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夏朝之前是什么情况? 第1页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可能是春朝,全球变暖嘛


user avatar   can-feng-leng-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终于写完了,事先声明,本人只是个业余的,写本文的目的只是做一下简单的梳理,主要还是介绍学界主流的认识与看法,其中也有自己一些私人的看法,难免有一些疏漏或错误,大家将就着看吧。


许宏说二里头之前是满天繁星,二里头之后月明星稀。

在此留下一个问题,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

有西来说,中心起源说,多地起源说等等。

后来有一个比喻,说史前中华文明像一个重瓣花朵,中原处于核心,是花朵的花蕊;临近中原的文明是花朵的第一层花瓣,再远一些的文明是花朵的第二层花瓣。后来以中原地区的花蕊为核心,花瓣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华文明。现在看来,这个范式很可能是不对的。

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的考古学文化

现在看来,史前中华文明主要有五大板块

分别为包括山东,安徽北部江苏北部的海岱地区;包含河南大部,山西南部,关中东部的中原地区;以燕山地区为主体的辽东地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还有长江中下游地区。除了这五大板块外,还可以提一下甘青地区,这是西方技术生产资料东进路线之一,巴蜀地区,受长江中游地区强烈影响,不过对后面的中华文明影响不大。

海岱地区

在黄河下游地区,也就是海岱地区,后李,北辛,大汶口,山东龙山,岳石文化面貌一脉相承,以素面黑陶为主要器物,在山东龙山时期出现了蛋壳黑陶,制陶技术已十分先进。总之来说这个地区的先民是好战的,在岳石文化时期,山东海岱地区有大型防御性遗址二十余座,远远超过同时期其他文化大型遗址数量,说明该地区不同部落之间征战不断,可能对应文献上的东夷。史前海岱地区地区与中原地区交流十分密切,山东龙山文化的强盛导致了中原仰韶文化的衰落,3500年前,先商文化与岳石文化一同东进,导致了二里头文化的崩溃。岳石文化后,山东地区演变为珍珠门文化,遗址数量大幅减少,制陶工艺衰落。两周时期,与华夏融合。

江汉地区

在长江中游地区,彭头山文化出现在8000年前的江汉地区,并逐渐演变为大溪文化,约6000年前,中国最早的古城城头山开始修建,江汉地区的远古先民一直使用这座古城至屈家岭时代。5300年前,屈家岭时代,江汉地区的势力已十分强盛,向北影响中原,至约4500年前,发展为石家河文化,江汉地区文明发展至鼎盛,石家河古城开始修建,石家河遗址面积可达600万平方米。约4000年前,石家河受到北方王湾三期文化煤山类型的影响,石家河衰落。有学者认为石家河的衰落对应古史的"禹伐三苗"事件,即江汉地区的远古部落对应三苗。石家河文明衰落后,江汉地区来到了后石家河时代,在这期间江汉地区遗址数量大幅减少,石家河古城废弃,在后石家河时代人们制作了很多精美的玉器,这是史前玉文化的一座高峰。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长江下游地区,约9000年前,上山文化出现,后来人们在上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陶器。约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出现。5700年前,崧泽文化出现,并演变为良渚文化,良渚古城于5300年前开始修建,并在5000年前迎来良渚的鼎盛期。良渚也是中国玉文化的源流之一,玉琮,玉璧后来称为古中国非常重要的玉礼器,玉璧的影响则更为深远。神人兽面纹可能是后世饕餮纹的原型。其文化传播可能是先向被影响山东龙山文化,后被中原文化吸收。4300年前,良渚文化突然崩溃,太湖地区后起的马桥文化与良渚没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太湖地区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可能就到春秋时期吴越争霸了。总之良渚是个失落的文明,其崩溃的原因尚不清楚,有可能与洪水有关,也有可能与豫东皖北的造律台文化有关。

燕山地区

燕山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演变很清楚。文化发展序列为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夏家店下层。燕山地区创造了我国史前非常发达的玉文化。在兴隆洼时期,辽河地区的先民已经开始使用玉器了,红山时期人们的制作玉器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了。兴隆洼-赵宝沟-红山的玉文化影响深远。甚至影响到了朝鲜地区。6500年前,受仰韶文化和河北磁山-后岗文化的影响,燕山地区发展为红山文化。介绍一下红山文化有趣的地方。首先,红山人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玉文化,C形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也是中国龙文化的源流。此外还有玉猪龙,玉龟,玉蝉等等。其次,龙山文化出现了第一个三重圆的祭坛,没错,也就是天坛的雏形,比较夸张的是,这三个圆的半径与夏至,春秋分,冬至的日影是成正比的。第三,独特的女神崇拜,牛河梁遗址最大的建筑就是女神庙。第四点也很有意思,简单来说,红山人是不以贫富来区分人的。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在牛河梁墓地中,最靠近墓地中心的两座大墓随葬品似乎没有那么丰富,但他们墓的规格是最大的。相应的,一些随葬有玉钺这种权力象征的墓或随葬品很丰富的墓葬离墓葬中心都比较远,墓室规格也很一般。因此红山文化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红山文化衰落后,小河沿文化出现,后被夏家店下层文化取代。此外红山玉器与安徽凌家滩玉器器物相似,暗示两个地区文明有交流。

中原地区

约10000年前,河北南庄头的先民已经能够制作比较粗糙的陶器,出土了石磨盘和石磨棒。这种石磨盘和石磨棒可见于影之后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因此南庄头被认为是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的源流。磁山则出现了最早的粮食粟,家养鸡和中国核桃,被认为是粟文化的代表之一。8000年前,贾湖文化在淮河流域出现,贾湖形成了独特的龟崇拜,并且根据出土当时的龟甲来看,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用龟甲占卜,只不过占卜方式与后世商代不同(不用火烤),并且也有简单的刻辞符号,被一些学者认为可能是文字的原型。除此之外,还出土有骨笛。贾湖文化是裴李岗的源流之一。约8000年-7000年前,裴李岗文化出现,形成了以红陶为主要器物类型的文化,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饲养猪狗等家畜,并以渔业为辅。约8000年前,甘肃东部地区出现大地湾文化,已经种植粟类作物,并饲养猪、狗等家畜,过着定居的聚落生活。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大地湾一期文化被认为是仰韶文化的源流。也共同组成了中原地区的前仰韶时代。

重点介绍一下仰韶文化,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来到河南渑池仰韶村展开考古发掘,发现了仰韶文化,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开始。今年是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考古100年。仰韶文化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持续时间长,约7000年前到约5000年前,二是分布范围广,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仰韶文化主要是陶器主要为红陶(即彩陶),彩陶上一般有鱼纹,蛙纹,鹿纹。主要作物为粟(小米)。仰韶文化于半坡期到达鼎盛,分布范围北至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约5000年前,由于受到东方大汶口文化和南方屈家岭文化的影响,仰韶文化转变为庙底沟二期,分布范围有所收缩。其器物变为主要为灰陶,兼有红陶。其陶器纹饰也变为"玫瑰纹"。约4700年前,由于东方山东龙山和南方石家河文化的影响,仰韶文化消亡,彩陶文明彻底消失,中原进入龙山时代。相比前期的繁荣,中原地区在进入仰韶后期稍显暗淡。比较重要的遗址有近年报道的巩义双槐树村遗址,被称为河洛古国,有三重环壕,北斗九星崇拜,原始的瓮城,大型夯土基址,较成熟的养蚕技术,同时最近报道了甘肃庆阳南佐,遗址面积保守有600W平方米。

在后仰韶时代,甘肃地区的仰韶文化发展为马家窑文化,依然使用彩陶。约4400年前,发展为齐家文化,人们开始铸造铜器,率先进入同时并用时代。豫北冀南地区发展序列为后岗一期-大司空一期-后岗二期。河南地区文化面貌复杂,以后再说。

小结

简单做一下总结,河北南庄头、江西仙人洞,湖南玉蟾岩的发现说明约10000年前中国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约10000年-8000年前,中国刚进入新石器时代,人们普遍使用石器,以但仍以打制石器为主,见少量磨制石器,开始种植作物和饲养家畜,制陶技术十分原始。

约8000-6000年,人们此时掌握了原始农业,并且也能够猪狗等各种家畜。制陶技术较为原始,出现了彩陶文化,但轮制技术尚未出现,能够制作比较实用精巧的骨器,石器。不过先民还是在各自的文化区域内独立发展,与外界发生的交流融合较少。贫富差距不明显,或尚未分化,此时中国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约6000年前-5000年前,此时生产力逐渐发展,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开始出现了大型中心型聚落,可达上百万平方米;同时出现大型公共建筑,如辽宁牛河梁遗址群,在方圆50平方公里的“圣地”内,集中分布着祭坛、冢墓和“女神庙",大型墓葬开始出现,墓葬规格差距明显;玉器制作逐渐成熟,良渚,红山,凌家滩都发展出比较发达的玉文化。并且此时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相互影响作用。此时属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

5000年前到4000年前,这时候中国已经进入父系社会时期。制陶工艺已经非常成熟,黑陶灰陶代替红陶称为人们的主要日用器物,原始瓷器出现。此时贫富差距继续拉大。原始国家出现(如良渚,石家河,河洛古国),并出现都邑性中心聚落。墓葬规格等级差别进一步明显。并且出现了类似良渚玉琮王,龙山蛋壳黑陶这类十分耗费人力物力以用来彰显财富权力的物品。此时各个部落邦国由于争抢资源而相互攻伐,并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日后中国的雏形。

河南龙山时代的到来

约4500年前,江汉地区来到了石家河时代,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也迎来了他的极盛期,然而此时,中原地区的文化相对其他地区却没有那么耀眼。受南方石家河和东方海岱地区的影响,仰韶文化消亡。原来仰韶文化分布的地区,河北地区发展为后岗二期文化,豫东地区地区受山东龙山文化影响发展为造律台文化,豫中豫西地区则分布着王湾三期文化,关中地区发展为客省庄二期,晋北陕北地区分布着老虎山文化,晋南地区则分布着三里桥和陶寺文化。

此时各个部落相互征伐,冲突不断,中原地区来到了文化的低谷期,文明程度远不能与南方的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相比。然而,时间来到4300年前,南方的石家河古国和良渚古国突然消亡。山西襄汾陶寺悄然崛起。古华夏迎来了陶寺时代(4400年前-3900年前)。

陶寺 最初的中国

关于陶寺,何驽称陶寺为"最初的中国",也有学者称陶寺为古中国为4000年前的文化圣城。有学者认为陶寺为尧都。陶,即陶唐氏,寺即古代的官方管理机构。陶寺出土有刻辞陶片,有人认为刻辞符号即"文"和"尧"。周成王封唐叔虞于唐地,即今霍县一代,位于襄汾陶寺北。明顾炎武经考证唐地在今翼城一代,位于陶寺南。

关于陶寺的形成,苏秉琦认为陶寺遗存有华山、泰山、北方三个主根,还有来自太湖及其他区系的文化因素。华山即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即陶寺是由当地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发展而来,泰山即山东龙山文化,即部分器物类型带有东方因素,北方即燕山地区。太湖即良渚,陶寺遗址墓葬出土的玉琮玉璧是典型的良渚文化的因素。

苏秉琦先生认为:距今七千至五千年间,源于华山脚下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通过一条呈‘S’形的西南——东北向通道,沿黄河、汾河、和太行山麓上溯,至山西、河北北部桑干河上游至内蒙古河曲地带,与源于燕山北侧的大凌河的红山文化碰撞,实现了花与龙的结合,又同河曲文化结合产生三袋足器,这一系列新文化因素在距今五千至四千年间又沿汾河南下,在晋南同来自四方(主要是东方、东南方)的其他文化再次结合,这就是陶寺。

陶寺文化的分布范围很小,南不过运城,北不过霍山。东不过太行,西不过吕梁。但其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具体表现在, 一 同时期中原最大的城址,面积达280万平方米;二 最早的观象台和日影观测系统,现在学者在观象台可以复原古人的观测方法,但由于岁差有些误差;三 最早使用板筑技术;四,出土了十几件铜器,不过大部分为红铜,少部分为砷铜。五,等级非常明显墓葬。根据陶寺墓葬墓室的规格和随葬品的丰富程度,学者将陶寺墓葬分为六类,一类墓共有六座,排列一致,明显是事先经过规划的。大型器物多成组出现,且摆放的位置是一致的,如蟠龙纹陶盘,黽鼓,土鼓,石罄,猪下颌骨。这类大墓对应方国首领王级大墓,二类墓对应王室成员或高等级贵族,三四类墓对应低等贵族墓地,五六类墓对应平民阶层,其中六类墓对应贫民。此外,根据陶寺大墓出土的石磬,土鼓,黽鼓来看,当时可能有一定的"礼乐"系统。

另外陶寺早期人群和陶寺中晚期人群并不是一个族源。约1900年后,陶寺下层人民通过暴力革命,推翻陶寺上层统治,陶寺退出历史舞台。

石峁古城

石峁的年代稍晚,约4300-3800年前,最令人惊叹的还是石峁古城的规模。城址由外向内分别为外城,内城,皇城台。面积达400万平方米。城墙由石头垒砌,但皇城台中间有大型夯土基址。石峁习惯于将玉器打碎置于石头缝中,并且开始大量使用瓦片。在外城内城发现了瓮城马面的结构。另外在城墙基址下,发现48个人头骨,与后世商代的祭祀活动相似。此外,发现了石牙璋,石刻雕龙(与二里头绿松石龙相似),青铜器和制铜石范。种种迹象表明石峁与后世文明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于石峁的族属问题尚不清楚,目前是认为与仰韶庙底沟文化北上有关,石峁属于老虎山文化,位于晋陕高原与中亚人群交流密切。此外其与陶寺之间也并不是石峁灭亡陶寺那样简单。简单来说,之所以认为石峁灭亡陶寺,是因为在陶寺遗址中发现了石峁的人骨,然而,这这人骨是出土于乱葬坑的,反而是被杀掉的人群,因此不能说陶寺亡于石峁入侵。反而陶寺与石峁之间关系非常复杂,文化和技术上的交流比较密切。

二里头的形成

4000年前的河南大地,城邦林立,属于古史记载的万邦时代。下图展示的是河南地区龙山晚期遗存分布情况。

可以看出。这些遗址以洛阳——偃师为中心,由内向外分为三层,其中中心区域遗址较多,有几个区域中心聚落,但并没有绝对的中心,可能为部落联盟,而外面两层,遗址群均有自己的区域中心,但相互之间界限明显。由此看出,龙山晚期河南地区的先民还是以相互攻伐相互防御为主的。

在嵩山以南的汝河颖河流域,受南方石家河文化的影响,当地的龙山文化发现为煤山文化,在颖河两岸,有两个大型遗址,一个是禹州瓦店遗址,遗址面积100万平方米,环壕面积70万平方米,可能为禹都"阳翟",《帝王世纪》载:禹受封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县是也。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另一个是登封王城岗遗址,遗址面积70万平方米,环壕面积34万平方米,内有小城,约1万平方米。有学者认为王城岗遗址可能为禹都"阳城",小城先于大城修建,符合鲧作小城,禹作大城的传说,另外在遗址附近发现一座东周城址,并且发现了刻有"阳城"的符号,说明东周时期此地已被称为阳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颍水经其县城(阳城)故城南,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

约3900年前,煤山文化向北进发,途径新郑地区,与嵩山以北的王湾三期文化发生了碰撞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新砦期文化(3900 -3750年前),新砦期上承龙山文化晚期,下接二里头,是一个过渡期文化。在此期间出现了新砦古城。新砦遗址面积100万平方米,城址面积70万平方米。古城由外壕,城壕,内壕三重防御结构组成,中心有大型夯土基址。遗址附近有黄台岗,穆天子传记载:天子游于黄台之丘,以观夏后启之所居。有学者认为黄台岗即黄台之丘,新砦即夏启的都城。

话说回来,新砦文化在此期间又吸收了少量东方文化的因素,向西进发,伴随着征战与融合,终于统一了郑洛地区。约3750年前,二里头出现,开启了夏商周三代序幕,中国迎来了青铜时代。

完。




  

相关话题

  清人所修的《明史》可靠程度多高? 
  你读历史读的是什么?读出了什么? 
  要是巫蛊之祸发生时卫青和霍去病都活着会怎样? 
  历史上有哪些"混进了奇怪的东西"的故事? 
  历史上中国最西边界到哪里? 
  各位大佬怎么看这几道历史选择题? 
  宋朝和汉朝比哪个强大? 
  历朝历代皇帝干过哪些匪夷所思的蠢事? 
  为何知乎上对慈禧太后和蒋介石的评价趋于两极化? 
  历史是谁书写的,如果是胜利者书写的,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历史? 

前一个讨论
宣扬纳粹和军国主义的人是什么心理?
下一个讨论
上海属于江南吗?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