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将永远保存全产业链吗? 第1页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如果实现智能制造,即数据化在线化系统化的三化改造,那就有可能。

生育率再暴跌也可以保存全产业链。


我有个在破乎举烂了的例子:

JUKI,日本重机,全球工业缝纫机第一。

我跑萧山一家开了二十八年的老服装厂,老总工最自豪的就是办公室里一台贴金箔的JUKI缝纫机,用玻璃仔细罩着。

这台“金”缝纫机是JUKI官方送的,象征着二十年以上的合作关系,说明这家工厂是JUKI积累工程数据的重要客户。

国产缝纫机不是没有大的,我见过杰克牌和中捷牌,但一般都是用于生产国内订单的服装厂。

品控不好,稳定性不佳(别骂我,这是来自一线厂佬的反馈),做海外品牌的单子容易出事。

所以江浙那边的服装厂,展示实力时还是习惯性秀自己有多少台重机缝纫机和兄弟缝纫机,而这俩牌子(JUKI和ブラザー)都是日本的。


在自媒体乃至专业媒体的报道里,日本肯定告别服装业了,起码肯定是告别了成衣加工。

日本服装的海外进口率是97.6%,产自日本本土的才2.4%,基本都是和服和贵点的洋服,或许再加上cosplay用衣。

17年日本国内所有服装产量加总跌破1亿件,到9840万件左右。这数字啥概念?我国服装加工头部公司之一的申洲国际,一年起码3亿件。

现在日本这个数字估计得跌到5000万件水平,还不够孟加拉的一个零头。

孟加拉十年前的服装年产量就是70亿件,中国去年是712亿件。

但你看着纺织业里的日系设备和生产标准,你真的能说日本告别了服装业?


我觉得有个界定上的误区,使得很多人对“工业门类”这个概念的理解有偏差。

例如媒体会习惯性地把JUKI这种公司划入“装备制造业”:他们是做生产设备的,单算。

但从产业链的角度,这种说法不成立:没有生产设备,我生产个寂寞?我怎么可能把核心要素单独划开?

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这种说法是有毒的。因为如今的生产设备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普遍开始集成化,越来越像一个个“大脑”。

工人厂房原材料基建,不过是这些大脑的外延。

“工业全门类”一词的缺陷,在于没有说清哪些门类我们是做了外延、哪些门类我们是做了大脑。


外延和大脑不是一个待遇。

做外延拼的是成本效率。孟加拉工人月薪折人民币600块左右,拼去。

做大脑拼的,本质上是数据积累。

生产设备无非就是能实现某组数据的装置,工人无非这就这组装置的操作工。

你是根据什么理由、为什么要把元器件这样组合、为什么要形成这种生产形式?这是最值钱的数据黑匣子。

只要你能掌握这个数据黑匣子,你连生产设备的代工都能外包出去。因为做你设备的厂子本质和用你设备的厂子一样,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你成了这个产业的钉子户。投资、工厂、工人、订单都会随着国家的起伏而游走,但你永不缺席。


而且这种数据积累是能产业升级的。

还是前面提到的JUKI,一个做缝纫机的,13年把索尼下面一个SMT贴片部门收了,升级了自动化业务。

听着也很合理:我电机动作这么熟,贴片也做过。只要集成上努力一把,我的生产设备数据化改造就有了。

更精准、实时、系统地采集生产环境里的数据。人家也不跟你扯什么智能制造,但就是在实打实积累数据——这个智能制造的原材料。


我国如果想在老龄化少子化的将来保存全门类工业能力,就必须完成从外延到大脑的转型。

从“我会用这台机器做货赚钱”,到“我会做这台机器”,到“我知道怎么改这台机器”,到“我知道为什么要做这台机器”。

我们很多工业门类的能力,实际上都是在前两个阶段。能走到第三个阶段的都已经是大能了。

想象一家能做局部优化的国产数控机床公司,很牛逼了。

国家提倡的智能制造升级是个机会。把大量沉淀在口头笔头心头的生产知识,梳理沉淀,并且能形成交叉复用比对的范式,这是一个真实的工业化垄断机会。

做到这一步,生产知识的流动就会停滞,并且在中国主导的产能数据库里内生循环。说得简单点,就是“为什么这么做”的知识在中国,“怎么做”的知识可以随便输出。

就算要承受相应的工作岗位流失,产能垄断红利也能支付庞大的成本,孵化一大批新增三产岗位。

中国就成了人类亿级规模工业化的终点。


当然,理想很丰满...


user avatar   liu-da-51-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会否永远就看市场需求了,我的家乡有个小破机械厂,二十多年钱就快倒闭了,后来被厂子一个职工承包了,十几年前找到我让我帮他找一家能生产低端轴承的厂子,就一个要求便宜,我了解了一下知道他们要仿制一种苏联六十年代的牧业机械,我当时老惊讶了,那玩意生产有意义吗,当时同类产品最好的是美国加拿大的,二百多万一个车组一个人一天能工作(具体忘了太久了,懒得查总之很厉害),他们这个生产出来几乎就落后一个世纪,毕竟老乡后来找了个厂子,一个过去给拖拉机厂配套的老厂也是风雨飘摇那种,工资都开不出,结果呢人家一年就卖了2000多套,三四年就垄断当地和周边市场了,成功秘诀是便宜一套设备成本两万多卖三万多点,一年纯利就一千多万,回头市场饱和了,我想完了吧。没成想人家当初找轴承厂生产的都是非标轴承,那破机器就轴承损耗最大,第二年开始几个关键部位就得更换,于是厂子工人就成维修工天天去作业现场干活,维护费用不高,回头一算不比卖机器少赚多少,同时还把合作厂子救活了,据说后来又仿制了几种类似设备,路数相同,而且一个产品快饱和了就出让技术卖给或送给更小的作坊,改卖配件。他们属于最低端了,依然活的很好主要就是适应市场。类似的情况在好多行业都见过,只要市场还有需求能养活自己,这个行业就不会消失,现在的农业机械收割设备这么先进,镰刀不依然有卖的,中国不需要低端了,不还有更落后的国家。

多说点中国打败西方工业及农业,工程等行业不完全是价格因素,最主要的是适应能力,比如各种作业的机械设备,西方的好确实好但他们为了技术产权或者是为了赚维护费用,好多易损模块都是总成,坏了整体换,又做不到售后及时到位,甚至一根螺丝杆都得从国外发,而中国的设备很多并不精致,可是随便找个类似的就能对付,谁更适应环境谁生存能力就更强

我不是高工业的,也不是搞技术的,说不来那么多工业产品也来不了什么技术指标核心技术啥的,只能说些工作里的见闻。知乎里还有各种所谓公知啊评论区大神啊,总是在说中国工业就是个壳,关键技术都是别人的,然后给你各种举例各种的高大尚的专业知识,不管真假吧,反正挺唬人的,我就觉得挺有意思的,中国工业那些海外同行对中国制造都畏惧如虎,反倒是自己家扁的一无是处,和一些合作者聊到中国制造,他们认为中国最强大的不只是某个产品的制造,而是可以出口系统,不是所谓电脑系统啊,是一整套工业系统,这些年中国给海外建造了很多诸如电力系统,铁路系统,化工系统,工程系统,通信系统,甚至军工系统,就这一点世界上很难有第二个国家或财团能做到,这可比卖个配件强大的多这是能改变一个国家整个经济体系和国家环境的东西。

我曾接触过一个搞这种大系统输出的公司,建核心工厂是一个所谓核心配件,当时该公司相关技术世界领先国内设备都是自产的,可这个项目上却选择了一家国外公司的产品,不但不如国产还贵很多,为什么你们觉得呢?

肯定不是什么人家技术先进,核心技术在人家手里之类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更好的开拓市场,那里是那个企业背后国家的势力范围,我们都用国产就是吃独食,就会收到各种阻碍抵制,换个思路换个方式带他一起玩,他才会主动替你开拓市场,而让出去的最好是我们擅长的,因为人家擅长他真可能回来卡你脖子。

其实好多事情都是这样,比如高铁我们想打开国际市场,哪怕所有技术都有,也要分出一些给别人,也就是合作共赢,那我们需不需要自己搞呢,必须的国产自用就得自主产权,哪怕多花钱也要搞自主,因为只有你有他才能跟你真合作,就像c919你不用西方发动机,适航证都拿不到,而自主技术就靠国有企业去消化研究了,以备不时之需。

网络上对于中国海外援助一直诟病极深,我就模拟个健康的海外援助和产业链的联系,一下内容纯属臆想,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海外某半原始社会国家,国内大量优质矿山,无人问津国人活在饥饿线上。新上台政府未改变,前往各国寻求合作,西方某矿业集团,到实地一看,矿品质不错,但无开矿所需附属设施,而这些肯定不是一个公司能投的起的,目前没有开采价值,况且一旦开采对国际矿石价格影响巨大,于是提出矿可以买,但目前不开采,做战略储备,给你们一笔钱。这些钱给一个人肯定很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杯水车薪根本改变不了什么。于是该国又找到某东方大国的矿业集团,到实地一看,嗯矿石品质不错,附属设施太差,连电都没有,目前开采不了啊,正在该国要失望时候,对方说这样我让电业集团的来看看,于是电业的来了,经过考察该国可建电厂若干输电线路若干,价值若干亿,该国没钱啊,于是东方大国大使来谈援助计划了。该国正犹豫对方是否会把矿山作为补偿,大使说了不用电业是电业的事,这样我无息带给你这些钱,电网建成后,我们两家共同经营,用电费的百分之多少还贷,该国立刻同意,于是东方大国援助某国若干亿,某国将钱打入电业集团账户,于是国内上百家厂子接到电业订单若干,全力开工。电力开工时发现当地没有公路港口,运输物资得从很远的国家绕行,本着为该国负责的态度提出,这样不行啊成本太高,而且将来你的矿石也运不出去啊,不行你先修路修港口吧。该国没钱没能力,于是大使来了,经过磋商,我再给你点低息贷款吧,我们国家建设集团承建,港口呢共同运营,拿一部分利润还贷,于是建设集团来了,同时国内上百家建筑材料及工程机械厂家接到订单若干。大批中国施工人员进入该国并同时雇佣大批该国工人,矿山没开采就为该国提供一大批就业岗位。随着中国工人进入和该国有了大量就业人员,该地区开始出现集市和商人,当地土特产有了销路,而工人带来的商品也进入市场,随着交流的深入敏锐的东方商人开始大批来到该国经商。

电网公路港口齐备,于是矿山开采提升日程,经过协商由双方共同开发,利润比例若干,于是更多的工人设备物资进入该国,矿石发往东方大国,制成各种工业品再卖回来。于是港口到矿山沿线出现了很多聚居点,不论当地人东方商人都需要更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地产商出现了,向该国政府购买地皮开发楼盘,通讯商出现了,设立基站,随之某北手机开始覆盖市场,几年或者十几年,这个半原始国家逐步变成现代国家了,各国的商人进入该国,开设工厂,贸易繁荣而港口更加繁忙了,该国富裕了开始注重教育卫生人文,需要的钱更多了,于是东方大国说当年贷款不用你还了,发展民生吧,于是双方合作更紧密了。

其实我想写的更多,原来只是想随便聊聊,可一展开发现太庞大了,不是个小文能概括的,产业链是相关连的,中国能完整产业链,不止国内市场需求,而是我们能创造市场,只要不横加干涉,我们能用更平和的手段让全世界都进入真正的文明并享受文明的成果。而对于我们国家自己来说想要共同富裕,就得有更广大的市场,不仅仅是个美国澳大利亚之流,我们眼里是星辰大海,是更广阔的世界,有时候人得提高自己格局,别老想着盘子里的,也要看看盘子外的,这个世界上最挣钱的就是新兴市场,而不是老迈帝国那种毫无活力的烂摊子


user avatar   tian-xing-liang-d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不会

第一,东南亚已经选边,参见RCEP/和东盟的新外交定位/美国的民主峰会

第二,我们保证东亚+东南亚的生产比其它地区的交易成本低,综合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就可以,他们都在我们的完全火力覆盖下就可以

第三,美国近期在抢制造业回流,龙头是芯片,但结局一定是悲惨的,因为他没有市场和完整产业链,规模(北美5亿对远东20亿)更不够。芯片最大需求端在中国,新兴行业如5G/电动车/自动驾驶/新能源的最大生产和消费市场都在中国。

综上,未来我们会把相当多的中低端产业布局在东南亚,并留给日韩一部分高端产业,并在一带一路下贯通大陆岛,铁路网的发展会加速,联通中东和欧洲,大致恢复明朝时期的远东生产和消费关系。

美国现在正在做撤退前的准备,一是尽可能搞乱你,二是能带走的带走比如芯片,多少还是能带走一部分,三是能多讹点钱多弄点钱,四是将其在东亚东南亚70年来的政治、军事、金融、制造业的各类投资争取卖个好价钱,不然美元崩溃之时,他在远东的一切投入将如当年苏联在东欧的60年投资被西方一波带走一样,被兔子一波带走!


user avatar   cenjoysl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就已经学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可是老有人做不到。

啥叫发展的眼光,就是你考虑未来的问题的时候,你不能用现在的标准来看,而是要用未来的标准来看。

比如说你现在还在上大学,买不起苹果5万一台的电脑。可是等你毕业了,工资2万一个月了,甚至所在公司直接配电脑的时候,你还担心苹果的价格么?

就拿题主这个问题来说。

我们为啥要实现“全产业”以及“全产业链”。

因为我们现阶段面临很多现实需求和问题。

比如人口过于庞大,同时大部分人口学历低、缺技术,还有两三亿高学历人。这14亿水平差异巨大的人要吃喝拉撒,要不同技术要求、不同薪资待遇的工作岗位,当然需要足够量的产业。

再比如国家安全,有个流氓国家天天想着搞乱我们,搞垮我们,在各种地方限制我们,所以我们要尽量维持完整的产业覆盖,确保哪怕被流氓国家限制了,日子难一点,但最起码还能活下去。

这就是现实需求。

有答主说我们人口增长在降低,这是一个现实变量,但并非唯一的现实变量。

比如技术的发展,让一些低技术需求的工作让机器人代替。例如街道的清洁工作,不一定非要大叔大姐,清洁机器人现在也完全可以取代。

比如某个流氓国家,体制僵化,内部矛盾剧烈,自己明显在走下坡路,国内疫情几千万感染、几十万死亡,据说后遗症还会攻击男性生殖系统,那么过30年,这个国家还能保持现在的相对强势国力么?

再比如,现在卡我们脖子的,主要是高科技产品和技术,过去几十年我们发展晚,确实落后一些。但是再过30年,这些瓶颈还是瓶颈么?某些流氓国家还能在这些方面卡我们脖子么?

等等。

当这些变量,都变得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当然就不需要维持现在这样的完整产业布局,那些赚钱少、工作累、消耗大、产出低的工作,就可以逐渐转移出去。


当然,你可能会说,那我们不是还会被卡脖子么?

当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且某个流氓国家逐步式微的时候,别的国家还敢随便卡你脖子么?


user avatar   david-18-29-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就提醒一个问题:2021年中国的新生儿数量已经跌落到不足1000万, 而世界新生儿数量是1.4亿。中国新生儿数量已经跌到世界的7%。

未来我们的下一代是什么局面? 1000万儿童按照男女对半算,每年只有500万男生,这些人力扣除那些进国家机关的,进军队的,还要有生产农产品的,进工地支撑“基建狂魔”幻梦的。 就算把女生也考虑上,能有多少来支撑这个所谓的“全产业链”制造业?上打美欧日,下踩印越缅?

更重要的是,1000万并不是底部。还会继续下跌的,

中国人这么多年来形成了一种十分奇特的思维定式:

一边享受着人口红利带来的巨大好处,一边还在不断的骂着人口多,把各种问题都归罪于人口。

天地下没有比这更可笑而可悲的事情了。

人多饭量大,没错,你有1000工人就得建个满足1000工人日常生活的食堂、宿舍、卫生间.....等基础设施。 你扩张到了1万个工人,就得搞起来满足1万人需要的设施,投入更多的钱。

可为啥老板们都把扩张看做是好事呢? 因为人多也力量大啊,劳动力越多,自然就能贡献出更多的资源建设更多的基础设施。人多根本不是人均获益多少的负因子,相反,人越多,解决事情的能力越强,大家都会变得越有钱。

我们来看看国家层面。

中国有14亿人,但只需要保持200万军队,就可以保持对周边的优势,人均军费负担轻的多

====因为军事是个看绝对值的领域,打起仗来没人管你本国人口多少,公不公平,我20万人的军队你2万人,你就是得自己琢磨怎么以弱敌人强。

中国只需要人均负担很少的花费,就可以把载人航天,运载火箭,空间站,大型对撞机,射电望远镜,大型风洞群等等全套的基础科研设施配齐,这些东西不需要按照人均都达到标准,都是有了就可以了。就可以满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研要求。

====科技领域也是个看绝对值的领域,不需要你一个国家1亿人搞1个对撞机,10亿人就得搞10个对撞机才能站到科技前沿,不是的,你只要高科技领先一点,就全国都受益,这是乘法关系。

中国的企业只需要在国内甚至省内占有一定的市场,就可以站稳脚跟,而不像那些小国的企业在某个领域想活下来都必须走出国门和国际巨头竞争。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说起来也有世界级规模的,阿里,腾讯,乃至美团等等,但是它们在国际上影响力多大? 中国的电动汽车企业在起步阶段哪怕让各省市的出租车行业先放一批量就能站稳脚跟,这是大部分国家的企业可以有的待遇么?

=====经济领域又恰恰是数人头的地方,一个产品能卖给5000万人还是10亿人,那就是决定了强弱成败。决定了经济的效率。

而且因为中国的人口多,又集中在东南部的光热水土综合禀赋很好的区域内,这个区域纵横只有2000公里级别,因此就使得全面铺设4G基站,建设高铁等商业模式可以行的通,从而构成了之前十几年里中国在交通通信等领域基础设施上的领先。

=====如果说前面说的消费者多是促使经济产出效率高的话,那么人口多就还使得基础设施的利用大大提高,变相的降低运行成本。

人口多成这样是美欧日垂涎三尺的经济重大利好要素。196、70年代中国的新生儿数量高峰达到两千几百万。然后在1980年代时,因为之前五、六十年代中国婴儿潮一代也到了生育高峰,因此这期间生育也达到了2000到2400万婴儿。但随着计划生育的强力推行,到1990年代后期已经迅速跌落到1700万上下,最终到现在的不到1000万。根据现在的社会上的结婚率,离婚率,丁克数量等估算,900万以下也尽在眼前了。

所以现在真正需要关注的,未来靠什么支撑起这个齐全的产业门类


user avatar   xi-xi-ha-ha-50-7-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必须的。因为好处太多了!举个栗子

还记得武汉新冠疫情期间,山东的抄家式救援吗?去往灾区的路上随处可见的都是山东的汽车,鲁A、鲁B、鲁K、鲁M等,口罩、防护服、隔离面罩、钢板、移动厕所、医疗床、手术台、热水器、空调、电暖器、HDPE土工膜、还有数百辆救生艇、挖掘机等物资,只要灾区缺的,都源源不断从山东运来!

山东牛逼在哪?全产业链!联合国公布的41个工业大类中,中国是唯一所有工业大类都具备的国家,而全国唯一拥有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就是山东,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大省。

懂了吧?只要全产业链在手,对内搞内循环,对外底气足,不会受制于人,战略上立于不败之地!

咱们国家今后的基本国策就是实业立国。你觉得会放弃吗?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毫无疑问的,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都不是拆解产业链、转移产业链的借口,多研发并生产机器人就可以了。


user avatar   fan-fan-91-21-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东西,但是有一点是真的,那就是你倒是要做历史的参与者,还是旁观者?


user avatar   ling-mao-wu-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白了,想要增加人口怎么办,不是你放开二胎,甚至放开三胎,老百姓就放开了肚皮生。

而是要落实《劳动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有足够的劳动报酬,有足够的休息时间,这才有精力去生孩子。

前年我们毕业13年同大学同学聚会,那些吃公家饭当公务员的,几乎全员二胎,其他没吃公家饭的,只有一个要了二胎。

现在要的起二胎的人,要么是吃公家饭,要么是家里有的是钱,有的是房子收租。

而这些人的子女,将来大多数不是走仕途就是出国,有几个会去当工人?


user avatar   liang-ge-ge-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在在美国国内几乎达成共识,上世纪下半叶美国制造业转移,对于美国来说是一个错误。

由于产业空心化后,现在想要恢复,已经几乎不可能。

制造业一般是一个链条,上中下游互相支撑,形成了一个产业链生态。所以,在制造业生态形成之后,生态链里的企业都无法在生态链外发展,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产业的生态链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且不同的产业链之间还互相交叉,因此,产业链之间的互相依赖从所未有的紧密。这也是特朗普政府与中国打了三年贸易战也没有什么起色的重要原因。

现代科技与以前的科技发展有非常大的不同,科学和技术交叉已经成为常态,一项新的产品,往往是一系列产业链的组合。所以保持产业链的完整非常重要。

美国在上世纪末产业链转移后,制造业在全行业的占比越来越小,制造业无法形成产业链闭环,对其它国家的产业链依赖度大,即便是美国科技发达,要想重建完整产业链也成为几乎不可能的事。

中国现在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联合国产业分类的39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我国全部拥有。目前我们国家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是中国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汲取美国的经验教训,不能破坏产业链的完整性,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今后与其它国家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

今天点赞超过一千了,感谢各位知友的鼓励。you raise me up

这是我第一次点赞超过1000,希望各位知友今后能继续关注我的文章,也欢迎大家对我的知文多加指点。我将竭尽所能对知友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谈谈我的看法,相信,通过与各位知友的交流,可以帮助我多角度观察世界,丰富我观察世界的视野。

产业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在工作中主要是接触了广州和成都的丰田和大众的汽车产业链。我对产业链的看法主要来自于丰田和大众的领导们。但是,因为我本人是金融从业人员,对汽车产业链的认识总体还是浅薄的,能得到各位知友的帮助,我非常荣幸。

————————————————————————————————

2021年12月21日更新

有知友认为,中国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低端产业链还是会流出中国,到时候中国仍然不能保持完全的产业链。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也是不准确的。中国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程度高,工资收入也大幅高出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低端产业链可以梯级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个过程,不能单纯靠市场去选择,我们各级政府应该在其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否则,如果由市场去选择,确实可能出现一些知友们认为的低端产业链外流的情况。美国制造业外流的情况应让我们引以为戒,防止美国的制造业外流的问题在中国再次发生。

————————————————————————————————

2022年1月8日更新

其实,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链转移已经持续了很多年,有一部分转移到了中西部地区,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当然也有一部分制造业转移到了东南亚和“一带一路”沿线,转移到东南亚和“一带一路”沿线的企业主要是因为所生产产品如果在这些国家生产,出口欧美国家有更优惠的进出口政策。

当前中国正处在产业升级的关键时刻,正在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的关键时刻,美国对中国的科技战会在一定程度影响中国的产业升级进程,但是,不会从根本上达到阻止中国产业升级的目标。

国内产业链转移到境外,对中国保持全产业链的影响,要看是什么性质的企业。如果是外资企业,迁出中国后,确实会影响到产业链的完整性。如果是中国企业迁移到海外,仍然可以为国内企业配套,不会影响国内产业链的完整性。




     

相关话题

  有哪些「本以为才开始,没想到是巅峰」的例子? 
  市场占有率上升带来的「街机」问题是否会影响持续销量?如何解决? 
  如何看待农夫山泉创始人身价超 5000 亿港元,将超过马化腾成为中国首富? 
  经管出身的你都有哪些技能? 
  如何看待顺丰菜鸟之间互停接口? 
  媒体报道称「应美国要求,日本将考虑向欧洲供应部分液化天然气」,这透露了哪些信息?会带来哪些影响? 
  新力控股集团暴跌超 90%,市值仅剩 18 亿港元不到,对其未来有什么深远影响? 
  罗永浩被执行信息清零,目前无被限制高消费,罗永浩公司称「不等于债务偿还完毕」,后续可能会怎样发展? 
  钟薛高为什么卖这么贵? 
  华为正式进军私募,旗下的哈勃投资登记为私募管理人,华为此举出于什么战略考量?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在集体主义感如此强烈的人民公社时代中国,“大锅饭”的组织行为却遭受到严重挫败?
下一个讨论
吴亦凡事件之后,「小鲜肉流量经济」将受到怎样的震荡?是否还会存在?





© 2024-06-2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