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古代中国是否视一切遣使来访国为朝贡者?大国统治者是否知道自己是来“朝贡”的? 第1页

  

user avatar   kang-xiu-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是都知道的。而且古代中国不仅是“要求来访国使者称臣纳贡”,还要主动派出中国使臣到外国,要求外国国王下跪称臣。这才是真正显示宗主权的表现。而跟很多人想的相反,古代很多时候并不是中国皇帝在自欺欺人,反而是外国“大国”在自己内部自欺欺人。一个典型例子是隋唐时期的日本。

比如众所周知的故事,隋朝时日本国书“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日本(倭国)试图跟隋朝建立对等外交,隋炀帝不悦,说“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很多人看到这里,就觉得隋炀帝在自欺欺人。其实这事还有后续,因为日本表现出的这种“平等意识”威胁到隋朝的“天下秩序”,隋炀帝随即派使者裴世清到日本,要求日本下跪称臣。这事在日本官方史书里记载很隐晦,高明士对此有考证:

按《通典》开元礼纂类记载,中古时期皇帝遣使蕃国宣读诏书时,外国国王必须下跪接诏:

使者称:“有诏。”蕃主再拜。使者宣诏讫,蕃主又再拜。执事者引蕃主进使者前,北面受诏书

然而《日本书纪》却记载,隋使向倭王下跪,“时使主裴世清亲持书,两度再拜,言上使旨而立之”。类似的,后来唐使孙兴进赴日本,《续日本纪》只记其“上唐朝书,并贡信物”,似乎唐使向日本天皇下跪并上贡。然而实际上,《续日本纪》记载当时日本领唐客使等奏“新罗朝贡使王子泰廉入京之日,官使宣命,赐以迎马,客徒敛辔,马上答谢。但渤海国使皆悉下马,再拜舞踏。今领唐客,准据何例者?”答“进退之礼,行列之次,具载别式,今下使所,宜据此式,勿以违失。”也即对接待唐使,实际使用的是不同于日本接见新罗渤海使臣的“别式”。这个“别式”在日本官方史书里讳而不载,但据大泽清臣藏壬生家文书记载:

维宝龟十年岁次己未四月卅日,唐国使孙兴进等入京。五月三日将欲礼见,余奉敕撰朝仪。时有大纳言石上卿(宅嗣)言称:“彼大此小,须用藩国之礼。”余对曰:“昔仲尼辱齐侯于夹谷,相如叱秦王于渑池,自古以来,贤人君子皆欲致己君于他君之上,不以大小强弱而推谢,此忠臣义士之志也。今畏海外一个使,欲降万代楷定天子之号,是大不忠不孝之言也。”时人皆服此言之有理。然遂降御座。呜呼痛哉!不任愤郁之怀。聊缉此论,垂示后昆。

真相是日本天皇对唐使要按“藩国之礼”、天皇折节接旨,以至于日本当时深以为耻,不敢对外公开。按隋书,裴世清见倭王之后,“其王与清相见大悦”而且“朝命既达”,显然没有发生礼仪之争,倭王应当按藩国之礼接了诏,也就是后来日本深以为讳的“别式”。因此高明士认为当时的真相是:

而且当时日本天皇是推古女皇,而隋书看似是男王,推测可能是圣德太子代为接见,履行仪式。这本质上和后世南宋初年向金称臣,由秦桧代替宋高宗、用小吏扮演百官,跪接金使诏书,是同样的道理。由于隋唐时期日本需要向大陆派遣留学生学习,而且畏惧隋唐武力讨伐,因此只能硬着头皮下跪。当然,日本“妄自尊大”,并不是每次出使都能迫降日本,《新唐书》记载唐太宗时“遣新州刺史高仁表往谕,与王争礼不平,不肯宣天子命而还”,发生了礼仪之争,“由是复绝”,事后日本上书谢罪,到唐高宗时才又恢复遣唐使。中唐以后日本锁国,不需要再派遣唐使,就再不用受此耻辱了。

中亚地区也是同理。早在秦末匈奴崛起就进兵西域“使领西域,赋税诸国”,后来汉朝强盛,通西域,匈奴在汉朝打击下也称藩,中原王朝对中亚建立的宗主权影响深远。以嚈哒为例,嚈哒尽管强盛一时、称霸西域,然而面对北魏使臣,嚈哒王照样要跪拜接旨:

(嚈哒王)受诸国贡献,南至牒罗,北尽敕勒,东被于阗,西及波斯,四十余国皆来朝贺。王张大毡帐,方四十步,周回以氍毹为壁。王著锦衣,坐金床,以四金凤凰为床脚。见大魏使人,再拜跪受诏书。(《洛阳伽蓝记》卷五)

魏使到北印度乾陀罗国,乾陀罗当时已为嚈哒所灭,嚈哒人为王已是二代,自恃强盛,“凶慢无礼,坐受诏书。”魏使叱责说“嚈哒、乌场王并拜受诏书,大王何独不拜?”,王答曰:“我见魏主则拜,得书坐读,有何可怪?世人得父母书,犹自坐读。大魏如我父母,我一坐读书,于理无失。”最后虽然没有下跪,但也不敢质疑北魏宗主权。

中古时期,面对使臣明确不跪、甚至反过来要使臣下跪的,往往会招致两国纷争。比如吐蕃,起初执婿礼甚恭,后来强大了追求对唐对等外交,演变成长期战争。此类往往被中原王朝视作“敌国”,史书记载很多,不必赘述。

自唐朝衰败以后,到宋朝,不轻易遣使外国,大多是外国使臣入觐,之后由外国使臣带国书回国。即便如此,一旦使臣外出,天朝体面依然要维持,比如北宋遣使高昌回鹘,《宋史》记载:

时四月,师子王避暑于北廷,以其舅阿多于越守国,先遣人致意于延德曰:“我王舅也,使者拜我乎?”延德曰:“持朝命而来,礼不当拜。”复问曰:“见王拜乎?”延德曰:“礼亦不当拜。”阿多于越复数日始相见,然其礼颇恭。师子王邀延德至其北廷。……其王遣人来言,择日以见使者,愿无讶其淹久。至七日,见其王及王子侍者,皆东向拜受赐

宋朝国力不济,很少遣使赴外国,那种外国来使的“朝贡”就很难说真伪了。事实上,宋史甚至也明确记很多朝贡是商人用国王名义入贡。这种情况其实在古代并不奇怪,《罗马帝国衰亡史》记载奥勒良举办凯旋式时,观礼人群里也有中国使臣,这显然是商人冒用名义、甚至可能都不是中国人。

元朝明朝又回归古典模式,明初使臣四出,威胁各国下跪接旨、称臣入贡,典型比如明初朱元璋遣使浡泥:

洪武三年八月命御史张敬之、福建行省都事沈秩往使。自泉州航海,阅半年抵阇婆,又逾月至其国。王马合谟沙傲慢不为礼,秩责之,始下座拜受诏。时其国为苏禄所侵,颇衰耗,王辞以贫,请三年后入贡。秩晓以大义,王既许诺,其国素属阇婆,阇婆人间之,王意中沮。秩折之曰:“阇婆久称臣奉贡,尔畏阇婆,反不畏天朝邪?”乃遣使奉表笺,贡鹤顶、生玳瑁、孔雀、梅花大片龙脑、米龙脑、西洋布、降真诸香。八月从敬之等入朝。表用金,笺用银,字近回鹘,皆镂之以进。(《明史》)

此外很有名的还有明使向帖木儿帝国催贡等。郑和下西洋,所到均要求国王下跪接旨,比如到孟加拉,《西洋朝贡典录》记载:

其接天诏之日,明甲马队千余,设于左右长廊,明光甲,巨汉秉剑,持弓矢以侍。孔雀翎之盖百具设于丹墀,象队百设于殿上。其王升八宝座,横剑于膝,乃有持银杖者二人引导,五步一呼,至中则止。复有持金杖者二人引导如前。其王肃恭拜迎诏敕,叩首而加额。其开读赏赐之讫也,是陈绒毯于殿,以宴天使。

也门的例子更典型。明人记载也门“其王甚尊中国”,《瀛涯胜览》记载明使到也门,“王闻其至,即率大小头目至海滨迎接诏赏,至王府,礼甚尊敬咸伏,开读毕,王即谕其国人,但有珍宝许令卖易。”阿拉伯史书里也有记载也门素丹向明朝皇帝效忠,“世上的国家都属于您”,但又在史书里评论说“中国国王认为所有人都是王的仆人”“中国人对诸国的情况愚昧无知”。值得注意的是,也门史料并没写也门苏丹下跪接诏的场景,只写中国使臣见也门素丹时,“在他面前不行跪拜在地之礼,而是说,你的君主中国皇帝向你问候,并忠告你要安仁守法。”也门苏丹对使臣说“欢迎!欢迎您的到来!”考虑到明朝明确记载也门苏丹下跪接诏、也门史料也明确承认向中国称臣,估计跟隋唐时期日本一样,国王下跪的场面并没有被也门臣民广泛传播。

明成祖朱棣死后,明朝政策全面收缩,对外也逐渐又回到宋朝模式,轻易不再遣使。清朝也一样,除了对朝鲜、越南、琉球之外,就没有派使者亲临其国,自然也就避免了国王下跪的问题。现在很多人理解“朝贡”,往往是清朝模式,于是就产生了皇帝是否是在自欺欺人的疑惑。

最后回到题主的问题上,嚈哒王面对北魏使臣需要下跪接诏,虽然南朝并没有使臣到过西域,但嚈哒王肯定知道中国的朝贡制度是什么回事。嚈哒既然向北魏称臣,为何还要向南朝入贡?这其实没什么可奇怪的,嚈哒对中原王朝称臣,可能只是延续汉朝以来的传统,即使也有畏惧武力讨伐的层面,更多恐怕是贪图商业利益。梁朝职贡图滑国使臣名字“何了了”“康符真”,应该是粟特人,南北朝隋唐时期粟特人在中国广泛经商,产业极大,甚至汉化较深,同为昭武九姓的一支建康史氏甚至冒籍江南成为著姓,这种背景下嚈哒同时向南北朝朝贡也就不足为奇了。

嚈哒跟波斯是宿敌,波斯也一度向嚈哒称臣,加上波斯语言文化跟粟特非常接近,肯定知道到中国朝贡有政治意义。问题是,波斯王是否要跪接中国圣旨?史书没有明确记载。《魏书》记载北魏“遣使者韩羊皮使波斯,波斯王遣使献驯象及珍物”,《隋书》也记载“炀帝遣云骑尉李昱使通波斯,寻遣使随昱贡方物”,没有记载发生过礼仪之争。再考虑到后来波斯被阿拉伯攻灭,末代波斯王向唐朝借兵,受封都督,复国失败后全家移民长安,从这里看,波斯王室应该清楚和中国的关系。面对中原使臣,波斯王或许也像隋唐的日本、明初的也门那样下跪接诏,但没广泛公开的可能性比较大。

新兴的阿拉伯就没有这种顾虑,因此唐人明确记载了大食使臣拒绝下跪。严格来说,汉唐时期中国使臣没有到过波斯以西,波斯以西国家的“朝贡”是否是真实朝贡、使臣是否是商人冒认,很难考证。不过,即使东汉时期的大秦、宋朝的拂菻、明后期的鲁迷使臣真的罗马、拜占庭、奥斯曼的官方使臣,那种“入贡”也是类似英使马嘎尔尼见乾隆皇帝那样,谈不上什么真正意义。

而且其实即使是清朝式的“朝贡”制度,也正如英国人嘲讽荷兰人那样,“荷兰使节事事都顺从中国人的要求。他们带来贵重的礼物,并且听凭这些礼物被人称为贡物,自己竟也这样称呼它;他们也拜领了优厚的恩赐;他们俯伏在皇帝前面;他们在皇帝的圣讳、诏书和宝座之前恭行了三跪九叩首的礼节;他们情愿以一个亚洲藩属向宗主国来朝贡的使臣地位自居。他们希望用这种行为在中国取得贸易特权”,双方其实也都知道朝贡的政治意义,只不过荷兰人断定清朝无法到欧洲、甚至无法到东南亚对荷兰及荷属殖民地产生实际宗主权,为了经济利益他们甘愿在东亚装作清朝藩属。英国人就追求对等外交,并最终用战争迫使清朝承认,真正的大国,是不可能接受哪怕单方面认知的不平等地位的。

那么为什么汉唐元明能建立真实版的天朝上国,而宋、明后期、清朝只能建立封闭版单方向的天朝?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汉唐时期中国以外的地区开化程度低,比如日本,从原始社会就向中国朝贡、一直到南朝倭五王时期,即使隋唐时自认为已经强大,这种惯性的影响也必然依然存在。再比如吐蕃,松赞干布崛起以前青藏高原文明程度很低,唐朝在其崛起阶段就对其加以羁縻,用和亲建立的政治关系要求吐蕃“执婿礼”臣服,后来吐蕃文明化程度提高,就要求对等外交了。而中古时期中国使臣广泛活跃于各藩属国,能“以夷制夷”,唐初王玄策出使印度受挫,就征调属国吐蕃和尼泊尔的军队,洗劫了北印度。北魏宋云在北印度面对乾陀罗王的无礼,就搬出嚈哒也臣服北魏作为威胁,迫使其承认“大魏如我父母”。而宋以后世界文明化已经很高了,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自信”,元朝、明初要建立天朝上国的权威,就必须用强大的军队进行威胁。明朝中期以后国力不支,就只能回到宋朝式天朝模式,清初看似强盛,其实横向比较差距汉唐元明甚远,也只能跟宋朝、晚明一样,满足于虚假版的天朝模式了。


user avatar   zhang-chen-xu-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得分情况而论:

朝鲜知道,朝鲜一直是中国最忠诚的小弟,这个就不用多说了;

高句丽/渤海、南安,知道但不承认,渤海/高句丽对内对外都称帝,只不过对中国称臣;安南则是对内称帝,对北称王,他们认为这是权宜之计;

日本,唐朝时知道,明朝时不知道,而且由于使者两头骗的缘故,日本一度认为大明向他们称臣纳贡;

蒙古,不知道,蒙古人长期宣称大明向他们称臣纳贡,大明也不敢管;

天方,唐朝时候不知道,使者不肯下跪,被轰了出去;明朝时就更不知道了,因为它已经灭亡几个世纪了;

鲁迷,罗马帝国也不知道,原因同上;

察合台汗国,当然是知道的,而且编了几十个小号一起朝贡,嘉靖年间甚至一边劫掠甘肃,一边向大明朝贡,大明隐约的知道这一点,但是不敢深究;

撒马尔罕国,帖木儿帝国一开始是知道的,但是不来进贡,沙哈鲁坐稳皇位后就不关心东方的情况了,不过没关系,察合台人替他们朝贡;

其实翻译是最会骗人的家伙,国书里到底写了啥,还不是全凭使者自己翻译;同样,中国皇帝回信里写了啥,也都是翻译瞎编的,这也是北元能与大明和平共处的重要基础。




  

相关话题

  假如你是李华,最近你发现奥斯曼帝国虚弱不堪,请写一封信给你的朋友尤金四世,怎么写? 
  如何看待网上否定苏联对二战贡献的文章和评论? 
  勇王米哈伊的事迹对当时的奥斯曼帝国有没有什么影响? 
  波斯语能否采用亚美尼亚字母书写? 
  武则天如何当上皇帝的,为什么在她之后女皇制没有继承下来呢? 
  关于西辽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其他国家是否有过类似日本历史上同时存在多位「上皇」的时期? 
  东汉王朝是怎样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吹捧努尔哈赤的性质等同于吹捧东条英机??? 
  文言文是否为贵族演化出来为了彰显自己地位的东西? 

前一个讨论
关于朱高煦的比较真实的历史评价?
下一个讨论
白登之围到底是哪个输了?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