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都是传统习俗流传下来的。
其实哪怕是古代,也有一些有钱有地位的人家,就是没有儿子,只有女儿,这时候会招赘婿,生的小孩还是跟女方姓。
当然,有人说本质上跟女方的父亲姓。但其实往上追溯意义不大,因为早晚追溯到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到头来还是跟女方。
现在中国流传下来的X基因远比Y基因广泛,那是因为中国古代年均1.5次的农民起义,人口动不动下降50%-80%,大部分都死了,小的姓氏都被灭族了,为了避免被灭可能也都改成了其他大的姓氏。
比如刘裕临死前把百年旺族司马氏灭族20余万人,导致司马氏大幅度减少。
其实就看人在乎不在乎。现在人有动物性和社会性,就看哪个占上风。
只能说很多古代流传下来的习俗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的,比如一般男的有钱女的没钱,古代比较迷信,希望祖宗保佑,同一个姓氏祖宗会认等等。死后放在一个祠堂之类的。几百年一千年传统。
现代社会北漂、南下打工的很多,农村祠堂都没人维护了,大家对宗族可能并不是很认可。本质上一个人可以属于很多团体。比如谷歌工作过的有个组织叫XGoogler,但微软似乎没有,可能因为人们对谷歌比对微软更认可。还有校友会、战友会等等,也是一些社会组织。或许籍贯、老乡、宗族之类的社会组织越来越被淡化。
美国还有身份政治,比如同性恋的一个组织,环保的一个组织,这些都大大取代了宗族、老乡的组织功能。人们越来越淡化对宗族的认可,转而认可同一意识形态和政治理念的团体。
回到子女随妈妈姓。如果妈妈那边家族势力大,财产多,而男方没啥钱的,女方强势要求随妈妈姓,就看男方的利益诉求。
如果男方事业发展有求于女方,或者男方本身对这些并不在乎,或者权衡利弊后觉得还是答应好,那就答应呗。
至于给妈妈带来的权益,可能就是妈妈的父母更愿意帮忙,不会甩脸色,更愿意在世的时候出钱。而且会把遗产给外孙。否则不排除女方父母觉得外孙是外姓的,还不如自己吃光花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不给女儿留财产,反而对妈妈不利。
总之,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我觉得大家都散了算了。
提问者号称专业的,看看人家多少视频专栏和回答。
这个提问不过是人家明知故问而已,你认真回答了弄不好还转手就被这“专业人士”拿去当作自己的东西了。
标准答案是:你就不该让孩子带去。
都不买,买国债,存结构性存款。通讯录里哪位有钱人要是愿意带带我,我就入个股。100万能买房我早就买了,我好歹月薪上千元人民币,工龄十几年,100万的房子我啃老就买了。买车……工作地点2006年就没有停车场了,班车通常半小时内能把我送到。
1、烤箱:容量不低于30L,功能上至少可以做到单独控制上下管温度
2、厨师机:喜欢烘焙,不建议购买面包机,想做懒人版简化版面包的可以考虑,直接买厨师机,用处多,可以揉面团,打发奶油,打发鸡蛋等等。
相对便宜些的厨师机千元以内可以满足基本家庭需求。当然预算够的话可以买性能更好的。家用的,几百元,几千元,上万元都有。
3、电动打蛋器:电机尽量皮实一些,太弱的机器使用多了电机会烧。不过要在分量和性能间做一个平衡,好的电机内部铜等金属材料用料足,但提起来的手感很重。
比如,我最后添制的,太沉了,手提打时间久了会酸,所以有时候偶尔还会用原来的小机器,那个轻巧。
后来的机器,动力不错,打发蛋白速度快,不过价格也贵,够买之前的三个了,算是各有利弊吧。
4、手动打蛋器
5、厨房秤
6、橡皮刮刀
7、打蛋盆两个:盆深一点更好用,打发不容易飞溅。
容量建议2~3L,一大一小最好,其中一个大一点的盆,建议容量不小于3L。这主要是在做全蛋打发时,体积会膨大的很大,如果6蛋的配方,2.5L满足不了要求,3L都会满满一盆。
材质建议不锈钢,虽然视频里经常看到玻璃容器,那是为了视觉效果,实际用的时候,玻璃容器还是很沉的,举起来远不如不锈钢容器轻松。
如果有个盖的就更好了,可以做为面包发酵容器来用。
8、擀面棍
9、毛刷:硅胶易清洗,棕毛感觉上更健康
10、隔热手套
11、6寸8寸活底蛋糕模各一
12、带盖吐司模一个
要想搞笑,低俗是最快速的手段。
日本的志村健在三俗的路上走了快40多年了,
现在依然还是依靠这个维持人气的。
可是,一直依靠低俗笑料
迟早会遇到玻璃天花板的。
日本有个叫 快乐亭黑的混血,是说单口相声的,
说的全部都是下三滥的笑料,不是一点,而是全部。
结果就是没人敢找他上电视,广播,或者剧场演出。
翻过来说,保持一点三俗笑料不用,纯靠幽默和擦边球的相声演员,
依然不多。
而且要一直维持这种作品的风格是极其困难的。
侯老,马老就是典范。
(马老后期说的很多小段,其实就是外国笑话,当然是自己加工过的)
反过来说
七口人这个死杠死口 的内容
说了有一百年了吧?
不用解说大家不还是听的懂?
哪位点子王的主意送去省级封闭学校?不会又是什么半军事化管理吧?我要是你父亲先把当初提这个主意的人打到住院。
自从有了快进, 倍速, 就静不下来从头到尾不跳, 不倍速的看一部完整的连续剧了.
自从有了电影, 剧透, 解说, 豆瓣, 就没有一部电影反复看N遍, 自己傻呵呵的品味自己猜出的那些梗了.
别人的思考代替了自己的品读, 那种味道中多少有一些别人的口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