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科研论文能不能全部投到一个论文池里面,然后期刊社自己去池里捞自己对口的文章? 第1页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以当然是可以,但是这种安排对作者是非常不利的,可以说小作者,新人几乎更难有出头之日。

我们可以把论文发表抽象为一个搜寻和匹配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希望把论文匹配到合适的杂志上,如果把「不发表」也当作一种发表结果的话,那么所有的论文最终都会和一种发表结果相匹配。

在这个市场里面,摩擦力最大的是什么?是信息不对称,是论文质量无法很顺利的被编辑知道。而编辑去发现论文的成本是很高的——读一篇论文的时间显然是不少的,这个就是一个典型的有成本验证(costly verification)的问题。

如果面临大量的论文需要挑选,这个时候对编辑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根据声誉,也就是根据作者的名气、职位、学校来预筛选,因为大牛之所以是大牛,就是因为大牛的作品良品率高,那么在面临天量的论文的时候,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像职场的HR一样,预先设定一个类似于985, 211的门槛,然后再去挑选——而因为编辑往往是兼职,而HR是全职,所以编辑的时间更加紧俏,那么必然会对于作者非常的挑剔,很多小作者,小文章就根本无法获得编辑的关注。

从机制设计的角度来说,因为作者对论文质量是了解最多的,所以让作者主动的展示自己所认为的质量,先让作者自己预筛选一轮,然后形成一个精炼的论文池,在这个小的论文池里面,让编辑再挑选,会效率更高,而这就是目前的投稿制度。

有人可能会说,那作者如果无论如何就从顶刊开始投呢?

所以这里作者也需要付出一点成本,这个成本就是投稿费和审稿时间。审稿比较快的一些专业,往往作者就形成了习惯,喜欢不管怎么样就从顶刊开始投。而这样的话,编辑就会更加的保守,更愿意从小圈子开始选文章发表。仔细观察一下学科,是能够发现这种规律了。

所以审稿快未必是好事,审稿慢,投稿费昂贵,从某种意义上会让作者更加的慎重,更加不愿意去把自己普通的工作去投希望比较小的顶刊,而只会把自己高质量的工作投过去。这样的话,依然还投到顶刊的,编辑就可以更加认真的来对待,反而可以让小作者、不出名的作者获得机会。

所以题主提的这个机制,相当于所有人都投了所有的期刊,那么编辑一定会用最严苛的标准来快速预筛,那么受害的还是大多数的科研工作者,得益的是很少的一批核心的科学家。可能题主自己是MIT的吧 (逃


user avatar   corbicul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已经实现了。

现在很多期刊编辑确实会在预印本网站上看到高质量稿件以后主动联系作者邀请投稿。

前提条件当然是论文质量够高,你的论文发预印以后如果被大佬推特上转了,还怕没有期刊捞?不然为什么那么多实验室在经营推特,不会是为了科普吧?没有被联系过的也不要说不可行。


user avatar   tao-chu-le-yi-gen-d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元宇宙就是大型网游,那些什么元宇宙里的资产就像网游里的装备。

问题是现在还没确定以后谁的元宇宙是统一标准,现在投资根本就不知道你投的这个元宇宙能不能成为标准。

这就好像你现在你想给趁一个游戏火之前先充满氪金以后卖账号,但是你怎么知道哪个游戏会火哪个不会火。

一样的道理,我完全赞同以后元宇宙里的资产会很值钱,现在投资会很赚钱,但是你投哪里啊?你投了Facebook的元宇宙,过两年facebook倒闭了,苹果发布VR眼镜成为元宇宙主导怎么办?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北大以「成绩太低,极可能被退学」为由将考生退档? 
  如何评价 22 岁 MIT 博士生曹原获评 Nature 2018 年度十大人物之一,并居榜单首位? 
  博士去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编制科研岗还是去高校讲师? 
  审稿意见应该怎么写? 
  如何看待多名相关领域专家婉拒作为裴钢论文调查复核专家组组长? 
  用什么方法调研和查找某个科研领域的最新的热点研究成果? 
  龙芯完成 3C5000 研制性能接近市场主流水平,其中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如何看待《医生忙于论文,临床败给科研》一文反映的问题?现在年轻医生真的不愿下临床了吗? 
  遇到“杠精”审稿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如何看待饶毅再发文:站队轻如风 学术稳如山?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临床水平可以一般,科研一定要强”的医疗圈?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最近韩国工人的罢工示威活动?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