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植物的生理过程中,碳-12 和碳-13、氮-14 和氮-15 的举动本来就不一样。
“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相同”是中学化学特有的哄小孩命题,只关注做题用的“最外电子数相等”。
同位素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这包括而不限于分子质量差异导致在气相、液相中的扩散速率不同,化学键能不同、参与化学反应的速率不同,尤其明显的是碳-氕键和碳-氘键的键能差异,二者参与的化学反应的速率可以相差数倍,在氕原子核(质子)可以通过隧穿参与的特定反应中更是相差 20 多倍。
碳-13 参与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在空气中的扩散速度比碳-12 参与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慢。植物通过气孔输入体内的二氧化碳的同位素比率,跟大气二氧化碳中的同位素比率就是不一样的。
植物的 RUBPCase(核酮糖 1,5-二磷酸羧化酶)及 PEPCas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在固定二氧化碳时优先吸收碳-12 参与组成的二氧化碳(称为羧化分馏),C3 植物与 C4 植物的光合作用途径不同,羧化分馏不一致,导致二者的稳定碳同位素比率差异。
光照条件的变化会影响气孔导度、叶绿体分布、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活性,进而改变植物的稳定碳同位素比率。就不用说光合路径差异、物种差异了,同种植物中,生活在向阳处和生活在背阴处的个体的稳定碳同位素比率不一样。温度、水分、盐分、微量元素、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也会影响植物分馏二氧化碳的能力。如果你的仪器够灵敏,你能在同一植物身体的不同部位检测到不同的碳同位素比率。
氮就不用多说了罢,可以自己百度一下。
对同位素效应有兴趣的话,可以从中文论文开始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