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钟南山说全国 80%~85% 人口打了疫苗后且病毒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中国才可以完全开放? 第1页

     

user avatar   paizhaoru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针对钟老师下面这句话,老夫稍微发散一点吧:

第二个,当这个疾病经过预防和打疫苗以后,病死率降到很低,现在全世界新冠病死率总的来说是1%-2%,非常高。


一、

钟老师说这货病死率“非常高”,似乎和某些朋友的观点不太吻合,

——比如说啊,请品鉴:

这位德国朋友似乎很为德国的死亡率数字感到自豪~

那么这个1%-2%的全球病死率,或者说坐拥优越的医疗条件和有效的黑科技疫苗而压到0.75%的德国版病死率:

这个数字,到底是像钟老师说的那样非常高呢?还是像某些德国朋友认为的那样非常低呢?

这就牵涉到一个小问题——

人到底是怎么死的?


可能某些朋友还没有意识到吧,

在全人口规模的死因问题上,判断一种疾病的危害程度和社会负担程度,

最直观和最优先的标准,在于到底有多少人因为这种疾病而死亡,

而不在于疾病本身的病死率。

当然了,以上两个数字其实可以简单地互相换算,

但它们毕竟不是直接等价的关系。

而这种细微差别,正是很多人误解的根源。

还是走几个例子好了。


——咱先看看先进优越的德国:

上图是疫情以来截止2021年10月9日,德国每十万人口死因排行(可能需要点开大图)。

其中新冠病毒感染毫无悬念地高居全部死因第一;

比中风和肺癌高三分之一,比心脏病高一倍;

比自杀高四倍,比交通意外高五倍;

比流感高30倍。


——咱再看看高调官宣疫情结束放弃管控的丹麦呗,请再品鉴:

不愧是北欧优等生,表现果然比德国亮眼很多,

这次新冠病毒感染居然没能挤进前三~

不过还是勉强超过了糖尿病和高血压;

比交通意外高一倍多;

比流感高了十几倍。


——那么文明的灯塔美帝又是啥造型呢?请屏住呼吸品鉴:

行家出手,果然与众不同。

整整超出流感六十多倍可还行?


——但美帝并不是巅峰,接下来请品鉴秘鲁的超神发挥:

一飞冲天。


——最后还是顺便品鉴一下国内数据得了: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那么问题来了啊各位,

如果放弃清零开始搞共存的话,

各位觉着国内的数字会更像丹麦呢,还是更像德国呢,还是更像美国呢,还是更像秘鲁?

(心里琢磨一下就行了啊,不用说出来)


二、

当然,上面的图表有个小问题,

这些图表都是从疫情初期开始统计的,没有考虑到疫苗减少病死率的作用。

并且大伙儿都懂,疫苗防死亡很有效。

那么打完疫苗之后的死因比例是怎样的造型呢?

——就以美国为例吧,请品鉴:

上图是疫情期间美国15岁-64岁之间各年龄组新冠病毒感染症的死因占比。

在2021年9月初,完全接种率超过50%之后,

美国45岁-54岁年龄组死者,有接近四成的死因是新冠病毒感染症。

勇创新高

说好的大号流感呢?

什么大号流感可以顶着疫苗的防护独占死因排行榜四成市场份额???


——顺便再瞅瞅小朋友版本呗,请品鉴:

2021年9月,5岁14岁年龄组死者,接近8%的死因是新冠病毒感染症~

各位当爹妈的,这个数字你们能接受不?

哦对了,这个8%,还是包含了交通事故、自杀、他杀、溺水等意外死因的比例。


如果只考虑自然死亡的话呢……

——请大力品鉴:

上图左边是0-17岁年龄组的自然死亡死因占比,右边是85岁以上年龄组的自然死亡死因占比。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新冠病毒感染症之所以没能排名第一,是因为图作者太实诚,不像老夫这样擅长贩卖焦虑,于是他把各种癌症打包计算了~)


最后让我们回到主题吧。

钟老师所说的1%-2%病死率非常高,各位觉得有没有道理?

顶着1%-2%的病死率搞完全开放,各位觉得可行不?

又或者顶着德国版0.75%的病死率搞完全开放,各位觉得怎么样?

甚至说顶着丹麦版0.2%的病死率搞完全开放吧,各位能不能接受?


————2021年10月12日第一次更新————

看来评论区部分朋友没有理解老夫想表达的意思。

老夫想表达的是,评估一种处于大流行阶段的新发传染病对人群的负面影响,

不能直接看病死率,而应该看疾病负担(burden of disease)。

疾病负担是一个略专业的概念,其中又包含了“非致死性疾病导致的寿命损失(YLD)”、“过早死亡导致人群寿命损失”(YLL)、“伤残调整寿命年 (DALY)”等需要动用公式才能计算清楚的影响因素。

为了避免掉太多书袋拔高理解门槛,也因为老夫自己就只是个搬运数据的玩票党而已,所以原回答并没有提到以上内容。

老夫想强调的是:

1、相对于病死率,围观群众理解疾病负担这个概念更直观的方式,是人群死因顺位,也就是原回答里面那一大堆图表。当然了,之前国内一直就是这么搞的:

2、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新冠病毒感染症的病死率,但并不能让YLL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或者说直接表现就是没法让人群死因顺位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3、既然已经提到疾病负担这个话题了,就顺便多一句嘴——死亡不是唯一的bad ending。从疾病负担来看,新冠病毒感染症造成的负担,不光是YLL,还包括YLD。


老夫的公众号WB/头条同时开张,欢迎来品鉴。

公众号:拍照稀烂的焦虑怪

WB/头条:焦虑贩卖者·拍老师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二个,当这个疾病经过预防和打疫苗以后,病死率降到很低,现在全世界新冠病死率总的来说是1%-2%,非常高。
要各国、特别是大国的传染的情况都比较低,接种疫苗的比例比较高,死亡率也降低下来,这样的话才可以完全开放。

那个啥,假命题蕴含一切命题,学过没?

“这样的话才可以完全开放。”完全可以换成“这样的话哥斯拉就可以入侵地球了。”,反正“这样”之前的条件不可能成立……


user avatar   hong-hei-se-de-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下最搞笑的是什么呢?还是有回答装作理客中的样子带节奏,跟拿张文宏主任的话当圣经那时候差不多,找名人名言站台带节奏罢了,还是把别人的话掐头去尾那种。

看人物周刊的专访就知道,钟南山谈开放说了两点,第二点才是最重要的,域外各国尤其是大国的传染要降低,死亡率要降下来,这可不是玩个文字说什么“新冠死亡率2%”就行的,“传染降低”表明就是说了个寂寞。

明明知道指导全国新冠疫情防控的单位是国务院,直接指导调控全国防疫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小组,直接领导人是孙春兰副总理,组长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向阳,牵头单位是国家卫健委,国内所有疫情防控措施都跟这个机制有关。想知道政策走向,直接去国务院网站,最不济去卫健委网站看不就好了?但是这问题下的某些回答可有一点跟它们有关的么?


还有扯冬奥会的,在联防联控机制指导下,9月30日冬奥会奥组委就跟国际奥委会达成一致,同意冬奥会奥组委的疫情防控意见,闭环管理、不向境外售票,开放不开放跟冬奥会没啥关系。

更何况这个专访看内容还是9月上中旬时候的,你要说怎么看待,没法看啊,钟南山院士打了个太极,现阶段什么情况?去过印度缅甸越南的国人都是默认“红码”。


user avatar   corbicul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放过钟南山吧。

钟南山可没有说疫苗接种到85%就可以完全开放,钟南山说的是两个前提:

1、国内疫苗接种率上去

2、国外的传染率、死亡率下去

国外的传染率和死亡率要下到什么程度才算数,钟南山可没说。所以到时候不管决定开放不开放,谁都不能说钟老的不是。


至于是不是达到这两个前提国人就能接受开放,我看也很不乐观。数据这个东西,怎么说呢。

假设新冠的病死率和09年甲流相当,那能不能接受呢?毕竟09年甲流并没有怎么封闭国门,只采取了一般性防疫措施。甲流的传染性不比新冠差到哪里去。至少从一些国内文章的字面数据上看,对比国外目前两剂疫苗下去的数据,确实大规模施打疫苗以后病死率已经和甲流差不多了。

但是,数据和现实未必完全一致。以英国为例。英国两剂接种率大约是六到七成。09年甲流的时候,疫情巅峰每周感染估值是10万出头,全年死亡几百人,最后计算出来的病死比例远比下图中的数据低。而英国现在新冠每周感染稳定在20多万人,一周就能死500人以上,这相当于每周杠一轮09年甲流大流行的人口损失。这还要考虑甲流是季节性的,新冠是不分季节稳定流行。

这么看起来,除非国产疫苗能把病死率压低到大约0.01%这个级别,否则就不能谈“完全开放”,国内群众的心理和舆论不会接受。

反正所谓“西方疫苗”没有听说能把病死率压到这个程度的,但是应该说结合一些疗法的进步和新药的使用至少有希望。那么就要问问国产疫苗能不能行了。



user avatar   liulangdeha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开放国门,进来的最多最集中的,就是那群政府每人每年十几万养的黑留学生巴铁留学生印度留学生。

带点疫情进来,一个就能糟蹋中国人民几个亿的财富……

花钱养大爷,糟蹋老百姓血汗钱的事儿,还是别干了


user avatar   xin-20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那么容易。

个人觉得,情况已经变了。疫苗已经起不到防止感染的作用。最近国内这几次疫情,确诊者几乎都是注射疫苗的。

疫苗已经变成了一种治疗的药物。

即使再高的接种率也阻止不了传染。

假设全感染,90%的注射率,也就是10%没注射,也就是1亿多人,死亡率1%,各位算算,要死100万人。不注射疫苗的都是有慢性病的过敏的,所以死亡率可能更高。

剩下的注射疫苗的按万分之一死亡率算,也有将近10万人死亡。

这还不算上重症率,重症率可是比死亡率高一个数量级。而且重症会有后遗症。高额的医药费会让多少家庭破产。

所以80%的接种率哪够,99%的接种率还差不多。。

中国要开放,肯定不能急,要看外国的经验。我们不能急。现在外国的经验,80%接种率连医疗挤兑可能都扛不住。

总之,要慢慢来,以人民健康为第一。

个人觉得,开放这事,要往后拖,即使周围全开放了,我们也不急。制定稳妥的政策,慢慢来。。


user avatar   leon98zhang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句废话你们一群人研究半天吵来吵去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一次有人讨论类似的问题现在他已经不说话了。


user avatar   janet-55-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我身边的例子来说,现在大家对严格防疫的抱怨声越来越大了。

刚开始大家以为新冠会像03年的非典,天气转暖会自动消失,然而并没有。后来以为疫苗出来能抑制疫情,结果因为国外防疫的拉垮,病毒不停变异,疫苗的效用也在逐渐降低。现在距离新冠爆发已经过去了一年半,新冠病毒逐渐从被视为洪水猛兽,变成了大家茶语饭后的谈资。也因此,对于各地发现新冠病例就封城的举动,大家也越来越觉得大惊小怪。

所以,我一直觉得开放是早晚的事,就看什么契机下开放了。现在疫苗虽然不能100%预防感染,但在防治重症方面还是有比较有效的,看以后会不会出加强针,以后估计就是防疫常态化+开放的并存的情况了。在新冠无法被彻底消灭的情况下,这也好像是必然的结果了。

但我个人,还是希望开放这一天来的晚一点,至少再多观察几年吧,面对一个全新的病毒,一年半的时间并不够长。虽然比起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多人更在意现在的不便,但对我这种贪生怕死的人,我还是愿意牺牲一部分的方便,换取更长久的安全。


user avatar   rosso-a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新加坡为例,截止今日新加坡两针接种率82%,一针接种率85%,已经符合钟院士的接种开放条件。

2021年10月1日疫苗注射统计数据,来自新加坡卫生部网站

然而,新加坡仍然在走向“与病毒共存”的进程当中,目前远未达到完全开放——这体现在仍未放弃追踪病例隔离密切接触者,仍未取消出入境检测和隔离,工作和外出聚集等各活动仍受限制,等等。

即使尚未完全开放,新加坡的每日新增病例在放松政策初始就开始激增,当前在每天2000多新增且仍在上升,目前预测为不久会日增5000,目前死亡率0.1%,ICU比例0.2%。考虑到新加坡是一个只有500多万人口的国家(城市),病毒蔓延速度已经非常可观。

最近一月每日新增病例,图表来自卫生部网站


最近一月住院,吸氧,ICU和新增死亡病例,图表来自卫生部网站

以新加坡的较高的政策灵活性和医疗现代化程度,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尚且不能保证不出现医疗设备饱和,政府还在疲于调整政府政策和医疗设施以随时准备出现恶化的情况,而中国作为比新加坡放大复杂n倍的系统,以新加坡的小规模试验作为参考,至少目前是断然不敢放松任何隔离措施的。

新加坡现在在较大人口国家中的接种率走在了世界的最前面。作为小经济体,它的逐步放开是一种不得已的尝试。在新加坡实现压平曲线,稳定死亡率之后,全世界才能真正了解高疫苗接种率对于预防新冠有什么实际意义。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尤其是新加坡感染数字还在继续恶化的当下,我认为任何高疫苗接种率就可以开放的断言,都为时尚早。




     

相关话题

  此次疫情美国的表现是否说明美国社会结构更先进? 
  4 月 3 日 16 时至 4 日 16 时北京新增 10 例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具体情况如何? 
  如何看待印度预测今年二季度GDP将达到增长18.5%? 
  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对我们国家会有什么影响吗?病毒还有多久才会消失? 
  3 月 26 日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45 例、无症状感染者 2631 例,目前情况如何? 
  上海发布通告称「非必要不来沪、非必要不离沪」,机场、铁路、国际客货运正常运行,目前当地情况如何? 
  12月9日开始浙江三地确诊病例数量不断增加,此轮浙江疫情到底是怎么开始和传染的?应该如何应对? 
  最近各地出现了多少上海访客,其行为模式是喜欢到人员最密集的地方游逛,可以发出来统计一下吗? 
  4 月 7 日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824 例、无症状感染者 20398 例,目前情况如何? 
  如何看待喜茶店员拿错饮料致顾客喝下后入院洗胃?消费者如何维权最有效? 

前一个讨论
中国留学生从洛杉矶入境美国遭恐吓,总领馆提醒注意安全风险,发生了什么?留学生如何保护合法权益?
下一个讨论
现在出国留学意义还大吗?





© 2024-11-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