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反驳↓
逐条来:
——黛玉的仙气原文没有说,宝钗的仙气,原文倒是白纸黑字:
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灭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
宝琴写明了比宝钗漂亮,也写明了比黛玉漂亮:
袭人笑道:“他们说薛大姑娘的妹妹更好,三姑娘看着怎么样?”探春道:“果然的话。据我看,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他。”袭人听了,又是诧异,又笑道:“这也奇了,还从那里再好的去,我倒要瞧瞧去。”
不能话说一半吧。
最后宝钗比黛玉漂亮,原文:
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
注意:不是品格端方,大家说黛玉比不上,是容貌丰美,大家也说黛玉比不上。
其实我也不想踩黛玉一脚,你说钗黛并峰就罢了,非得搞“林黛玉不容易,薛宝钗到处是”的姿态,我这逆反心理一上来,就说宝钗比黛玉好看。
正好,原文还就有宝钗黛玉容貌PK,宝钗赢了的情节,偏偏就没有黛玉赢了的情节。
呵呵,林黛玉,能跟宝钗比?
——你要是说钗黛平分秋色,我就不跟你较劲。偏偏搞什么远不如,那我就跟你较劲,就好好和你掰扯什么是叫艳冠群芳的地位。
什么叫艳冠群芳呢,就是前八十回,提起来两个人,是薛林、钗黛、蘅潇,脂砚斋说主角三人,并非后世拥林派红学用的“宝黛钗”,而是“玉钗颦”,是红楼梦凡提众位姑娘,都是“宝钗等”,而不是“黛玉等”,就算有“黛玉等”,那也是“宝钗、黛玉等”,就是“怀金”在“悼玉”前面,就是“终身误”在“枉凝眉”前面,就是宝玉的宝是宝钗,玉才是黛玉,就算金陵十二钗之钗。
不过这个地方最重要还是容貌这件事,这个事情我上面反驳了。
论曲子,枉凝眉究竟是不是宝黛合咏,还是疑问,真87版洗脑了?另外你不说小草神瑛就算了,说起来那是姻缘吗?神瑛侍者知道绛珠仙草过来还泪吗?他俩就没有姻缘,就只有还泪罢了,有姻缘的是宝钗和宝玉,这是和尚一手打造,警幻仙子写在册上的姻缘。
论才华,宝钗不跟黛玉打,一打就是黛玉输。这个地方和容貌是一样的,作者写黛玉长的好,眼好眉毛好,但那都是不涉及宝钗的情况下,一涉及宝钗了,就是人谓黛玉不及,就是宝玉写自己在意宝钗的仙姿黛玉的灵窍,就是宝钗比黛玉另有风流妩媚……才华呢,就是黛玉葬花词、桃花行、秋窗风雨夕,这是不写宝钗,一写宝钗呢,白海棠,宝钗赢了黛玉,螃蟹诗,宝钗赢了黛玉,柳絮词,宝钗赢了黛玉……宝钗就输了黛玉一次,就是菊花诗,为什么?因为菊花诗宝钗是出题人哈哈哈
论丫鬟,紫鹃和黛玉的情感就是说黛玉小性儿,把黛玉弄的吐药,宝玉弄的半死。莺儿一个小丫鬟,出现在题回三次(比通灵、梅花络、嗔莺斥燕),这个分量大概只有袭人,鸳鸯,平儿可比了吧。莺儿和宝钗的情感,根本不需要描写,看看莺儿的行事就知道了,没有宝钗的宠爱,她不敢那么任性,没有宝钗的管教,又绝不可能让贾宝玉对她“不胜其情”,脂砚斋盛赞她“与众不同”。请问紫鹃能让宝玉和脂砚斋有这种评价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紫鹃的戏份,都是围绕着林黛玉的,离开黛玉,你还能对紫鹃评价多少。而莺儿离开宝钗,可以看到她的灵巧、娇憨、人缘好等等性格特质,看到她有自己的生活。
我拿出来一个情节,就是宝钗和莺儿一起赶围棋玩,一起“伏在小炕几上,描花样子”,这种相处的细节,请你在黛玉和紫鹃中间给我找一个。像这种细节,就发生在宝钗和湘云、和探春之间也没什么。所以到底谁对丫鬟亲近,对下平易近人,真的就是作者白纸黑字写的那样,没有什么阴谋论的春秋笔法。
第一条我上面说艳冠群芳的时候就反驳了。宝钗排在黛玉前面,对不起,真不是就一个“可叹停机德”的。
没怎么在乎宝钗,那为什么红楼梦是怀金悼玉,怀金干什么呢?还放在悼玉前面?
整本书写木石姻缘,先不说木石有没有姻缘——木石姻缘就是不通的,只说红楼梦都给你懂完了。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时,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
作者为闺阁昭传,写一本红楼梦,把心中“皆出于我之上”的女子,一一写来,是以宝钗为首,尊她为“群芳之冠”,凡写女子,则都是“宝钗等”代替。让大观园的每一个女子,都尊敬她、喜欢她,称她宝姐姐。
想毕,遂命太监夏守忠到荣国府来下一道谕,命宝钗等只管在园中居住,不可禁约封锢。命宝玉仍随进去读书。
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是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于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
——由黛玉生发的感慨,推及众人时,也以“宝钗等”来代指,其意味大家自想。
正值宝钗等下车,众婆娘媳妇围随的风雨不透,但见一个小道士滚了出来,都喝声叫“拿拿拿!打打打!”
且说宝钗等吃过早饭,又往贾母处问过安,回园中至分路之处,宝钗便叫黛玉道:“颦儿跟我来,有一句话问你。”
太多了,不能一一列举。
至于宝钗的周全,了不了得起,不用你说,黛玉有没有你说的那么周全,还不用你说,你嘴皮一碰,说啥是啥,不如让赵姨娘说:
且说赵姨娘因见宝钗送了贾环些东西,心中甚是喜欢,想道:“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门儿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他都想到了。若是那林丫头,他把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那里还肯送我们东西?”一面想,一面把那些东西翻来覆去的摆弄瞧看一回。
我为什么要让赵姨娘说呢,因为她是弱势群体,是当事人。我总是见有人说,我能理解黛玉的嘴毒、说话难听、清高、目无下尘,然而你的理解,就是看着出版社出版的书,看看而已。嘴毒没有毒你身上,看不起你你感受不到,你当然能理解啦。可是赵姨娘不是,所以她能切实地发出“若是那林丫头,他把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的感慨,这种感慨绝对不是你们上下嘴皮一碰的事情。
我很想讲清楚一个事情,就是请你们不要想象着说话,其实很多东西,原文一拿出来,就会像太阳下的冰块一样。
宝琴和宝钗好的细节,一个就够:
今在贾府住了两日,大概人物已知。又见诸姊妹都不是那轻薄脂粉,且又和姐姐皆和契,故也不肯怠慢。
薛宝琴评价贾府的姑娘,用两个纬度,第一,姑娘们优秀,第二,她们和宝钗关系好。用正常的脑子想一想,你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评价自己和一个人要不要好,是另一个人和她们好不好?自然是你信任并且亲近这个人,也就是宝琴信任并且亲近宝钗,所以她愿意用感情去亲近贾府的姑娘。
而宝琴为什么和黛玉亲近呢,是因为宝钗和黛玉亲近。包括黛玉亲近宝琴,也是因为宝钗的缘故。黛玉叫薛姨妈娘,叫薛蟠大哥哥,都是因为宝钗。
贾母凤姐对宝钗一般,其实反倒是宝钗率直,她们喜欢黛玉,反倒是黛玉善于逢迎。
这句话说起来让人吃惊,但是原文就是那样。红学最有意思的一个地方,就算把宝钗理解成黛玉,把黛玉理解成宝钗。
黛玉的人设是目无下尘,这个说法很委婉,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黛玉不在乎下层人士。宝钗的人设是:行为豁达,大得下人心。这是原文写的,你对比一下,就已经很微妙了。我可以再微妙一些:
黛玉:目无下尘,但是贾母,凤姐,王夫人(没错,是王夫人)等喜欢。
宝钗:得下人心,丫鬟,弱势群体(姨娘、婆子、落难小姐)们喜欢,但是贾母,凤姐,贾政,不喜欢。
你们品一下这个人际关系。
贾母、王夫人来潇湘馆,黛玉的反应是:
说话时已至门前,紫鹃早打起湘帘,贾母等进来坐下。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王夫人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林黛玉听说,便命个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了。
来蘅芜苑,宝钗的反应:
——没有茶,没有椅子,没有话。
不,其实是有的,只是很微妙。
蘅芜苑前面是花溆,经过花溆,才能到蘅芜苑,在这个地方,宝钗说了一段话: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别叫人拔去了。
饶了这院子,天天逛。宝钗这么说,是在回宝玉,还是在表达什么?贾母在刘姥姥面前的虚荣心,在宝钗这句话里,被鞭笞的啼笑皆非。
所以大家到蘅芜苑“没有茶没有话”,是作者不写之写。
更别提宝钗后来讽刺贾母藏人参的事情了。这样的宝钗,能讨贾母这个人精的好才怪呢。
我本心不想贬低林黛玉,就不过度描述黛玉的逢迎之事了。这不过是她寄人篱下的凄凉与无奈罢了,而且后期也有好的改变。
对夏金桂这件事情的解读,有点综艺节目恶意剪辑的那味了。为什么这么说,第一,宝钗压制夏金桂的时候,夏金桂就已经原形毕露了:
那金桂见丈夫旗纛渐倒,婆婆良善,也就渐渐的持戈试马起来。先时不过挟制薛蟠,后来倚娇作媚,将及薛姨妈,后又将至薛宝钗。宝钗久察其不轨之心,每随机应变,暗以言语弹压其志。金桂知其不可犯,每欲寻隙,又无隙可乘,只得曲意俯就。
这个地方很明显逻辑不通,如果夏金桂装君子,薛宝钗为什么要压制她,既然宝钗压制她,她又算什么装君子。后来宝钗垂泪,到底更多是心疼薛姨妈和哥哥,还是觉得自己无能,恐怕也有待商榷吧。
另外,君子斗不过无赖,本就是常理。宝钗这样,反倒证明她是真君子,假如宝钗和薛姨妈真是某些人认为的阴谋家,夏金桂也就不能这么蹦跶了。
不过这一点说的对,宝钗身上附会的意象是屈原的香草美人,在红楼梦的社会:
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
宝钗估计真的就像屈原一样,是放逐的君子。不过宝钗应该不会投江,她被放逐是大概率的,但是又会像渔夫一样沧浪之水濯吾缨。
亲戚不应该管,这个未免想当然。事实上,宝钗那个根本也不叫管,主力还是探春。贾母托薛姨妈,王夫人托宝钗,都没有什么不妥,一是主人愿意给权,二是一不是一般亲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三宝钗自己拿着分寸。
另外,你一定混淆视听了。你把这件事情比做混官场的时候搞裙带关系,完全是主客体分离。在小说里,这件事是,贾府自己的权利,求宝钗为自己做事。你说的是,政府的权利,宝钗为亲戚做事。性质完全不一样。你这么比较,好像是有点那个什么的。
最后一段,我怎么觉得好像是夸赞:大观园是君子,宝钗可以相处,外面是小人,宝钗就不行。因为宝钗是君子,君子只和君子玩。
不过想到这个答主通篇不顾事实、逻辑地歪屁股,也不可能是夸宝钗了。
反驳完了,感想是:
部分拥林派还是既没有新意又没有面皮地说着让只要是看过书的都觉得尴尬的话,我也真是,为什么受不了这种尴尬。
哦,因为我是正常人。
匿名反驳该答主
本来以为该答主的奇妙言论都被一一拿原文驳了会觉得不好意思,没想到我还是低估了这位答主的面皮,见她在原回答下又出新论,其实也不算新论,基本都是拥林派黑钗的陈词了,忍不住一起匿名驳一下。
前半部分言论,这个问题下的匿名答主已经写的很好了。我只驳她后续的。
1.
其实这段说的不错,宝钗的自主性在大观园里是最强的。但她在贾府下人群里的风评好绝不是今天送你东西,明天送她东西得来的。那是怎么得来的呢,原著里写得很明白。
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
书里写得很明白了,宝钗品格端方,行为豁达,所以大得下人之心。要是送个东西就能得人心,阿凤也送过,下人对她却是又畏又怕。
这是作者旁白的钗黛对比,再举两个人,一个是袭人,一个是小红。
袭人
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
这一段是袭人经常被拥林派读者拿出来骂的一段,因为她很直白的拿钗黛对比,明确地说了黛玉不如宝钗心地宽大。但其实最先对比钗黛得出钗比黛强结论的并不是袭人,而是前面举出的作者旁白。拥林读者不能骂作者,只能骂袭人,然而袭人这话是当着宝玉说的,宝玉作为全书最维护黛玉的人,反驳也是反驳黛玉不说这样的话,且不能反驳黛玉也心地宽大不会计较,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至于黛玉后来也会说这样的话,此时宝玉不能预知将来,也很令人感叹。
小红
红玉道:“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
滴翠亭公案也是宝钗经常被骂的地方,但这个回答不是来给宝钗辩解滴翠亭的,有对滴翠亭一事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这个回答
我只说小红对钗黛的印象,第一符合作者旁白,第二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小红作为没有受过钗黛任何恩惠的丫鬟,对钗黛的评价是很公正的,在她口里,宝钗比黛玉强的地方也不在宝钗施惠众人,而是不会刻薄人,心地宽大。
由上三条,无论是作者旁白,还是袭人小红,评价钗黛的纬度都是钗黛的品格为人,而非钗黛谁更有钱,能施惠众人。如果赵姨娘一个人说了不算,那袭人小红能不能算,如果袭人小红也不能算,那作者能不能算?
如果能,作者认为宝钗在品格容貌、为人处世上都强过黛玉。
如果不能,对于一个以自身好恶代替作者设定的人,我只能无话可说。
2.
宝钗为人,一向是周全别人,却不肯逢迎媚上。蘅芜苑是她的院子,装饰自然以她的喜好为重,别人的院子同理,贾母还喜欢热闹呢,林黛玉干什么要挑个清幽的地方?
再说本分,宝钗长篇大论讲本分输出观点,全书一共两次,一次是蘅芜君兰言解疑癖,结果是说的黛玉心下暗伏,一次是幽淑女悲题五美吟,结果是黛玉有了同盟,宝玉无言以对。哪一次让人不快了?而且每次输出观点,都能得到接受观点人的佩服和赞同,这是本事。
另外,不是宁愿给戏子腾地方搬家也要参拜贵妃,而是戏子搬进去的时候她们已经不在那里住了。
那时薛姨妈另迁于东北上一所幽静房舍居住,将梨香院早已腾挪出来,另行修理了,就令教习在此教演女戏。
时间线是这样的:薛姨妈搬离梨香院——贾府修理梨香院——买小戏子——梨香院空着——小戏子住进梨香院
而不是截图里的:买小戏子——薛姨妈搬离梨香院——小戏子住进梨香院
另,宝钗本来就不是一个本分的人,她的淡泊出世、愤世嫉俗都不是当时的封建淑女应该具有的,因此作者尊她为群芳之冠,赞她为山中高士晶莹雪。但有一点需要明确,就是她的叛逆,是在做好本职工作以外的延伸,而非不务正业的叛逆。
就像她说的,男人读书明理辅国治民事最好的,如果不能,应该耕种买卖,她也是这样,针线女红贞静优雅已经圆满了,再追求心灵上的升华,选择一条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淡泊世俗名利愤世嫉俗的路,也未为不可。
3.
贵妃自然没病,但可惜,宝钗是作者设定为群芳之冠的女主角,作者自然要找一个理由让她长久居住在大观园,不服找作者。
宝钗说自己家如何如何,看起来这位答主真的非常为岫烟和王夫人愤愤不平,然而没用。因为原文仍旧白纸黑字,不管宝钗是真心劝告还是她臆想中的炫耀,结果就是岫烟非常愿意听宝钗的,而且是先取中宝钗才愿意嫁给薛蝌。至于王夫人,直接上原文吧。
王夫人叹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从公细想,你这几个姊妹也甚可怜了。也不用远比,只说如今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象个千金小姐的体统。如今这几个姊妹,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通共每人只有两三个丫头象个人样,余者纵有四五个小丫头子,竟是庙里的小鬼。如今还要裁革了去,不但于我心不忍,只怕老太太未必就依。虽然艰难,难不至此。我虽没受过大荣华富贵,比你们是强的。如今我宁可省些,别委屈了他们。以后要省俭先从我来倒使的。如今且叫人传了周瑞家的等人进来,就吩咐他们快快暗地访拿这事要紧。”
王夫人也觉得家里太奢侈了呢(摊手)
4.
莺儿两次矛盾,她永远不是率先引起矛盾的人,而且有理有据,逻辑缜密。至于紫鹃,紫鹃是不会跟贾环闹矛盾的,因为林黛玉根本瞧不起贾环赵姨娘母子,紫鹃可能都不会理贾环,毕竟雪雁跟紫鹃说觉得赵姨娘没好处给她不想借衣服,紫鹃只跟她说笑了几句,既没反驳也不说不要这么势利,大概也是这么想的吧。我不想诛心说有其主必有其仆,但结合林黛玉目无下尘的设定,怎么看怎么微妙。
拥林读者最好笑的一点就是把自己的地位等同于脂砚斋,觉得脂砚斋是读者,我也是读者,我是一家之言,脂砚斋也不过就是一家之言罢了。
我对此只有一个看法:你也配啊。
脂砚斋是红楼的唯一来源,是作者钦定的批书人,与作者共享书中内容,熟悉作者的删改过程和人物设定,以及现代读者永远看不到的后续。红楼最开始的名字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脂砚斋整理批阅出来的小说,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一本没有脂批的底稿。不想认脂砚斋,可以,请拿出一本没有脂批的底本。
5.
这段真的非常绝妙,因为我正好要说这个问题。我看过一篇文章里有专门反驳这个的,引用过来:
那林黛玉的亲手奉茶,究竟是普遍的礼节,还是过度的殷勤?究竟是外孙女对外祖母的亲情流露,还是一个急欲“邀恩宠”、“独立名”的女孩讨好家长的明证?关于这一点,看看当时大观园内其他姐妹的表现,就不难知道。
从第40回叙述这日清晨,大观园预备迎接贾母入园畅游起,我们看到,作者就不厌其烦地写到了一个“茶”字以及贾母等人喝茶的情形:
先是贾母未进大观园之前,书中写道:“李纨侵晨先起,看着老婆子丫头们扫那些落叶,并擦抹桌椅,预备茶酒器皿”。在林黛玉的潇湘馆处,作者说:“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
贾母等人在探春秋爽斋处吃早饭,作者又写到了喝茶的情形:“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先着丫鬟端过两盘茶来,大家吃毕。”这次,贾母却是命丫鬟上茶,探春根本就不曾像黛玉那样亲手奉茶。
而在宝钗的蘅芜苑处,宝钗不仅没有黛玉那样亲手奉茶,甚至连茶也没有让贾母喝上一口。作者此处对她屋内的景观,作的是静态描写:“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宝钗的茶奁、茶杯只是静静地放置在案上,一动也没动呢!
稍后,贾母等人在缀锦阁下吃午饭。作者再次写到了喝茶:“……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此处地近惜春的藕香榭,可也未见惜春出来为贾母亲手奉茶,以尽地主之谊。当然,缀锦阁下毕竟不是在惜春的居室里。
可小说第50回,作者却实实在在地写了贾母带人进入惜春的卧室——暖香坞的情节。然而,作者却只是说:“贾母下了轿,惜春已接了出来”。“早有几个人打起猩红毡帘”,贾母进入房中,“并不归坐,只问画在那里”。惜春便笑着回答:“天气寒冷了,胶性皆凝涩不润,画了恐不好看,故此收起来。”——在这大冷的天,贾母来到惜春这里,也没见惜春亲手奉上一杯热腾腾的茶来奉与贾母!
作者不厌其烦地写到了一个“茶”字以及贾母等人喝茶的情形,可知当时如果其他姑娘也有亲手奉茶的举动的话,他绝不会出于怕重复的原因而漏过不写,因为他重复的已经够多的了,再多重复几笔实在算不了什么。所以,唯一的解释只能是,这几位姑娘当中,只有林黛玉才有过亲手奉茶这样的行为!
如果林黛玉的亲手奉茶算是贵族小姐们的普遍礼节,那么,宝钗、探春、惜春等人难道会连起码的礼节也不懂吗?如果强调林黛玉的行为是出于外孙女对外祖母的自然亲情,那么,探春不更是贾母的嫡亲孙女吗?难道能说她对自己的亲祖母没有感情?
再,从林黛玉平时对贾母的态度来看,拥林派所谓的“亲情”论就更显得牵强。小说第5回就已经写明:“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第7回,贾母为了黛玉,甚至把三春都从自己的屋里给挤了出去:“原来近日贾母说孙女儿们太多了,一处挤着倒不方便,只留宝玉、黛玉二人这边解闷,却将迎、探、惜三人移到王夫人这边房后三间小抱厦内居住,令李纨陪伴照管。”
可黛玉平时对贾母有过任何关心体贴,乃至感激回报的表现吗?通观全书,除了有刘姥姥这等外客到来的这一次以外,我们实在看不到她有什么实际的作为。
这倒也罢了。第7回,仅仅因为有一次周瑞家的给她送宫花,送在了最后,她便连自己平时在贾府几乎处处占先的事实也不顾了,无理取闹般地抱怨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仅仅因为一次不顺心,就讲出如此忘恩负义的话来,她真的记着贾母对她的莫大恩惠吗?拥林派硬要将她投机、讨好的行为,说成是什么“感恩”之举,这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更进一步,如果我们对贾府中的礼节看的比较熟悉的话,可以发现,小辈在比较重要的时候为长辈亲手奉茶(或者亲手奉酒),其实是嫁入贾府的媳妇们的礼节,而不是未嫁姑娘们的礼节。关于这一点,小说第35回有一段细致入微的描写:
贾母扶着凤姐儿进来,与薛姨妈分宾主坐了。薛宝钗史湘云坐在下面。王夫人亲捧了茶奉与贾母,李宫裁奉与薛姨妈。贾母向王夫人道:“让他们小妯娌伏侍,你在那里坐了,好说话儿。”
王夫人方向一张小杌子上坐下,便吩咐凤姐儿道:“老太太的饭在这里放,添了东西来。”凤姐儿答应出去,便令人去贾母那边告诉,那边的婆娘忙往外传了,丫头们忙都赶过来。
王夫人便令“请姑娘们去”。请了半天,只有探春惜春两个来了;迎春身上不耐烦,不吃饭;林黛玉自不消说,平素十顿饭只好吃五顿,众人也不着意了。
少顷饭至,众人调放了桌子。凤姐儿用手巾裹着一把牙箸站在地下,笑道:“老祖宗和姑妈不用让,还听我说就是了。”贾母笑向薛姨妈道:“我们就是这样。”薛姨妈笑着应了。
于是凤姐放了四双:上面两双是贾母薛姨妈,两边是薛宝钗史湘云的。王夫人李宫裁等都站在地下看着放菜。凤姐先忙着要干净家伙来,替宝玉拣菜。(第35回)
王夫人、李纨、凤姐的身份都是贾府的媳妇。有婆婆(太婆婆)在场,不管年纪再大、资格再老,按照礼法都必须站在那里亲手伺候。反是探春、惜春这样的未嫁姑娘可以“坐享其成”。
而林黛玉呢?不论是作为贾府的客人(名份上如此),还是作为贾府的姑娘(实际待遇如此),她都根本没有义务亲手为贾母奉茶。可她却在有外客到来的时候,卖力地表演这一幕,其用心若何,可想而知了。
至于宝钗作为亲戚来说究竟讨不讨人喜欢,自然还是要书内人来说。
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
6.
这倒也不用知会,因为宝钗的容貌不在于这个可以做美人模板的描写,而在于作者原创了一段黛玉的容貌描写,然后再说黛玉不及宝钗,再让整日见到钗黛的姐妹们夸宝钗绝色却没人夸黛玉。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原创描写来写宝钗有多美,那么两个词重复用,可能是黛玉的美尚且能写,但宝钗太美了写不出来吧,反正黛玉不及就对了。
毕竟作者写不出宝钗情态也不是第一次了。
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
嗯,连宝钗害羞的样子都不知道怎么形容呢。反倒是对黛玉,又是浑身火热面上作烧,又是星眼微饧,香腮带赤,这种轻浮描写不要钱一样堆,为什么不这么写宝钗?
宝玉听了,忙说:“不该。我怎么睡着了,亵渎了他。”
以上。
司马孚吧。
一个五年平辽平到北京城下,一个是带头废了曹芳位列西晋开国八公之首的大魏纯臣。
因为曹雪芹是古今中外最不流俗的作家。
我们可以想象下,普通小说人物设定:
【正义女主】
仙姿绰约——必然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着装淡雅,不爱施脂粉也美丽动人。
多愁善感——必然是温婉内向型,说话做事温柔不带锋芒,不到迫不得已不会生气发怒。
【反派女二】
雍容华贵——服饰必然艳到极致,喜欢各种富贵的装饰,享受成为关注的焦点。
积极入世——性格肯定是活泼热烈型,为人处事积极、很有能量,表面乐呵呵暗地使绊子/或者明着就使坏。
这里坏不坏取决于是否设定反派,也有可能仙女型是反派,玫瑰型是正派,但总有一正一反且人物形象大体如上。无非是淡雅美女/浓艳美女两种刻板印象。而实际上呢?
首先《红楼梦》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女主设定,前期黛玉戏份较多,后期(包括流失的后文)应该是宝钗戏份多,曹公对两位女主都是特别欣赏的态度,并不存在反派设定。其次,仔细看人物设定,完全不是流于世俗那种。
【黛玉】
仙姿绰约——但也是个爱美的小姑娘,很有生活情趣,收拾屋子&打扮自己都有一套,穿衣打扮并不朴素,美商很高。
多愁善感——但是言辞犀利,爱说笑打趣,有点傲气,性格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向,相反善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很享受成为关注的焦点。
【宝钗】
雍容华贵——却并不喜欢富贵装饰,也不爱打扮自己,住的屋子也跟雪洞一般,是真的天然去雕饰。
积极入世——性格并不算外向,不喜欢显山露水表现自己;虽然看起来八面玲珑,但内心很豁达、淡然,是君子范儿。
所以如果按照刻板印象,不好好读原著,get到黛玉宝钗几个关键词就先入为主,很大概率会误解甚至完全搞混两个人设。
关于斯莱特林学生。
明明霍格沃茨每个人都知道历史上很多坏巫师都出自斯莱特林。
竟然没有一任校长或者一个老师,试图研究并且去改变这个现象。
这些十一岁的孩子进了斯莱特林,他们心理发育并不完全,有很高几率会变成一个坏人,家长似乎完全不在意,学校也几乎不关心。等他们成为一个坏人后,就开始对学院开地图炮,这点真是震惊我。
所有人都不在意这个现象,好像人是死的,无法改变一样。
加点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个学院心理辅导室,多举办一些跨院团建活动,简直是对英国巫师教育以及和平的重大贡献(开个玩笑)
一点点遗憾吧,可能,我觉得教会孩子爱和勇气很重要,但是让孩子知道即使你出身在泥潭,即使你犯过错,但是你也依然有改过自新的机会,依然有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可能,这一点也很重要。
站在这一个角度上我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罗琳和斯莱特林这么过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