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不好听的话,中国的航空航天技术是被航空航天人用血汗给浇出来的。
中国几大航空航天大学,里面读飞行器制造、飞行器设计这些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小镇做题家出身。家庭条件谈不上好,父母见识可能不是很广,填专业前对行业前景不不是很了解,只知道航空航天听起来很高大上,科技含量很高,读这个专业将来肯定有饭吃,再加上一些媒体的宣传,于是便填报了航空航天的相关专业。
航空航天相关专业的课程难度又高,专业性又强,辛辛苦苦读了4年书出来之后,发现校园招聘就那么几家单位,要不去各种制造厂造飞机造火箭,更好点儿就去隔壁航空公司修飞机,反正都是干着蓝领的活儿。想要像计算机、金融专业的学生一样坐办公室,还得读到硕士、博士才有资格。
等到进了航空航天的相关单位后,大部分人都拿着吃不撑饿不死的工资,每天就盯着那么一小块工艺技术进行琢磨,一天天的过下来后,你会发现连槽都没得跳。想要不辜负自己辛苦读了那么多书,还从事相关专业,发现只能跳槽去兄弟单位,可是兄弟单位和现在的单位也是半斤八两;如果想要狠心换个行业,那么等于是从大学期间学到的东西都是白学了,你舍得自己之前所付出的成本吗?
可以说,一旦选择了航空航天相关专业,大部分人根本跳不出这个坑,只要不是会立马被饿死,那么只能一条道的走到死,被动的推动着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因无它,就是专业性太强,就业市场太小,实在没有其他去处。
顺便说下,航空航天院校中,真正从事飞行器设计制造相关专业的学生反而是鄙视链的底层,上一层基本上是机械、计算机、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再上一层则是空乘专业(培养空姐),最上一层则是飞行学员。
以上也仅仅是个人对于航空从业人员的一些观察和认知,想法都是源自于身边人的故事,如有纰漏,请诸位读者当个人的呓语笑话,无非博君一笑尔。
——————————————————
其实,对于航空航天业的人来说,可能待遇不是那么的差。但是对于很多高水平人才来说,选择航空航天业的机会成本非常的高;而想要换个赛道,沉没成本又非常的高。
至于机会成本、沉没成本是什么,懂点项目管理的人都应该知晓。机会成本可以衡量你的选择是不是最优之选;沉没成本衡量你无法回收的成本。
有一点因素。得益于中国特殊的航空航天直供教育体系。西工大擅长航空,哈工大擅长航天。此外还有南航北航等专门的航空航天大学。这些学校每年都会招收和培养大量的航空航天专业的学生。每年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体系供应大量人才。虽然航空航天待遇不好,但是能跑掉的学生不是太多,你高估了大多数人的主观能动性。
我专门搜了下美国。没有发现专门隶属于NASA的学校。虽然美国也会有宇航工程这样的专业。但没有查到美国专门的航空航天大学。
只查到普渡大学被誉为“美国航空航天之母”,这方面欢迎懂的人补充。
了解一点点,说几句吧。
1、工资确实不高,不少人在那里胡搅蛮缠说什么“也不低”,确实不低,不过也不高,尤其是大家又不会跟电子工厂的厂弟相比,只会跟自己的同学相比,而且是跟收入高的比,人之常情嘛,航天系统出来的人大部分都是比较要强的那部分,大部分人不那么随遇而安,尤其刚毕业那会儿的工资,一比那不就崩溃了嘛。
所以进化出一些策略来,比如两口子都是航天院的,女的留下,男的出去,这样好处多多,家里有一根稳定的柱子,另一根去赚钱,可攻可守,所以很多部门女性特别多,女性有女性明显的好处,最起码的一点,细心和责任心平均值比男性平均值要高一些,所以航天院的结构其实非常稳。
冒死说一句,女性在冒险、放权方面的均值应该是低于男性的,放权这事很重要,领导不放权最后往往自己啥都管,烦扰下边的人微操,最后啥都管不好,女领导一般不太行(这句是冒死说的)。女性智商什么的没啥问题,尤其是名校毕业的女性,均值不低于于男性,除了生了孩子总想回去看孩子。这也是很多高级技术岗,有很多女性,那个真是硬打出来的,不存在说你是女的偏袒你。但是管理岗女性要少的多,并不是什么职场歧视或者别的,就是不太适合,可以说放权是当领导最重要的事。
2、有不少高手走了,又不是全部走了。很多高手去了航天院如鱼得水呢,人家就喜欢全身心投入工作,其他的根本什么都不想,这类人其实是科研最需要的。这类人在航天体系里一般混的不太差,毕竟各级领导都饱受业绩压力的折磨,碰到顶级高手没有不提拔的道理,反正提拔了他,也是给自己干活,并不冲突。航天院的大神也都是真大神,这些技术骨干收入非常高,可能大家没想到,而且有地位,同学聚会中间的座位都给他留着,大家甚至跟别人聊“我有一个朋友”的时候,经常提到这类人,甚至跟自己的孩子聊起来,也希望ta成为那样一个人。
航天院天才很多(真正意义上那种天才,普通人跟他们隔着不可逾越鸿沟那种,不是普通的记性好考试厉害那些考试狂魔),这些人如果去大厂工资能翻好几倍,但是他们依旧愿意在院里呆着,一方面是体制对这种人也很好;
另一方面就是地位和使命感本身也是激励,这是外边给不了的。还有一部分“老航天”,他父母就是干这行的,他从小每次说出“我爸妈是造火箭的”就感觉周围人眼光都变了,他继续去做这个也就没啥奇怪了。我认识一个哥们从航天院下海发了财,而且是大财,他老婆继续呆在航天院,按理说不划算,但就是为了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且也希望能留在航天群里,小孩从小就是航天人,他们这个群体从外界看是有光晕的,这本身也是激励。那句话咋说来着,“来生投胎有钱人,再做一次航天魂”。
有人说外行领导内行,这种确实有时候很害事,不过大部分外行都知道自己是外行,尤其航天领域,自己懂不懂当然心里有数,瞎指挥容易出事最后自己还得担责,所以策略也得跟着进化。这些外行到了一个岗位,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团队里最懂的人,让他来管技术,自己管人事、风险、经费什么的,天天找这个懂的人问进展就行了。毕竟外行要升职,这几乎是唯一路径。外行瞎掺和最后出问题的行业,往往是那种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能行的行业,而且风险不太大的行业,觉得自己能行就会轻视专业人士,我有同学在气象部门,说感觉很好,领导是个外行,啥也不懂,也不掺和,甚至也听不懂他们在聊啥,也不听,只关心结果,大家反而很轻松。他们反倒讨厌那种啥都要掺和下的科班上去的技术型领导。
补充一句,有人说为啥体制内我勤勤恳恳最后成了老黄牛,他们却能升上去呢?次要原因是领导风格问题,主要原因是你的那个工作有没有难度,难度太高的话,领导都得指望你,那自然会惯着你,对你的激励可不就上来了嘛,如果你那个职位本身难度不大,只是繁琐,那可能领导确实不太觉得有啥必要给你额外激励。
3、最后航天院形成一个少数天才带着一个高学历责任心强脑子好的团队,咱们不说是不是最牛团队,反正这种团队完虐绝大部分团队。
再多说几句,国家整体还是很想给这些人好待遇的,看下就知道,从建国到现在,几乎每年都聊这事,也尽力在改善,一直以来他们绝对是比体制内其他人强的多,就好像有人看《功勋》,说国家为啥给于敏他们的条件不弄好一些?好不好主要是对比出来的,当时其他人没法看,所以于敏他们的待遇还是要跟同时代相比,一比就发现依旧是很优待了。
今天看到我学校公众号上介绍了好几个和神舟十三号有关的航天系统的校友,其中最年轻的也是1995届入学的,真是越老越吃香。
看来年轻人不吃香的原因,就是你们还不够老。
待遇跟发展速度是两回事。
我们国家制造业整体待遇都不算特别好,但不妨碍我们现在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制造大国,并依然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换句话说,这种从事实业甚至航空航天事业过程中散发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与民族自豪感,根本就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东西。这也是我们国家今天能和美国对抗,并敢于和美国对抗的中流砥柱。
这些人是真正的工匠,真正的大国工匠,所以你再把待遇砍上35%,加班量增加45%,进一步降本增效,宣传情怀灌输价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不定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更大的飞跃。
问题是现在的驱逐舰的火炮的穿深不够,怎么洗也不太可能洗的动装甲战列舰,诚然二战战列舰的主炮命中率是低,但是现在的驱逐舰薄皮大馅但凡命中一发半穿弹都可以造成重创,我觉得驱逐舰还不如靠着机动去雷击战列舰比较有把握(不让带导弹,鱼雷应该会带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