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给题主一条重要建议:
扔掉你手上的这本书。
先扔,扔完回来再慢慢地看为什么。
《唐诗三百首》第一首是什么诗?对于那些自称让孩子背完唐诗三百首的,我一般会假装不经意地问这么一句。
结果,答案五花八门,说什么的都有。
就像题主的这本书,第一首咏鹅,第二首易水送别,都是骆宾王的诗,尤其是咏鹅,中国孩子恐怕没有哪个不会背的。
然鹅,这两首诗其实并没有被收录于《唐诗三百首》中。
这要从《唐诗三百首》的来历说起。
“唐诗三百首”,可以是泛指,也可以是特指,但是一般在谈到具体的书籍版本的时候,它是特指。
这句话有点绕,我再解释一下。
唐朝存世的诗作有几万首,卷帙浩繁,要想通读通背那是基本不可能,于是历代文人都试图从中采撷精华,编出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选本。因为编者的品味与目的不尽相同,选本也是面貌各异。
在众家选本中,有那么几百首诗是入围率颇高的,也是被民间广为认可的,那时就有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这里的“唐诗三百首”其实是泛指、虚指,并不是说有一个具体的包括哪三百首诗的清单,而是指最具有代表性、最优美、流传最广的那几百首唐诗。同时,也算致敬了《诗经》(诗三百)。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有个叫孙洙的文人,号蘅塘退士,他对各家的唐诗选本都不尽满意,于是决定自己动手编选。他在当时沈德潜《唐诗别裁》(收录唐诗1900余首)等选本的基础上筛选考辨,最后留下310首,结集作为学童的唐诗课本,题为《唐诗三百首》。
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所选诗作的格律和题材覆盖面广,而篇幅又控制得很好,通背并非难事,赢得了当时教学机构(私塾)的普遍欢迎,于是被刊印无数。从此,世人凡提及《唐诗三百首》的具体名目,均特指蘅塘退士这一选本。民国的文学巨擘们,也都是从小背着它长大的。
《唐诗三百首》经过时间的漫长考验,堪称经典,但它毕竟也只是唐诗众多选本中的一个,虽然珠玉在前,并不是说后人就不能再出别的选本了。然而在《唐诗三百首》已经专有所指的情况下,张三李四自行攒出一个似是而非的选集、以《唐诗三百首》之名出版,实在是洗不脱偷换概念、误导消费者的嫌疑——说白了,这些出版商不就是欺负《唐诗三百首》没有版权、也不受广告法保护、可以免费蹭热度么!
有一些适合,但是有一些,恐怕真的不太适合。
首先《唐诗三百首》里有为数不少的闺怨诗,比如: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又或者: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你要怎么跟五六岁的孩子解释这些情愫呢?这年纪的孩子不去读那些讴歌山川星辰、咏叹大自然的诗,搁这揣摩深藏在屏风背后的少妇心事,您觉得合适吗?!
二,《唐诗三百首》中的一些作品,完全是本着尊孔尊儒的原则选进去的,真论诗品实在是一般般。比如: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接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犹与梦时同。
这首《经鲁祭孔子而叹之》能够入选无非两个原因,第一它是唐玄宗李隆基写的,第二它歌颂孔子,它的存在表达了“皇帝也尊崇儒家的圣人”这样一个意思。然而这样的诗,对于现世究竟有何意义呢?鲁迅先生就曾在文章中表达过对它的不屑:
这是《唐诗三百首》里的第一首,是“文学概论”诗歌门里的所谓“诗”。但和我们不相干,那里能够及得这些杂文的和现在切贴,而且生动,泼剌,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能移人情,对不起得很,就不免要搅乱你们的文苑。
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唐诗三百首》的编选其实有着很功利的目的,它是一本教科书,也是一本应试工具书,在这个意义上,你把它类比于现在的四六级词汇书,也不为过。《唐诗三百首》问世后之所以能风靡一时,文学性是一方面,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它能显著提升科举考试的考生们的学习效率,帮助他们用较少的范本通晓各种常见的格律、并以此应对考试(尤其是乾隆后期增设试帖诗科目,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且还能教会他们作一些人情往来的应付诗、筹答诗,以迎合以后踏上仕途的需要。所以它里面的一些作品,其实相当于现在所谓的“应用文”,比如: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这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是王维安慰好朋友考试落第的,匠气到令人不相信这是王摩诘的诗,然而它对读书人很实用啊,这就是告诉你:如果要投赠诗歌安慰别人,你就得这么写、用这些典故。
所以说《唐诗三百首》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教育需求,但是切切注意:这个教育,是指科举教育。这个文化,是指封建文化。这个文化跟现在我们说的“文化自信”的文化,有交集,但是绝对不等同。
所以,要读唐诗、背唐诗,其实没必要非追着《唐诗三百首》,追吧还追错了,上了无良商人挂羊头卖狗肉的当。
现在的孩子们用不着写八股文、作试帖诗了,尽管在作文里引用几句老师没教过的唐诗也能增色,但如果理解能力不足,牵强附会,也很可能弄巧成拙。所以我们还是该斩断功利的牵绊,抱着纯粹欣赏的角度来读《唐诗三百首》,实在没必要盲目而不加选择地通背全书了。
成人读《三百首》,最好是把它当成古典文学的一个引子,或者是几万首唐诗的一个简略索引,翻阅两遍,找出自己喜欢的诗人和诗作,然后顺藤摸瓜,读他们的诗集,喜欢李白就读《李太白集》,喜欢王维就读《辋川集》,或者去找到更合自己口味的选本,既然真心喜欢,自然熟读成诵,如果无感,观其大略然后pass也完全无妨。要是一两遍下来,你还没搞清自己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那……
儿童读《三百首》,需要大人的妥善指引,诵读的材料需要与他们的生活乐趣找到结合点,夏日听蝉,冬季踏雪,可以各有所取,吟诵几句,诗景交融,何其美好。大好时光,干嘛非要枯坐在屋子里纠结又难读又难懂的《石鼓歌》呢?
当然可能是我多虑了,那些壮志满怀通背《三百首》的大人和孩子,恐怕还没背到《石鼓歌》就被劝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