


宋出现的印刷术,实现了知识的大规模地传播与传承,这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巨大转折点。


木版印刷术
宋朝期间中国出版了300多篇关于农业的文章。皇帝赞助了这些书籍的出版,很多作者本身就是政府官员。书是从整块整块的木头上雕刻出模板,然后印到纸上,这是一个中国西部一个佛教僧侣在唐代发明的方法。一部分书籍上甚至还有绘图显示着农业社会的真实生活场景。
下图是1145年出版的一本书里的场景,一个农民把稻种递给他的儿子,让他在播种之前先泡一下。农民后面有一位老人,可能是他的父亲,在看着他们干活。门廊里面隐约可见农民的妻子与两个女儿。一个空的水泵在水渠边上。水泵后面,精心饲弄的稻田绵延伸向远方。
我注意到这幅画的侧面有两个字“浸种”,可见这可能的确是务农说明书。画的真是细致极了!


11月6日星期六

手机上收到很多追更的提醒,但是不知道追更的是哪一篇,如果感兴趣,最好就是关注我,或者我的专栏,我基本一周三篇持续更新中。

以下是前面一篇,但是跟这个题目比较搭,因此我也贴在这里。

美国的历史课怎么讲中国的14:丝绸之路之”路“

“The exchange of goods among communities occupying different ecological zones has long been a prominent feature of human history"
不同生态环境下的人们之间发生的货物交换,是人类历史非常重要特征。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从史学家的尺度来看,如果你观察某一个社会的发展变化的宏观原因,它往往来自与陌生人的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接触:”
“无论是思想,军队,商品还是细菌或病毒。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文明的第三次浪潮中,对人类社会演进贡献最突出是横跨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
我一边跟着JOKES同学学习他的历史课,一边感慨从人类学的高度上,以千年为维度,俯视丝绸之路或者中华文明时,看到的我们对整个人类发展的贡献。在我上学期间,历史课只是七零八落地堆彻着世界各个国家的发展。完全没有横向地比较,从人类发展的角度,为什么在不同的地区,发展出不同的原生文明,而文明之间什么时候开始相互作用,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中国要做一个国际化的大国,要引导未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历史这堂课,真的需要补补。
在公元500年-1500年的世界里,长途贸易成为连接与塑造人类社会的重要因素
“--------长途贸易通过互通有无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比如西非的人换到了食盐,可以腌制食物保存更长的时间;埃及,巴比伦从南亚得到香料....
--------贸易还改变了生产活动的目的,生产不再只是自给自足,一批人开始专为域外某个特定市场生产某种特定产品。
---------贸易带来的舶来品,尤其是从遥远的地方,更高级的文明运过来的贵重物品比如丝绸,龟甲,犀牛角或者一些珍奇的羽毛,成为上层社会标志自己身份的重要象征。
圣经上有一句话,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时常想,这句话真是把人性都说透了。
一般我们常常认为”全球化“是一个二十一世纪才开始出现的现代概念,事实上,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一直在全球化的过程。以上三条套到今天同样适用:
---------麦当劳,肯德基的出现,沃尔玛大型超市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 义乌的小商品市场里,熙熙攘攘地挤着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商人,东莞的加工厂里,集装箱货柜整装待发,运往世界各地,一些人专门从事出口商品的生产。
------- 一些人喜欢买印满logd的LV, GUCCI,CHANNEL,彰显自己的财力身份。
贸易,不仅仅是骆驼背上物品的交换,还有政治形态,宗教思想,技术发明与创造的交互,疾病的传播以及动植物种类的扩散。”
西方史学家认为:
正是由于贸易,一部分人们的生产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本地的需求,而是为了满足更加广阔的市场来获得利润。。。。。当黑死病在欧洲造成人口大量的流失,劳动力严重不足的时候,商人开始有了发明机器的动力。。。。工业革命随之而来” ---- (这段来自其他章节)
丝绸之路:2000多年的欧亚大陆大交流通道
欧亚大陆,一直是人类主要的聚集地,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最庞大的文明,以及最多的牧民。这块土地上,不仅仅孕育出了许多独特的文明与文化,更产生了世界上时间跨度以及地理跨度都最长的贸易交流网络,以其中最著名的交易商品-----丝绸命名,称为丝绸之路
这条大陆上的贸易路线连接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更连接了大陆板块两端的伟大文明。
参与交易的人,没有人知道这条贸易路线的尽头,因为他基本是以一种接力棒的方式在运作。在货物到达最终的客户手中的时候,中间进行多次转售交换。丝绸之路,将欧亚大陆的历史联系在了一起,使得我们得以考察在同一时间段在相对隔绝的不同的地区里发生的事情。“
丝绸之路的成长
“丝绸之路,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是一个历史概念。”

从地理角度来说,欧亚大陆按照地貌环境被分为内圈与外圈。外圈比较温暖,潮湿,适于农业生产,也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文明,比如中国,印度,中东,地中海文明。而内圈,也就是俄罗斯东部,中亚以北,则气候恶劣,干旱,不适宜种植庄稼。骑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常年需要跟南方的农民邻居进行贸易,用皮草,牲畜,羊毛来换得农产品,以及相邻的文明生产的其他产品。
这些游牧民族数千年来的不断迁徙,在整个欧亚大陆扩散了印欧语系,冶铜技术等。

在第二波文明的后500年里,庞大的帝国继续扩张疆域。南面,波斯帝国侵入了游牧民族传统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地区;西面,亚历山大大帝入侵了中亚;东面汉帝国向西扩张,控制了游牧民族“匈奴”人的地域,以获得“heavenly horses”天马来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到了公元初,以游牧民族作为中转的间接贸易越来越频繁,跨洲际链接欧亚文明的庞大商贸网络开始成形。
丝绸之路最繁华的时期,也就是帝国最强大的时期,旅人与商人的安全能够得到保障。


-------“在第二波文明期间,罗马帝国与中华汉帝国,是一东一西两个定海神针,锚定了整个的商贸通道。
--------在7~8世纪,拜占庭帝国,穆斯林Abbasid帝国与中国的唐帝国,几乎练成一片,形成了欧亚大陆的帝国领土安全带。
--------在13~14世纪,蒙古帝国以一己之力,几乎将整个丝绸之路纳入了自己的版图,尽管时间很短暂,但是这个庞大的帝国给长途贸易再次带来了活力。”
在陆陆续续长达2000年的时光里,货物,思想,技术以及疾病沿着丝绸之路在整个欧亚大陆得以传播。
接下来的一章里,会介绍丝绸是如何被当成硬通货在欧亚大陆流通,中国垄断的丝绸的技术,是如何被偷走的,非常有意思。


欢迎关注,持续更新中。


美国的历史课怎么讲中国的15:丝绸之路之”丝绸“

”....Ironically, the splendor of Christian churches depended in part on Islamic trading networks and silk manufactured in the Muslim world....some of those silks were even inscribed with passages in Arabic from the Quran, unbeknownst to their European buyers.....


丝绸之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历史概念。他时而繁华,时而消寂,在长达2000多年的岁月里,他完成了欧亚大陆的商品以及思想的大交流。
比如我们一直把12345叫做“阿拉伯数字”。其实他只是阿拉伯人带来的,是印度人最先使用的数字。
我2002年~2003年在阿拉伯世界住过两年,他们的数字是写成这样:

别的字儿不认得没事儿,这个必须得认得,钞票上面都印的这玩意儿。
转运中的商品
考试重点:你需要知道,丝绸之路上运输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

"驼群背负着庞大的货箱,穿过气候恶劣的草原,沙漠以及中亚的绿洲。。。带来的主要是高端市场富有阶层有大量需求的稀缺商品。只有高价的商品,才能支付长途旅行的高昂代价,并且带来丰厚的盈利。
在所有的奢侈品之间,丝绸成为了整个欧亚大陆商圈的标志性商品。从大约公元前3000开始,蚕丝在中国的起源,这个文明就一直垄断着丝绸的生产。到了公元后300年左右,丝绸已经成为整个欧亚大陆的硬通货。”

丝绸的生产是一个极其耗费体力且需要精密管理的产业。
“几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女性,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是经营整个”高科技“丝绸产业的主力。他们照顾桑树,采摘蚕宝宝需要的桑叶,他们把蚕茧儿放在热水里,这样才能抽出长长的蚕丝。他们把蚕丝搓成线,然后织成布,这样中国的家庭就变成了一个布料生产的基地,一个基本的生产单元,而妇女成为了主要劳动力。到了唐代,妇女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贡献者,同时还带来丝绸工业的技术革命,对于国家而言,繁重的农业税可以用丝绸抵纳。
尽管如此,广大的农村还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13世纪的作家”wen-hsiang"写道:“
我查不到这个人,也写不出古文,就翻译成白话,请知道原文的同学评论区贴出来分享)
“蚕宝宝已经睡了三次很饿了,家庭太穷,买不起桑叶,怎么办呢。饥饿的蚕宝宝是吐不出丝的。女儿已经20岁了,还没有嫁衣。官府的税官像老虎一样凶。女儿没有嫁衣,还能把婚期推迟,但是交不上税,那就破产了
这里作者 用的词Bankrupt,我觉得很奇怪。哪来的bank。。。。
原文下图:

中国上层社会的男男女女需要华贵的衣料来彰显身份,拉动着对这种奢侈商品的的巨大需求,政府需要丝绸来交换战马,以及赠予周围的“野蛮人”花钱消灾。
在中国以外,几个世纪以来,妇女们狂热地追捧中国的丝绸,不仅因为它舒适,更是时尚的标志“
“罗马帝国时期,来自印度的棉布与来自中国的丝绸,成了需求量最大商品。
一些文人就坐不住了,公元1世纪的作家塞内卡还专门写了文章碎碎念,哎,这是啥玩意儿啊,这么通透,穿跟不穿一样,啥都看见了,这啥都挡不住还能叫布吗,能叫衣服吗!这不就是叫荡妇穿着勾引男人用的吗!当老婆的穿着这玩意儿见外人,老公多吃亏啊。。。


这老头。。。谁叫你穿一层了,多穿几层啊。。。
我查到老头塞内卡其人,感谢百度:

到了公元6世纪,生丝的生产方法慢慢在中国以外传开来。中国古代故事说是一个中国公主嫁给中亚的统治者的时候,偷偷带出来了蚕种。而欧洲比较流行的一个版本,是说一个去了中国的基督教的传教士,偷偷把蚕种放在竹子中间带出来的。这个商业间谍行为给拜占庭帝国带来了完整的丝绸生产制造技术,形成了独立的丝绸产业。慢慢的,日本,韩国,印度,波斯都学会了如何生产这种珍贵的布料,而在这些国家的传播具体是怎么发生的,已经无从考究。“

”随着丝绸的供应增加,他的各种衍生商品甚至开始继续向欧非商贸路线拓展,逐渐作为货币等价物来使用,成为亚欧非大陆的硬通货。中亚的商人囤积丝绸作为财富的储蓄方式。
在中国跟拜占庭帝国,丝绸成为身份的象征,被限制一定级别方可使用。
随着佛教与基督教的传播,丝绸甚至开始变的神圣起来。中国的僧侣到印度取经的时候,带给印度的礼品就是丝绸。唐朝皇帝赐予佛门高僧紫色丝绸袈裟,成为最高荣誉的象征。
在基督教世界里,丝绸的壁挂,丝质的祭坛罩布,牧师的法衣,都是神圣的象征。
由于直到12世纪,西欧都没有独立的丝绸产业,西欧的丝绸制品都是从伊斯兰世界进口而来。因此非常讽刺的是,基督教神殿的煌煌威仪,居然高度依赖着伊斯兰世界生产的丝绸。而罩在基督教祭坛上的绸缎,常常印满了由阿拉伯语写的古兰经的经文,反正买家也不认识写的啥。
到了12世纪,连西非加纳的国王都穿上了丝绸。丝绸交易远及埃及,埃塞俄比亚以及东非海岸”

“与当代社会的全球化相比,丝绸之路上的交易量是很小的,集中交易的是为上层社会提供的珍稀奢侈品。但是他带来的经济 与社会影响却 很大。长江三角州(外文一直把长江叫做Yangzi River)一带的农民放弃了耕地,集中从事出口贸易商品的生产,。。”
而波斯商人Ramisht则靠着丝绸贸易,在一笔世纪交易中发了一笔大财。
能有名有姓上史书的生意,必然是一笔大生意。咱们的史书,从来都不会记载哪个商人,做了啥生意,怎么发了财。
但是我是个SALES,一看生意就两眼放光,所以就去查了一下。
这笔世纪交易是啥呢?把Kaaba整个用最好的丝绸从头到脚罩上,我查了一下Kaaba,翻译成天房。就是伊斯兰麦加的朝圣圣地,下图中间黑色的建筑就是Kaaba。因为伊斯兰不搞偶像崇拜,不像佛陀有个金身,耶稣有个画像,伊斯兰的神圣建筑是神在人间的居所,就是在麦加圣地的这个建筑。全世界只有这一个居所,没有分殿。


这个生意太牛了。不差钱的买家,花钱越多越显得虔诚。
而且这个不能有污渍吧,风吹日晒的,旧了还得立刻换新的吧,那么老高,我得搭脚手架,施工费用不能少吧。
这样的合同能拿下来,真是销售人员的终极梦想。
不能再说了,奸商上线,现在我满脑子都是报价单明细。。。。



美国的历史课怎么讲中国的23:朝贡体系之理论篇

这一节讲的是中国主导的世界秩序。

世界秩序这个词,那可是当代政治的热词。说起中国主导的世界秩序,我第一个想到就是”四项基本原则“。再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然而在人类文明的第三次浪潮期间,中国主导的世界秩序,基本是以中国为唯一的世界中心,所有外邦与中国交往都必须是臣属关系的等级制外交秩序。

而这个外交秩序的具体实施,就是朝贡制度 Tribute System。

这个时期中国的外交关系,居然写了整整19页!估计咱一个礼拜都讲不完。

China And the Northern Nomads: A Chinese World Order in the Making

中国与北方草原民族:中国主导的世界秩序成形

Question:

How did the Chinese and their nomadic neighbors to the north view each other?

问题:中国跟其北方的游牧民族相互是怎样看待对方的?

从古时候一直到19世纪,中国与欧亚大陆的交互塑造了中国以及世界的历史。这个国家最主要的外交关系是与北方草原上游牧民族、畜牧民族或者半农业半畜牧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由于北方的自然条件无法适应中国式的农业生产,北方的经济主要依赖于畜牧业以及马术。社会关系主要由家族为单位的小规模群体构成,游牧而居,没有定居之地,也称为部落(Tribes)。

但是有时候这些草原民族也会形成比较强大的state(国家)。由于马术精湛,他们的成年男子可以做到全民皆兵。

这种特色的游牧民族非常需要来自中国的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尤其是当他们的Leader接触过了中国的奢侈品,比如丝绸,酒(这里用的wine,而wine特指葡萄酒,甚为不妥)之后,他们更加需要这些奢侈品来赏赐他们的追随者。

他们就像被巨大的磁石所吸引,围在中国边上,或是贸易,或是明火执仗,或是敲诈勒索,来从中国获取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物品。

在长达2000年的时间里,来自北方草原的压力与游牧民族的入侵构成了中国历史发展重要的因素。

从游牧民族的角度来看,却是他们一直受到来自中国的威胁,中国时不时地就派遣大军深入草原扫荡一番。构筑了长城,把他们阻断在城外。不允许他们到中国境内自由买卖。

然而中国也是需要游牧民族的,他们给中国供应马匹,而马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同时还有皮草与琥珀,在中国市场上也颇有价值。

另外,草原民族控制着丝绸之路,从而掌控着从西方运往中国的物资渠道。

----- what?!! 从西方运往中国?运的是啥呢?难道不是从中国运往世界么?这段真的是。有点牵强。

中国与北方游牧民族,尽管居住在不同的环境,实施完全不同的经济,采纳着完全不同的治理方式,持有完全不同的世界观,他们之间的交互一直没有间断过。


The Tribute System In Theory ------理论上的朝贡体系

这种不同文化的相互遭遇碰撞后,形成了从汉朝开始,长期以来中国人与周边民族的关系认定:

中国,是中央王国,middle kingdom,是世界的中心。

中国人对“野蛮人”有着无限优越,(infinate superior),这种优越是超越国界的。

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伟大的城市,食不厌精的文化,思想深邃的学者,非凡的艺术成就,精密的官僚体系,精致的上层社会以及富饶的经济,中国,是文明的代表。”

这组英文用词非常讲究,体现了作者相当出色的写作功底。还在学英语,准备考试的同学,可以参考着一组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refined tastes, sophisticated intellectual, literate elite, prosperous economy。当然我对自己的翻译也是很满意的,体现了我相当不错的中文功底。哈哈。

"在中国人看来,中国精致富足的生活方式跟草原人原始粗鲁的生活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居无定所,游牧迁徙,跟飞禽走兽没什么两样,住的是帐篷,吃的就是肉跟奶。平时就呆在马背上,时刻准备着跟遭遇到的人干仗。”

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认为自己的社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基本不需要外部世界。然而草原人却孜孜不倦地想要得到中国的财富与智慧,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中国在优越感的驱使下,也乐于在可控的范围内让野蛮人接触到中国先进的文明,从而让他们也成为文明的中国人。

中国是一个辐射性文明“radiating civilization",他慷慨地将他的光芒辐射给附近的野蛮民族,即便随着传播的距离强度变弱,他依然能够照亮着非常遥远的远方。

这就是中国精英阶层对中国与北方草原人以及其他非中国人的关系认定。

这种世界观促成了一种中国与邻居们独特的交往模式:朝贡体系(Tribute System)。

这是一套程序,外邦必须承认中国为高级主导地位,而本国为从属地位的等级制政治秩序体系。外国人进入中国必须先派遣使节学习各种礼仪流程,鞠躬的方式,带来贡品,也就是当地有特色的产品,来奉献给中国的皇帝。

为了表达对臣服的回应,皇帝会批准他们在中国富饶的土地上开展商贸活动。同时作为回馈,他还会赏赐给他们大量的礼物,通常要比他们贡奉的多得多。

中国绵延不断的王朝一直与所有的外邦实施着这个外交秩序,无论是邻邦的朝鲜,越南,西藏(吐蕃),日本,还是1500年以后,跨过大洋从欧洲来的野蛮人。(European Barbarians from across the ocean)

大部分时候,这套流程运行的不错。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无数的番邦使团来到中国,奉上他们的贡品,按照规定的礼仪流程,该说啥说啥,叫干啥干啥,从而获得在中国采购商品的权利。

而作为属国,这些统治者也为是大中华文明的属国而感到与有荣焉。

中国的中央政府给他们颁发的官方的任命,官印,官袍,都是他们维系在他们当地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形式。“


欢迎关注专栏,持续更新中。


评论区有同学对美国历史课的教材有疑问。我把这一篇贴出来。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到我的专栏去看更多的内容。

美国的历史课怎么讲中国的之十:光芒万丈的中华文明

我跟我的美国同事F说,我现在也是一个十万加的influencer了!!(网红-Influncer),我写的是美国的世界历史课。
他说,哦,西方文明(western civilization)。
我纠正他,不是西方文明(western civilization), 是世界历史(WORLD HISTORY)。
他说对啊,世界历史world history 就是western civilization。然后还掰着指头给我数:social study, Texas History, U.S. History, World history/wester civilization。
这是美国的社科教育体系,初中不分历史地理,统一叫做社会科学,然后开始学得克萨斯州历史,这是德州特色,整的小孩不知道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先知道美墨战争以及Texas Republic孤星之州独立,Alamo一个几百人级别的战斗,小孩学了一个学期。接下来学美国历史 ,10年级开始世界历史。
我说你等等,所以你10年级学的是western civilization,没有学world history世界历史?
他再次否认,No, I did take world history. 我学了世界历史。这次说的比较清楚,课程叫做world history(世界历史),书本叫西方文明western civilization。
当然我就跟被踩了尾巴一样跳起来了,WTF! 你以为西方文明就代表世界啦!


%¥##¥%&*((%¥% ……%¥¥ 省去2000字。

最后他就举手投降。ok, China is the world. ---- 中国才代表世界。


I win. ---- 我赢了

后来,我发现,我冤枉他了。
F同学出生于60年代末,80年代初他上高中的时候,德州的世界历史课真的就是学的西方文明,课程的名字叫做world history,但是书里介绍的都是西方的洗脑式政治。冷战背景下,洗脑洗的不遗余力。不仅德州,在美国的绝大部分地区,在1980年代,高中学的根本就不是我们这个栏目所介绍的世界历史。
我网上找了一下,美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学这样的世界历史的。找到如下资料,供网友参考。
(以下黑体带引号部分为原文翻译)
getwellkathleen.us/worl
世界历史课于1980年前后开始,被大部分的州教育局认定为必修课。(各州教育局有权利决定自己州内公立学校的教学内容)。但是作为一项必修课,世界历史课的内容却一直有大量的争论。
早在1963年,世界历史就已经是全美高中社会科学科项下第二大的课程。然而,尽管名字 叫做世界历史,课程几乎完全是西方政治史,基本上讲的 就是西方的伟人的各种杰出事迹。”讲的都是西方的自由精神,民主制度。
到了80年年代,这样的世界历史开始不受待见了。而且在西方为中心的世界历史里面,很多内容也无法自圆其说。教育工作者认为应该纳入更多的非西方的知识,因此开了一个新的课叫做《world study》世界认知。
”教育界原来越发现难以自圆其说。”这部分没有详细说什么事儿没法自圆其说,我猜就是某位网友前面提过的,对殖民地的掠夺的大肆颂扬。

“教育界进一步就《世界历史》课程内容展开了争论,这种争论直接来自于对于理念的冲突。我们应该教我们的孩子什么样的历史。
应该教他们西方的历史,还是世界的历史?“
这场争论延续了二十年之久
一些人认为,应该先教孩子们充分认知我们自己(西方文明),然后再带他们看世界。
以下是《历史学人》官网搜到的1998年的历史教育界的争论,一篇学者回应,他认为美国的历史教育应该本位主义。世界历史的范围太广泛,使学生们无法专注于“他们自己的文明”。
西方文明史这个教材可以改良,可以增加一部分内容,来反映其他文明对西方文明做出的贡献。但是学生们还是应该专注于学习“我们自己的文明”.
原文链接:
Western Civ in the Global Curriculum: A Response

“但是另外一方面,世界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全球化进一步加深,亚洲与拉美裔的移民数量进一步增多,美国社会进一步的多元化,学生们有必要了解西方文明之外的文化,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加州的教育界尤其反对在课本里用“we“我们”来指代西方文明,并且用“我们”来等同于犹太基督 ->民主政府 -> 自由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这个词“我们”对应的是“他们”->非西方的 -> 非犹太基督=极权主义(不自由的)而现实社会里面,非欧洲的社会,比如韩国,也有民主社会,而欧洲也出现了纳粹法西斯。
用“我们”这个词,就把我们美国跟欧洲绑定了,尤其是跟英国。
然而美国是一个多元化多种族的国家。“我们”这个词除了代表白人之外,也应该代表所有的其他族裔美国人。”

争论没有停止。
这是2020年5月美国一个私校官网上的一篇文章《我的孩子应该学西方文明史还是世界历史》,请注意,标题贴的图。
我猜他想说的是,“我的孩子应不应该多学一点中国历史”。。。还遮遮掩掩的。

显然,这样的debate还在。但是现实是,历史教材已经采用了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来教育美国的学生。
我没有找到具体的世界历史的教材是什么时候从西方中心改为真正的世界历史的,本书印刷时间是2013年6月。
对于这个问题,本书这样写:
“在不久的之前,历史课的课程安排还是以一个民族,一种文明来划分。。。。我们的教育总是集中在西方文明。。。
经过了20世纪的惨烈的世界大战,我们逐渐认识到,我们的历史我们的过往,无时不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现在与未来,我们越来越成为世界公民。。。。。经济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疾病,恐怖主义这些都没有国界。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在全球的崩溃,使得世界各地的民族觉醒,要求了解他们自己的文明,这引发了“世界历史运动”。
“世界历史运动”world history movement 要求我们把人类发展的历史放在一个全球的范围内横向考察,以完全客观的视角描述出作为人类的文明史。
但是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我们可定不可能面面俱到包罗万象,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标准来采样分析解读呢,这是作为历史学家来讲,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话题了。“
傲慢与偏见来自于无知。
我的同事F,同事D,以及很多那一代美国白人,往往充满着莫名其妙的自大与傲慢,我想着跟他们青少年期的大白人主义的教育不无关系。
我相信,上过这样的世界历史课的新一代美国人,会对中国有着全新的认知。J同学对他是中国人就充满了骄傲与自豪。
因为这本书几乎每一章,都在讲中国。
几乎在人类进阶的的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文明都是毫无争议的主角,散发着挡不住的耀眼光芒。
这样的历史课本,这样的中学基础教育,让我对中美的未来充满信心。
请关注我的专栏,持续更新进行中。


美国的历史课怎么讲中国的27:中国与日本

lin
销售界最懂技术的历史类博主


好几集没上作业了,先上个作业,学个新单词
Sinification :汉化

作业的题目是:日本的汉化与否
作业给了几段律法,是CHOSOKABE(1597年)的家族宗法100条里面的第6条,第7条,第47条以及第60条。
关于CHOSOKABE,WIKI词条解释如下:
Chōsokabe clan(Japanese:長宗我部氏,Hepburn:Chōsokabe-shi), also known asChōsokame(長宗我部), was aJapanesesamurai kin group. Over time, they were known for serving the Hosokawa clan, then the Miyoshi clanand then the chijo clan.[1]
网上很多资料说长宗我部氏姓秦,自称是秦始皇后人。(秦始皇后人不是应该姓赢么)
但是中文资料网上没有找到家族宗法100条。所以我就生翻一下看看。这一篇如果有人能把原文调出来,那我真是。不是拜了,而是跪了。。。。

第六条:无论宗主与家臣;祈祷者还是普通人;贵族还是平民,高贵还是低贱;都需要礼敬佛法。
第七条:个人的首要成就是不断努力,以建立军功。优异者应该得到更多收入赏赐。军事规则(BUSHIDO-武士道)另函参见其具体行为准则
第47条:全境内的封地,庄稼的2/3收入归家臣武士,1/3归农户
第六十条:对待农户,用符合他们的身份的方式对待他们。在规定的缴纳之外,不要增加额外的税收或者劳役。但是如果他们缴纳的年税负不足,那么村里的长老以及地主立刻会得到严厉的惩罚。
问题

  1. 用以上的材料指出说明日本汉化的例子

2. 用以上的材料指出说明日本反汉化的例子
第一个的答案是礼佛。佛教从中国传到日本,中国僧人在日本普遍受到极高的待遇
第二题的答案是,日本的武士制度,与中国完全不同。
看了这段我的第一个感受是:三分之二要上缴,忙活一年只留三分之一啊!看看现在的所得税税率,好像也就没那么难以忍受了。。。。。


看一下课本吧:(粗体字为翻译,根据语言习惯以及发帖要求,略有调整)

与越南和朝鲜不同,日本与中国之间隔着100多里的大海。中国从未对日本本土有过占领或者威胁这样的军事行动,日本对中国的借鉴与学习完全是自发自愿的。

对中国的借鉴在公元7~9世纪达到高峰,这个时期日本经过了几十个贵族领主互相兼并,第一次有一点统一的样子了。政府发现唐王朝强大的中央集权非常有效,因此系统性地大规模地派人来中国学习,在日本复制了完整的唐王朝治理国家的官僚机构体制。

第一个领导"向唐看"运动的领袖是SHOTOKU TAISHI(聖徳太子)(572~622),他大规模地派遣遣唐使来到中国,几百几百的僧人,学者,艺术家以及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回国之后学以致用。公元604年,圣德(SHOTOKU)颁布了17章宪法,宣布日本的统治者比同中国的皇帝陛下,推行佛教与儒家。

这部宪法很好地包含了孔夫子治国的思想理论,强调统治者道德修养水平是决定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

接下来的几十年,日本采用了中国的宫廷礼仪,官僚秩序以及名称,乃至采用了中国历法。

自然而然的,接下来照搬了中国的税收体系,法律,政府管理,行政省,至少纸面上都搬来了。

仿照中国的首都长安,日本先后建了两个都城:奈良(Nara), 平安京(Heian-kyo) (现在的京都)

中国的文化传统,与政治体系一样在日本生根发芽。日本开设了大量佛教学校,除了佛法以外,中国的艺术,建筑,教育,医药,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当世的苦难,耐心以及来世的佛法观念也深入人心。

上层社会的精英们尤其欣赏中国的书法以及诗词。

在不受胁迫的情况下,日本得以自由地选择希望学习的内容。到公元10世纪,有计划的成规模的中国文化吸收基本告一段落。然而民间的商贸以及僧侣之间的交流依然继续着,他们不畏旅途的艰难险阻孜孜不倦地前往大陆。

几百年来,日本有选择地把中国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与中国文明不尽相同的独特的日本文明。

比如说,在政治方面,日本从未能像中国一样形成真正强大的中央集权统治。尽管皇帝与朝堂在礼仪和文化上依然享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他们实际上的政治权利却被几家大的贵族门阀瓜分而所剩无几。(有点像东周时期的周天子哈)

与中国全民科考,择优入仕的科举制度相比,日本也有学堂,但是录取的都是贵族门阀的子弟。

当政治权利被进一步地分散,各地的贵族门阀开始培养自己的武装力量,这就是著名的日本武士阶层”Samurai"。

武士阶层走哪都带着独特的弯刀。他们有着非常特点鲜明的价值观:勇敢,忠诚,耐力,荣誉,武艺精湛,宁死不降。这种精神叫做武士道(BUSHIDO)。

日本对武士道与军事力量的崇尚,与中国对学术成就与政治地位的崇尚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国11世纪一个高官写道“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携带武器是一种羞耻”。

而日本人,则完全不能同意。

宗教上,日本也与中国不太一样。尽管接受了佛教,但是日本本地的原生信仰并没有消失。尤其是其中有一种KAMI,崇拜祖先的灵魂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后来皇室干脆说自己是太阳神的后裔。由于KAMI没啥系统性的理论以及固定的仪式,因此与佛教并没有冲突。有一些KAMI直接就跟佛教的仪式合二为一,成为了日本特色的佛教礼仪。

文学与艺术方面,日本借用了大量的汉字。不过也发展出自己的诗文表达方式:tanka。尤其在平安时期(794-1192)这种诗赋文化在皇室贵族之间颇为盛行。贵族妇女们聚在一起,吟诗作赋插花。。。。。中国的诗人都是社会精英层的男性,而日本的诗词大多为女性所做。

公元1000年的The tale of Genji (源氏物语)就是女作家Murasaki shikibu紫式部所做。

在社会关系方面,与朝鲜不同,日本的女性没有受到太多的儒家影响,比如寡妇不得再婚,裹脚之类的。大约是因为中国文化输入到日本的鼎盛时期是唐王朝时期,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女性最为开放的时期。

日本婚后夫妇往往独立居住或者与妻子的家庭共住。结婚离婚都比较容易。这些都大大违背了孔夫子的要求。

12世纪之后日本女性地位开始下降,但并非是受到孔夫子的思想影响,而是由于武士文化的崛起。由于武士对领主的效忠取代了婚姻关系带来的政治结盟手段,女性的社会地位开始下降。这属于日本国内原生的现象,与中国无关。

日本能够大量地借鉴中国的文化同时保持了自己文明的特色,也许为他们在十九世纪遭遇西方文明提供了极好的模板。正如上一次日本借鉴外来文明,日本再一次大量地借鉴了外来文明,同时既没有丧失政治独立性,也没有丢弃自己的文化特色。“

很有意思的是,在朝鲜那一段也提到,朝鲜在唐宋时期,居然有1/3的人口是奴隶,而且也是走婚制,就是婚后住在娘家,孩子也归母亲的家族抚养长大。

表音的朝鲜语与越南语也是在女性当中率先开始广泛使用。

请大家观察这几个日语词汇的发音:

太子 Taishi

平安 HeiAn

源氏 Genji

奈良 Nara

武士道 Bushido

我上大学的时候选修的二外就是日语。记得特别清楚,跟我一起选修的一个同学,老家是高邮的,他根本不需要背单词,所有的汉字发音都跟他家乡话一模一样。我跟着他混了一学期,抄他作业完事儿。

话说,上一章讲越南的表音文字其实也是中文拼写出来的,有一个网友问越南话"文明"这个词怎么说。我说我估计99%就是”wen ming“差不多。

我今天专门去查了,我歌这么说:

我估计Nen大约是个定冠词,van minh 的发音嘛,你猜?

给新朋友的说明:本文来自我的专栏



粗体字为原文翻译,或者接近原文的翻译,根据语言习惯有调整。

“Are We Rome"

”我们是罗马吗?“这本书出版于2007年,问出了二十一世纪以来一个耳熟能详的问题

“美国是不是新罗马帝国?”

自从1991年苏联解体,以及紧随其后的美军入侵阿富汗与伊拉克(注意作者用的词是invasion,入侵),评论家开始把美国跟罗马帝国做比较。

美利坚合众国有着庞大的多元文化社会,他在科技方面的成就,经济上的draining(流量?),四处延伸的武装力量,全球范围内唯我独尊的自我定位,对外国人偷渡的担忧,对保证军事优势的执着,等等这些,都不由得不让人把它与罗马帝国相对比。

认为美利坚应该处于主导地位的支持者认为,美国人作为”世界无可争议的主人“,必须面对他们的责任与义务,正如罗马帝国时期,罗马的责任。

批评家们则提醒,罗马帝国是如何在扩张的过程中,在国外出现了腐败,国内出现独裁,直至最终崩溃的,而这会不会象征着美国未来的命运呢?

无论如何,我们今天还在用1500年前的一个历史上帝国来在做参照物,这再次说明遥远的过去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这段写在第三章的开头,旨在说明:历史,离我们其实没有那么遥远:The Past might be gone, but it is surely not dead。也就是再次说明,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然而作者在这一章,对这个问题并没有给出更加深刻的分析,更没有给出结论,而是抛给读者去思考。

“历史不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时间,地点,人物的罗列,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以过去发生的事情作为参考系来思考当今世界的思维方式。

他在一个相当宏观的角度上观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这门课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4大技能:

历史的论点。Historical Arguments 注重证据。由于我们对过去的认知总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需要有理智用逻辑,而不是感情化地去解释历史事件。

溯本求源 (Chronological Reasoning) ---- (这个词我找不到合适的中文,Chro-按时间顺序的,Logic-有逻辑的,姑且用溯本求源这个词)原文有解释:”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带着逻辑去思考,世界是怎么变化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又或者什么事情一直没有变,为什么没有变。历史学家最关心的,是过去与现在的关联。50年以前的世界是什么样的,500年以前呢?5000年以前呢?为什么世界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历史学家以什么为尺度把它划分成不同的阶段的?

大环境背景基础上的对比 (Comparison and Contextualization)

历史的诠释与合成

这段话太抽象了,J同学的作业感受一下:

“如果你上着上着历史课,突然眼前出现一个景象,脑海里出现一个启示。你能看到一个完美的世界,没有冲突,没有歧视,没有仇恨与恐惧。你还知道要怎样建立这样的一个新世界,你需要创建一个新的宗教。这样你可以建立一个全新的世界,拯救全人类。

请问:你觉得你在创立新的宗教的时候,预计你会遇到什么困难?”


“我们对历史的考察方法,分为三个维度:

第一是 异 (Diversity or variation) 人类进阶时刷的不同版本,人类历史发展的区别。

第二是 同或者通 (Major Patterns Panoramas) 全景视图,宏观横向对比各个人类进阶版本之间的相似之处。比如,都发生了农业革命,都产生了国家这种社会组织结构。我们尤其避免进入某一个具体细节的叙事(detailed narritives)。

第三是 深度思考(Reflective) 每一章 的最后,都会有一段非常 宏观 的 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需要读者或者 学生深度 思考,来得出自己的结论。

研究的主体是3C:变化,对比,关联 (Change , Comparison, Connection)”

显然,在面对当代史,尤其是自己的国家,面对宗教问题,面对意识形态问题,这些比较敏感的问题,教材采取了“深度思考”类似的方法,尽量客观地把事实摆出来,但是并不去做结论。

比如在书的最后一部分当代史(1914-2012)这一章的末尾,有这么一段话:

To Judge or Not to Judge

“作为历史学家或者学生,我们应不应该对我们的研究的对象人或事做道德的评判呢?

一方面,有些人认为,学者应该游离在历史之外作为一个人类经历的客观的观察者。史学家的任务应该是描述历史上 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而对于历史的演进结果,我们的态度赞同还是反对与否,其实跟这门课不相干。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所有人,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是有立场的。我们从属于某一个文化背景的一员,我们有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这都会影响我们思考历史(past)的方式。

与其假装自己可以作为完全客观公正,不如承认自己的出发点受自身背景的限制总会有偏颇。

这个问题在研究共产主义现象的时候,尤为严重。在美国,严重缺乏社会主义传统,对共产主义对的任何正面评价,即使你只是简单地陈述一个事实说共产主义受到数百万人的拥护,你也会遭到抨击,说你这是在为共产主义的罪恶洗地 (whitewash)”

而在共产主义世界里,即使是小小的批评,也认为是反动,会被严格禁止,严酷惩罚。

中国与俄国的革命,到底是为人类的自由以及被压迫的人们为追求公平而发出的呐喊,还仅仅是一个新的暴政代替了旧的暴政?“。。。。

“学习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具挑战性的话题。我们情不自禁就希望得到一个确定的结论以及道德层面的判定。然而在社会压力之下,我们能公正地考察共产主义一些相互矛盾的要素吗?我们能在持有自己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同时承认这个世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一些我们尚不理解的方面么?

这种开放的研究态度,是人成熟的重要标志,或多或少也是衡量一个人智慧的程度。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历史也有点用。”


历史不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的罗列,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以过去发生的事情作为参考系来思考当今世界的思维方式。

这样的历史课,真的很符合我一个理科生的审美。

本章可能比较DRY,但是本章的内容就是我开专栏的全部原因。从一个全新象限来理解现在的世界。That's really facinating.

美国的历史课怎么讲中国的25:中国与古朝鲜

面对中国的朝鲜, 越南与日本

注:KOREA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呼,鉴于大部分时候统称为朝鲜族,我就把这个词翻译成为朝鲜。

维基百科词条: “朝鲜”原本是朝鲜半岛历史最初的国家古朝鲜的国号[註 2][5]:25。该词最早见于中国古籍《山海经》〈海内经〉:“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

在朝贡体系里面,除了草原野蛮民族之外,还有一些农耕文明也被纳入了中华帝国的朝贡体系。他们就是朝鲜,日本与越南。

与游牧民族不同,他们也是农耕文明,有固定的居所。在公元后的第一个千年里,人类文明的全球化开始覆盖到这些地区。

受到全球化的影响,这些地区开始逐渐形成城镇。

在他们庞大的邻居中华帝国近距离影响下,他们的文明基本上被中华文明塑造成型,从中华文化中吸收了大量的元素。

但是与中国南方完全被同化了的民族不同,这些民族在接受中华文化,借助中华财富与武力的同时,保留了自己政治上的独立,自己的民族特色与身份,一直到现代社会。

这种情况有点类似20世纪,亚非大陆对欧美为中心的文化的态度,尽管大量地吸收欧美的”现代“文化,但是基本保留着自身的政治制度,民族独立。

尽管他们都深受中国的影响,但是朝鲜,越南,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却各有不同。”

Korea and China

朝鲜半岛与中国东北接壤,这个地区与人民常年生存在中华帝国的庞大阴影下。这个地区早在汉朝时期就被短暂地军事征服过,通过殖民,中国对这个地区施加了早期的影响。

从公元4世纪~7世纪,朝鲜地区朝代更迭非常频繁,大大小小的政权之间互相征战不断。尽管面对中国这个庞然大物都想保持政治独立,但是又觉得找了中国这个大靠山,跟对头硬刚的时候真香。

7世纪的时候,SILLA(读音有点像希腊)王朝与大唐王朝结盟,第一次统一了整个朝鲜半岛。

但是中国想要制造一个傀儡政权,逐步同化朝鲜的企图却遭到了激烈的军事反抗。在公元688年,唐退而求其次,同意朝鲜政治独立,将朝鲜纳入朝贡体系。

接下来的几个朝代,SILLA(689-900);Koryo (918-1392); 以及Joseon(1392-1910)基本上都是在朝贡体系里面,基本自治。"

查了一下百度百科,这几个英文词对应的是以下几个朝代:

新罗(韩语:신라,英语:Silla,公元前57年~935年) ---- 百度百科与美国历史书的年份记录略有出入。

高丽(朝鲜语:고려,英语:Goryeo,918年-1392年)

朝鮮王朝(朝鮮語:조선왕조/朝鮮王朝JoseonWangjo?,1392年-1897年)

“当权者都热切地保持着与中国的关系。尤其是SILLA政权,几乎把他的小号国家弄成了一个微缩版的唐帝国。

给中国的朝贡不仅为当权者的统治提供了法理基础,同时也使他们学习到了治理国家的有效官僚管理体系。回国以后就尝试复制这种体制。

以中国的都城长安为模板,朝鲜建成了新都Kumsong。”(金城?)

唐的朝贡体系的另外一个影响是奢侈品的贸易。从中国进口的礼服,丝绸,高级的茶叶,孔夫子与佛教经文以各种艺术品,不仅仅改善了上层社会的精英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把他们牢牢地吸引在中国文化圈里。

每年朝鲜派成千的学生去中国学习,主要是学习儒家理论,同时也学习自然科学以及艺术。佛教和尚们去中国的寺庙取经,回来迅速传遍了朝鲜。

通过这样的方式,朝鲜变成了中国文化的延伸。而在后来朝鲜半岛历次战乱期间,逃难到日本的朝鲜人又把这种文化传统带到了日本。

当然也有学者批评,在朝鲜引入中国文化以及儒家理论对妇女的影响是非常负面的。以前朝鲜妇女是晚上唱歌跳舞自己选夫婿的,但是在朝鲜王室的倡导下,中国式生活方式以及对妇女的约束越来越严格,尤其在上层社会,中国式家庭管理模式逐渐取代了散养的朝鲜模式。

以前已婚妇女是住在娘家的,孩子也是在娘家生, 娘家养。丈夫是走婚。但是在中国的概念里,妻子应该是夫家的人,应该住到夫家去。还有一些其他的朝鲜习俗,比如丈夫随葬在妻子家的墓穴,丧偶或者离异可以再婚,女性的继承权,都在儒家体系的压力下逐渐被改变,尤其是男性的重婚制。1413年朝鲜颁布了法令,男性有多名妻子时,必须指定一名为正妻。只有正妻及其子女才能享有权利。这给许多家庭造成了紧张的矛盾。

即便如此,朝鲜还是朝鲜,688年政治独立以后,朝鲜一直基本保持自治。中国对朝鲜的文化影响,除了佛教以外,基本停留在上层社会,没有深入到底层农民,更未曾影响朝鲜人数众多的奴隶------ 直到1100年,朝鲜有1/3的人口是奴隶。朝鲜的佛教寺庙一直是使用奴隶给他们耕地。

中国的科举制度、择优而仕的制度也没有被采纳。尽管偶尔会有统治者想干这个事儿,但是没有像唐宋一样得到大规模的实施。总体而言,朝鲜社会基本没有形成像中国一样的流动性。当权者的独裁统治比中国更独。

1400年,朝鲜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民族文化独立运动。他们发明了语音表意的文字,叫做Hangul。这种表音文字一开始被广大男性知识分子精英坚决抵制,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使用更加高级的中国文字来书写。但是表音的文字还是迅速地普及开,妇女之间私人通信,畅销小说的写作等开始采用表音文字。

Clearly part of Chinese world order, Korea nonetheless retained a distinctive culture as well as separate political existence.

尽管一直身处在中国的世界秩序之内,朝鲜却还是保留了独特的文化以及独立的政治。“

------- 学了这章最让我诧异的是,居然朝鲜到了公元1100年还是奴隶制啊!居然还有1/3的人口是奴隶啊!怪不得到今天还动不动想让人下跪什么的。。。。。

还有,什么走婚啊什么的,"free choice marriage",晚上唱个歌,挑个舞就选丈夫了,那不是母系氏族社会吗?



本文已经搞得太长了,我就不贴原文了,追更的朋友点击以下链接去看11/17的最新更新。


11-21更新:

节选:

“佛教早在公元1世纪到2世纪期间就随着丝绸之路被传入中国。彼时繁荣昌盛的汉帝国正处于巅时

期,中国人根本看不上这种番邦(“barbarian")的宗教。

况且,作为佛教原生地的印度,其文化与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方面面都严重不合。

佛教中对僧侣与尼姑清修的要求与中国人家庭为核心的价值观相悖,对个人的救赎(salvation)与顿悟(enlightment)的追求,被认为是自私的表现,与儒家入世的观念格格不入。

中国的哲学家考虑的是”当世“,而佛教的概念里,时间是永不休一直进行自我循环。对于中国人来说,一般思考的是有限的家族的传承与王朝的兴亡循环,很难接受这种无限时间的概念。

因此,尽管佛教早在公元1世纪前后就来到了中国,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它一直仅限于在往来的番邦商人以及住在中国的布道僧人中流传。

全文点击:


11-27更新节选

”这支超大规模的舰队拥有300艘巨轮,随船2万7千多人,包括180名随船医生,几百名政府官员,5名星相学家,7名高级大太监,以及木匠,裁缝,会计,商人,通译,厨师以及几千名士兵与水手。

舰队到达了东南亚的多个港口以及印度尼西亚、印度、阿拉伯以及东非。“

全文点击:


12-2日更新节选

欧洲人目的非常明确,要去非洲与亚洲寻找财富------黄金,香料,丝绸等等等等。

同时他们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传播基督教。他们需要转化更多的基督徒,需要找到盟友加入十字军团,来面对来自穆斯林的威胁。

而中国人,则正相反,明帝国的实力强大到完全没有任何势力可以与之匹敌,根本不需要在印度洋找什么军事盟友,也不怎么需要这些地方的物产。同时也没有什么冲动去象欧洲人一样输出自己的宗教或者文化,去转化当地的居民。

实力爆棚自信满满的大明既不想占领外部土地,也无意建立殖民地(掠夺资源)。而欧洲人在东方心心念念想的是独占印度洋的贸易;在美洲,则是诉诸武力把美洲土著的庞大帝国剔除。

两者之间最令人惊愕的差别,则是双方航海探索的后续。

中国决然地终止了对海洋的进一步探索。而欧洲则孜孜不倦地持续投入,直到将大部分人类居住的地区都纳入他的控制中。这也许也是为什么郑和在中国的历史上很少被提及,因为没有产生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功绩,然而欧洲人对海洋的探索,尽管起初的规模和投入都比中国小的多得多,却为构筑未来的世界级强权迈出了第一步。

那么,为什么中国会有意识地选择放弃对海洋的进一步开发,而欧洲却能够坚持不懈地向大海迈进呢?

点击原文查看。


12-20日更新 节选:


到了清代,清帝国采取了长达80年的军事行动(1680-1760),彻底完全地(solidly)把这些地区划入自己的疆域。“

”这样激进的行为主要出于安全考虑,而不是经济的原因。在17世纪末期,西蒙古诞生了Zunghars帝国,让中国联想起了蒙古人的占领。as so in many other cases,中国这次的扩张被认为是防御而采取的必要措施。“(这里的as so in many other cases,味道有点小酸)

这段说的是准葛尔叛乱,好像清宫剧里面说起来,都是“平叛”。也就是清认为这是一场内部的叛乱,但是这里的描述是western mogols,也就是当年的碎了一地的蒙古,其中的一个碎片里面诞生的新国家。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地方,从不同的视角去看这一场长达80年的战争。

俄罗斯帝国的东进也是巨大的威胁。但是这个威胁没有诉诸军事,而是以外交手段解决了。双方于1689年签署了Nerchinsk条约,划定了俄罗斯与中国的国界线。

尽管这时的中国是被外族满族统治,清王朝对蒙古的战争标志着中国成为一个亚州中部的帝国。然而,中国往往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帝国(imperial power),他们用的一个词叫做“unification 统一”,把中亚的人们统一在中国的政权下。无论如何,历史学家发现中国的扩张与其他当代的帝国扩张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当然不同之处也非常明显

2022年1月6日新年首更

1570年,中国政府改变了税收政策,把以前的各种徭役实物税种合并为统一用白银来缴税。庞大的人口瞬间带来了对白银的海量需求。白色金属的需求量激增带来的是价格暴涨。意味着外国人用同样数量的白银可以到中国买到更多的瓷器与丝绸。"

"中国对白银的需求驱动了白银在全世界范围的流通,最终大部分的白银都殊途同归,流到了中国”

西班牙人在玻利维亚的银矿挖出来的白银,通通运到他在亚洲唯一的殖民地菲律宾,同时商人从中国出发,满载商品蜂拥而至,马尼拉成为大型货物交易中心。

欢迎点击阅读。持续新中。

2022年1月21日更新 坍塌的帝国



这是1898年发表在le petit journal法国巴黎小日报上的一幅配图,题为中国蛋糕。

从左往右依次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带满宝石的大手按在蛋糕上占了一大块位置,持刀插在蛋糕上与之怒目相视的是德国Kaiser威廉,一只拳头落在蛋糕上,手里还拿着刀打量的是俄罗斯的尼古拉斯二世,后面的美女是法国,站位略微靠后,跟俄罗斯勾勾搭搭,想分点好处。最右边是日本的明治天皇。而中国则留着长长的指甲,一幅丑陋可笑的样子,在列强背后徒劳地挥舞着自己的双手,试图阻止列强瓜分自己的国家。

泱泱大中华,不仅被瓜分,还被如此在报纸上公开侮辱嘲笑。

心酸。

不知为什么突然想起新闻里叙利亚驻联合国代表落寞的身影。想起被美俄势力撕裂的乌克兰,也想起也门首都萨那间好吃的羊肉餐馆,可能早已在战火中化为灰烬。


2022年1月24日 37 鸦片战争

思考题:这些数据说明了鸦片在中英贸易中的地位如何?计算一下鸦片出口占英国对华出口总额的百分比,如果没有鸦片贸易,英国对华的贸易逆差,以及加上了鸦片之后对华贸易的顺差,这种模式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这时候的中国已经意识到鸦片贸易带来多方面问题。首先由于鸦片进口是非法的,就必须是走私入境,这对中国的律法是一种践踏;官员们收到贿赂对走私行为睁一眼闭一眼,这又造成了官僚体系的腐败;更重要的是,海量的白银外流去支付鸦片,而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一直像有吸银大法,哗哗的白银一直都是只进不出,这个情形的逆转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最后,中国一下子出现了几百万的瘾君子,有男有女,有官员有考生,有士兵也有普通劳动力。

1836年,朝堂上开启了辩论,是将鸦片合法化还是重拳出击,皇帝决定彻底打击(鸦片的非法使用。)“

---------这段话乍一看觉得挺奇怪的,这毒品么,怎么还要辩论,是应该打击还是合法化。这有什么好辩的吗?!呵呵。。。不好意思,不仅可辩,在150年以后的美利坚,毒品合法化一方还辩赢了。截止今天(2022年1月20日),美国50个州全面大麻合法化。纽约州甚至准备开专门的毒品注射机构,让人们在“安全”的条件下放心使用毒品。The 2018 Farm Bill made a huge progress in the legalization of CBD products since it removed hemp from the Controlled Substances Act. Thanks to this hemp can now be legally cultivated in US soil. To make it easy for you, CBD is legal in all 50 states, however the law is different from state to state.

这里手动给清政府的决策点个赞。没有想到站在1836年的朝堂上,居然曾经有鸦片全面合法化的危机。如果真的鸦片全民合法化,中国是不是最终会变成今天的也门呢。

在高层官员林则徐的领导下,中国开始了禁烟运动。(关于林则徐课本中有一页拓展阅读)。大量价值高昂的鸦片被查封。被激怒的英国恰逢(刚刚完成了工业革命)武力值拉满,底气十足,气势汹汹地向中国派出了规模最大的海军舰队,决心一了百了地解决自己跟这个国家之间长期以来各种的贸易管制问题。

他们想要给中国一个教训:什么叫做“自由贸易”。毕竟其他的国家之间,“自由贸易”才是正常状态。

这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在这次战争中,英国工业化的军事力量起了决定性因素。1842年战争结束,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里,基本全部按照英国的条款主导了这个条约,对中国的主权提出了若干限制条件,为欧洲开放5个通商口岸。这意味着,随着英国的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世界的权力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只是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直到该世纪末,随之而来的更多的不平等条约进一步侵蚀着国家的独立与完整。

这个回答已经太长了。本节详细内容请前往:



2022年1月24日 38 失败的变法

这个图是昨天发的,但是比较潦草,就是糊在文章里面做了个装饰,没有好好解析一下。其实我觉得这个图是非常珍贵的史料。它无比清晰地解释了什么叫做外焦里嫩,哦,不,外忧内困。

趁着今天电力很足,我把这个图注释一下。

左上角的小图是清末骚动不安的内心:太平天国自广东而起,几乎要分庭而治,而同时期的捻军则在北部遥相呼应。注意看年代。这哥俩1853年同时开始起事,一南一北。一直折腾到六十年代。中间穿插着穆斯林的此起彼伏的小能量弹,尽管是单点起爆,动静也绝对不小。好容易到了六十年代末,70年代初,基本消停了一下下,98年义和拳又起来了。这界皇帝真是太难了。

说是消停,其实一点没有消停。外部列强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856年~1858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885年中法,1895年中日。下图大图就是最后大家消停了以后的局面。

如果把所有的主要冲突过程按时间节点画成甘特图,简直怀疑瓜分中国是有个高级的项目经理在背后操盘,掌控着各方资源投入的力度与时间节点,充分结合各方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项目整体投入最小,收益最大,进度最快。

(最近在做一个大项目,跟工程方对着甘特图PK的火花四溅,真想把这个图拍他脸上,学学看人家这个项目做的)


本节更多内容,请前往链接。


user avatar   he-mao-ch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介绍个新的遗址:


甘肃庆阳南佐遗址:

距今5300-4700年前(上图时间信息有误)。

面积可能有600万平方米(已发现三个方向环壕,西部还在探测中,按照对称原则推测600万平方米)。

中部有9个30-50米见方的夯土高台(祭坛?)分布非常有规律。土台外有两重环壕。

核心区内有宫殿区,已发现面积700平方米的大型宫室类建筑(是否为宫殿还只是推测,但建筑规模等级远超同时期其他建筑,和良渚最大宫殿建筑接近)。

发现大量精致的器物,如白陶、白彩陶等。

此前我一直提到,仰韶还大有可为,我自己收录的1平方公里的仰韶遗址已经有几十个了。目前文明表现似乎一直无法和长江流域同时代文化相比。

但这个遗址的出现可能是仰韶第一个被发现的超级都邑(可能还有其他类似的都邑)。其面积可能6平方公里,与良渚鼎盛时期(6.3平方公里)差不多,而其鼎盛期应该会比良渚更早。且位于黄土高原,塬上十分平坦,相比良渚城内湿地较多。南佐的可利用土地更多。

其面积也大于同时期西亚最大城市乌鲁克(公元前2800年鼎盛时5.5平方公里)。

更大于此前中原同时期的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

其内涵也很丰富,聚落内部目前看明显具有中轴线分布,城壕是一个较规整的方五边形(形似玉圭)。城壕和土台代表了大规模公共工程建设,大型宫殿类建筑可能代表了阶级政府出现。

年代早,同时期是世界文明起源得重要节点,西方和中国第一批国家均在此时诞生。而他可能是城市规模最大的。

地理位置在黄土高原,推测这里可能就是古籍中的大原或太原,可能和黄帝及周先祖有关。

不过它到底是否属于国家,文明程度如何,历史渊源如何都不知道,还待更多研究。

仅以目前资料看,个人认为其潜力不低于良渚和石峁,可能也是一个国家级别的社会

而其地理位置(黄土高原),文化属性(仰韶文化),让我觉得其与华夏文明的相关性很强(高于良渚,可能与石峁有相继关系)。将来如证实确实华夏先祖,可完善中国早王朝体系了。


回到原答案:

中国古代文明被低估了:

现在比较常见的观点已经不是简单的四大古文明了。

而是上面这个:旧大陆三个文明圈。

东方文明圈:核心中国文明,后期包含朝鲜半岛文明、日本文明、东南亚文明、南岛等。

西方文明圈:核心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河流域文明(即之前的三大文明)、希腊文明等。

北方文明圈(主要是游牧文明):包括后世匈奴文明、斯基泰文明等。

然后是不同文明圈之间互相影响的小型文明:如中亚城邦文明、东欧部分文明、东亚渔猎文明等。


三大文明圈各有特色,相互影响。

东西文明圈比较相似:

都是农业文明(都在1万年前就发明了各自核心农作物小麦和水稻,这也成为现代最大的两种农作物)。

都起源很早(初级文明起源时间都接近6000年,国家文明起源在5000年上下)。

都是城市文明(拥有大规模城市及相应市民阶层)。

各自诞生有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文字系统。

各自甚至都有大航海运动、工业萌芽等。


比较特殊的是北方文明圈:北方文明一直被世人遗忘。因为这里一般被认为是文明荒漠。是蛮族。

即使秦汉以后,匈奴等部落也很难符合典型的文明特征。

但北方却是上古时代文明因素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如马、马拉战车可能就是这些社会发明的。

但更重要的是北方是东西文明交流的大枢纽,东西方文明因素通过这里进行交流。

所以无论如何,这个与典型城市文明迥异的地区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文明圈。当然,其部落是否达到文明,及其属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以上可以看到中国文明到底是什么地位,就是东亚文明圈的核心。

高估吗?低估了!

不要用现代思维去代入古代。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个独立于欧亚大陆的文明圈,美洲文明。从地位上,也是独树一帜的,现在已经消失了,但别人消失所以不存在吗?

现代世界的格局是文艺复兴后几百年形成的,要讨论古代自然要在这个世界之前。而现代东亚文明圈的复兴也证明了,东亚文明基础不弱,所以说高估显然是刻舟求剑了。


user avatar   cao-feng-ze-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


user avatar   1433223-65-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是问人品

比较复杂,因为除了郭老私人感情,他朋友上下级对他评价都很好。

私人感情上你单看结果,确实不该借鉴

但你放在当时时代,滚滚历史长河,都是裹挟人前进的。郭老也逃离不了时代。他真的不爱第一个夫人,因为包办婚姻。没什么好说的,至于第一个夫人怎么怎么为郭家,那都是她自己的事,她做的好,后人会评价她好,她离开了,后人也没资格指责她。

第二个夫人,也是最多人怜悯的,郭安娜

确实是遗憾,因为郭老和她是相爱的。你看他们生了几个就知道了。而且处境那么困难。至于说什么婚内出轨,真的什么野史都有,要是有,都会有记录。目前来看,更为信服的是没有。

郭老有三段婚姻,五段感情史 。但没有婚内出轨过。发生三段感情都是有历史原因的。

为什么抛弃郭安娜,不是他故意。是必须这样做!郭老是回国抗战,代表中国对抗郭安娜一家的日本右翼势力。这时你带着右翼主要家族来中国抗战,你有多少信服度?你能保证你妻子儿女不会因为民众迁怒遭遇危险?

而且郭安娜也是右翼分子,她不过是因为对郭老的爱,才没表现那么严重。但她也是不支持郭老回国的。在中国,一个男子要为国报效是至高荣誉,此时一个人对此表示不支持,你会气愤吗?理智点,他妻子是大家族女儿,留在日本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虽然安娜父母不支持,但起码日本不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后来安娜遭到监禁,但也恢复日常生活。

至于后来遇到第三任夫人,我老师就说过,感情的事,没有对错 。真的情来了,你是躲不掉的。何况大家忽略了一点,当时抗战到什么程度?郭老作为对日宣传工作的高官,深知中日绝不两立,你死我活。你觉得和日本妻子相聚有可能?这不是多爱的问题,这还是民族气节的问题。

做大事者,不拘小节

很多情况,你是很难全的。难道普通人家庭不幸福吗?但那就是普通人的幸福,因为他们没有付出代价。所以为什么城外的想进去,城内的想出去了。

后来遇到第三位夫人,你觉得你是重新和第二位夫人和好?无论怎么做,郭老都是要被后人指责的。但当初他回国是写好遗书了,因此他活下来,是幸运的。安娜还能遇到郭老也是幸运的。很明显,十几年,是你你也是喜欢现任,对前任更多是抱歉和遗憾。

众人遗憾这感情,是因为安娜很棒,她移居大连,转为中国籍,为中国奉献一生,死后捐出全部遗产。子女为中国建设出力。但我们也没有一直说郭老没错啊,我们慰问她,选为政协委员。说明我们也是遗憾这感情的。

但再遗憾,也是别人的感情。倘若你你能让几位女子对你那么痴情,你此生也满足了。何况你还是单身狗,感情都没经历几年就讲对错。恕我直言,严他不律己

第三位夫人,那这。不太好评价。

这位夫人是自杀的,原因一方面是子女意外离世,原身体不好。精神状态不好。加上郭老先走了,和知道与姐姐的感情史。嗯,复杂。

但我对此表示怀疑,为何结婚这么多年,都不知道与她姐姐的感情史?真的在后面才知道的吗?这要考究。

总有人说是受不了自己是姐姐的替代品,原来先喜欢姐姐什么的。人家都结婚几十年了,那个年代什么风浪没见过,一根稻草就压垮了我们共产党员?很明显还有其他的事情嘛。

这个锅,郭老不能背,毕竟他是先结识于老的姐姐,也没结婚同居什么啊 只是相中。

后来和于老结婚,说明是爱这位夫人的。

因此,抛开郭老全部功绩来说

评价郭老应该说

是个感情史丰富的人,他多情,他对于感情事情处理不够圆滑。

他对几位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抱有愧疚,有遗憾。

结合他对感情的处理

他不是渣男,不是故意的,不是背叛家庭的人。第一位夫人,他不爱,但他知道她一直守寡在老家,后来特意去拜访,鞠躬表示愧疚。第二位夫人,因为时代原因,错过了,便不爱了。但他没有推卸责任,人们评论时,他都没有反驳。子女他让他们回国了,文哥郭老一家承担了,他还是有爱,但这爱已经不能表现出来了。第三位夫人,他没有错,子女离世,他也痛苦,倘若他知道妻子在意之前的和她姐的感情过往,他一定会好好请罪。可惜,郭老师先于老走了。

加上郭老的功绩

这些都是小事,放在国家危亡之际,放在那个民族困难年代,这些值得一提?

天天提这些的还不是你们这群能站在前人鲜血搏杀获得的安逸的人。恕我直言,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你是这剧情的主角估计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一名国外著名大学优等生,奖学金拿到手软。在自己领域成为风云人物。被前政府邀请为部长级人物,委员会一员,打仗时担当将军。后即使抛开政治研究学术,也是科学院主任级别等等等。你和我谈他年轻时恋爱次数多,感情多么渣?

对不起,这样痛苦我也想承担一下,请问你能告诉我怎么像他一样吗?


user avatar   yuan-hao-6-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是问人品

比较复杂,因为除了郭老私人感情,他朋友上下级对他评价都很好。

私人感情上你单看结果,确实不该借鉴

但你放在当时时代,滚滚历史长河,都是裹挟人前进的。郭老也逃离不了时代。他真的不爱第一个夫人,因为包办婚姻。没什么好说的,至于第一个夫人怎么怎么为郭家,那都是她自己的事,她做的好,后人会评价她好,她离开了,后人也没资格指责她。

第二个夫人,也是最多人怜悯的,郭安娜

确实是遗憾,因为郭老和她是相爱的。你看他们生了几个就知道了。而且处境那么困难。至于说什么婚内出轨,真的什么野史都有,要是有,都会有记录。目前来看,更为信服的是没有。

郭老有三段婚姻,五段感情史 。但没有婚内出轨过。发生三段感情都是有历史原因的。

为什么抛弃郭安娜,不是他故意。是必须这样做!郭老是回国抗战,代表中国对抗郭安娜一家的日本右翼势力。这时你带着右翼主要家族来中国抗战,你有多少信服度?你能保证你妻子儿女不会因为民众迁怒遭遇危险?

而且郭安娜也是右翼分子,她不过是因为对郭老的爱,才没表现那么严重。但她也是不支持郭老回国的。在中国,一个男子要为国报效是至高荣誉,此时一个人对此表示不支持,你会气愤吗?理智点,他妻子是大家族女儿,留在日本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虽然安娜父母不支持,但起码日本不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后来安娜遭到监禁,但也恢复日常生活。

至于后来遇到第三任夫人,我老师就说过,感情的事,没有对错 。真的情来了,你是躲不掉的。何况大家忽略了一点,当时抗战到什么程度?郭老作为对日宣传工作的高官,深知中日绝不两立,你死我活。你觉得和日本妻子相聚有可能?这不是多爱的问题,这还是民族气节的问题。

做大事者,不拘小节

很多情况,你是很难全的。难道普通人家庭不幸福吗?但那就是普通人的幸福,因为他们没有付出代价。所以为什么城外的想进去,城内的想出去了。

后来遇到第三位夫人,你觉得你是重新和第二位夫人和好?无论怎么做,郭老都是要被后人指责的。但当初他回国是写好遗书了,因此他活下来,是幸运的。安娜还能遇到郭老也是幸运的。很明显,十几年,是你你也是喜欢现任,对前任更多是抱歉和遗憾。

众人遗憾这感情,是因为安娜很棒,她移居大连,转为中国籍,为中国奉献一生,死后捐出全部遗产。子女为中国建设出力。但我们也没有一直说郭老没错啊,我们慰问她,选为政协委员。说明我们也是遗憾这感情的。

但再遗憾,也是别人的感情。倘若你你能让几位女子对你那么痴情,你此生也满足了。何况你还是单身狗,感情都没经历几年就讲对错。恕我直言,严他不律己

第三位夫人,那这。不太好评价。

这位夫人是自杀的,原因一方面是子女意外离世,原身体不好。精神状态不好。加上郭老先走了,和知道与姐姐的感情史。嗯,复杂。

但我对此表示怀疑,为何结婚这么多年,都不知道与她姐姐的感情史?真的在后面才知道的吗?这要考究。

总有人说是受不了自己是姐姐的替代品,原来先喜欢姐姐什么的。人家都结婚几十年了,那个年代什么风浪没见过,一根稻草就压垮了我们共产党员?很明显还有其他的事情嘛。

这个锅,郭老不能背,毕竟他是先结识于老的姐姐,也没结婚同居什么啊 只是相中。

后来和于老结婚,说明是爱这位夫人的。

因此,抛开郭老全部功绩来说

评价郭老应该说

是个感情史丰富的人,他多情,他对于感情事情处理不够圆滑。

他对几位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抱有愧疚,有遗憾。

结合他对感情的处理

他不是渣男,不是故意的,不是背叛家庭的人。第一位夫人,他不爱,但他知道她一直守寡在老家,后来特意去拜访,鞠躬表示愧疚。第二位夫人,因为时代原因,错过了,便不爱了。但他没有推卸责任,人们评论时,他都没有反驳。子女他让他们回国了,文哥郭老一家承担了,他还是有爱,但这爱已经不能表现出来了。第三位夫人,他没有错,子女离世,他也痛苦,倘若他知道妻子在意之前的和她姐的感情过往,他一定会好好请罪。可惜,郭老师先于老走了。

加上郭老的功绩

这些都是小事,放在国家危亡之际,放在那个民族困难年代,这些值得一提?

天天提这些的还不是你们这群能站在前人鲜血搏杀获得的安逸的人。恕我直言,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你是这剧情的主角估计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一名国外著名大学优等生,奖学金拿到手软。在自己领域成为风云人物。被前政府邀请为部长级人物,委员会一员,打仗时担当将军。后即使抛开政治研究学术,也是科学院主任级别等等等。你和我谈他年轻时恋爱次数多,感情多么渣?

对不起,这样痛苦我也想承担一下,请问你能告诉我怎么像他一样吗?


user avatar   jiu-dao-y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名1919席卷美国的猩红之夏。

图示是一名被处以私刑的黑人,他的尸体正在歧视的火焰中毕剥作响。

迫害黑人似乎并不那么残暴,但是这是发生在黑人解放后将近六十年之后的全国性迫害热潮。其残暴不仅仅在于对黑人的残暴迫害,更是对民主,对法治,对平等,甚至对人理的残忍暴凌。所谓的政治精英与民主卫士,正是迫害的最大推手。

不知道美国有什么脸面去说民主与平等。

(给文章点赞时麻烦给这个回答也点个赞同吧,如果能点个关注就更好了。祝各位新春快乐。)

哦,还有美国人在瘟疫时期的鬼才操作

外加一个加拿大的

那些评论烦死了!之前因为评论还被知乎制裁了,现在评论区封闭!


user avatar   wu-di-jian-x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种问题其实你不应该来这里问,因为知乎不是一个单纯的查询回复软件,其中各式各样派别的人都有,单纯回复你问题的人不会太多。你要想知道查查百度或者翻翻历史书就就可以了,要是你实在信不过这些东西,去博物馆看一下也行。要是你做了上述调查还是得不出结论,那你就看看别的民族的服饰,特别是他们的服饰发展史,看看他们以前穿的和今天穿的差距多大,看看他们今天穿的到底有几年历史,然后再对比一下汉族的,我相信你会得出正常正确的答案的。

————————————

另外我也说一句,任何民族在他没达到工业化阶段的时候,总会有一部分底层人穿不起能把全身盖满的衣服的,汉族有,和族有,韩族有,藏人有,蒙古人有,白人也有,但是如果有人拿这群人穿不起衣服来论证汉族或者其他民族所认同的民族服饰不存在,那么要么这个人没脑子,要么他蓄意为之。


user avatar   wen-dao-wang-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完上瘾,你们也来秀一秀恩爱吧。各位小伙伴不要回到OOXX,虽然这个也是只和你一个人做的事儿。谢谢


        

相关话题

  为什么会发生南京大屠杀? 
  历史上有哪些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好官? 
  宋军战斗力弱是否是因为士兵生活富裕的缘故? 
  为什么祖先坟墓里面的文物要属于国家? 
  未来的中国有没有弯道超车美国的机会? 
  王莽 朱温 高洋 司马炎这四个乱臣贼子综合能力怎么排? 
  美国建国至今以来的历史是什么样的? 
  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援助盟国的物资,战后如何归还? 
  为什么“斯大林”提议的加盟共和国以自治共和国的形式加入俄罗斯联邦组成一个国家,列宁为什么会反对? 
  刘邦并没玩过政治,也没学过专业知识,为何能建立汉朝? 

前一个讨论
袁隆平离世刷爆朋友圈,你怎么看?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张艺谋电影《悬崖之上》?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