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宣传,但这个宣传作的漂亮啊。
几个月前IS就是在这个剧院遗址里枪毙政府军俘虏的。同样的场景,人类艺术的顶峰在此上演。还有比这更强烈的文明战胜野蛮的意象吗
同样普京在现场连线说的话也非常大气立足点很高
看看人家俄宣部,都不脸红吗?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刘慈欣
俄国军队和军人的一个有趣之处,就是在于这些“武夫”和“亚洲游牧野蛮民族”对于音乐和生活的态度。
老一辈中国人对于“战场音乐会”最熟悉的印象,可能就是苏联电影里《莫斯科保卫战》中,亚历山德罗夫红旗歌舞团在炮声隆隆的前线遮蔽部中,在德国坦克的火炮瞄准具里,手持电话筒,为前线的炮兵们高唱《神圣的战争》。
而剧中,时任集团军司令员的罗科索夫斯基也盛誉道:“这等于派来了增援预备队。”
这一个片段究竟是莫斯科保卫战期间的真实史实改编,还是电影的艺术创作已不可考。然而苏联军队的“前线音乐会”之盛行,倒是真真切切。
一大早,他们就把我们送到前沿阵地,正赶上一次炮击,还有“喀秋莎”。当“喀秋莎”发射时,背上的军服都会颤动。接着士兵们开始进攻,尖兵们在雷场辟出通道,士兵们冲锋,我们则后送伤员。
一次,我记得我们抬了一名军官,他有一个小的提箱。我们从凌晨四点起就没有睡过,也没有吃过东西。我跟他说:“把箱子扔了”。他箱子里会有什么东西?他带着箱子可是太沉了。
“我不扔,如果你们不想连箱子一起搬的话,别动我好了。”
我们只能由着他,我们还能怎么样?
直到战争结束后,我才知道那里面是一把小小的小提琴。
最后一个发言的人刚结束话语,似乎那几句话还在空气中打转,大家还在等待着听下面的话时,手风琴声就忽然响起来了。
谁也没留意,这手风琴手是从哪来的,是什么时候登台的,但不用怀疑,他一定是得到某种暗示。
他演奏的是支什么曲子呢?是《喀马林舞曲》……
舞曲演奏的是那样铿锵有力,听了不禁让人产生想跳一跳的念头,两条腿不由自主地动了起来。
——《恰巴耶夫》
是啊,人们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哪里需要什么冠冕堂皇,辞藻华丽的理由呢?
“舞曲演奏的是那样铿锵有力,听了不禁让人产生想跳一跳的念头。”
那就跳吧!
就连刚从德国死亡集中营里解救出来的犹太老头,都能在俄国手风琴的悠扬乐声中,挣开他的那一双拐杖——挣开那不堪回首的过去,用那饱经摧残的身躯尽情的享受自由与解放的滋味。
也许,这就是音乐能够带给人的力量吧。
——《只有老兵去战斗》
演奏吧!
为了千百万人所坚守的
为了人之所以为人之处
演奏吧!歌唱吧!
————————————————————————
2016.12.13补充:
昨天刚刚得知帕尔米拉大部失守的消息,叙利亚政府军丢下几十辆(根据照片判定,10-15辆)没有维修的坦克撤退。
随着帕尔米拉地区的形势急剧变化,那些被阿勒颇的现实撞的头破血流的声音又开始冷嘲热讽。
“然而宣传并无卵用”、“俄军已陷入叙利亚大坑”。“俄爹不给力”。
是的,按照他们所说,“宣传没什么用,文明也没几个延续下来的”。我的这篇回答中,正好有一幅苏联坦克兵忘我的弹奏钢琴,高声歌唱的照片。(就在上面)
然而——
No.537号斯大林坦克及其全体成员的结局,是这样的。
人的生命同样脆弱而易逝。
而《莫斯科保卫战》中,除了红旗歌舞团在前线演唱《神圣的战争》这一“前线音乐会”剧情外。
全片另一场“前线音乐会”,发生在波多利斯克军校学员的散兵线冲锋。
在1941年的萧瑟秋日,这些人为了不知要何年何月才能等到的,虚无缥缈的胜利。伴着嘹亮的爱情颂歌,向着注定的失败与死亡,发起冲锋。
“菲利普!唱起来!”
我这一生漂泊四方
辗转反复历经风霜
萍水相逢有过多少次
历历在目
回首往事
我记得外省小城一座
寂寥 偏僻
引人愁绪
记得车站和教堂
记得林荫道路上
人影闪动对对双双
望见可爱而亲切的身影
蓝色小帽子 蓝色短上衣
雪白衬衫包裹少女身姿
我飞逝的浪漫故事...
塔妮娅,塔纽莎,塔吉扬娜,
你是否记得那火热的夏季?
难道我和你能够忘记
共度的时光,点点滴滴?
......
1941年的秋季,失败一个接着一个
波多利斯克军校学员损失殆尽
那个好嗓子的菲利普也牺牲了
然而正是因为像这样的勇敢者,成千上万的牺牲,他们保住了莫斯科。并且踏上通往柏林之路。
“钢琴大师”的537号斯大林重型坦克被德国人摧毁了,可这改变不了什么,改变不了纳粹逆流注定失败的结局。
同样,ISIS砸下20辆坦克,近百辆自爆车,纠集五千人马,在某国无人侦察机的全程关照下,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啃下帕尔米拉,个别人士可别高兴的太早。
在1945年初还能打出阿登反击战和巴拉顿湖攻势的,那支不甘心自己灭亡的罪恶军队。在柏林包围圈、在布拉格包围圈、在“库尔兰武装战俘营”、在5月9号的下场如何,不用多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