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的确有名,也有社会关系,但不等于别人没有。
他初入刘备集团的职务是州府从事,同期的廖立、马良、马谡、陈震、张存、邓方等荆楚人士皆为州从事,这就是荆楚人士当时在刘备集团的起步门槛之一而已。
廖立外任是长沙太守,庞统是兼任耒阳县令,前者二千石,后者千石,难道说明廖立的名望和家族关系在庞统之上?更别说同时期还有潘濬担任治中从事,殷观担任州府主簿,向朗直接去督四县军民事等等。
便是刘备将庞统免官,也不代表因为庞统的遭遇,其社会关系,家族人物会因此脱离刘备集团。放眼瞧瞧曹操和孙权杀戮放逐了多少官僚士人,家族其它人物还不是大多好好服侍,力争上游?
鲁肃、诸葛亮的力荐只是帮忙争取刘备再次考察庞统的机会,结果如何取决于庞统的表现:
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
刘备与庞统一番详谈后“大器之”,其所谈具体内容不得而知,却不难猜:
(顾)劭就(庞)统宿,语,因问:"卿名知人,吾与卿孰愈?"统曰:"陶冶世俗,甄综人物,吾不及卿;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劭安其言而亲之。
庞统所长,和刘备所需要,不正是这“帝王之秘策,倚伏之要最”么。
亲待亚於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
君臣二人感情继续升温,庞统担任治中不久,又与诸葛亮并为军师中郎将。遗憾在于,庞统与刘备的对话没有记载,能够如此打动刘备,这番言论一定十分精彩与独到。
刘备其实是个矫情的人,他有取益州的欲望,又过分执着于信义。当初在樊城,拒绝了诸将取刘琮的提议,襄阳城外又拒绝诸葛亮取襄阳的建议,结果是当阳惨败,近乎覆灭。取益州前,又是面临同样的问题,为了生存和发展,取益州势在必行,事实上他也早有取益州之心。可一旦要落实计划,展开行动,又拘泥于信义,做不出决断。
这是致命伤,不会经常有赤壁之战来帮你险中求胜,逆转乾坤。但他既然坚持信义为本,就要面对这条路上必然会存在的阻碍。此时是凤雏一展所长,解开大耳朵的心结:
统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於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遂行。
这番话与其说是开导,不如说是对刘备政治信念的总结与诠释,无论是割据称霸,还是兴复汉室,取益州都是失小信存大义的行为,也是应有之正常操作。商汤、周武且如此,你刘备有什么可纠结的呢。
诸葛亮自诩管仲、乐毅、其国之将相的定位非常明确,庞统以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为己长,这个定位实际上与卧龙相差不远。巧的是卧龙、凤雏皆是一番详谈让刘备倾心相待,而刘备给他们的待遇定位也十分相近,起码在大耳朵看来,庞统的能力是可以和诸葛亮相近的。
庞统这个人有颇具名望,有治才又擅统兵作战,有政治和战略头脑,也有奇谋妙策,有知人之鉴也乐于推崇,在政治倾向上与刘备十分契合,道德品质上也不乏可称之处。这种人放在北方就是荀彧之流,甚至犹有过之,在刘备集团发光发亮,得到重用又有啥值得奇怪的。
刘备围雒县都交给庞统指挥作战,而庞统身为总指挥,已身处守方弓箭射程范围内,这位在战场上也绝不含糊。
(傅)巽在荆州,目庞统为半英雄,证裴潜终以清行显;统遂附刘备,见待次于诸葛亮,潜位至尚书令,并有名德。
庞统为荆楚令士,士人中的佼佼者,傅巽评价他是半英雄,再联系下凤雏统兵作战的作风,劝刘备阴刘璋的各种建议,说凤雏与周瑜类型相似也是有道理的。