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就是你老了五岁,晚五年开始攒首付
意义很多:
1,博士的同学、老师、师兄师弟是某一领域的引领者或者话语权掌握者。这代表在领域先驱的巨大优势,在很多时候也可以转化为创业的巨大优势。
2,博士是一些岗位的硬性门槛要求,比如高校就职,比如一些企业的高端岗位。
3,博士的学习经历有益于塑造韧性和专业精神。
4,博士的学位在某些领域等同于路人眼里的最高专家,因此写书,做各种视频,做一些生意,有巨大的光环效应。
5,一些专业的博士能够接触到改变人类进程的核心事件。
6,在工作成长和升迁上有巨大的优势。
7,更多天然被尊重的可能。
以上。
另外,经济学专硕,也只能工作了,能干科研吗?有科研让她干嘛。。。
做到厚积薄发,没那么难,跟野鸡学校毕业生拼投机,谁都会输。
当然他们绝大多数也赢不了。
读博士的目的我很明确,很功利,适合大部分无权无势的年轻人。
我当然可以从高大上的角度告诉你,我是为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但我读博最主要的原因并不在此,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读博最初的目的还是为了自己有一个更好的生活,是的,就这么直白。
那么博士毕业以后我会不会去做科研呢,我认为还不好说,如果做科研可以让我钱多事儿少离家近,我就会去做科研,如果做科研又苦又累不赚钱,再加上给我画的饼吸引不到我,那我就不会去搞科研,就是这么现实。
那么不搞科研,读博的意义在哪呢?
我认为意义在下面几个方面:
①读博过程中你需要发表几篇优秀的论文,而撰写论文和论文退修过程中,你会和你所在领域内的大牛从文字上进行论文的漏洞攻防战,直到你说服他他才会让你发表,这个过程反复来几次之后,你就会发现你的思维攻防体系逐渐提高(因为你的对手是业界大牛,他们的攻防体系绝对足够强悍),思维攻防体系提高之后你说话做事都会变得逻辑比较严密,起码是具有逻辑严密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稀缺的)。
②你会认识很多和你同等级的同学,你的研究生同学二十年后大多会成为行业内的中流砥柱,你的博士同学二十年后绝大部分会成为行业内的管理层人员,这是什么,这就是人脉。
③作为博士,你的博导至少是一个教授或者牛逼的副教授,如果你想在一个行业有发展,你就需要一个敲门砖,导师有导师自己的关系,而你作为他的学生,很多关系是可以拿来用的,如果你没有这个关系,别人都不鸟你,就是这么现实,我就举个例子,我硕士的时候学一个软件,我硕导直接让这个软件相关书籍的主编者带我学,这种机会如果靠自己来寻找,怕是要花很多钱。
④当你拥有了博士学位,其实你说的话别人就不太会质疑,当然我并不推崇这种现象,毕竟术业有专攻,一般来说,一个博士在自己主攻的领域确实话语权比较大,但在其他领域,他也并不一定就什么都懂。但中国目前还是对读书人友好度比较高的,这就是国情,所以这一点我认为也是有意义的。
所以你看,我现在博士一年级在读而已,我就会一条一条列给你看,很多人(没读过硕博的同龄人)他们其实不会一条一条列出来的,就这条回答来说,你可能能够找到角度反驳我,但是我认为角度也会比较刁钻,这就是我说的第一点,思维攻防体系优化之后带来的好处。
在成熟的经济体里,有的专业,必须读到博士,这是趋势。比如做医生,比如在药企研究新药。
在不成熟的经济体里,有些单位,觉得博士高级,招进来给自己撑门面。
Dr. 在西方就是一个类贵族头衔,在社交场合可以加分。
在欧美,的确有读博后完全放弃的。倒过去读一个计算机硕,或者MBA,然后再就业。这个的确是走了弯路。
在此引用朋友所撰写的一篇文章:来自于公众号“一边写诗一边旅行”,作者司北。
(一)
两周前的早上坐电车上学,下车时看到大隅良典先生。这位新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正跟一个年轻人闲聊着刷卡出车站。一同下车的学生视而不见,各自谈笑走着自己上学的路,谁也没有上去搭讪。
这是一个老教授一天科研工作的开始。这时候距离他从教授位置上退休已经过去了八年。退休后的他并没有清闲下来,返聘回东工大继续探索着自己领域的谜题。
日复一日的基础科研,在整个嘈杂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平静又简单。葱郁的校园阻隔了花花世界,格子衣服的青年带着略显邋遢的疲惫神情走进一栋栋不起眼的建筑物。在没有太多聚光灯会照到的角落理,每天与机器长相厮守,调解着它们容易生气的坏脾气;转过头来又要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思考数据、整理下一步的思路。机械的重复、坏数据与无法预料的数据趋势考量着每一个人的耐心。但没有人愿意放弃,在长期的失败中渐渐形成了偏执固执的情绪。这种情绪在与别人争论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时暴露的淋漓尽致。
大隅是这些普普通通科研工作者中的一员。他在自己的领域发表过许多实验成果,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估量这些成果对于社会发展的贡献。但作为工作与兴趣,枯燥的科研也能满足对于未知的好奇、偶尔取得的成功也会让人欣喜若狂,获取持续不竭的精神慰藉。
2016年10月的一天,大隅从这些穿着格子衬衫的科研工作者中脱颖而出。由于他在阐明细胞自噬机制中的开创性贡献,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决定将201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授予他一人。
这位被我们私下里称作宫崎骏爷爷的老教授走进了全世界人民的目光下。他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功成名就,哪怕之前拿过再多奖,但当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终于是完满的了。
如今,大隅先生获得的奖牌与科研成果的简介被展览在S2栋的校博物馆里,偶尔有两个学生过来看看,更多的时候博物馆都是无人问津。大隅也不想被这些俗世的褒奖所累。现在的他还是跟无数个获奖前的日子一样,简单的上班下班,继续探索者自己领域新的难题。
真正做学问的人其实并不在意一些名头,有时候,对于一个困扰自己很久的问题的一缕灵感,远比突然给你一捧鲜花更让他们心潮澎湃。
(二)
即便科研工作者大多生性淡泊,但外人看来也会有一些酸楚。
数年前我们在食堂吃饭闲聊的时候就经常提到细野教授,他的成就无比耀眼。在半导体和超导体材料上的突破改写了教科书,成为促进科技进步的巨大助力之一。但与村上春树一样,细野教授各种大奖拿到手软,但目前还只是诺奖的陪跑者。
这位精神矍铄的教授每天一个人出现在食堂里,快速的用完餐,然后回去闷头科研,毫无周末和休息可言。对于学术的执着和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让所有人都对细野终有一天会获得诺贝尔奖深信不疑,最大的疑问可能就是哪一天获奖,或者是获得物理学奖还是化学奖。
他有用不完的经费,高薪聘用着许多科研工作者。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他那样对于科研狂热的情绪。认识一些中国博后参与到他的课题组,并且几乎每年都会有新的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东渡投奔,加入进来。与朋友聊天,感觉得出压力巨大,周末和深夜全身心的投入工作都是家常便饭。毕竟领着高薪就要尽快给出优质的学术成果;但对于学术来说,很难急功近利。
过去两三年时间,我认识的他们组的三位中国朋友都已经转投他处。或许他们不适应细野研的巨大压力或是研究方向。据说细野研究室除细野外的日本人,包括副教授,都还一直单身。
科研使人获得无上的自我满足,但也无法忽视无处不在的压力和风险。与许多行业一样,在这个领域,同样是一人功成万古枯。
(三)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这是杜甫《咏怀古迹》里的一句,讲的是南朝庾信晚年的悲壮情怀。
成名后的张益唐在接受采访时,总会用这句话形容他的心情。2013年,他在《数学年刊》上发表的论文《素数间的有界距离》解决了困扰数学界百年的孪生素数猜想,一举震惊世界。几乎所有学术界的荣誉都接连而至,他成为数学界最耀眼的明星。这一年,他已经58岁。
在此之前,因为与导师意见不合,从普度大学博士毕业的张益唐在数学圈难以找到稳定的科研工作。1991年开始,在长达二十三年的时间里,他不断打着零工,从刷盘洗碗到送外卖,张益唐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数学梦。对数学的痴迷让他在贫困的生活下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拒绝转投其他行业。后来经朋友推荐在新罕布什尔大学做编外讲师,一直到名震天下之前仍然是学术界的“失败者”,在数学界,张益唐只不过是地位很低微的一名普通讲师,游学美国三十年的全部成果也只是2001年在英文期刊上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
张益唐的故事很精彩,他成了我们坚持科研理想的一面象征性旗帜。哪怕未来的路看不到希望,也值得坚持梦想;就算被全世界的普世价值所嫌弃,也有浩瀚的真理可以温暖疲惫的心灵。
如果将这些故事搬上银幕,也许会比《美丽心灵》更能震撼人心。
(四)
知道张益唐,始于当时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数学博士的一个朋友的极力推荐。
这位朋友是我的大学校友,南大数学系本科;读硕士期间直接前往新加坡攻读博士学位。原本一心数学梦,奈何命运不垂青。他在坡县求学五年,顺利拿到了数学博士学位,但学术之路并不平坦。导师将一个课题同时分给了手下两个学生,当他兴冲冲拿着自己的成果要去投稿发表时,导师却让他再等一等。半年后,另一个学生将定理的证明先行发表,他也就此失去了机会。而读博期间导师允诺毕业后让他留在坡县继续研究,却最终因为该教授接受了国内的人才引进计划而流产。
继续学术的路也是有的,比如导师可以介绍他去巴西做博后;却不同意给他写一封回国内二流学校任教的推荐信。这位朋友思前想后,怀着不忿的情绪,终于做了数学的逃兵。那段时日里,他与我念叨最多的就是张益唐的故事和杜甫的那两句诗。
想来多年坚持的理想终究被现实埋没,内心该有多么凄凉。
这位朋友如今在国内的电商巨头就职,也买了房,即将成家。从理论数学转为IT码农的路倒是顺风顺水,但他仍旧无法扔掉自己属于数学的全部过去。他开始写公众号,在“数学人生”里继续着自己的数学和科研美梦,哪怕仅仅是一枕黄粱。
(五)
年初的时候朋友转发给我一篇科学网的文章,周健写的《美国博士后:工作和薪酬》。作者引用各种数据与访谈描述了学术道路的不易。在追求大学教职的路上更是艰难险阻、险象环生;相对应的薪水又远低于大多数博士转行后从事的其他行业。
近年来,日本也渐渐收紧了科研投入。尤其是对于基础科研,获得科研经费的难度越来越大。读博期间所在实验室本来极其富庶,但因为导师连续两年没有拿到大的科研项目,如今已经举步维艰,再也无力购买大型机器、聘用外来研究员。而我目前的雇主也随着去年政府项目的结束进入了缺金少银的境地。为了能将科研维持下去,在即将签下的新合同里,所有人的工资都被削减掉八分之一,用来填补科研的支出空白。
对于我们这些无盈利实用性的纯粹自然研究类学科来说,没有大公司的支撑,就只能依赖于税收。新的科研经费申请结果会在三月公布,博士期间的导师一口气申请了三个大项目。希望四月开始的新学期,形势能有所改观。
走上科研这条路,此与便与富贵无缘。从事科研工作者可以收紧腰包,但科研本身离不开金钱。如今日本近乎井喷的诺贝尔奖现象,无外乎前面几十年日本政府在基础科研方面不计成本的资金投入。但如今这一盛景已难再现。
文章的最后,作者写道,“当然,工作收入不是职业选择的唯一标准。而博士们对研究的执着,对创造新知识的向往与迷恋,永远都是值得钦佩、鼓励和推崇的。”
其实走上科研这条路,赚多赚少都已经不太重要。但是对于寓居海外的博士后,孤独感也是发自肺腑。文中引用了一位在纽约工作的留学生的感慨,于我心有戚戚焉,“我解决温饱没问题,但夜深人静时我不知道电话该打给谁?”
(六)
处境再难,也要默默坚持。
2015年我刚刚博士毕业,当时心高气傲,一心要去西方学术圈见见世面。接连碰壁的申请一度让人心灰意懒。那段时间不知被多少人当做反面教材,
“看,读书再多有什么用。那谁,不一样找不到工作。”
那时候的情绪无从寄托,每天机械的查找新的工作机会,浑浑噩噩度日。多亏邵夷贝的《致老去的我》,让我不至于放弃理想,
“梦想是天生的必有的愿望,是身份的证明不会被谁影响,就像每一个人都终将死去一样,每个人也终究会实现梦想。”
烦躁的时候写过一些话自我鼓励,甚至用西方艺术激荡自己昏沉的灵魂。翻看记事本,下面一段话现在看来仍有价值,
“虽然不得不承认自己偏爱旅游和摄影,但是毫无疑问别人眼中的光鲜掩盖不了现实的悲哀。连续收到两封法国的拒信,这样一来申请的学校基本都没有了,回国博后又不甘心。也是怪自己太懒散,一拖再拖。朋友们都很担忧我的前途,纷纷劝我要不然就找个工作,或者是去做专职旅行写稿。只是我却无法割舍我的理想。有关于对科学的憧憬,让我无法选择其他。我常常安慰自己,人生总有低潮,总要面对一些苦难,在逆境中成长,才能破茧成蝶。越是没有希望的时候就越不能放弃未来和梦想。既然选择科研,就不是为了逐利。我们默默走下去,只是为了能够有朝一日对于这个社会有所贡献,能够寂静的、安稳的度过这普通而平凡的一生。他们无法理解那种情绪,科学带来了解未知的满足感,体会到在苍茫宇宙中人类渺小有孤独的清醒感,让人满心喜悦又保持心境淡然。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梦想,那些失去的,并不是自己所值得珍惜的未来。”
科研这条路,是一条通往未知的路,没有人知道它的长度。但我们每迈出一步,就离求索的真理又近了一点。
(七)
一年前回答过知乎上一个问题,“做科研的人会时常怀疑自己项目的实际意义吗?”
摘抄自己当时的回答,
“其实我在这么些年里一直都在怀疑自己从事的纯粹理论科研的真正价值。我想许多人都会有一样的困惑,基础研究到底有什么用,我们申请项目写了那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甚至上升到人类未来与存亡的高度,但是实际上,工作本身只是在探究未知,罗列出那么多高尚的理由可能都只是痴人说梦。
我在一个理工科大学做研究,身边的朋友大部分都在从事工学方面的研究,比如二极管、比如超导体、比如图像分析、人工智能、甚至新能源等等,这些研究都是人类未来科技发展的基石,因此他们都能获得丰厚的待遇,很多企业都会给实验室赞助;然而我从本科从事的环境化学转到现在从事的地球科学以后、兴趣爱好越来越偏向于纯粹的理论科学,比如我去研究恐龙那一个时代的生物是怎么灭绝的,研究早期的地球是怎么出现生命的,而氧气又为什么大爆发,又或者是过去几百年几千年的湖泊是如何演化的等等,从事这些工作其实并没有做环境污染治理以及工科那样有实际的价值,说到底,也只是为了研究者自身的好奇心而已。我们没有企业的赞助,经费原原本本都是来自纳税人。
可是,从事这样的研究,真的有意义吗?知道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知道了青藏高原生长的速度,这些,似乎并没有实际的价值。
但我越来越觉得,我们每一个从事科研工作的人都只是科研这个巨大体系中的一粒尘埃,我们每个人都在贡献着自己力所能及的那一点点职责。也许自己并非不可或缺,也许所作真的毫无用处。但是科学的美就在于你知道的越多,未知就越多,而带给自己或者其他科学工作者的诱惑就越大。就像我在硕士刚开始的时候选定做大气二氧化碳多重同位素研究的课题,我想了半天都觉得没有实际意义,但是有一篇行业牛人(CalTech的JohnEiler教授)在他的一篇展望综述里说道:“就算多重同位素的研究目前看来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应用价值,但是,至少,我们知道了我们以前并不知道的东西。这就是科学的意义。”这句话一直鼓励着我,数年后,多重同位素温度计已经成为行业内非常热门、目前看来无法取代的研究古温度的定量手段。
所以说,有没有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你现在能想到的,做科研本身就是一种乐趣,一种探索未知带来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你所做的努力很可能就会成为其他人更上一层楼取得重大突破的最后一把柴火。”
(八)
坚持自己的理想,做纯粹的科学,哪怕是目前看来没有实际意义的研究。
巴洛克时期的雕塑大师贝尼尼有一个作品,刻画的是阿波罗和达芙妮的形象。这一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当太阳神向达芙妮求爱时,却遭到拒绝,当他即将追上达芙妮时,绝望的达芙妮变成了一株月桂树。作品上刻着一句话,
“那些热衷追求转瞬即逝的快乐的人,最终只得到叶子和苦涩的浆果”。
2017年2月24日于神奈川
科研界底层劳动力而已,别把自己定位太高了!
因为前面读博的人把学术圈的位置都占据的差不多了,后面的人几乎没啥职业晋升的空间了。
有个博士头衔就够了啊。
社区开会,呀陈博士来啦,坐坐坐。
名片上不需要头衔,Dr. XXX
家里也不喊什么姐姐啊,妹妹啊,女儿啊,妈妈啊,都叫她博士啊。
像普通人一样工作,生病,老死。但是呢,有个博士名号啊。
孔子说,游于艺。
不要把人生看的那么严重、复杂。什么科研啊,什么论文啊,什么工作啊。
人生的快乐,在时时刻刻,在瞬间。
读书是为了寻道。不是为了找工作、发财。
科研、学术这种事,她的专业,又不需要仪器设备。安心生活,锻炼身体,坚持思考,有空论文就行了啊。
我过几年准备再读第二、第三个专业的博士呢,反正老了,读书多省钱。60多岁,吃喝在学校,比在家花钱都少。我准备读外语类,美女多点的。哪怕骚扰,也是骚扰师妹,不会开除我。多爽啊。
读博士的意义,就是不走人间寻常路啊。
我看了这个问题很多遍,热度从很低变成很高现在又降下来,我一直在想要不要回答。我犹豫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我的答案一直都相对比较“非主流”,在各个领域都不太受待见,所以参考的人数本来就很少;其次,我对整个“科学界”的理解跟很多人不一样,人们对太过于陌生的想法,本能是抗拒的,是反感的,就好像你在80年代跟任何一个姑娘介绍现在2020年年轻女生的生活概念,比如要露大腿,可以纹身,可以抽烟,可以去泡夜店,可以不结婚就跟男朋友上床,她们会认为你是神经病,你在传播“病态”思想,你应该被判刑,被审判,被枪毙。所以我尽量把自己想解释的话,用别人可以接受的方式讲一下。人的思想和理解是需要一点点的递进和增加的。人们需要思考自己学习的内容,需要“消化”,并不是一下就可以理解。
首先你要理解,博士跟“科学界”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博士只是代表你的教育程度而已,博士本身跟科学界没有任何关系,“科学界”是一个幻想的概念——这个概念是虚拟化,为了方便大家做某些事情而已。为了科学界看起来更像是真实存在的,人们设立了XX研究所,设立了XX研究协会,设立了XX学术期刊,为科学界具体化的标志。方便你理解,你可以这么想一个问题,如果一个硕士,比如你描述的女朋友,她发了一篇nature,但是她不是博士,那她到底是不是学术界的成员?
理解了这点以后,你需要理解另外一个事实,就是尽管很大一部分的博士生毕业后回进入科研,但是也有很多人进入了业界,进入了教育界,进入了政界,进入了法律界,她们从事的行业跟科研可能没有任何关系。而她们做的事情,对社会的贡献度,并不一定比在研究领域的博士们要少。法律工作,维护法律的尊严,保持世间的公正,就比研究的博士贡献要少么?做一个大学老师(授课型),为各行各业输送人才,贡献就比科研少么?医生比科研人员的贡献度少么?
除了理解这点以外,你还需要理解,各个行业,不仅仅是学术研究需要博士,各个行业都会需要博士。幼儿园,街道办,小学,工厂,销售等等一系列的工作岗位,都会有博士的存在,这些话我记得我两年前就在知乎上说过,现在的就业趋势进一步印象了自己的话。不出二十年,高中,初中里的博士会越来越多,小学幼儿园里的博士会越来越多,博士教育最终会走向普及化,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最终都是这条路,这也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不以我们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你喜欢,或者不喜欢,这个现象最后都会发生。
虽然我不愿意这么说,但是如果你把个人未来和学术研究视为一个整体,那你就过于高估自己了。如果你是理工科的,研究员可视为一种被训练了几年或者十几年的高级技术工人,不是你,别人经过训练后,依然可以做出来跟你一样的研究成果。如果你是社会科学,那你不仅需要被训练,还需要阅历和悟性。
学术研究上的进步,往往并不取决于你自己,发论文取决于你的团队,你的方向,你的导师,你们的资金池,虽然你个人的水平占有一定比例,但往往都不是最重要的比例。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读博的意义不一定是学术成就,而是生活方式,而是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而是对某些问题有兴趣,或者其他的经济上的利益。
当然,如果你真的想爱科研爱的发疯,就证明自己呗,比别人更胜任科研岗位
谢邀。
恭喜你,赞美你。读博前就开始深刻反思这个问题,答案太明显了:基本没意义。
当然你如果要扯些副产品的话,还是有那么些作用的:
问题是,为上面这点东西读个博士实在太浪费了。
大成拳的阴招儿挺多的,封眼、插眼、戳喉、踩脚摁倒打百汇、上星、哑门、濂泉、人迎……
我该怎么证明自己是正当防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